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到達洛陽,陳平的卑鄙想法
第51章 到達洛陽,陳平的卑鄙想法
陸煊是把未來的土木堡之戰,當成一個故事來講的,畢竟未來已經不可能發生了。
可劉邦等人,卻不是當成一個故事來聽的。
特別是劉邦。
他是帝王,是大漢王朝的開國之祖,聽著這個故事心情沉重,這哪裡是個故事,是未來大漢王朝的衰落之戰,是恥辱之戰。
「怎麼會發生這種事情..:」
劉邦喃喃自語,雙眼顯得有些失神,自從漢朝開國後,他並沒有懈怠政務,
始終想著構建良好的政治、軍事體系,他覺得自己已經做的很不錯了,甚至已經提前開始為子孫想辦法清掃各種異姓王勢力了。
但有生之年,他並未想過主動攻打異族,因為漢朝國力不允。
漢朝初期他的想法依舊是與民休息,同時也想讓下一任君主這麼做,等到漢朝國力強大後再攻打異族。
可未曾想到,漢朝國力是強大了,卻遇到如此大敗。
君主昏庸、不賢!
簡直太不爭氣了。
劉邦臉皮子都在顫,看著自己辛苦打下來的大漢山河因為這場大敗陷入危機、邊際防線徹底被破壞,他能想到整個朝廷陷入風雨飄搖之境,九州方方無數百姓深陷戰亂之苦,失去了邊境防線這些百姓如同脫了衣服光著顯露在異族的面前,根本無法阻擋異族的攻伐欺凌。
他劉邦英名蓋世,從黔首打下當今的大漢山河,為歷代之最。
古往今來,夏商周三代至今,為君為王者,豈不都是貴族出身?
只有他做到了這一步。
可後世子孫怎麼如此窩囊廢物?
「唉,這正統皇帝兵敗後回朝,是否反省自身了?」劉邦對後世子孫還有著一絲希望,因為有著多年領兵經驗的他能看出來,這場大戰必然導致漢朝徹底沒有能力和異族抗衡,這種情況下若是正統皇帝再不努力挽救的話,很有可能山河破滅、國家飄零。
正常來說,若是漢朝現在遇到此等大敗的話,估計已經距離亡國不遠了。
「這個,我們後世人有各自的評價,我也不好多說,有的人認為正統皇帝被俘後,反省自己重新奪回帝位,是個很勵志的人,也有人認為正統皇帝就是史上最無能昏庸的帝王,二次復位簡直恬不知恥,還殺死了鎮守京城的忠臣..:」
這段歷史陸煊了解的還是比較清楚的,他覺得若是對歷史感興趣的,可能都會抽空了解了解這段血淚史。
「正統皇帝被俘?我應該聽錯了吧?」劉邦愣了愣道。
皇帝被俘?
皇帝被俘?
皇帝被俘!!!
「你沒有聽錯,土木堡大敗後,正統皇帝被俘到瓦刺。」
「可以這麼說吧,正統皇帝受到了異族很大的羞辱,他剛剛剛被俘的時候很狼狽,只剩下了半條褲子,衣服破破爛爛,整個人也臉色漆黑,像個乞弓一樣,
堂堂皇帝,乃是一個國家的代表、一個民族的驕傲、中原王朝的象徵,卻受到如此大辱,可想而知當時整個中原王朝有何感受。」
「還有,最讓人感到厭惡的是,土木堡大敗後,瓦刺軍很快就要攻下京城,
是一位叫做于謙的大臣死守京城,最終才獲得了勝利,保護了風雨飄搖的江山社稷,要不然可能那個時候就已經滅國了;可正統皇帝在被瓦刺釋放回京後,經過一系列的方法復辟重新獲得皇位,然後他就令人殺死了這位重臣于謙。」
「想想都讓人晞噓,讓人為于謙這位忠臣感到不值。」
陸煊感嘆著。
劉邦臉色已經徹底漆黑了下來,雙手緊握著拳頭,整個人殺氣涌動,心中慣怒到了極致。
這已經不是不爭氣的皇帝了,簡直是既無能又昏庸,又只會對自己人下手的皇帝。
他劉邦怎麼有如此無能的後世子孫?
看來,劉恆這一脈的傳人不行。
太不興了。
也就陸煊所說的洪熙皇帝、宣德皇帝可能還算不錯,但到了正統皇帝這一代,就已經讓大漢王朝風雨飄揚,已經接近滅國了,又殺死了忠臣于謙,這又讓群臣如何看待皇室?
老四劉恆,決定不能讓他繼承皇位了。
雖然陸煊有句話說的挺有道理的,可能太子劉盈繼位後,後世子孫未必能比老四劉恆的後人更加賢明,他也是這麼認為的,但話說回來他明明知曉讓劉恆繼位未來會冒出來個正統皇帝,他怎麼可能還會讓劉恆繼位?
劉恆,就趕緊去邊疆待著吧。
好好練兵。
大漢王朝疆域內,是不可能給劉恆劃分出一塊地了,若是劉恆有本事就讓他自己打,打下來的都歸劉恆。
「沒想到未來王朝會經歷如此重創,這瓦刺合該殺個乾淨。」
瓦刺,應該就是匈奴諸多部落中的一個。
畢竟陸煊說了,瓦刺和建奴不同。
建奴是遠東部落的種族,而瓦刺是北方遊牧民族。
這北方現在只有匈奴,但匈奴是中原王朝對大量北方遊牧民族的統稱,匈奴下屬有很多很多不同的部落。
並且每年都會有小的部落被吞併,或者大的部落分裂。
所以很有可能這個時候瓦刺這個部落還沒有出現,但不用想這些,他必須要提前清理掉北方的威脅。
儘自己所能。
可能確確實實,當今漢朝休養生息是最重要的,要儘量讓民生、經濟恢復到一定的程度,但若是漢朝經歷土木堡這種大敗,未來飽受異族摧殘,恐怕百姓們會過得更苦。
心緒複雜間,劉邦已經不想留在這裡了,想回到自己的車內好好的靜靜心。
「陸君,我們就先回去了。」劉邦道。
「好,季叔你們好好的休息吧,此去路途遙遠呢。」陸煊露出笑容來。
眾人散去。
劉邦心情不是很好,同時張良、蕭何兩人也不是那麼很順心。
因為他們發現自己等人的勸導根本是沒有用的,陛下還是自然而然的更偏向於想從陸煊口中獲取後世皇室、漢朝的各種信息。
原本是詢問貨幣政策,兜兜轉轉又說上皇朝中期的土木堡大敗了。
誠然,這場大敗他們聽的也驚心動魄,感到後世皇帝的不爭氣和無能昏庸,
但這些事情畢竟還要很久很久才能發生的好吧,再者言了您已經準備讓劉盈繼位了,那麼估計這土未堡大敗也不會發生。
繼續詢問,有什麼意義?
兩人方才是想勸陛下的,但想了想又算了。
畢竟,他們已經不是陛下最喜歡的兩個大臣了,陛下或許不用他們的時候,
就給他們殺死了吧,還不如少說兩句話。
天子出行,浩浩蕩蕩。
長安至洛陽路途遙遠,並非是每一天都能到一座城池落腳。
有的時候,眾人就睡在車內。
也好在秦朝修建的這馳道,雖然大部分因戰亂毀壞,但長安至洛陽這段馳道還算平穩,哪怕趕路的過程中在車中睡覺,也不會感到顛簸,不會影響睡眠。
這兩日,劉邦本來還想著到陸煊車內詢問各種事情的。
但,有些事情卻由不得他了。
馬邑前方戰線傳來戰報,趙王張敖率領五萬趙國鐵騎,已經到了馬邑。
這對於劉邦自然是個好消息,他已經秘密授意韓信看準時機,就鎮壓張敖,
等到擊退匈奴後,就一起帶回長安,
可韓信卻送來了消息。
這是一封奏摺。
【臣韓信,誠惶誠恐,稽首頓首,上言陛下:臣聞國之綱紀,在乎制度之明;朝之興衰,繫於爵賞之當。今我大漢初定,四海初靖,然有一事,於國祚之永固、民生之安阜,千系重大,敢冒死以陳。】
【觀當今勛貴,爵位多可世襲罔替。其子孫後輩,不論賢愚、罔顧才能,皆坐享富貴,食祿無憂。此不舉天下百姓之膏血,以養此不勞而獲之徒也。】
【夫百姓者,國之根本,阱手眠足,耕耘勞作,以供賦稅,以佐國用。今反為一群無能不肖之輩,耗其心血、竭其脂膏,臣每念及此,痛心疾首,夜不能寐。古之聖王,封爵以酬功勳,賞祿以彰賢能。然亦當有考績之法、陟之規,
使賢能者進,不肖者退。】
【今世襲之制,一授之後,子孫永享,不問賢愚,不論功過,長此以往,必將導致勛貴之家,子弟驕奢淫逸,不知進取;朝堂之上,賢才之路壅塞,奸之徒橫行。此非國家之福,社稷之利也。臣愚以為,世襲爵位者,若其後世子嗣不賢、或無能,則當罷其世襲之制。如此,方能使爵位之授,名實相符;賞罰之施,公正無私。賢能者知奮進,不肖者知警懼,朝堂之上,正氣充盈;四海之內,民心歸附。】
【陛下聖明神武,睿智天縱,定能洞察此中利弊。昔周公制禮,以成周室之隆;商鞅變法,以強秦國之基。今臣冒味建言,實乃為大漢之長治久安計,為陛下之萬世基業謀。伏望陛下納臣之言,革除世襲之弊,重新厘定製度。則天下幸甚,社稷幸甚!臣韓信,不勝戰慄待罪之至,謹奏。】
看著這封奏摺,劉邦心中一沉,韓信這奏摺中的意思很明顯了。
之前自己賜給韓信一字並肩王。
韓信知曉其需要和眾勛貴為敵,於是提出了三條建議。
這三條建議,條條如刀刮骨肉般,是很多開國勛臣都無法接受的。
在韓信出征前,其中一條已經實施了,那就是令大多數擁有不菲田地的勛臣,自願獻出田地。
韓信是個性情冷漠、不通情理的人,若是用陸煊的話來說就是沒有任何的人情世故,在他的果斷出手下,很多勛臣見識到了韓信的狠厲手段,紛紛獻出大量良田。
這也導致,隨著這些田地陸續分給天下的百姓後,有很多百姓相信了朝廷,
願意將部分糧食交出,以提供給前線的軍隊。
馬邑迎擊匈奴的軍隊,獲得了充足的糧草支援。
但也因此,韓信得罪了太多太多的功臣集團了,劉邦雖然已經賜給了韓信三塊免死金牌,但依舊覺得韓信面臨的敵人太多,若是在實行這道政策的話,那麼普天之下,但凡公侯,皆是韓信的敵人。
劉邦這些時日為此事憂愁,同時也喚了蕭何和張良等人商議。
這個問題難以解決的在兩點,一是同意韓信此策,那麼韓信面對的將是洪水猛獸,很有可能傾覆。
不同意,那麼韓信現在手握重兵,他會如何想?
很明顯,韓信這是在效仿當年王的辦法,選擇另類方式自污,換得君王相信。
可君王這裡不同意韓信的方法,那麼韓信可能會產生其他想法,加上兩地相隔甚遠,韓信若是認為天子劉邦不同意韓信政策的原因,是出自其他目的,韓信是否會為求自保從而反叛?
連續數日,眾人都在為此尋找解決辦法,本來他們是想去問陸煊的,但趙國那邊不知為何,隱隱聽到了趙王張敖被禁的消息,似發生不小的風波。
眾人更是焦頭爛額。
還有各種政務,以及出行的安排,帝王需要忙碌的事情太多太多了,自從那一日的「土木堡之變」交談後,臨近洛陽這段時間,眾人也沒有再去過陸煊那裡。
漸漸的,到了洛陽。
部分事情算是忙碌了下來。
「算來算去,只剩半月有餘。」
洛陽,南宮。
而今,洛陽主要宮殿唯有兩座,分別為南宮和北宮,這兩座宮殿都是秦朝時期秦始皇下令修建的,雖然經歷了戰火紛飛,已經損壞,但劉邦又下令簡單修了一番,依舊可以使用。
昔日劉邦就曾到了這洛陽,和眾臣商議楚漢勝負的關鍵原因,這一日再度到了這南宮,劉邦感慨萬千。
不過,他並沒有立刻大宴群臣,而是單獨讓蕭何、張良、陳平、周勃等人來到南宮。
夜裡,再宴請群臣吧。
然後這兩日就返程長安。
此來洛陽,其一為了效仿始皇帝震宵小。
其二為了陸煊。
其三論功韓信。
目前,震宵小劉邦覺得很滿意,因為這路上可沒有發生過異常情況,沒有人如張良那般行博浪沙刺殺之舉。
也確實還有不少百姓面黃肌瘦,甚至有很多吃不起飯的,但盜賊流寇已經少了很多很多了。
百姓吃不起飯,是他失責,可也是因為天下剛剛平定的原因,只能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改善。
但總體而言,比那始皇帝時期強多了。
劉邦不免心中自豪,他難道功不比始皇帝?
然後就是陸煊之事,在洛陽設宴款待群臣,然後談論韓信之功,就可以回到長安了,兩件事情相當於同時解決。
今日喚他們這幾個重臣前來,主要還是韓信前些時日提出的政策。
「陛下。」周勃環顧重臣一眼,能明顯看起來張良和蕭何似心不在焉,不願多說,於是道:「韓信之所以目前身在馬邑,卻決議要急著讓陛下實行這第二條制度,原因就是想效仿秦朝時期的王翦。」
「韓信手握漢朝精兵十萬,又有馬邑剩餘駐軍萬餘。」
「再加上趙國鐵騎五萬。」
「可謂是兵強馬壯,甚至有倒戈之能。」
「但,明顯韓信依舊願意當他的一字並肩王,他懼怕惶恐陛下對其產生忌禪,所以在急著讓陛下下令,立刻頒布第二條決策。」
「若侯爵後世子孫不賢、無能,可廢除其爵位,此招狠厲與天下侯爵為敵,
可打消陛下心中全部疑慮,雖可能會導致韓信面臨群敵而圍攻之,但臣認為可行。」
劉邦皺了皺眉頭,問道:「朕已經許諾,可保韓信善終,若真的如此急迫頒布第二條決策,韓信很有可能被群臣圍攻而死。」
「如此,朕豈不是無情無義無信之人?」
「後世人,會如何看待朕?」
周勃聞言哈哈大笑,然後悠悠道:「陛下,江山社稷可遠遠比臣子性命重要他是有些拿不出來辦法了,所以才這般道。
其實也是他認為,合該先想好這江山社稷的問題,若能一舉削弱各公侯力量,則對大漢有著更大的益處。
而他們也是公侯,這道政策也損害了他們很多利益。
可能跟在陛下身邊的都是大智者,心中清楚若這個時候表現出不滿,那就是與劉邦和韓信為敵,韓信不怕死,他們能不怕死麼?
「還是不成。」劉邦搖了搖頭,他還是要顧忌一些的,想了想他看向張良,
語氣複雜道:「留侯,給朕出個主意吧。」
他了解張良,估計張良已經有了些許主意了。
可張良為何不說?
是想漸漸淡出政事罷了。
畢竟,漢朝剛剛見過張良就已經開始若有若無的遠離政事,若非是陸煊之事,恐怕張良早已經離開朝堂了。
聞言,張良躬身道:「陛下,恕臣無能,確實想不到更好的方法了。」
劉邦嘆息,要不去問問陸煊?
可這個時候,陳平似想站出來說什麼,但猶豫良久後又準備不言。
可深思熟慮後,他還是決定說下自己的想法,他起身緩聲道:「陛下,我倒是有一法,不過..」
「不過什麼不過,說吧,能用就可。」劉邦看了陳平一眼,陳平很少出主意,可以說陳平的智謀略微差張良一些,但陳平一旦若是出主意和想法的話,必然能用。
不過有時,卻顯得不是君子之所為。
但他劉邦,從來就不是個君子啊。
這也是為何漢朝建立那麼多能臣,他卻將陳平帶在身邊的原因之一。
聞言,陳平頜首,悠悠道:「昔日陸煊有言,趙王張敖未來將觸犯不可饒怒之律法,勾結匈奴,從而被陛下處死,這也是為何陛下令韓信囚禁張敖的原因。」
「然而,現在張敖已經迎娶了陛下的魯元公主,因此事張敖和陛下的魯元公主,自然要『棄夫』」了。」
實際上,男女分開,叫做『棄妻』」。
春秋戰國至秦朝,哪怕王公貴族也這般叫。
因為很少發生過女方主動離開男方的。
「棄夫』這兩個字並沒有出現,可魯元公主是天潢貴胄,陳平怎麼能說是『棄妻」?
只聽的陳平繼續言道:「魯元公主為陛下長女,豈可孤獨終身?」
「若將魯元公主嫁給韓信..:」
「在憑藉魯元公主為陛下長女的身份,陛下降下聖恩垂憐,獎勵類似『免死金牌等物。」
「如此,韓信擁有三道免死金牌,又是魯元公主之夫,同時是大漢一字並肩王,又立下諸多功勳,那麼臣覺得就算那些臣子想圍攻害死韓信,也遠遠無法做到。」
陸煊是把未來的土木堡之戰,當成一個故事來講的,畢竟未來已經不可能發生了。
可劉邦等人,卻不是當成一個故事來聽的。
特別是劉邦。
他是帝王,是大漢王朝的開國之祖,聽著這個故事心情沉重,這哪裡是個故事,是未來大漢王朝的衰落之戰,是恥辱之戰。
「怎麼會發生這種事情..:」
劉邦喃喃自語,雙眼顯得有些失神,自從漢朝開國後,他並沒有懈怠政務,
始終想著構建良好的政治、軍事體系,他覺得自己已經做的很不錯了,甚至已經提前開始為子孫想辦法清掃各種異姓王勢力了。
但有生之年,他並未想過主動攻打異族,因為漢朝國力不允。
漢朝初期他的想法依舊是與民休息,同時也想讓下一任君主這麼做,等到漢朝國力強大後再攻打異族。
可未曾想到,漢朝國力是強大了,卻遇到如此大敗。
君主昏庸、不賢!
簡直太不爭氣了。
劉邦臉皮子都在顫,看著自己辛苦打下來的大漢山河因為這場大敗陷入危機、邊際防線徹底被破壞,他能想到整個朝廷陷入風雨飄搖之境,九州方方無數百姓深陷戰亂之苦,失去了邊境防線這些百姓如同脫了衣服光著顯露在異族的面前,根本無法阻擋異族的攻伐欺凌。
他劉邦英名蓋世,從黔首打下當今的大漢山河,為歷代之最。
古往今來,夏商周三代至今,為君為王者,豈不都是貴族出身?
只有他做到了這一步。
可後世子孫怎麼如此窩囊廢物?
「唉,這正統皇帝兵敗後回朝,是否反省自身了?」劉邦對後世子孫還有著一絲希望,因為有著多年領兵經驗的他能看出來,這場大戰必然導致漢朝徹底沒有能力和異族抗衡,這種情況下若是正統皇帝再不努力挽救的話,很有可能山河破滅、國家飄零。
正常來說,若是漢朝現在遇到此等大敗的話,估計已經距離亡國不遠了。
「這個,我們後世人有各自的評價,我也不好多說,有的人認為正統皇帝被俘後,反省自己重新奪回帝位,是個很勵志的人,也有人認為正統皇帝就是史上最無能昏庸的帝王,二次復位簡直恬不知恥,還殺死了鎮守京城的忠臣..:」
這段歷史陸煊了解的還是比較清楚的,他覺得若是對歷史感興趣的,可能都會抽空了解了解這段血淚史。
「正統皇帝被俘?我應該聽錯了吧?」劉邦愣了愣道。
皇帝被俘?
皇帝被俘?
皇帝被俘!!!
「你沒有聽錯,土木堡大敗後,正統皇帝被俘到瓦刺。」
「可以這麼說吧,正統皇帝受到了異族很大的羞辱,他剛剛剛被俘的時候很狼狽,只剩下了半條褲子,衣服破破爛爛,整個人也臉色漆黑,像個乞弓一樣,
堂堂皇帝,乃是一個國家的代表、一個民族的驕傲、中原王朝的象徵,卻受到如此大辱,可想而知當時整個中原王朝有何感受。」
「還有,最讓人感到厭惡的是,土木堡大敗後,瓦刺軍很快就要攻下京城,
是一位叫做于謙的大臣死守京城,最終才獲得了勝利,保護了風雨飄搖的江山社稷,要不然可能那個時候就已經滅國了;可正統皇帝在被瓦刺釋放回京後,經過一系列的方法復辟重新獲得皇位,然後他就令人殺死了這位重臣于謙。」
「想想都讓人晞噓,讓人為于謙這位忠臣感到不值。」
陸煊感嘆著。
劉邦臉色已經徹底漆黑了下來,雙手緊握著拳頭,整個人殺氣涌動,心中慣怒到了極致。
這已經不是不爭氣的皇帝了,簡直是既無能又昏庸,又只會對自己人下手的皇帝。
他劉邦怎麼有如此無能的後世子孫?
看來,劉恆這一脈的傳人不行。
太不興了。
也就陸煊所說的洪熙皇帝、宣德皇帝可能還算不錯,但到了正統皇帝這一代,就已經讓大漢王朝風雨飄揚,已經接近滅國了,又殺死了忠臣于謙,這又讓群臣如何看待皇室?
老四劉恆,決定不能讓他繼承皇位了。
雖然陸煊有句話說的挺有道理的,可能太子劉盈繼位後,後世子孫未必能比老四劉恆的後人更加賢明,他也是這麼認為的,但話說回來他明明知曉讓劉恆繼位未來會冒出來個正統皇帝,他怎麼可能還會讓劉恆繼位?
劉恆,就趕緊去邊疆待著吧。
好好練兵。
大漢王朝疆域內,是不可能給劉恆劃分出一塊地了,若是劉恆有本事就讓他自己打,打下來的都歸劉恆。
「沒想到未來王朝會經歷如此重創,這瓦刺合該殺個乾淨。」
瓦刺,應該就是匈奴諸多部落中的一個。
畢竟陸煊說了,瓦刺和建奴不同。
建奴是遠東部落的種族,而瓦刺是北方遊牧民族。
這北方現在只有匈奴,但匈奴是中原王朝對大量北方遊牧民族的統稱,匈奴下屬有很多很多不同的部落。
並且每年都會有小的部落被吞併,或者大的部落分裂。
所以很有可能這個時候瓦刺這個部落還沒有出現,但不用想這些,他必須要提前清理掉北方的威脅。
儘自己所能。
可能確確實實,當今漢朝休養生息是最重要的,要儘量讓民生、經濟恢復到一定的程度,但若是漢朝經歷土木堡這種大敗,未來飽受異族摧殘,恐怕百姓們會過得更苦。
心緒複雜間,劉邦已經不想留在這裡了,想回到自己的車內好好的靜靜心。
「陸君,我們就先回去了。」劉邦道。
「好,季叔你們好好的休息吧,此去路途遙遠呢。」陸煊露出笑容來。
眾人散去。
劉邦心情不是很好,同時張良、蕭何兩人也不是那麼很順心。
因為他們發現自己等人的勸導根本是沒有用的,陛下還是自然而然的更偏向於想從陸煊口中獲取後世皇室、漢朝的各種信息。
原本是詢問貨幣政策,兜兜轉轉又說上皇朝中期的土木堡大敗了。
誠然,這場大敗他們聽的也驚心動魄,感到後世皇帝的不爭氣和無能昏庸,
但這些事情畢竟還要很久很久才能發生的好吧,再者言了您已經準備讓劉盈繼位了,那麼估計這土未堡大敗也不會發生。
繼續詢問,有什麼意義?
兩人方才是想勸陛下的,但想了想又算了。
畢竟,他們已經不是陛下最喜歡的兩個大臣了,陛下或許不用他們的時候,
就給他們殺死了吧,還不如少說兩句話。
天子出行,浩浩蕩蕩。
長安至洛陽路途遙遠,並非是每一天都能到一座城池落腳。
有的時候,眾人就睡在車內。
也好在秦朝修建的這馳道,雖然大部分因戰亂毀壞,但長安至洛陽這段馳道還算平穩,哪怕趕路的過程中在車中睡覺,也不會感到顛簸,不會影響睡眠。
這兩日,劉邦本來還想著到陸煊車內詢問各種事情的。
但,有些事情卻由不得他了。
馬邑前方戰線傳來戰報,趙王張敖率領五萬趙國鐵騎,已經到了馬邑。
這對於劉邦自然是個好消息,他已經秘密授意韓信看準時機,就鎮壓張敖,
等到擊退匈奴後,就一起帶回長安,
可韓信卻送來了消息。
這是一封奏摺。
【臣韓信,誠惶誠恐,稽首頓首,上言陛下:臣聞國之綱紀,在乎制度之明;朝之興衰,繫於爵賞之當。今我大漢初定,四海初靖,然有一事,於國祚之永固、民生之安阜,千系重大,敢冒死以陳。】
【觀當今勛貴,爵位多可世襲罔替。其子孫後輩,不論賢愚、罔顧才能,皆坐享富貴,食祿無憂。此不舉天下百姓之膏血,以養此不勞而獲之徒也。】
【夫百姓者,國之根本,阱手眠足,耕耘勞作,以供賦稅,以佐國用。今反為一群無能不肖之輩,耗其心血、竭其脂膏,臣每念及此,痛心疾首,夜不能寐。古之聖王,封爵以酬功勳,賞祿以彰賢能。然亦當有考績之法、陟之規,
使賢能者進,不肖者退。】
【今世襲之制,一授之後,子孫永享,不問賢愚,不論功過,長此以往,必將導致勛貴之家,子弟驕奢淫逸,不知進取;朝堂之上,賢才之路壅塞,奸之徒橫行。此非國家之福,社稷之利也。臣愚以為,世襲爵位者,若其後世子嗣不賢、或無能,則當罷其世襲之制。如此,方能使爵位之授,名實相符;賞罰之施,公正無私。賢能者知奮進,不肖者知警懼,朝堂之上,正氣充盈;四海之內,民心歸附。】
【陛下聖明神武,睿智天縱,定能洞察此中利弊。昔周公制禮,以成周室之隆;商鞅變法,以強秦國之基。今臣冒味建言,實乃為大漢之長治久安計,為陛下之萬世基業謀。伏望陛下納臣之言,革除世襲之弊,重新厘定製度。則天下幸甚,社稷幸甚!臣韓信,不勝戰慄待罪之至,謹奏。】
看著這封奏摺,劉邦心中一沉,韓信這奏摺中的意思很明顯了。
之前自己賜給韓信一字並肩王。
韓信知曉其需要和眾勛貴為敵,於是提出了三條建議。
這三條建議,條條如刀刮骨肉般,是很多開國勛臣都無法接受的。
在韓信出征前,其中一條已經實施了,那就是令大多數擁有不菲田地的勛臣,自願獻出田地。
韓信是個性情冷漠、不通情理的人,若是用陸煊的話來說就是沒有任何的人情世故,在他的果斷出手下,很多勛臣見識到了韓信的狠厲手段,紛紛獻出大量良田。
這也導致,隨著這些田地陸續分給天下的百姓後,有很多百姓相信了朝廷,
願意將部分糧食交出,以提供給前線的軍隊。
馬邑迎擊匈奴的軍隊,獲得了充足的糧草支援。
但也因此,韓信得罪了太多太多的功臣集團了,劉邦雖然已經賜給了韓信三塊免死金牌,但依舊覺得韓信面臨的敵人太多,若是在實行這道政策的話,那麼普天之下,但凡公侯,皆是韓信的敵人。
劉邦這些時日為此事憂愁,同時也喚了蕭何和張良等人商議。
這個問題難以解決的在兩點,一是同意韓信此策,那麼韓信面對的將是洪水猛獸,很有可能傾覆。
不同意,那麼韓信現在手握重兵,他會如何想?
很明顯,韓信這是在效仿當年王的辦法,選擇另類方式自污,換得君王相信。
可君王這裡不同意韓信的方法,那麼韓信可能會產生其他想法,加上兩地相隔甚遠,韓信若是認為天子劉邦不同意韓信政策的原因,是出自其他目的,韓信是否會為求自保從而反叛?
連續數日,眾人都在為此尋找解決辦法,本來他們是想去問陸煊的,但趙國那邊不知為何,隱隱聽到了趙王張敖被禁的消息,似發生不小的風波。
眾人更是焦頭爛額。
還有各種政務,以及出行的安排,帝王需要忙碌的事情太多太多了,自從那一日的「土木堡之變」交談後,臨近洛陽這段時間,眾人也沒有再去過陸煊那裡。
漸漸的,到了洛陽。
部分事情算是忙碌了下來。
「算來算去,只剩半月有餘。」
洛陽,南宮。
而今,洛陽主要宮殿唯有兩座,分別為南宮和北宮,這兩座宮殿都是秦朝時期秦始皇下令修建的,雖然經歷了戰火紛飛,已經損壞,但劉邦又下令簡單修了一番,依舊可以使用。
昔日劉邦就曾到了這洛陽,和眾臣商議楚漢勝負的關鍵原因,這一日再度到了這南宮,劉邦感慨萬千。
不過,他並沒有立刻大宴群臣,而是單獨讓蕭何、張良、陳平、周勃等人來到南宮。
夜裡,再宴請群臣吧。
然後這兩日就返程長安。
此來洛陽,其一為了效仿始皇帝震宵小。
其二為了陸煊。
其三論功韓信。
目前,震宵小劉邦覺得很滿意,因為這路上可沒有發生過異常情況,沒有人如張良那般行博浪沙刺殺之舉。
也確實還有不少百姓面黃肌瘦,甚至有很多吃不起飯的,但盜賊流寇已經少了很多很多了。
百姓吃不起飯,是他失責,可也是因為天下剛剛平定的原因,只能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改善。
但總體而言,比那始皇帝時期強多了。
劉邦不免心中自豪,他難道功不比始皇帝?
然後就是陸煊之事,在洛陽設宴款待群臣,然後談論韓信之功,就可以回到長安了,兩件事情相當於同時解決。
今日喚他們這幾個重臣前來,主要還是韓信前些時日提出的政策。
「陛下。」周勃環顧重臣一眼,能明顯看起來張良和蕭何似心不在焉,不願多說,於是道:「韓信之所以目前身在馬邑,卻決議要急著讓陛下實行這第二條制度,原因就是想效仿秦朝時期的王翦。」
「韓信手握漢朝精兵十萬,又有馬邑剩餘駐軍萬餘。」
「再加上趙國鐵騎五萬。」
「可謂是兵強馬壯,甚至有倒戈之能。」
「但,明顯韓信依舊願意當他的一字並肩王,他懼怕惶恐陛下對其產生忌禪,所以在急著讓陛下下令,立刻頒布第二條決策。」
「若侯爵後世子孫不賢、無能,可廢除其爵位,此招狠厲與天下侯爵為敵,
可打消陛下心中全部疑慮,雖可能會導致韓信面臨群敵而圍攻之,但臣認為可行。」
劉邦皺了皺眉頭,問道:「朕已經許諾,可保韓信善終,若真的如此急迫頒布第二條決策,韓信很有可能被群臣圍攻而死。」
「如此,朕豈不是無情無義無信之人?」
「後世人,會如何看待朕?」
周勃聞言哈哈大笑,然後悠悠道:「陛下,江山社稷可遠遠比臣子性命重要他是有些拿不出來辦法了,所以才這般道。
其實也是他認為,合該先想好這江山社稷的問題,若能一舉削弱各公侯力量,則對大漢有著更大的益處。
而他們也是公侯,這道政策也損害了他們很多利益。
可能跟在陛下身邊的都是大智者,心中清楚若這個時候表現出不滿,那就是與劉邦和韓信為敵,韓信不怕死,他們能不怕死麼?
「還是不成。」劉邦搖了搖頭,他還是要顧忌一些的,想了想他看向張良,
語氣複雜道:「留侯,給朕出個主意吧。」
他了解張良,估計張良已經有了些許主意了。
可張良為何不說?
是想漸漸淡出政事罷了。
畢竟,漢朝剛剛見過張良就已經開始若有若無的遠離政事,若非是陸煊之事,恐怕張良早已經離開朝堂了。
聞言,張良躬身道:「陛下,恕臣無能,確實想不到更好的方法了。」
劉邦嘆息,要不去問問陸煊?
可這個時候,陳平似想站出來說什麼,但猶豫良久後又準備不言。
可深思熟慮後,他還是決定說下自己的想法,他起身緩聲道:「陛下,我倒是有一法,不過..」
「不過什麼不過,說吧,能用就可。」劉邦看了陳平一眼,陳平很少出主意,可以說陳平的智謀略微差張良一些,但陳平一旦若是出主意和想法的話,必然能用。
不過有時,卻顯得不是君子之所為。
但他劉邦,從來就不是個君子啊。
這也是為何漢朝建立那麼多能臣,他卻將陳平帶在身邊的原因之一。
聞言,陳平頜首,悠悠道:「昔日陸煊有言,趙王張敖未來將觸犯不可饒怒之律法,勾結匈奴,從而被陛下處死,這也是為何陛下令韓信囚禁張敖的原因。」
「然而,現在張敖已經迎娶了陛下的魯元公主,因此事張敖和陛下的魯元公主,自然要『棄夫』」了。」
實際上,男女分開,叫做『棄妻』」。
春秋戰國至秦朝,哪怕王公貴族也這般叫。
因為很少發生過女方主動離開男方的。
「棄夫』這兩個字並沒有出現,可魯元公主是天潢貴胄,陳平怎麼能說是『棄妻」?
只聽的陳平繼續言道:「魯元公主為陛下長女,豈可孤獨終身?」
「若將魯元公主嫁給韓信..:」
「在憑藉魯元公主為陛下長女的身份,陛下降下聖恩垂憐,獎勵類似『免死金牌等物。」
「如此,韓信擁有三道免死金牌,又是魯元公主之夫,同時是大漢一字並肩王,又立下諸多功勳,那麼臣覺得就算那些臣子想圍攻害死韓信,也遠遠無法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