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通行糧布法
「但天地分陰陽,一體分兩面,凡事有利必有弊。」
「朝廷只收白銀,天下一個標準,這對東南沿海之地,固然是個好事,因為東南不缺銀兩,但對西北內陸之地,就變成了災難,因為西北缺銀。」
「這必然導致,朝廷對西北的搜刮要遠遠大於對東南的搜刮,對西北小戶的迫害,要遠大於對東南小戶的迫害。」
「此外,朝廷不產白銀,銀兩在商人手裡,百姓要交稅,就必須拿實物去跟商人交換,那麼商人就可以趁機壓低物價,抬高銀價,從而賺取中間差價。」
「全天下只要是納稅的人,都得被商人盤剝一遍,就連朝廷都不例外。」
「可以說,商人現在正騎在大明朝所有階層的腦袋頂上,作威作福。」
「他們憑什麼?他們憑銀子。」
「就因為咱大明朝不產銀,卻用銀子作為稅收的唯一等價物,商人掌握了銀子,就等於掌握了國家的稅源。」
「這,就是他們敢於盤剝大明乃至整個天下的根因。」
朱常洛說完這些話,拿起茶杯潤了潤喉。
只見堂中眾人已然露出複雜神色,能讓這群老狐狸變了臉色,可知心中想的一定不是簡單事。
有些事,大家私底下都清楚,但若拿到檯面上說,就不得不斟酌起來了。
方從哲拱手一禮,開口道:
「陛下,自從英廟馳用金銀之禁後,民間已然將銀兩作為了通行貨幣,一條鞭法使用白銀作為稅物,也是適應民間情況而做出的變動。」
「若以後不用銀收稅,改收實物稅,恐怕又會滋生許多苛捐雜稅出來。」
朱常洛想了想,開口問道:「還是那句話,咱大明朝廷是代表的哪個集團在統治天下?」
「答案是地主集團。」
「國有四民,士農工商,地主集團主要來自於士和農,工匠集團則是地主集團最好的盟友和夥伴,而商賈集團,則是地主集團的最大敵對勢力。」
「商人不事農耕,不事手工,南來北往,低買高賣,嚴重破壞了地主集團的統治基礎。」
「地主集團的統治基礎是什麼呢?是廣大的佃農,也就是老老實實在地里耕種的農夫,這才是根本。」
「地主作為統治集團,天然就有責任保護農夫的利益,要為他提供安全穩定的耕種環境,以此長久的獲得收益。」
「而商人的存在,極大的破壞了這一根本,他們低價收購糧食、布匹,攫取地主的利益,壓榨佃農的生存空間,極大地破壞了地主集團的統治基礎。」
「他們把物資都出售到國外,哪怕是囤積在自家糧倉里也行啊,他們非得把物資換成銀子,極大的損害了國家的物資儲備。」
「金銀一不能吃,二不能穿,除了便於商用結算之外,於國家而言,毫無用處,只有糧食和布匹才是國家最需要的東西。」
「西北地區都快窮的吃不上飯了,浙直地區卻還在大面積的種植著低產的桑樹。」
「由此可見,南北貧富差距有多嚴重,朝廷若再不居中調控一二,恐怕要不了多久,百姓就要砸鍋造反了。」
李汝華接過話頭,開口道:
「陛下,臣以為,可在東南行銀法,即仍以銀兩作為結算物,而在北方行糧法,即以糧食作為結算物。如此或可緩和南北差異。」
朱常洛搖了搖頭,拒絕道:
「現在國家面臨的困難是要打仗,打仗消耗的是糧食和布匹,不是白銀。」
「天下仍行一法,過去是銀法,自泰昌元年以後,通行糧布法,無論地里種的是什麼,統統換成糧食或布匹,以糧布作為稅物。」
「至於沿海地區種植桑樹的田畝,今年過冬後,統統鏟了,明年開春改種糧食或高產的棉花,這產量低,價格高的桑樹,等朝廷什麼時候滅掉了後金,什麼時候再改回來吧。」
「還有沿海各省的茶田,一年到頭交不上幾兩稅,卻白白占據大片膏腴之地,依朕之意,統統鏟了,改種糧食或棉花。」
「若是不願意鏟,那就和戶部好好商量商量,把茶田全部換成糧田或棉田,每年應交多少稅,讓那些茶莊主按糧田的價格繳稅,同樣,朝廷只要糧布,其他一概不要,讓他們自己去換。」
「用白銀作為稅物,是咱大明朝獨有的,許多弊端漏洞都毫無借鑑之法,但用糧布作為稅物,確是通行了兩千多年,各種各樣的防止貪污偷稅的方法,史書上多的是,大司徒下去後自行摘取便是。」
李汝華聞言,拱了拱手,開口道:「臣明白。」
朱常洛拿過紙筆,親手寫下:
【擬於泰昌元年始,天下通行糧布法,凡茶田、桑田,或改種糧食,或改種棉花,若不願改種,則按糧田計畝徵稅,由茶桑田主,自行兌換糧食,繳足稅物】
朱常洛寫好了意旨,遞給方從哲,示意眾人會簽。
在座眾人拿到黃票後眼神很是凝重,這怕是要把整個商人集團得罪死,恐怕整個地主集團做夢都能笑醒。
黃票走到孫承宗手裡,他拱手道:「陛下,臣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這話的意思是,我這句話可能不好聽,你要是不願意聽,那我可以不說。
「講。」朱常洛言簡意賅的回道。
「依臣之見,陛下是否對商人過於偏見了?如此明顯的針對,恐怕有損朝廷名聲。」
朱常洛想了想反問道:「本朝商稅與田稅,占比如何?」
戶部尚書李汝華當即答道:「回陛下,本朝田稅占比近八成,商稅不足一成。」
朱常洛得到了滿意的答覆,點了點頭道:
「從稅收上就能明顯看出,是誰在供養著朝廷,吃著地里長出來的米,不為地主和佃農牟利,難道要讓大明朝廷為商賈集團牟利嗎?」
「若本朝的商稅能像南宋朝廷一般,占據國稅的九成往上,那朝廷為商賈大開方便之門,也未嘗不可。」
「但眼下形勢擺明了,是商賈不願意供養朝廷,朝廷自然也沒義務去慣著商賈,現在只是改行糧布法,又不是強征礦榷稅,朝廷已經仁至義盡。」
「那一成的商稅,他愛交不交,朕不缺那一成,但沒了這一成的商稅,商人這個集團對我大明而言可就是百害而無一利了,對於這種蠹蟲,該如何消滅,就是朕與諸公往後需要考量之事。」
「朝廷只收白銀,天下一個標準,這對東南沿海之地,固然是個好事,因為東南不缺銀兩,但對西北內陸之地,就變成了災難,因為西北缺銀。」
「這必然導致,朝廷對西北的搜刮要遠遠大於對東南的搜刮,對西北小戶的迫害,要遠大於對東南小戶的迫害。」
「此外,朝廷不產白銀,銀兩在商人手裡,百姓要交稅,就必須拿實物去跟商人交換,那麼商人就可以趁機壓低物價,抬高銀價,從而賺取中間差價。」
「全天下只要是納稅的人,都得被商人盤剝一遍,就連朝廷都不例外。」
「可以說,商人現在正騎在大明朝所有階層的腦袋頂上,作威作福。」
「他們憑什麼?他們憑銀子。」
「就因為咱大明朝不產銀,卻用銀子作為稅收的唯一等價物,商人掌握了銀子,就等於掌握了國家的稅源。」
「這,就是他們敢於盤剝大明乃至整個天下的根因。」
朱常洛說完這些話,拿起茶杯潤了潤喉。
只見堂中眾人已然露出複雜神色,能讓這群老狐狸變了臉色,可知心中想的一定不是簡單事。
有些事,大家私底下都清楚,但若拿到檯面上說,就不得不斟酌起來了。
方從哲拱手一禮,開口道:
「陛下,自從英廟馳用金銀之禁後,民間已然將銀兩作為了通行貨幣,一條鞭法使用白銀作為稅物,也是適應民間情況而做出的變動。」
「若以後不用銀收稅,改收實物稅,恐怕又會滋生許多苛捐雜稅出來。」
朱常洛想了想,開口問道:「還是那句話,咱大明朝廷是代表的哪個集團在統治天下?」
「答案是地主集團。」
「國有四民,士農工商,地主集團主要來自於士和農,工匠集團則是地主集團最好的盟友和夥伴,而商賈集團,則是地主集團的最大敵對勢力。」
「商人不事農耕,不事手工,南來北往,低買高賣,嚴重破壞了地主集團的統治基礎。」
「地主集團的統治基礎是什麼呢?是廣大的佃農,也就是老老實實在地里耕種的農夫,這才是根本。」
「地主作為統治集團,天然就有責任保護農夫的利益,要為他提供安全穩定的耕種環境,以此長久的獲得收益。」
「而商人的存在,極大的破壞了這一根本,他們低價收購糧食、布匹,攫取地主的利益,壓榨佃農的生存空間,極大地破壞了地主集團的統治基礎。」
「他們把物資都出售到國外,哪怕是囤積在自家糧倉里也行啊,他們非得把物資換成銀子,極大的損害了國家的物資儲備。」
「金銀一不能吃,二不能穿,除了便於商用結算之外,於國家而言,毫無用處,只有糧食和布匹才是國家最需要的東西。」
「西北地區都快窮的吃不上飯了,浙直地區卻還在大面積的種植著低產的桑樹。」
「由此可見,南北貧富差距有多嚴重,朝廷若再不居中調控一二,恐怕要不了多久,百姓就要砸鍋造反了。」
李汝華接過話頭,開口道:
「陛下,臣以為,可在東南行銀法,即仍以銀兩作為結算物,而在北方行糧法,即以糧食作為結算物。如此或可緩和南北差異。」
朱常洛搖了搖頭,拒絕道:
「現在國家面臨的困難是要打仗,打仗消耗的是糧食和布匹,不是白銀。」
「天下仍行一法,過去是銀法,自泰昌元年以後,通行糧布法,無論地里種的是什麼,統統換成糧食或布匹,以糧布作為稅物。」
「至於沿海地區種植桑樹的田畝,今年過冬後,統統鏟了,明年開春改種糧食或高產的棉花,這產量低,價格高的桑樹,等朝廷什麼時候滅掉了後金,什麼時候再改回來吧。」
「還有沿海各省的茶田,一年到頭交不上幾兩稅,卻白白占據大片膏腴之地,依朕之意,統統鏟了,改種糧食或棉花。」
「若是不願意鏟,那就和戶部好好商量商量,把茶田全部換成糧田或棉田,每年應交多少稅,讓那些茶莊主按糧田的價格繳稅,同樣,朝廷只要糧布,其他一概不要,讓他們自己去換。」
「用白銀作為稅物,是咱大明朝獨有的,許多弊端漏洞都毫無借鑑之法,但用糧布作為稅物,確是通行了兩千多年,各種各樣的防止貪污偷稅的方法,史書上多的是,大司徒下去後自行摘取便是。」
李汝華聞言,拱了拱手,開口道:「臣明白。」
朱常洛拿過紙筆,親手寫下:
【擬於泰昌元年始,天下通行糧布法,凡茶田、桑田,或改種糧食,或改種棉花,若不願改種,則按糧田計畝徵稅,由茶桑田主,自行兌換糧食,繳足稅物】
朱常洛寫好了意旨,遞給方從哲,示意眾人會簽。
在座眾人拿到黃票後眼神很是凝重,這怕是要把整個商人集團得罪死,恐怕整個地主集團做夢都能笑醒。
黃票走到孫承宗手裡,他拱手道:「陛下,臣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這話的意思是,我這句話可能不好聽,你要是不願意聽,那我可以不說。
「講。」朱常洛言簡意賅的回道。
「依臣之見,陛下是否對商人過於偏見了?如此明顯的針對,恐怕有損朝廷名聲。」
朱常洛想了想反問道:「本朝商稅與田稅,占比如何?」
戶部尚書李汝華當即答道:「回陛下,本朝田稅占比近八成,商稅不足一成。」
朱常洛得到了滿意的答覆,點了點頭道:
「從稅收上就能明顯看出,是誰在供養著朝廷,吃著地里長出來的米,不為地主和佃農牟利,難道要讓大明朝廷為商賈集團牟利嗎?」
「若本朝的商稅能像南宋朝廷一般,占據國稅的九成往上,那朝廷為商賈大開方便之門,也未嘗不可。」
「但眼下形勢擺明了,是商賈不願意供養朝廷,朝廷自然也沒義務去慣著商賈,現在只是改行糧布法,又不是強征礦榷稅,朝廷已經仁至義盡。」
「那一成的商稅,他愛交不交,朕不缺那一成,但沒了這一成的商稅,商人這個集團對我大明而言可就是百害而無一利了,對於這種蠹蟲,該如何消滅,就是朕與諸公往後需要考量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