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土木堡之變,天子被俘
第50章 土木堡之變,天子被俘
玉車內,乘坐的是蕭何、張良、陳平三人。
他們在小聲的爭論不休。
至於為何爭論?
確確實實是因為詢問國策之事,陛下將這後世人的利用程度,全部關心在了皇室子嗣、皇后、江山的問題上。
可他們始終認為,好的國策和制度,可以讓王朝少走很多彎路,這是能給未來皇帝的最好物品。
「說的在理,我們是臣,陛下可能有他自己的看法吧..:」張良似注意到了外界的動靜,悠悠嘆道。
估計,陛下此時就在車前。
是的,他們是故意裝做爭論起來,給陛下看的。
目的就是讓陛下從此以後,在陸煊身上多詢問一些國策和制度。
他們明面勸過陛下,可陛下置之不理,因此只能想出這種辦法,在察覺到車馬停下後,故意爭吵這些事情,從而讓陛下側面知曉他們的苦心。
實際上他們怎麼可能認為,自已等人制定的貨幣政策,會比陸煊的好?若是他們能想出來方案的話,就不會讓陛下詢問陸煊了。
車外,劉邦若有所思。
沒想到張良、蕭何等人為了朕的想法,竟然決定獨自處理這些疑難問題,而不選擇更加便捷的方法。
辛苦他們了。
可隨即,劉邦似想到了什麼,忍不住一笑。
車馬行駛的路上,哪怕馳道平穩可還是會發出滾滾聲音的,他乘坐在陸煊的車內,並沒有聽到眾人的議論,這很正常。
而隨著車隊停下。
張良等人很明顯意識到,是有事情發生了。
他們這是私下裡爭論、商討這些事情,如果車隊停下了張良等人肯定知曉自已這個皇帝可能會過來,這種情況下他們怎麼還可能繼續爭論,讓自己聽見?
很明顯,就是故意的。
政治智慧,他劉邦並不弱於這些臣子,而他相信張良等人肯定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但依舊選擇這麼做。
算是無聲的側面勸諫了。
倒是有心了。
不過他倒是已經開始準備詢問國策之事了,沒看到他特意讓車隊停下,然後讓張良等人前去麼?
隨即,他示意讓侍衛請眾人出來。
然後壓低聲音和張良、蕭何等人說了些什麼,眾人心領神會。
「我就先留在車內吧,玉絡車雖大,可五個人乘坐略顯得擁擠。」陳平這時道,他對於內政也有些許經驗,可畢竟不如蕭何,這件事情不如不過去一起摻和。
劉邦頜首。
眾人來到陸煊的玉絡車內,車隊再次滾滾而行。
「陸煊,我將老房、老何全部喊來了。」
「筆墨皆已準備妥當。」
陸煊點了點頭,寬的車內哪怕乘坐了四個人也絲毫不顯得擁擠,他整理了一下思路和語言,然後緩聲道:
「我這套方案是基於後世人的看法和眼界,同時之前我研究歷史時,也深入學習過;若是陛下能召集大量擁有貨市制度、經濟理念的官員按照這個方法實行,再總結給出更好的建議,我朝貨幣問題能得到很大的解決。」
陸煊繼續說著:「目前寶鈔已經失去信譽程度,合該準備大量金、銀等貴重物品,按照統一的規定兌換,比如每發行一貫寶鈔,就需要相應的白銀或者黃金備用支撐,這麼說吧,發行了多少寶鈔,國庫內就合該擁有多少相應的金銀儲備資源。」
「就算沒有金銀,也需要大量的糧食,若是發行一千萬貫,國庫和各地糧倉內的糧食總額,最少也需要價值兩千方以上,這樣哪怕出現問題消耗一千方價值的糧草,剩餘的依舊能應對不時之需。」
陸煊剛開始說,劉邦和眾人就愣住了。
寶鈔?
「陸君,這所謂的寶鈔..:」劉邦這麼一問,輪到陸煊意外了,季叔不清楚何為寶鈔?
仔細想想或許還真的不清楚,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才發行寶鈔,而根據之前推測季叔在明朝建立後不久就來到了遠東,若是說在發行寶鈔前季叔就被趕到了這裡,不清楚倒是正常的。
不同國度地區,認知不同,也正常。
「開國第八個年頭,寶鈔誕生。」
劉邦明白了。
他現在是開國六年,那麼這是兩年後他準備發行的東西。
所以現在不知道也正常。
陸煊看不見眾人的表情,但沒有聽到周圍人的聲響,想來他們應該是明白了,於是繼續說著:「然後朝廷設立專門、獨立的寶鈔發行機構,按照『經濟增長速度』、『國民消耗速度』、『交易規模大小』等,控制寶鈔數量的發行,當然這幾個詞語,是我們後世人所使用的詞語,我倒是一時半會想不起來如何用古人的稱謂替換掉這三個詞語,總之到了京城我好好和那些官員們講講,他們會明白的。」
「接著就是最重要的一點,允許百姓以寶鈔兌換糧食,原本的歷史中,隨著寶鈔大量製造、發行,使得寶鈔的價值縮水,同時官府可以用寶鈔換取百姓手中的物品,而百姓卻不可以用手中已經貶值的寶鈔換取生活中所需的糧食,這怎麼可以?這就是在破壞國家信譽,降低貨幣信譽,長此以往還有誰願意相信寶鈔的作用?」
「接著..:」
陸煊說了不少東西,其中自然也夾帶著些許的私貨,不過這不重要。
因為他並不善於此道,所以並不肯定這種方法一定有用。
這也是為何,他需要到了京城和大量善於經濟的官員商討的原因之一了。
只有兩兩合作,才能最完美的解決這個問題。
想了想,陸煊提前說了一下這個問題,他聲音再次響起:「當然,這種方式是否能完成我不能保證,因為我現在失明,再加上我並不擅長經濟學,所以這些建議很有可能沒有用,必須和大量官員商討,才能徹底解決,而且這些官員必須擅長、懂得經濟學。」
所謂的擅長懂得經濟學,換算成古代,也就是戶部那些長年累月計算天下帳薄的官員罷了。
眾人聽的暈頭轉向,一些他們能理解的內容,自然能聽明白。
可有些東西,劉邦等人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再加上他們同樣不是擅長經濟的人,也聽的不是很懂。
「感覺很麻煩的樣子。」劉邦沉聲道。
他自然不可能讓陸煊接觸其他官員的。
那麼,陸煊方才提出的各種想法和建議,就必須由他們交給其他官員。
陸煊也不可能和這些官員商討貨幣制度之事。
所以,這個問題看似陸煊已經給他們解決了,但實際上能否成功,依舊未知。
或許說,已經失敗了。
要不,就不管這件事情了吧,他相信以蕭何的才幹早晚能利用這些信息,提出更好的解決辦法的。
他試探性的問道:「這貨幣之事,應該不急著解決吧?晚些時日估計問題也不大。」
「甚至,就算留給後代皇帝解決也未嘗不可,我感覺不是什麼太大問題。」
若是蕭何都遲遲無法解決,那就索性不管了。
他就不信,解決不了此事,這大漢的朗朗乾坤還能顛覆。
還能再冒出來一個項羽、劉邦。
「怎麼不是大問題?」陸煊臉上露出認真之色,道:「就是因為貨幣體系不完善,使得我朝經濟增長緩慢。」
「以至於王朝中期發生土木堡一戰,沒有了穩定的經濟增長,使得王朝從此衰落,很難再度恢復強大的國力了。」
土木堡之戰?
劉邦本來是認為,若是很難解決這個問題的話,索性就不理會了,因為他的精力有限。
不可能靠著他這一代,將所有事情全部解決完。
就比如這貨幣之事。
他不可能為了此事,讓陸煊和眾多官員接觸,也不可能因此就不殺死陸煊了。
原本是想問問,如此會導致何等後果,結果怎麼扯出來一個土木堡之戰?
「土木堡之戰是怎麼回事?」劉邦臉色並不是很好看的問道,怎麼聽起來是漢朝對外戰爭失敗了啊?
他清楚若是中原王朝對外戰爭失敗,會有何等的危難。
異族入侵,民不聊生。
國破山河,江山飄搖。
漢朝覆滅的原因,不就是因為這遠東地區的建奴麼,可他沒有想到漢朝中期居然還經歷了一場大敗。
「這件事情不提也罷,是一件比較恥辱的事情。」
「並且隨著我的到來,歷史也將改變,此事也不會發生了。」
陸煊想了想道。
朱祁鎮被俘虜之事,確確實實是件羞辱、不可提的事情,他怕說多了季叔血壓上來,同時也擔心若是這件事情說出來,不慎傳出去,朱元璋暴怒。
朱元璋的脾氣他並不清楚,自己也沒有見過朱元璋,但根據史書中大肆誅殺官員,應該能想像到朱元璋脾氣不會很好,眼下他還未在京城立足,也未表現出該有的後世人價值,朱元璋真的有可能認為他在妖言惑眾,一怒之下將他殺了。
「陸君,和我說說,我是真的挺好奇這件事情的。」
劉邦知曉此事很有可能未來不會發生了。
但,他還是擔心。
事事不可絕對,或許哪怕經過他的各種準備,未來依舊是老四上位了呢?
或許,經過陸煊的治療,劉盈依舊早死了呢?
那這種選擇下,他或許很有可能選擇立老四劉恆為太子,那麼很有可能接下來的歷史軌跡將會如同原本的歷史相同。
劉邦認為後世各種事情自己起碼要了解清楚才行,有的事情若是在他有能力的時候,儘量解決。
就比如這異族問題。
異族可以說是中原最大的威脅之一,眼下他已經決定讓韓信掃平遠東地區的異族,這樣很有可能能解決到漢朝末期的罹難,那麼為何不順便把這漢朝中期強大的異族,也設法提前誅滅呢?
「也罷,也罷。」
「但此事,絕不可對其他人提起,絕對不可。」陸煊再三叮囑道,在他看來這些事情未來也不會發生了,說起來也沒有什麼意義。
就當給季叔講一個歷史故事聽吧,反正他現在也不知道該做什麼。
「老四燕王繼位後,為永樂大帝。」
「而之後分別為洪熙皇帝、宣德皇帝、正統皇帝,到了正統皇帝這一代,已經算是王朝中期了。」
「也就是這一年,北方的瓦刺部在首領的帶領下逐漸強大,統一北方諸部,
不斷侵擾我朝邊境。」
「正統皇帝繼位時年幼,前期由太皇太后與『三楊』輔政,政治較為清明,
說到這裡我覺得挺可惜和遺憾的,太皇太后、太后掌權的事情時有發生,輔政大臣專權跋扈、染指權力的事情也發生了不少,可這些在正統皇帝年幼時都是不存在的,這種先天的良好環境,可以說他不作死,決定不會讓王朝踏入萬丈深淵。」
「可惜的是,人總是要死的,隨著太皇太后和三楊相繼去世,正統皇帝寵信的太監王振開始掌權,王振慫皇帝效仿先輩建立軍功,以提高威望。」
「正統十四年,瓦刺率四路大軍南下,在王振的鼓動下,正統皇帝率領大軍出征,而由於準備倉促,大軍出發時,軍糧、兵器等物資準備不足,軍隊組織混,大軍抵達後,王振得知前線戰敗的慘狀,心生畏懼,決定撤軍。」
「在撤軍途中,王振為了炫耀權勢,想讓皇帝「臨幸」他的家鄉,於是行軍路線多次變更,導致士兵疲憊不堪。當大軍退至土木堡時,被瓦刺軍追上。」
「土木堡地勢較高,缺乏水源,大軍掘井二丈仍無水,士兵饑渴難耐。也先伴裝撤退,並派使者前來議和,皇帝中計,下令移營就水。大營移動時,隊伍大亂,瓦刺軍趁機發動猛攻。我朝大軍全軍覆沒,正統皇帝被俘,隨征的眾多大臣全部戰死。」
這是一幅血淋淋的歷史畫卷。
戰無不勝的明軍慘敗而歸。
陸煊每每想起,都不由得感慨。
後世網絡上很多人說朱祁鎮是「大名戰神』、「瓦剌留學生」,辱罵嘲諷朱祁鎮,也有不少人說這是明朝史官污等等,但他覺得就該罵朱祁鎮,你敗了你就該被罵。
楊廣敗了,也照樣挨罵啊。
也就是這一戰未曾導致大明滅亡罷了,不然的話朱祁鎮和隋煬帝沒有什麼區別。
陸煊嘆息一聲,繼續道:「這一戰,打崩了我天朝上國的國運,大量精銳部隊在土木堡之變中損失殆盡,軍隊戰鬥力受到嚴重削弱。此後,我朝在軍事戰略上逐漸由進攻轉為防禦,對北方邊境的控制能力下降,不得不加強長城沿線的防禦工事,以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
「土木堡之變使我朝的統治秩序受到極大衝擊,朝廷內部人心惶惶。為穩定局勢,正統皇帝的弟弟在群臣的擁立下繼位,同時土木堡之變導致大量軍費開支付諸東流,戰爭對北方邊境地區的經濟造成嚴重破壞,百姓流離失所,生產停滯。為應對戰後的局面,我朝政府不得不加大賦稅徵收,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這也是為何我說,王朝初期的貨幣制度混亂埋藏下了隱患,太平盛事也就罷了,苦的是百姓,而一旦發生這種意外之事,前期埋下的隱患就會爆發,沒有良好的貨幣制度和政策,使得王朝中期的經濟復甦緩慢,經濟不行,其他方面自然也不行,昭昭華夏,中原上國,再也組建不出來能打的軍團了,從此慢慢的衰落..」
說到這裡,陸煊也想起來了一件事情,明朝這混亂的貨幣制度,還是到了嘉靖時期才解決的。
若是說沒有這場大敗,或許明朝後期也不會那麼艱難。
但一切都沒有如果。
可能,這就是歷史的遺憾吧,蒼茫歷史,總是無法做到盡善盡美的,總是帶著些許遺憾留給後世人瞎想的。
是大多數人的意難平。
隨著陸煊緩緩說完土木堡的故事,整個車內,已經靜了下來。
玉車內,乘坐的是蕭何、張良、陳平三人。
他們在小聲的爭論不休。
至於為何爭論?
確確實實是因為詢問國策之事,陛下將這後世人的利用程度,全部關心在了皇室子嗣、皇后、江山的問題上。
可他們始終認為,好的國策和制度,可以讓王朝少走很多彎路,這是能給未來皇帝的最好物品。
「說的在理,我們是臣,陛下可能有他自己的看法吧..:」張良似注意到了外界的動靜,悠悠嘆道。
估計,陛下此時就在車前。
是的,他們是故意裝做爭論起來,給陛下看的。
目的就是讓陛下從此以後,在陸煊身上多詢問一些國策和制度。
他們明面勸過陛下,可陛下置之不理,因此只能想出這種辦法,在察覺到車馬停下後,故意爭吵這些事情,從而讓陛下側面知曉他們的苦心。
實際上他們怎麼可能認為,自已等人制定的貨幣政策,會比陸煊的好?若是他們能想出來方案的話,就不會讓陛下詢問陸煊了。
車外,劉邦若有所思。
沒想到張良、蕭何等人為了朕的想法,竟然決定獨自處理這些疑難問題,而不選擇更加便捷的方法。
辛苦他們了。
可隨即,劉邦似想到了什麼,忍不住一笑。
車馬行駛的路上,哪怕馳道平穩可還是會發出滾滾聲音的,他乘坐在陸煊的車內,並沒有聽到眾人的議論,這很正常。
而隨著車隊停下。
張良等人很明顯意識到,是有事情發生了。
他們這是私下裡爭論、商討這些事情,如果車隊停下了張良等人肯定知曉自已這個皇帝可能會過來,這種情況下他們怎麼還可能繼續爭論,讓自己聽見?
很明顯,就是故意的。
政治智慧,他劉邦並不弱於這些臣子,而他相信張良等人肯定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但依舊選擇這麼做。
算是無聲的側面勸諫了。
倒是有心了。
不過他倒是已經開始準備詢問國策之事了,沒看到他特意讓車隊停下,然後讓張良等人前去麼?
隨即,他示意讓侍衛請眾人出來。
然後壓低聲音和張良、蕭何等人說了些什麼,眾人心領神會。
「我就先留在車內吧,玉絡車雖大,可五個人乘坐略顯得擁擠。」陳平這時道,他對於內政也有些許經驗,可畢竟不如蕭何,這件事情不如不過去一起摻和。
劉邦頜首。
眾人來到陸煊的玉絡車內,車隊再次滾滾而行。
「陸煊,我將老房、老何全部喊來了。」
「筆墨皆已準備妥當。」
陸煊點了點頭,寬的車內哪怕乘坐了四個人也絲毫不顯得擁擠,他整理了一下思路和語言,然後緩聲道:
「我這套方案是基於後世人的看法和眼界,同時之前我研究歷史時,也深入學習過;若是陛下能召集大量擁有貨市制度、經濟理念的官員按照這個方法實行,再總結給出更好的建議,我朝貨幣問題能得到很大的解決。」
陸煊繼續說著:「目前寶鈔已經失去信譽程度,合該準備大量金、銀等貴重物品,按照統一的規定兌換,比如每發行一貫寶鈔,就需要相應的白銀或者黃金備用支撐,這麼說吧,發行了多少寶鈔,國庫內就合該擁有多少相應的金銀儲備資源。」
「就算沒有金銀,也需要大量的糧食,若是發行一千萬貫,國庫和各地糧倉內的糧食總額,最少也需要價值兩千方以上,這樣哪怕出現問題消耗一千方價值的糧草,剩餘的依舊能應對不時之需。」
陸煊剛開始說,劉邦和眾人就愣住了。
寶鈔?
「陸君,這所謂的寶鈔..:」劉邦這麼一問,輪到陸煊意外了,季叔不清楚何為寶鈔?
仔細想想或許還真的不清楚,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才發行寶鈔,而根據之前推測季叔在明朝建立後不久就來到了遠東,若是說在發行寶鈔前季叔就被趕到了這裡,不清楚倒是正常的。
不同國度地區,認知不同,也正常。
「開國第八個年頭,寶鈔誕生。」
劉邦明白了。
他現在是開國六年,那麼這是兩年後他準備發行的東西。
所以現在不知道也正常。
陸煊看不見眾人的表情,但沒有聽到周圍人的聲響,想來他們應該是明白了,於是繼續說著:「然後朝廷設立專門、獨立的寶鈔發行機構,按照『經濟增長速度』、『國民消耗速度』、『交易規模大小』等,控制寶鈔數量的發行,當然這幾個詞語,是我們後世人所使用的詞語,我倒是一時半會想不起來如何用古人的稱謂替換掉這三個詞語,總之到了京城我好好和那些官員們講講,他們會明白的。」
「接著就是最重要的一點,允許百姓以寶鈔兌換糧食,原本的歷史中,隨著寶鈔大量製造、發行,使得寶鈔的價值縮水,同時官府可以用寶鈔換取百姓手中的物品,而百姓卻不可以用手中已經貶值的寶鈔換取生活中所需的糧食,這怎麼可以?這就是在破壞國家信譽,降低貨幣信譽,長此以往還有誰願意相信寶鈔的作用?」
「接著..:」
陸煊說了不少東西,其中自然也夾帶著些許的私貨,不過這不重要。
因為他並不善於此道,所以並不肯定這種方法一定有用。
這也是為何,他需要到了京城和大量善於經濟的官員商討的原因之一了。
只有兩兩合作,才能最完美的解決這個問題。
想了想,陸煊提前說了一下這個問題,他聲音再次響起:「當然,這種方式是否能完成我不能保證,因為我現在失明,再加上我並不擅長經濟學,所以這些建議很有可能沒有用,必須和大量官員商討,才能徹底解決,而且這些官員必須擅長、懂得經濟學。」
所謂的擅長懂得經濟學,換算成古代,也就是戶部那些長年累月計算天下帳薄的官員罷了。
眾人聽的暈頭轉向,一些他們能理解的內容,自然能聽明白。
可有些東西,劉邦等人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再加上他們同樣不是擅長經濟的人,也聽的不是很懂。
「感覺很麻煩的樣子。」劉邦沉聲道。
他自然不可能讓陸煊接觸其他官員的。
那麼,陸煊方才提出的各種想法和建議,就必須由他們交給其他官員。
陸煊也不可能和這些官員商討貨幣制度之事。
所以,這個問題看似陸煊已經給他們解決了,但實際上能否成功,依舊未知。
或許說,已經失敗了。
要不,就不管這件事情了吧,他相信以蕭何的才幹早晚能利用這些信息,提出更好的解決辦法的。
他試探性的問道:「這貨幣之事,應該不急著解決吧?晚些時日估計問題也不大。」
「甚至,就算留給後代皇帝解決也未嘗不可,我感覺不是什麼太大問題。」
若是蕭何都遲遲無法解決,那就索性不管了。
他就不信,解決不了此事,這大漢的朗朗乾坤還能顛覆。
還能再冒出來一個項羽、劉邦。
「怎麼不是大問題?」陸煊臉上露出認真之色,道:「就是因為貨幣體系不完善,使得我朝經濟增長緩慢。」
「以至於王朝中期發生土木堡一戰,沒有了穩定的經濟增長,使得王朝從此衰落,很難再度恢復強大的國力了。」
土木堡之戰?
劉邦本來是認為,若是很難解決這個問題的話,索性就不理會了,因為他的精力有限。
不可能靠著他這一代,將所有事情全部解決完。
就比如這貨幣之事。
他不可能為了此事,讓陸煊和眾多官員接觸,也不可能因此就不殺死陸煊了。
原本是想問問,如此會導致何等後果,結果怎麼扯出來一個土木堡之戰?
「土木堡之戰是怎麼回事?」劉邦臉色並不是很好看的問道,怎麼聽起來是漢朝對外戰爭失敗了啊?
他清楚若是中原王朝對外戰爭失敗,會有何等的危難。
異族入侵,民不聊生。
國破山河,江山飄搖。
漢朝覆滅的原因,不就是因為這遠東地區的建奴麼,可他沒有想到漢朝中期居然還經歷了一場大敗。
「這件事情不提也罷,是一件比較恥辱的事情。」
「並且隨著我的到來,歷史也將改變,此事也不會發生了。」
陸煊想了想道。
朱祁鎮被俘虜之事,確確實實是件羞辱、不可提的事情,他怕說多了季叔血壓上來,同時也擔心若是這件事情說出來,不慎傳出去,朱元璋暴怒。
朱元璋的脾氣他並不清楚,自己也沒有見過朱元璋,但根據史書中大肆誅殺官員,應該能想像到朱元璋脾氣不會很好,眼下他還未在京城立足,也未表現出該有的後世人價值,朱元璋真的有可能認為他在妖言惑眾,一怒之下將他殺了。
「陸君,和我說說,我是真的挺好奇這件事情的。」
劉邦知曉此事很有可能未來不會發生了。
但,他還是擔心。
事事不可絕對,或許哪怕經過他的各種準備,未來依舊是老四上位了呢?
或許,經過陸煊的治療,劉盈依舊早死了呢?
那這種選擇下,他或許很有可能選擇立老四劉恆為太子,那麼很有可能接下來的歷史軌跡將會如同原本的歷史相同。
劉邦認為後世各種事情自己起碼要了解清楚才行,有的事情若是在他有能力的時候,儘量解決。
就比如這異族問題。
異族可以說是中原最大的威脅之一,眼下他已經決定讓韓信掃平遠東地區的異族,這樣很有可能能解決到漢朝末期的罹難,那麼為何不順便把這漢朝中期強大的異族,也設法提前誅滅呢?
「也罷,也罷。」
「但此事,絕不可對其他人提起,絕對不可。」陸煊再三叮囑道,在他看來這些事情未來也不會發生了,說起來也沒有什麼意義。
就當給季叔講一個歷史故事聽吧,反正他現在也不知道該做什麼。
「老四燕王繼位後,為永樂大帝。」
「而之後分別為洪熙皇帝、宣德皇帝、正統皇帝,到了正統皇帝這一代,已經算是王朝中期了。」
「也就是這一年,北方的瓦刺部在首領的帶領下逐漸強大,統一北方諸部,
不斷侵擾我朝邊境。」
「正統皇帝繼位時年幼,前期由太皇太后與『三楊』輔政,政治較為清明,
說到這裡我覺得挺可惜和遺憾的,太皇太后、太后掌權的事情時有發生,輔政大臣專權跋扈、染指權力的事情也發生了不少,可這些在正統皇帝年幼時都是不存在的,這種先天的良好環境,可以說他不作死,決定不會讓王朝踏入萬丈深淵。」
「可惜的是,人總是要死的,隨著太皇太后和三楊相繼去世,正統皇帝寵信的太監王振開始掌權,王振慫皇帝效仿先輩建立軍功,以提高威望。」
「正統十四年,瓦刺率四路大軍南下,在王振的鼓動下,正統皇帝率領大軍出征,而由於準備倉促,大軍出發時,軍糧、兵器等物資準備不足,軍隊組織混,大軍抵達後,王振得知前線戰敗的慘狀,心生畏懼,決定撤軍。」
「在撤軍途中,王振為了炫耀權勢,想讓皇帝「臨幸」他的家鄉,於是行軍路線多次變更,導致士兵疲憊不堪。當大軍退至土木堡時,被瓦刺軍追上。」
「土木堡地勢較高,缺乏水源,大軍掘井二丈仍無水,士兵饑渴難耐。也先伴裝撤退,並派使者前來議和,皇帝中計,下令移營就水。大營移動時,隊伍大亂,瓦刺軍趁機發動猛攻。我朝大軍全軍覆沒,正統皇帝被俘,隨征的眾多大臣全部戰死。」
這是一幅血淋淋的歷史畫卷。
戰無不勝的明軍慘敗而歸。
陸煊每每想起,都不由得感慨。
後世網絡上很多人說朱祁鎮是「大名戰神』、「瓦剌留學生」,辱罵嘲諷朱祁鎮,也有不少人說這是明朝史官污等等,但他覺得就該罵朱祁鎮,你敗了你就該被罵。
楊廣敗了,也照樣挨罵啊。
也就是這一戰未曾導致大明滅亡罷了,不然的話朱祁鎮和隋煬帝沒有什麼區別。
陸煊嘆息一聲,繼續道:「這一戰,打崩了我天朝上國的國運,大量精銳部隊在土木堡之變中損失殆盡,軍隊戰鬥力受到嚴重削弱。此後,我朝在軍事戰略上逐漸由進攻轉為防禦,對北方邊境的控制能力下降,不得不加強長城沿線的防禦工事,以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
「土木堡之變使我朝的統治秩序受到極大衝擊,朝廷內部人心惶惶。為穩定局勢,正統皇帝的弟弟在群臣的擁立下繼位,同時土木堡之變導致大量軍費開支付諸東流,戰爭對北方邊境地區的經濟造成嚴重破壞,百姓流離失所,生產停滯。為應對戰後的局面,我朝政府不得不加大賦稅徵收,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這也是為何我說,王朝初期的貨幣制度混亂埋藏下了隱患,太平盛事也就罷了,苦的是百姓,而一旦發生這種意外之事,前期埋下的隱患就會爆發,沒有良好的貨幣制度和政策,使得王朝中期的經濟復甦緩慢,經濟不行,其他方面自然也不行,昭昭華夏,中原上國,再也組建不出來能打的軍團了,從此慢慢的衰落..」
說到這裡,陸煊也想起來了一件事情,明朝這混亂的貨幣制度,還是到了嘉靖時期才解決的。
若是說沒有這場大敗,或許明朝後期也不會那麼艱難。
但一切都沒有如果。
可能,這就是歷史的遺憾吧,蒼茫歷史,總是無法做到盡善盡美的,總是帶著些許遺憾留給後世人瞎想的。
是大多數人的意難平。
隨著陸煊緩緩說完土木堡的故事,整個車內,已經靜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