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議政結束
朱常洛最後這段話,流露出來的觀點,倒是很符合一個封建王朝皇帝該有的共識。
重農抑商。
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祖宗之法,這是歷朝歷代的祖宗之法。
孫承宗仔細思索了一下朱常洛的話。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於人如此,於國亦然。
朝廷也不是吃白食的,拿了農人的糧,自然要為農人說話,要是哪一天朝廷只靠商人吃飯,到那時再給商人站台也不遲。
孫承宗沒再深究,痛快的簽了字。
一項政策在制訂之初是看不出好壞的,只有在執行過程中不斷完善修正,才能變成一條國法。
一條鞭法無論好壞,最終也就推行了不到十年,發現了問題還沒來得及改正,就被廢除了。
泰昌皇帝的這幾道新政策,無論好壞,都得試過才知道。
但依大明眼下的形勢,不變法,就是死路一條。
黃票傳到了張維賢手裡,老國公看了看紙上內容,深深的看了一眼朱常洛,隨後提筆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寫好了名字,張維賢拱手道:「陛下,臣老了,身子骨不行了,以後的路,就讓年輕人去走吧。」
「請陛下准臣致仕。」
朱常洛一手接過黃票,一手抬起放在張維賢腕上,「英國公,寶刀未老,回家休息幾日,朕還要仰仗國公臂助呢。」
「陛下——」張維賢還想再說,朱常洛已抬手打斷。
「王安,英國公許是有些疲累了,替朕送送英國公。」
張維賢聞言,不再多說,緩緩起身作揖,離開了坐席。
「老臣告退。」
……
目送張維賢離開典客廳後,朱常洛繼續主持會議。
他將兩張黃紙決議夾在第一本奏疏里,遞給了戶部尚書李汝華,開口道:
「事情為何要這麼做,該朝著什麼方向去做,方才都議的差不多了。」
「有了這兩道決議書,戶部便可放手去執行,各部院都會通力支持。」
「戶部下去後部議一道具體規劃出來,朕的預期是用二十年時間,初步完成『天下一體納糧』。這一長策可分為多個小階段,每五年為一小步,每十年為一大步。」
「稅制牽扯國家上下方方面面,改革稅法絕非朝夕之功,乃是利國長策,一定不要急,多多調查,多方考察,慢慢做事,事緩則圓,總有一天,事是可以做完的。」
李汝華雙手有些顫抖的接過,只覺得心中萬分激動。
眾人心中均感到了沉甸甸的壓力。
一個不急功近利的皇帝,親政以來施行的第一道新法,竟然願意給出二十年的時間去慢慢做。
這種成熟的心智和長遠的眼光,簡直聞所未聞。
今天這場會面,皇帝帶給他們的驚訝實在是太多了。
就說這一手御前會議,擺明了就是拉著眾人一起擔責任的,估計從今日開始,乃至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大明的決策,都要經過眾人的會簽。
但問題是,御前會議的執筆人是皇帝,會議做出的決定都是皇帝的決定,他們看似有參議權和簽字權,但其實就是在配合皇帝搞一言堂,因為不同意不簽字的,就得掛印離去。
這種看似分權實則集權的手段,可比過往的內閣制度還要高明。
因為內閣的決策還得與各部院達成一致意見。
御前會議上的決策,直接就是各部院首簽字通過的,推行起來,根本沒有任何可以搪塞的理由。
這流程減少了一環,就減少了一塊極大的可操作餘地。
過往內閣與六部交涉,總要有所付出,現在御前會議,誰敢跟皇帝討價還價?
事情討論出該怎麼做後,相關部門立刻安排下去,截止日期之前做完,限期做不完要給原因,無緣無故沒完成,那就是能力不行,換人去做。
官僚系統運行了兩千多年,天底下早就沒有了新鮮事,所有事都有成例可循,無非是「派誰去做」和「什麼時候做完」的問題。
以前皇帝不親自出面,內閣和部院便可就「派誰去做」這個問題好好推拉。
內閣不給出些許政策優待,那這事兒「什麼時候能做完」可就兩說了。
但現在,御前會議討論出事兒該怎麼做後,直接把事兒派給相關部門最高主官,設置個期限,各主官都同意了這個事兒,那就只能配合,缺啥給啥,截止日期之前完成,這事兒就結了。
中間沒了推拉過程,這門戶私計就很難開展,畢竟誰也不能去賄賂皇帝不是。
除非皇帝願意接受賄賂,但看眼下這個嗣位之時就廢除了礦榷稅的主,也不像是個會接受賄賂的皇帝。
且從今日議出的兩項政策來看,還是個喜歡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的主,這樣的皇帝,更沒人敢動小心思了。
朱常洛拿起手邊的第二本奏疏,群臣心中狠狠一震。
御前會議第二場,開始了。
……
並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以十年為計,很多事都是幾天、半月、數月就能完成,只是因為這些事需要各個部門相互配合,因此奏疏才交到了皇帝手中,但只要拿到硃筆批准便可立刻著手執行。
很多不需要各部門合作的事,朱常洛都是直接批准,根本不會拿到這裡來討論。
奏疏並不僅僅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上疏人一般都會給出一個中規中矩的處理建議。
當然,言官的彈章是沒有處理建議的,他們只負責發現問題,然後讓皇帝治罪,至於言官發現的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絕大多數言官都不關心。
一上午的時間就在議事桌上飛快流淌。
本次御前會議前後共計通過二十四道奏疏,平均十分鐘通過一道。
朱常洛並不覺得疲累,但看一眾堂官,大多已經精神倦怠,顯然是許久沒有這麼高強度的工作過了。
相比一群平均年齡六十歲以上的老骨頭而言,年僅三十九歲的朱常洛可謂年富力強。
朱常洛從孫承宗手中收回最後一道黃紙決議後,一邊將其夾入最後一道奏疏內,一邊溫言宣布道:
「今日諸公都辛苦了,朕命御膳房準備了堂食和鮮果,稍後諸公可隨內侍指引,去膳堂用餐,餐後可帶一份鮮果回官署享用。」
「下午還要辛苦諸公,將上午議定的內容各自部署下去,安排官員執行公務,缺人手的機構把用人要求報到吏部,儘快補充。」
「五日後還是此地,朕與諸公再議大事。」
說罷,朱常洛站起身來,拿起自己的手札,朝眾臣微微點頭示意,而後大步流星的離開了典客廳。
眾人見狀,神情一震,連忙起身,拱手作揖。
有些人在心中暗想:「皇帝方才是在向我等點頭示意?莫不是眼花了?」
有些則在想:「五日一朝,陛下這是要恢復六參之制?」
重農抑商。
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祖宗之法,這是歷朝歷代的祖宗之法。
孫承宗仔細思索了一下朱常洛的話。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於人如此,於國亦然。
朝廷也不是吃白食的,拿了農人的糧,自然要為農人說話,要是哪一天朝廷只靠商人吃飯,到那時再給商人站台也不遲。
孫承宗沒再深究,痛快的簽了字。
一項政策在制訂之初是看不出好壞的,只有在執行過程中不斷完善修正,才能變成一條國法。
一條鞭法無論好壞,最終也就推行了不到十年,發現了問題還沒來得及改正,就被廢除了。
泰昌皇帝的這幾道新政策,無論好壞,都得試過才知道。
但依大明眼下的形勢,不變法,就是死路一條。
黃票傳到了張維賢手裡,老國公看了看紙上內容,深深的看了一眼朱常洛,隨後提筆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寫好了名字,張維賢拱手道:「陛下,臣老了,身子骨不行了,以後的路,就讓年輕人去走吧。」
「請陛下准臣致仕。」
朱常洛一手接過黃票,一手抬起放在張維賢腕上,「英國公,寶刀未老,回家休息幾日,朕還要仰仗國公臂助呢。」
「陛下——」張維賢還想再說,朱常洛已抬手打斷。
「王安,英國公許是有些疲累了,替朕送送英國公。」
張維賢聞言,不再多說,緩緩起身作揖,離開了坐席。
「老臣告退。」
……
目送張維賢離開典客廳後,朱常洛繼續主持會議。
他將兩張黃紙決議夾在第一本奏疏里,遞給了戶部尚書李汝華,開口道:
「事情為何要這麼做,該朝著什麼方向去做,方才都議的差不多了。」
「有了這兩道決議書,戶部便可放手去執行,各部院都會通力支持。」
「戶部下去後部議一道具體規劃出來,朕的預期是用二十年時間,初步完成『天下一體納糧』。這一長策可分為多個小階段,每五年為一小步,每十年為一大步。」
「稅制牽扯國家上下方方面面,改革稅法絕非朝夕之功,乃是利國長策,一定不要急,多多調查,多方考察,慢慢做事,事緩則圓,總有一天,事是可以做完的。」
李汝華雙手有些顫抖的接過,只覺得心中萬分激動。
眾人心中均感到了沉甸甸的壓力。
一個不急功近利的皇帝,親政以來施行的第一道新法,竟然願意給出二十年的時間去慢慢做。
這種成熟的心智和長遠的眼光,簡直聞所未聞。
今天這場會面,皇帝帶給他們的驚訝實在是太多了。
就說這一手御前會議,擺明了就是拉著眾人一起擔責任的,估計從今日開始,乃至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大明的決策,都要經過眾人的會簽。
但問題是,御前會議的執筆人是皇帝,會議做出的決定都是皇帝的決定,他們看似有參議權和簽字權,但其實就是在配合皇帝搞一言堂,因為不同意不簽字的,就得掛印離去。
這種看似分權實則集權的手段,可比過往的內閣制度還要高明。
因為內閣的決策還得與各部院達成一致意見。
御前會議上的決策,直接就是各部院首簽字通過的,推行起來,根本沒有任何可以搪塞的理由。
這流程減少了一環,就減少了一塊極大的可操作餘地。
過往內閣與六部交涉,總要有所付出,現在御前會議,誰敢跟皇帝討價還價?
事情討論出該怎麼做後,相關部門立刻安排下去,截止日期之前做完,限期做不完要給原因,無緣無故沒完成,那就是能力不行,換人去做。
官僚系統運行了兩千多年,天底下早就沒有了新鮮事,所有事都有成例可循,無非是「派誰去做」和「什麼時候做完」的問題。
以前皇帝不親自出面,內閣和部院便可就「派誰去做」這個問題好好推拉。
內閣不給出些許政策優待,那這事兒「什麼時候能做完」可就兩說了。
但現在,御前會議討論出事兒該怎麼做後,直接把事兒派給相關部門最高主官,設置個期限,各主官都同意了這個事兒,那就只能配合,缺啥給啥,截止日期之前完成,這事兒就結了。
中間沒了推拉過程,這門戶私計就很難開展,畢竟誰也不能去賄賂皇帝不是。
除非皇帝願意接受賄賂,但看眼下這個嗣位之時就廢除了礦榷稅的主,也不像是個會接受賄賂的皇帝。
且從今日議出的兩項政策來看,還是個喜歡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的主,這樣的皇帝,更沒人敢動小心思了。
朱常洛拿起手邊的第二本奏疏,群臣心中狠狠一震。
御前會議第二場,開始了。
……
並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以十年為計,很多事都是幾天、半月、數月就能完成,只是因為這些事需要各個部門相互配合,因此奏疏才交到了皇帝手中,但只要拿到硃筆批准便可立刻著手執行。
很多不需要各部門合作的事,朱常洛都是直接批准,根本不會拿到這裡來討論。
奏疏並不僅僅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上疏人一般都會給出一個中規中矩的處理建議。
當然,言官的彈章是沒有處理建議的,他們只負責發現問題,然後讓皇帝治罪,至於言官發現的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絕大多數言官都不關心。
一上午的時間就在議事桌上飛快流淌。
本次御前會議前後共計通過二十四道奏疏,平均十分鐘通過一道。
朱常洛並不覺得疲累,但看一眾堂官,大多已經精神倦怠,顯然是許久沒有這麼高強度的工作過了。
相比一群平均年齡六十歲以上的老骨頭而言,年僅三十九歲的朱常洛可謂年富力強。
朱常洛從孫承宗手中收回最後一道黃紙決議後,一邊將其夾入最後一道奏疏內,一邊溫言宣布道:
「今日諸公都辛苦了,朕命御膳房準備了堂食和鮮果,稍後諸公可隨內侍指引,去膳堂用餐,餐後可帶一份鮮果回官署享用。」
「下午還要辛苦諸公,將上午議定的內容各自部署下去,安排官員執行公務,缺人手的機構把用人要求報到吏部,儘快補充。」
「五日後還是此地,朕與諸公再議大事。」
說罷,朱常洛站起身來,拿起自己的手札,朝眾臣微微點頭示意,而後大步流星的離開了典客廳。
眾人見狀,神情一震,連忙起身,拱手作揖。
有些人在心中暗想:「皇帝方才是在向我等點頭示意?莫不是眼花了?」
有些則在想:「五日一朝,陛下這是要恢復六參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