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郎中寺
朱常洛說完,眾人只覺得呼吸一促。
他們想的果然沒錯,皇帝是真的想用權力換取利益。
甚至不惜設置官署,建立新的選任官制度,來彰顯自己的決心。
定國公徐希開口問道:「陛下,不知這郎中寺設在何處,定額多少人?」
徐希的問題直指核心。
若設在未央宮外,那就跟國子監差不多。
若設在未央宮內,那就跟翰林院差不多。
而翰林院和國子監的區別,那是天地之差。
朱常洛開口道:
「自是設在未央宮內,不然朕要如何親自培養?」
「郎中寺的編制人數暫未定下,初期人數不會太多,後期總數也不會超過千人。」
「人數太多,朕的精力有限,難以保證培養成效。」
「此事目前還只是一個構想。」
「若諸位對此事比較支持,朕下來會完善此構想。」
「若諸位興趣不大,支持者寥寥,那此事便作罷。」
「朕會從各地衛所世襲武官中選拔補充環衛郎官。」
朱常洛說完,拿起茶杯抿了一口,等待眾人反饋。
一眾勛戚再次愣住。
皇帝什麼意思?
他是在質疑宗室勛貴的生育能力嘛?
開玩笑,不到一千人的預備官僚,宗勛怎麼可能填不滿?
竟然還打算讓衛所世襲武官填充?
宗勛只會覺得名額太少,怎麼可能嫌名額太多。
皇帝真是多慮了。
朱純臣想了想,開口道:
「陛下,臣以為此事極好,宗勛上下無不想為朝廷效力,只是此前報效途徑不暢,難以建功。」
「若能將家中小輩送入宮中,跟著陛下耳濡目染,學習治國理政之道,將來定能為陛下效忠犬馬之勞,為朝廷建立功勳政績。」
朱常洛面露微笑的點了點頭。
他倒不求宗勛能出多大力,只要能幫他制衡科舉官僚便足夠。
權力只會對它的來源負責,這一點朱常洛深信不疑。
朱常洛合上手札,開口道:
「朕想說的幾件事都說完了,今日會議就到這裡。」
「會後就勞煩諸位告知相熟的宗室勛戚,把本次會議的核心要點告知到位。」
「朕會讓人把本次會議的對話記錄整理成文,印發各地藩府,爵府。」
「茲事體大,朕希望諸位能鼎力相助,痛陳利害。」
「諸君不負大明,大明必不負諸君。」
說罷,朱常洛起身,攏手朝前方躬身作揖。
左右見狀,心神大駭,連忙躬身還禮,比朱常洛的躬身更低。
這一下,眾人想陽奉陰違都不行了。
皇帝把里子面子都給足了,若是再不支持皇帝的政策,恐怕也沒資格繼續在大明食利了。
……
回到御書房後,朱常洛仰躺在椅子上,假寐了片刻,在腦中構思郎中寺的具體制度。
「郎中寺脫胎於秦漢郎中令一職。」
「是為了選拔、安置、培養宗室功臣子弟而設。」
「其職能大概等於『錦衣衛』加『吏部』加『內閣』,權力之大可見一斑。」
「相比科舉選拔出來的官僚,郎選出來的官僚會更加依附於皇權。」
「科舉畢竟要經過各種層級的考試,童試、鄉試、院事、會試、殿試,一層一層的篩選,最終得到的官僚必然是精英中的精英。」
「但郎選不需要考試,只需要其父輩舉薦便可。」
「郎選官僚主要靠家族培養,而不靠科舉內卷。」
朱常洛想到此處,坐起身來,展開一張白紙,一邊想,一邊提筆記錄。
「科舉的最終版本是造就文官集團。」
「郎選的最終版本是造就士族門閥。」
「都是私心極重的團體,但門閥有一個好處,就是有基本盤。」
「大中央崩潰後,門閥可以迅速整合地方勢力,形成小中央。」
「在面對外族入侵的時候,會形成一個個堅實的堡壘。」
「最終的結果就是演化成五代十國的藩鎮割據,但總要好過異族入主。」
「因為天下總是會合併於一的。」
「而文官集團,內鬥在行,外斗……搖尾巴倒是在行。」
「這會的文人士大夫團體可不是硬骨頭,哪怕有幾個特例,也不能代表大多數。」
「況且若真有硬骨頭文人,也可以把他轉化成勛貴門閥。」
「誰說文人就不能割據了?」
「主要看權力給的夠不夠大。」
「文人節度使,照樣割據一方。」
「至於宗室……還是儘快把親王郡王都召回京師吧。」
「若是中央真被一鍋端了,也可以給地方一個自立的機會。」
「屆時哪怕把一個皇子送去南方,也好過一群地方藩王都想當皇帝。」
朱常洛發散思維想了半晌,最終落筆寫下手詔:
《試行郎中寺之制》
【制曰:於未央宮內設郎中寺,置五班郎官,設郎中百戶、郎中試百戶、郎中總旗、郎中小旗、郎中校尉、郎中力士,六等職位,暫定員額六百七十人】
【自郎中百戶至郎中力士,衣食住行皆出內帑,每月俸祿與平級宮衛同】
【諸郎官,入則執戟廊下,章台行走,出則扈從左右,充當車騎】
【五班郎官各由一名郎中百戶統領,每日夜五班三倒,輪值廊下,無執戟事則入郎中寺習練文武】
【命政事堂參知政事,輪流入郎中寺宣講治事章法,教授文移寫作、錢糧徵收、刑名審判、農田水利等程式】
【諸郎官,一半選自宗室,一半選自勛戚,凡十四歲以上,二十四歲以下,皆許舉薦入寺】
【凡應舉入寺之宗勛子弟,以儒家六藝校試定職,六藝曰禮、曰樂、曰射、曰御、曰書、曰數】
【六藝全通者授百戶,通五者授試百戶,通四者授總旗,通三者授小旗,通二者授校尉,通一者授力士,不通者退回,同等條件,績優者上,略遜者下】
【任職郎中寺滿一年,考校合格,力士外放為縣主簿,校尉外放為縣丞,小旗外放為州判官,總旗外放為州同知,試百戶外放為府通判,百戶外放為府同知】
【任職郎中寺滿一年,考試不合格,降一級留任郎中寺。力士不合格,退回本家,申飭家主並另行舉薦家中餘子】
【泰昌元年正月十八】
朱常洛寫到此處停筆,仔細檢查了一遍,而後拿過「皇帝之寶」的印信蓋在了年月日處。
制度擬定完成後,接下來就是找人執行。
朱常洛朝身旁的王安道:「去把田爾耕叫來,朕有事吩咐。」
王安回了一聲「是」,而後立刻下去傳話。
他們想的果然沒錯,皇帝是真的想用權力換取利益。
甚至不惜設置官署,建立新的選任官制度,來彰顯自己的決心。
定國公徐希開口問道:「陛下,不知這郎中寺設在何處,定額多少人?」
徐希的問題直指核心。
若設在未央宮外,那就跟國子監差不多。
若設在未央宮內,那就跟翰林院差不多。
而翰林院和國子監的區別,那是天地之差。
朱常洛開口道:
「自是設在未央宮內,不然朕要如何親自培養?」
「郎中寺的編制人數暫未定下,初期人數不會太多,後期總數也不會超過千人。」
「人數太多,朕的精力有限,難以保證培養成效。」
「此事目前還只是一個構想。」
「若諸位對此事比較支持,朕下來會完善此構想。」
「若諸位興趣不大,支持者寥寥,那此事便作罷。」
「朕會從各地衛所世襲武官中選拔補充環衛郎官。」
朱常洛說完,拿起茶杯抿了一口,等待眾人反饋。
一眾勛戚再次愣住。
皇帝什麼意思?
他是在質疑宗室勛貴的生育能力嘛?
開玩笑,不到一千人的預備官僚,宗勛怎麼可能填不滿?
竟然還打算讓衛所世襲武官填充?
宗勛只會覺得名額太少,怎麼可能嫌名額太多。
皇帝真是多慮了。
朱純臣想了想,開口道:
「陛下,臣以為此事極好,宗勛上下無不想為朝廷效力,只是此前報效途徑不暢,難以建功。」
「若能將家中小輩送入宮中,跟著陛下耳濡目染,學習治國理政之道,將來定能為陛下效忠犬馬之勞,為朝廷建立功勳政績。」
朱常洛面露微笑的點了點頭。
他倒不求宗勛能出多大力,只要能幫他制衡科舉官僚便足夠。
權力只會對它的來源負責,這一點朱常洛深信不疑。
朱常洛合上手札,開口道:
「朕想說的幾件事都說完了,今日會議就到這裡。」
「會後就勞煩諸位告知相熟的宗室勛戚,把本次會議的核心要點告知到位。」
「朕會讓人把本次會議的對話記錄整理成文,印發各地藩府,爵府。」
「茲事體大,朕希望諸位能鼎力相助,痛陳利害。」
「諸君不負大明,大明必不負諸君。」
說罷,朱常洛起身,攏手朝前方躬身作揖。
左右見狀,心神大駭,連忙躬身還禮,比朱常洛的躬身更低。
這一下,眾人想陽奉陰違都不行了。
皇帝把里子面子都給足了,若是再不支持皇帝的政策,恐怕也沒資格繼續在大明食利了。
……
回到御書房後,朱常洛仰躺在椅子上,假寐了片刻,在腦中構思郎中寺的具體制度。
「郎中寺脫胎於秦漢郎中令一職。」
「是為了選拔、安置、培養宗室功臣子弟而設。」
「其職能大概等於『錦衣衛』加『吏部』加『內閣』,權力之大可見一斑。」
「相比科舉選拔出來的官僚,郎選出來的官僚會更加依附於皇權。」
「科舉畢竟要經過各種層級的考試,童試、鄉試、院事、會試、殿試,一層一層的篩選,最終得到的官僚必然是精英中的精英。」
「但郎選不需要考試,只需要其父輩舉薦便可。」
「郎選官僚主要靠家族培養,而不靠科舉內卷。」
朱常洛想到此處,坐起身來,展開一張白紙,一邊想,一邊提筆記錄。
「科舉的最終版本是造就文官集團。」
「郎選的最終版本是造就士族門閥。」
「都是私心極重的團體,但門閥有一個好處,就是有基本盤。」
「大中央崩潰後,門閥可以迅速整合地方勢力,形成小中央。」
「在面對外族入侵的時候,會形成一個個堅實的堡壘。」
「最終的結果就是演化成五代十國的藩鎮割據,但總要好過異族入主。」
「因為天下總是會合併於一的。」
「而文官集團,內鬥在行,外斗……搖尾巴倒是在行。」
「這會的文人士大夫團體可不是硬骨頭,哪怕有幾個特例,也不能代表大多數。」
「況且若真有硬骨頭文人,也可以把他轉化成勛貴門閥。」
「誰說文人就不能割據了?」
「主要看權力給的夠不夠大。」
「文人節度使,照樣割據一方。」
「至於宗室……還是儘快把親王郡王都召回京師吧。」
「若是中央真被一鍋端了,也可以給地方一個自立的機會。」
「屆時哪怕把一個皇子送去南方,也好過一群地方藩王都想當皇帝。」
朱常洛發散思維想了半晌,最終落筆寫下手詔:
《試行郎中寺之制》
【制曰:於未央宮內設郎中寺,置五班郎官,設郎中百戶、郎中試百戶、郎中總旗、郎中小旗、郎中校尉、郎中力士,六等職位,暫定員額六百七十人】
【自郎中百戶至郎中力士,衣食住行皆出內帑,每月俸祿與平級宮衛同】
【諸郎官,入則執戟廊下,章台行走,出則扈從左右,充當車騎】
【五班郎官各由一名郎中百戶統領,每日夜五班三倒,輪值廊下,無執戟事則入郎中寺習練文武】
【命政事堂參知政事,輪流入郎中寺宣講治事章法,教授文移寫作、錢糧徵收、刑名審判、農田水利等程式】
【諸郎官,一半選自宗室,一半選自勛戚,凡十四歲以上,二十四歲以下,皆許舉薦入寺】
【凡應舉入寺之宗勛子弟,以儒家六藝校試定職,六藝曰禮、曰樂、曰射、曰御、曰書、曰數】
【六藝全通者授百戶,通五者授試百戶,通四者授總旗,通三者授小旗,通二者授校尉,通一者授力士,不通者退回,同等條件,績優者上,略遜者下】
【任職郎中寺滿一年,考校合格,力士外放為縣主簿,校尉外放為縣丞,小旗外放為州判官,總旗外放為州同知,試百戶外放為府通判,百戶外放為府同知】
【任職郎中寺滿一年,考試不合格,降一級留任郎中寺。力士不合格,退回本家,申飭家主並另行舉薦家中餘子】
【泰昌元年正月十八】
朱常洛寫到此處停筆,仔細檢查了一遍,而後拿過「皇帝之寶」的印信蓋在了年月日處。
制度擬定完成後,接下來就是找人執行。
朱常洛朝身旁的王安道:「去把田爾耕叫來,朕有事吩咐。」
王安回了一聲「是」,而後立刻下去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