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商稅之道
待蕭嗣業離去,裴炎恭敬上前微微欠身,問道:「太子殿下,蕭鴻臚所言之事...」
作為東宮臣子面對外人時就得同仇敵愾,可是他也不想稀里糊塗的得罪人。
李弘早已料到裴炎會有此問。
他神色平靜,目光緩緩掃過三人,開口問道:「三位愛卿,對於居住在大唐境內的胡人,你們是如何看待的?」
「這...」
郭忠有些猶豫。
李弘笑道:「跟孤議事,你們暢所欲言。」
郭忠思量了一下率先開口回答道:「臣認為有一部胡人恪守規矩,本分做人,倒也相安無事;剩下的一部分胡人卻是魚龍混雜,其中不少人不乏操持各種見不得光行當,對長安的治安有不小的影響。」
崔玄喡聞言連忙點頭附和道:「郭舍人的觀點極為中肯,臣深以為然。如今居住在長安城中的胡人之中,有不少是亡國之奴,他們心中依舊暗藏復國之志,平日行事毫無尺度,實乃長安城內局勢混亂的一大根源。
崔玄喡、郭忠二人侃侃而言,只有裴炎眉頭緊鎖,一言不發,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李弘見此情景,並不催促,轉而看向郭、崔二人問道:「你們二人都深知胡人在長安城的危害,難道鴻臚寺對此會一無所知嗎?」
崔玄喡微微一愣,拱手問道:「太子殿下的意思是?」
「是因為利益。」裴炎突然開口,聲音沉穩而有力說道:「只有足夠的利益,才能包庇無底線的犯罪。」
李弘微微頷首,裴炎看問題的眼光還是很獨到,真是一語中的,便誇讚道:「裴卿所言極是。」
崔玄喡立馬求證道:「如此說來金吾衛近來的所作所為皆是殿下授意的嗎?」
「不曾!」
李弘果斷搖頭,神色坦然道:「是東宮有人借金吾衛之手想懲戒一下波斯人,孤得知以後並未加以阻止罷了。」
裴炎眼中閃過一絲精光,目光緊緊盯著李弘,問道:「太子殿下此舉,恐怕另有深意吧?」
「確實有一些尚未成熟的想法,今日正好請諸卿一同參詳。」
李弘也不隱藏心中的想法,說道:「長安東西兩市其繁華程度諸卿想必都有所了解。然而諸卿可知在兩市的商人之中,我大唐子民占了多少?」
三人聽聞此言皆是一愣。
自古商賈之道為賤業,他們平日裡他們怎會去關注這個問題。
「僅僅只占一半。」李弘接著說道:「其餘的商人,皆是胡人。」
「竟如此之少?」
崔玄喡和郭忠不禁脫口而出,滿臉皆是震驚之色。
「你們可知在東西兩市每年能夠售出多少商貨,商人能從中獲利多少?我大唐在東西兩市又能收取多少稅錢?」李弘繼續追問道。
見三人依舊一臉茫然,李弘語氣加重說道:「孤告訴你們,他們所獲利潤之巨實乃令人驚心,其數額足以抵得上江南一半的田賦,而大唐未曾向他們徵收半枚銅板的稅。」
在大唐統治時期江南地區尚未得到徹底開發,還並非中央財稅的重要來源之地。
即便如此,江南的田稅也占到了大唐賦稅總額的五分之一。
李弘拿江南田賦來比較,就是想讓三人能更直觀感受一下東西兩市的繁華以及胡商獲利有多豐厚。
如若沒有如此巨大的利益吸引,那些胡商又怎會不遠萬里,翻山越嶺、涉水而來到大唐經商呢?
郭忠震驚得合不攏嘴,呆立當場不知該如何作答。
崔玄喡則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唯有裴炎似乎猜到了李弘的想法,雙目圓睜,猛地看向他質問道:「太子殿下,莫非要在西市徵收商稅,行那與民爭利之事?」
郭忠聽聞不假思索地勸阻道:「殿下,此事還望您三思啊!」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從未有過向商人大規模徵收稅收的政令。
況且如今大唐國庫還算充盈,尚未到需要通過徵收商稅來阻礙商品流通的地步。
「裴卿,東西兩市之中大唐商人僅占一半,其餘皆是胡商,何談與民爭利?」
李弘冷冷一笑反問道:「難道裴卿不知道,這些胡商在大唐賺得的錢財,又回都被他們反哺到家鄉,發展本國實力,之後便能繼續對付大唐嗎?他們何曾因為自己在大唐賺了錢,就想讓我大唐百姓從中受益?」
裴炎被問得啞口無言。
只因太子所說的這一切皆是不爭的事實,他根本無從反駁。
李弘繼續說道:「再說了,孤只是打算向那些富商徵收商稅,何時說過要向普通小販伸手要錢了?這怎麼能叫做與民爭利呢?普通百姓辛苦種地,一年到頭又能得幾個錢?而一個商人販賣貨物,又能獲利多少?你們可曾仔細算過這筆帳?」
裴炎沉默卻顯倔強。
李弘見狀,更加氣憤了忍不住大聲怒斥道:「若是沒有算過,就回去好好做調查,待算清楚這筆帳,再來孤的面前發表你們的長篇大論,而不是像現在這般只知道人云亦云,自己毫無主見。當下大唐疆域比太宗之時大了多少,然而國庫收入卻未曾見得充盈起來,這是為何?就是因為你們一個個眼瞎,不曾想富商豪紳徵稅,只知道敲窮人的骨髓,這能持強凌弱,能敲出幾滴血汗來?」
說這番話的時候,李弘真是難以抑制心中的怒火。
歷朝歷代都施行「以農為本」的國策,大唐亦是如此,這沒問題,土地才是百姓生存的根本。
然而大唐並未因此而「重農抑商」,否則又怎會設立東西兩市,又怎會讓如此眾多的人參與到買賣交易之中呢?
可是那些因商業而獲利豐厚的商人卻從未繳納過一分一毫的稅收,反而因為這幾年戰爭頻發,普通百姓的徭役負擔日益加重。
李弘本想日後再慢慢改革財稅問題,不曾想今日談到此事,他看到三人對此政策的牴觸態度以及認知偏差,實在忍不住才大發雷霆。
「太子殿下...」
裴炎還欲爭辯卻被李弘吼止,怒道:「你給我閉嘴!」
裴炎臉色漲得通紅,心中仍有不甘,還想要繼續爭辯。
李弘卻繼續發問誅心之言,冷冷道:「平康坊去過嗎?你們平日裡應該經常去吧。看看裡面那些紙醉金迷之人,除了王公貴族,最多的是哪類人?是那些兢兢業業耕地的農民嗎?還是上陣殺敵的將士?亦或是辛勤勞作的普通小販?」
李弘稍作停頓繼續說道:「是商人,亦是胡商。」
「臣無話可說。」裴炎不屈道。
即便知道太子所言屬實,他無力反駁,但內心深處卻依舊不願認同李弘的觀點和想法。
「請殿下恕罪!」
崔玄喡和郭忠見狀也連忙躬身向李弘請罪。
然而他們的態度與裴炎一樣對李弘的這一番言論內心並不認同。
李弘有些無奈。
這是上千年來深深根植於統治階級思維中的固有觀念,就像一道枷鎖,不是僅憑他幾句言語就能輕易打破的。
只是徵收商稅對大唐有多重要性,唯有李弘自己清楚。
就以兩宋為例,只要拋開軍事方面不談,能被譽為華夏歷史上最富裕的王朝,不正是因為北宋時期商業稅收超過了農業稅嗎?
而今大唐商業繁華不遜兩宋,不僅有通往西域的商路,還有海上的貿易之路。
有如此繁華的商貿卻不徵收商稅,反而將稅賦重點放在農民身上,就真是愚蠢至極了。
不過李弘也清楚此事干係甚大,不宜操之過急,便長嘆一聲,說道:「此事就此作罷,以後也不要再議論了。」
三人連忙躬身領命。
今日李弘召集裴炎三人,除了有意提防蕭嗣業,準備想跟三人討論一下遼東局勢。
只是沒想會出現這一幕。
於是,待三人情緒穩定,大殿之上氣氛緩和,他便繼續說道:「今日孤召集你們前來,主要是想與你們商討一下遼東的局勢。如今,新羅使團已經抵達長安,想要與我大唐議和,然而聖人和娘娘卻不同意,仍打算繼續與新羅交戰。你們對此有何看法?」
言罷,見三人陷入沉思,轉身向楊恩吩咐道:「楊內官,派人將張柬之、婁師德以及姚崇等人都召集到崇教殿,今日就讓大家都來暢所欲言,談談自己的想法。」
楊恩領命大步離去。
李弘也大步走出崇教殿,想要透透氣。
這時,劉童快步上前,低聲說道:「稟殿下,扶餘隆求見,此刻正在明德殿等候,不知老奴該如何回復他?」
「走,去見見他。」
李弘說罷,便大步朝著明德殿走去。
此前,他曾讓扶餘隆散播百濟有金礦的消息,想打算藉此算計新羅一回。今日扶餘隆前來求見,想必是有了新的進展。
作為東宮臣子面對外人時就得同仇敵愾,可是他也不想稀里糊塗的得罪人。
李弘早已料到裴炎會有此問。
他神色平靜,目光緩緩掃過三人,開口問道:「三位愛卿,對於居住在大唐境內的胡人,你們是如何看待的?」
「這...」
郭忠有些猶豫。
李弘笑道:「跟孤議事,你們暢所欲言。」
郭忠思量了一下率先開口回答道:「臣認為有一部胡人恪守規矩,本分做人,倒也相安無事;剩下的一部分胡人卻是魚龍混雜,其中不少人不乏操持各種見不得光行當,對長安的治安有不小的影響。」
崔玄喡聞言連忙點頭附和道:「郭舍人的觀點極為中肯,臣深以為然。如今居住在長安城中的胡人之中,有不少是亡國之奴,他們心中依舊暗藏復國之志,平日行事毫無尺度,實乃長安城內局勢混亂的一大根源。
崔玄喡、郭忠二人侃侃而言,只有裴炎眉頭緊鎖,一言不發,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李弘見此情景,並不催促,轉而看向郭、崔二人問道:「你們二人都深知胡人在長安城的危害,難道鴻臚寺對此會一無所知嗎?」
崔玄喡微微一愣,拱手問道:「太子殿下的意思是?」
「是因為利益。」裴炎突然開口,聲音沉穩而有力說道:「只有足夠的利益,才能包庇無底線的犯罪。」
李弘微微頷首,裴炎看問題的眼光還是很獨到,真是一語中的,便誇讚道:「裴卿所言極是。」
崔玄喡立馬求證道:「如此說來金吾衛近來的所作所為皆是殿下授意的嗎?」
「不曾!」
李弘果斷搖頭,神色坦然道:「是東宮有人借金吾衛之手想懲戒一下波斯人,孤得知以後並未加以阻止罷了。」
裴炎眼中閃過一絲精光,目光緊緊盯著李弘,問道:「太子殿下此舉,恐怕另有深意吧?」
「確實有一些尚未成熟的想法,今日正好請諸卿一同參詳。」
李弘也不隱藏心中的想法,說道:「長安東西兩市其繁華程度諸卿想必都有所了解。然而諸卿可知在兩市的商人之中,我大唐子民占了多少?」
三人聽聞此言皆是一愣。
自古商賈之道為賤業,他們平日裡他們怎會去關注這個問題。
「僅僅只占一半。」李弘接著說道:「其餘的商人,皆是胡人。」
「竟如此之少?」
崔玄喡和郭忠不禁脫口而出,滿臉皆是震驚之色。
「你們可知在東西兩市每年能夠售出多少商貨,商人能從中獲利多少?我大唐在東西兩市又能收取多少稅錢?」李弘繼續追問道。
見三人依舊一臉茫然,李弘語氣加重說道:「孤告訴你們,他們所獲利潤之巨實乃令人驚心,其數額足以抵得上江南一半的田賦,而大唐未曾向他們徵收半枚銅板的稅。」
在大唐統治時期江南地區尚未得到徹底開發,還並非中央財稅的重要來源之地。
即便如此,江南的田稅也占到了大唐賦稅總額的五分之一。
李弘拿江南田賦來比較,就是想讓三人能更直觀感受一下東西兩市的繁華以及胡商獲利有多豐厚。
如若沒有如此巨大的利益吸引,那些胡商又怎會不遠萬里,翻山越嶺、涉水而來到大唐經商呢?
郭忠震驚得合不攏嘴,呆立當場不知該如何作答。
崔玄喡則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唯有裴炎似乎猜到了李弘的想法,雙目圓睜,猛地看向他質問道:「太子殿下,莫非要在西市徵收商稅,行那與民爭利之事?」
郭忠聽聞不假思索地勸阻道:「殿下,此事還望您三思啊!」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從未有過向商人大規模徵收稅收的政令。
況且如今大唐國庫還算充盈,尚未到需要通過徵收商稅來阻礙商品流通的地步。
「裴卿,東西兩市之中大唐商人僅占一半,其餘皆是胡商,何談與民爭利?」
李弘冷冷一笑反問道:「難道裴卿不知道,這些胡商在大唐賺得的錢財,又回都被他們反哺到家鄉,發展本國實力,之後便能繼續對付大唐嗎?他們何曾因為自己在大唐賺了錢,就想讓我大唐百姓從中受益?」
裴炎被問得啞口無言。
只因太子所說的這一切皆是不爭的事實,他根本無從反駁。
李弘繼續說道:「再說了,孤只是打算向那些富商徵收商稅,何時說過要向普通小販伸手要錢了?這怎麼能叫做與民爭利呢?普通百姓辛苦種地,一年到頭又能得幾個錢?而一個商人販賣貨物,又能獲利多少?你們可曾仔細算過這筆帳?」
裴炎沉默卻顯倔強。
李弘見狀,更加氣憤了忍不住大聲怒斥道:「若是沒有算過,就回去好好做調查,待算清楚這筆帳,再來孤的面前發表你們的長篇大論,而不是像現在這般只知道人云亦云,自己毫無主見。當下大唐疆域比太宗之時大了多少,然而國庫收入卻未曾見得充盈起來,這是為何?就是因為你們一個個眼瞎,不曾想富商豪紳徵稅,只知道敲窮人的骨髓,這能持強凌弱,能敲出幾滴血汗來?」
說這番話的時候,李弘真是難以抑制心中的怒火。
歷朝歷代都施行「以農為本」的國策,大唐亦是如此,這沒問題,土地才是百姓生存的根本。
然而大唐並未因此而「重農抑商」,否則又怎會設立東西兩市,又怎會讓如此眾多的人參與到買賣交易之中呢?
可是那些因商業而獲利豐厚的商人卻從未繳納過一分一毫的稅收,反而因為這幾年戰爭頻發,普通百姓的徭役負擔日益加重。
李弘本想日後再慢慢改革財稅問題,不曾想今日談到此事,他看到三人對此政策的牴觸態度以及認知偏差,實在忍不住才大發雷霆。
「太子殿下...」
裴炎還欲爭辯卻被李弘吼止,怒道:「你給我閉嘴!」
裴炎臉色漲得通紅,心中仍有不甘,還想要繼續爭辯。
李弘卻繼續發問誅心之言,冷冷道:「平康坊去過嗎?你們平日裡應該經常去吧。看看裡面那些紙醉金迷之人,除了王公貴族,最多的是哪類人?是那些兢兢業業耕地的農民嗎?還是上陣殺敵的將士?亦或是辛勤勞作的普通小販?」
李弘稍作停頓繼續說道:「是商人,亦是胡商。」
「臣無話可說。」裴炎不屈道。
即便知道太子所言屬實,他無力反駁,但內心深處卻依舊不願認同李弘的觀點和想法。
「請殿下恕罪!」
崔玄喡和郭忠見狀也連忙躬身向李弘請罪。
然而他們的態度與裴炎一樣對李弘的這一番言論內心並不認同。
李弘有些無奈。
這是上千年來深深根植於統治階級思維中的固有觀念,就像一道枷鎖,不是僅憑他幾句言語就能輕易打破的。
只是徵收商稅對大唐有多重要性,唯有李弘自己清楚。
就以兩宋為例,只要拋開軍事方面不談,能被譽為華夏歷史上最富裕的王朝,不正是因為北宋時期商業稅收超過了農業稅嗎?
而今大唐商業繁華不遜兩宋,不僅有通往西域的商路,還有海上的貿易之路。
有如此繁華的商貿卻不徵收商稅,反而將稅賦重點放在農民身上,就真是愚蠢至極了。
不過李弘也清楚此事干係甚大,不宜操之過急,便長嘆一聲,說道:「此事就此作罷,以後也不要再議論了。」
三人連忙躬身領命。
今日李弘召集裴炎三人,除了有意提防蕭嗣業,準備想跟三人討論一下遼東局勢。
只是沒想會出現這一幕。
於是,待三人情緒穩定,大殿之上氣氛緩和,他便繼續說道:「今日孤召集你們前來,主要是想與你們商討一下遼東的局勢。如今,新羅使團已經抵達長安,想要與我大唐議和,然而聖人和娘娘卻不同意,仍打算繼續與新羅交戰。你們對此有何看法?」
言罷,見三人陷入沉思,轉身向楊恩吩咐道:「楊內官,派人將張柬之、婁師德以及姚崇等人都召集到崇教殿,今日就讓大家都來暢所欲言,談談自己的想法。」
楊恩領命大步離去。
李弘也大步走出崇教殿,想要透透氣。
這時,劉童快步上前,低聲說道:「稟殿下,扶餘隆求見,此刻正在明德殿等候,不知老奴該如何回復他?」
「走,去見見他。」
李弘說罷,便大步朝著明德殿走去。
此前,他曾讓扶餘隆散播百濟有金礦的消息,想打算藉此算計新羅一回。今日扶餘隆前來求見,想必是有了新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