第56章 權利交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話畢,眾人皆緘默。

  朱常洛見狀,再次開口道:

  「朕再強調一遍,諸位都是我大明宗室勛戚,是與國同休之人。」

  「只要大明存在、大明強大、大明富有,諸位的家族就能永享權勢與富貴。」

  「天下一體納稅,朕會以身作則,先從皇家開始施行,而後依次推及藩王、外戚、勛貴、官僚、縉紳等等人群。」

  「朕在此可以給諸位一個承諾,若有朝一日,皇帝不再帶頭納稅,諸位盡可不用繳稅。」

  「只是屆時天下會是個什麼樣子,朕不妨大膽推測。」

  「想來是朝廷無人力、無武力、無財力。」

  「無力對外戰勝異族,無力對內鎮撫叛亂。」

  「無法維持一切食利群體的合理訴求,保護不了任何肉食者的權勢富貴。」

  「外敵入侵,藩鎮割據,江河逆轉,日月倒懸,天下崩解。」

  「屆時便是天街踏盡公卿骨,內庫燒為錦繡灰。」

  「等到內憂外患一起爆發,皇家自是首當其衝,之後的宗室也好,勛戚也罷,大明沒了之後,一切依附於大明朝廷的世襲權貴,便都沒有義務再向大明繳稅了。」

  英國公張惟賢聞言,眼中閃過複雜神色,他拱手道:

  「陛下為何如此悲觀?」

  「臣等世代食君之祿,自然世代忠君之事,響應朝廷政策乃是本分。」

  「何況還有陛下親自為宗勛爭取利益,宗勛一定會支持陛下的一切決定,勛貴群體永遠和陛下一條心。」

  張惟賢表態後,眾人也紛紛附和。

  朱常洛聞言,面露笑容。

  話已經明說到這個份上,若是還不能響應政策,那就真沒救了。

  勛貴就算再爛,多少還是有幾個目光長遠之人的,只要朱常洛能保證皇家帶頭納稅,那勛貴就能保證多少交點。

  大明洪武時期清丈田畝,天下共計850萬頃耕地。

  那可是開國時期,到處都是荒地,尚且有如此多的田畝。

  如今開國250多年,能種的地基本都開墾完畢了,田畝只會多不會少。

  假如按一畝地徵收一斗糧計算,一年也能徵收8500萬石糧食。

  哪怕徵收不利,效率只有一半,那也有至少四千萬石糧食。

  遠遠超出如今朝廷每年不到兩千萬的稅收。

  只要能爭取到大明最大的食利群體支持,也就是宗室、勛貴、外戚群體的支持,朝廷的稅收就夠花了。

  而想要獲得他們的支持,光靠皇帝帶頭繳稅可不夠,還得有其他的利益交換。

  朱常洛開口道:「既然此事大家都沒有異議,那朕說第三件事,關於八辟八議的問題。」

  這句話說完,眾人神情再次一震,又是一樁關係到特權的問題。

  朱常洛凝重的說道:

  「皇家、宗室、外戚、勛貴,這是咱大明朝的四個特權群體。」

  「所謂特權,便是在各項律法制度層面,可以享受與一般群體不同的政策優待。」

  「所謂八辟八議,便是特權群體在律法層面享受的特權。」

  「朕事先言明,朕堅決支持特權群體享受特殊優待。」

  眾人聞言,心中鬆了一口氣,而後繼續聽朱常洛說道:

  「朕意,成立『宗勛審理院』,專門負責審理涉及特權人員的案子。」

  「雖說自古便有『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一言,但同罪不代表同罰。」

  「罪名可以一樣,但如何處罰卻與庶民完全不同。」

  「朕意,宗勛審理院由瑞王擔任主審,英國公擔任副主審。」

  「案子審理清楚後,擬定處理建議,交由朕批決,不再交由三法司過問。」

  眾人聞言,心中再次出現各種想法。

  皇帝這是想和宗勛結盟,想把宗室勛戚拉到一個陣營里。

  在利益層面折損,在特權層面補償。

  皇帝這一手,打一棒子給個甜棗,倒是有些意思。


  瑞王眼神微動,心中生出絲絲火熱,這是權力散發的味道。

  張惟賢若有所思,他已經老了,他連京營都不想管,更別說宗勛這一攤子爛事。

  但皇帝的這份「誠意」確實讓人眼熱。

  張惟賢不在意,定國公徐希、成國公朱純臣二人卻是相當眼熱。

  相比利益,位高者更喜歡權力。

  只有在得不到權力的情況下,才會退而求其次的追求利益。

  但現在皇帝擺明了,他想用權力換取利益,眾人想到這一層後,立刻對一體納稅之事不那麼反感起來。

  心中那點剛剛升起的大膽想法也迅速撲滅。

  皇帝願意用權力換利益,那是不是代表他們若是讓出更多的利益,就有機會掌握更多的權力?

  這可是沒準的事。

  權利權利,權在利前。

  利辦不到的事,權可以辦到。

  權力辦不到的事……那就是權力不夠大。

  朱常洛掌握著最高權力不假,但權力既然是一種力,那自然就要有受力點。

  以前的皇帝把力全部借給了官僚,現在的皇帝願意把力借給宗勛。

  這個微小的變動和發現,讓在場大多數宗勛都有些心熱。

  似乎支持皇帝是個性價比更高的事。

  在這一刻,皇帝與宗勛的訴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互補。

  朱常洛問道:「諸位對此事有沒有異議?」

  眾人聞言,紛紛表示沒有異議。

  朱常洛點了點頭:「那朕說最後一事,關於成立郎中寺的問題。」

  眾人聞言有些不解,只聽朱常洛開口道:

  「自先秦兩漢至隋唐,宗室勛戚子弟一直都是皇帝的環衛郎官。」

  「在皇帝身邊耳濡目染兩三年,而後外放地方積累軍功政績,將來入朝為官,執掌大權。」

  「這才是正常的宗室勛戚子弟晉升途徑。」

  「但本朝自建立至今,關於宗室勛戚的培養任用一直是制度空白,根本沒有給出任何發揮才能,建功立業的機會。」

  「科舉制可以保證選拔出來的士子有著足夠的學習能力,但用聖人經典是無法指導做事的。」

  「因此新科進士們才要在各個衙門觀政,學習觀摩各級官僚辦事的經驗,經過一年的觀政學習後才能下放到部院或郡縣,執政一方。」

  「由此可見,一名合格的官僚是可以花時間培養的。」

  「進士只是學習能力強一些,因此花上一年時間就能培養合格。」

  「而朕以為,宗勛子弟只要頭腦正常,學上兩三年也是可以培養成合格官僚的。」

  「只要朝廷給這個機會。」

  「此前的朝廷自然沒這個機會,但現在朕願意給這個機會。」

  「只看諸位願不願意把自家適齡男丁送來,交給朕培養。」

  「忍不忍心讓他將來闖蕩四方,建功立業,為國效忠。」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