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財政小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朱常洛再次問道:「遼東一年的軍費是多少?」

  李汝華答道:「自熊經略抵遼,戶部每年供應軍餉324萬兩、糧108萬石、豆97萬石、草2160萬束。合計值銀近六百萬兩。」

  朱常洛提筆記下,而後繼續道:「皇室和宗室的開支是多少?」

  李汝華想了想,拱手道:

  「回陛下,此二者合計,每年開支四百萬兩有餘。」

  「但皇室開支主要出自內帑,供養宗室主要由地方衙門承擔,無須國庫支出。」

  朱常洛心中不禁想道:

  「國庫現有一千二百萬,內帑還剩六百萬,加起來一千八百萬。」

  「官員俸祿七百萬,遼餉一項六百萬,這就一千三百萬了,再加上皇室和宗室的開支,一年一千七百萬就這麼出去了。」

  「此外但凡有個天災人禍需要賑濟,朝廷就得宣告破產。」

  「所以朝廷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

  「對外打不了勝仗,對內賑不了災民,啥都做不了。」

  「就為了給全體皇族、宗室、勛戚、官僚一個合法剝削的身份?」

  「然後為了防止朝廷集權遏制他們,他們還要拼命削弱朝廷的人權、財權、事權等等權力。」

  「怪不得萬曆帝幾十年不上朝,不補官缺,天下照樣承平,敢情是契合了天下肉食者的理想。」

  朱常洛思考了片刻,開口道:

  「從下個月開始,在京宗室、勛貴、外戚、官吏全部發實俸。」

  「宗室、外戚和中官從內帑領取,其他人從國庫領取。」

  「每月初五前本月俸祿發放完畢。」

  「俸祿發放形式以糧食為主,其他一切折色全部取消。」

  「官倉里的糧食不夠發,就用白銀在市面上購買糧食發放。」

  「九品官及流外官的發放依據以洪武年最終定製為準。」

  「宗室、勛貴和外戚俸祿,據朕所知是沒有統一規制的,且每年都在拖欠。」

  「朕以爵位暫定規制,親王每月三百五十石、郡王一百八十石、國公一百五十石、侯爵一百二十石、伯爵一百石。」

  「凡在京師之宗勛貴戚,一律按此規制發放,不在京師的,仍由地方衙門按舊辦法執行。」

  李汝華聽罷,神色微變,開口問道:

  「陛下,此事是否拿到政事堂上討論一二?」

  「俸祿一事畢竟與朝廷上下所有人息息相關。」

  「若如此草率定下,臣擔心會引起風言風語。」

  朱常洛笑問道:「那大司徒是否害怕這些風言風語?」

  李汝華聞言一怔,拱手道:「臣身正不怕影斜,只要做事無愧於心,便不懼風言風語。」

  朱常洛微笑著回道:

  「既如此,還拿到政事堂上議什麼呢?」

  「天下權力無非人權、財權、事權。」

  「人權在朕與大冢宰,財權在朕與大司徒,事權在朕與天下官吏。」

  「御前會議也好,政事堂也好,內閣也好,其存在的意義,是討論如何做事,以及授予做事者相應事權。」

  「偶爾商討人權和財權,也只是例行詢問罷了。」

  「在政事堂上,朕的提議就是決定,只是有些決定需要走一下流程,大家都簽字,才顯得朕不獨斷嘛。」

  李汝華聞言,露出一個略顯無奈的笑,話倒是不假,但如此直白的說出來,哪怕與皇帝共事了這麼久,他還是有些不習慣。

  皇帝不應該一意玄修,不輕易表態才對嘛?

  皇帝不應該深居九重,不輕易露面才對嘛?

  怎麼到了他泰昌朝,皇帝恨不得天天見官僚,天天處置軍國事。

  且事無小大都要給出個明確處置意見,還要反覆詢問主辦官是否真的聽明白了,然後才會讓人去執行。

  似乎生怕下面會錯了意,執行歪了。

  皇帝說得這麼清楚,就不怕擔責任嘛?

  皇帝事事親自決斷,就不怕決策錯誤被人詬病嘛?


  皇帝就半點不在意生前身後名嘛?

  跟著這樣只喜歡做實事的皇帝,李汝華心中喜憂摻半。

  喜的是自己只要一心一意辦差就行,其他一切亂七八糟的都大可不用理會,皇帝自會給足支持和信任。

  憂的是皇帝如此堂堂正正,為達目的什麼都能忍下。

  大火燒宮、官僚貪污,他明明什麼都知道,他明明可以擺爛,可以興大獄,但他什麼都沒做,仿佛什麼都沒發生過。

  一門心思組建軍隊,提振國家武力。

  一門心思調整稅法,提高國家財力。

  一門心思處置大事小情,將朝廷多年堆積的紛繁政務,和每日天下發生的新鮮事務,一件一件的處置決斷清楚。

  他這麼能忍,情緒如此穩定,到底是想幹什麼?

  李汝華心中沒有答案。

  萬曆皇帝之所以擺爛,是覺得朝廷和天下不是皇帝的是官僚的,所以他什麼都不想管。

  泰昌皇帝如此勤政,莫非是覺得朝廷和天下都是皇帝的,所以什麼都想管?

  朱常洛見李汝華走神,輕咳了一聲,開口道:

  「大司徒若有顧慮,可以回去後寫一道奏章交上來,朕親自批覆,如此行事便有理有據,若日後有人詬病此事,讓他來找朕分說。」

  李汝華聞言,再次露出無奈的笑,皇帝怎麼可以這樣,一點鍋都不肯讓臣子背,他拱手道:「臣遵旨。」

  朱常洛聞言,擺了擺手:「那此事就這麼定了,大司徒下去後儘快執行。」

  李汝華起身拱手作揖:「臣告退。」

  目送李汝華離開政事堂後,朱常洛在主位上又坐了一會兒。

  王安從門外走進來,來到朱常洛身邊侍立。

  朱常洛想了想,開口吩咐:「擬一道詔書,讓內廷、戶部、順天府採購一百萬石匹糧布,和上次一樣,三衙主官實封密奏報價。」

  王安聞言,心中升起一股自信。

  自從上次得知戶部報價後,他下了很大力氣整頓內廷,趁著上次制定兩院宦者名額,將一大批不聽話的內侍送去了中都。

  如今「入內內侍院」六十二人是皇帝定下的,「內侍院」一千零二十三人是他奏請皇帝定下的。

  兩院二十四衙門,在編內侍總人數一千零八十五人,這就是眼下京師的全部宦者。

  都是被他篩過一遍,至少明面上聽他招呼守他規矩的宦者。

  內廷二十四衙門,全部由入內內侍掌印,這些都是他的徒子徒孫。

  王安有自信,這次報價,內廷一定可以奪魁。

  只聽王安回道:「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