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輿論政策
第412章 輿論政策
胡綜方才有些神神秘秘的,加之吳王本人的性格也是陰晴不定,諸葛瑾和全琮二人不敢多問,緊隨在胡綜身後走入偏殿。
且不說胡綜本就是督兵萬人的解煩督,就算他身上官職低微,以他長隨吳王身側的地位,外將也是要謹慎應對的。
胡綜在西,諸葛瑾、全琮二人在東。三人坐定之後,全琮看了眼左右無人,開口問道:
「偉則到底何事,要到偏殿來單獨說?」
「非至尊之命,只是我個人有事要與兩位分說。」胡綜也不賣關子了,徑直說道:「論公事,諸葛將軍和全將軍都是國家重臣。論私誼,兩位都是吳王親信。」
「如今至尊有疑難之事,還望兩位將軍盡好臣屬的本分。」
諸葛瑾、全琮二人的神情也都嚴肅了起來,諸葛瑾率先拱手問道:「偉則,究竟何事?」
胡綜頓了一頓:「成都使者前來,稱漢帝願下詔將漢、吳明白分為兩國。若如此,至尊可以再進一步了!」
二人對視一眼,紛紛站起看向胡綜。
諸葛瑾拱手說道:「至尊早就該更進一步了!此事極善!」
全琮也拱手說道:「在下附議,也如諸葛將軍一般看法。」
若論起魏蜀吳三國之間的臣子們,唯有東吳之臣是最不拘泥名份的。
昔日曹操還有個丞相官職,劉備也有州牧、宗親的名頭。孫權的官職僅僅是會稽太守時,就繼承了江東,得到了江東眾臣的擁護。
倘若再說的明白些,東吳的臣子們都是一群割據分子裹挾著本地世家,朝著割據一方的道路上狂奔不止。
孫權做了州牧,手下就能當太守、當將軍。孫權做了吳王,臣下就能做州牧、做將軍、封侯。如果孫權當了皇帝,那臣子們最高豈不是能做到三公了?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諸葛瑾與孫權交好,素知孫權野望。而全琮就更甚了,昔日稱孫權為『至尊』的提議,就是全琮在這武昌城頭上說出來的。
胡綜見兩人態度明朗而又確定,滿意的點了點頭,緊接著帶著兩人去尋孫權。並非胡綜多事,一方面為了事先通氣,另一方面以防萬一。
諸葛瑾、全琮見到孫權之後,因兩人都是重將,問候寒暄自不可少。此前蔣琬初到武昌後,孫權從蔣琬處得知諸葛瑾兒子喪訊,遣使召他回武昌的時候還送了份祭禮,可謂體貼備至。
說著說著,話題自然就被胡綜引到稱帝這件事情上了。當然是由胡綜來引,他今日陪在幾人身邊的作用就是這般。
孫權不想當皇帝嗎?
當然想。
不管是發自內心的也好,從表面上掩蓋也罷,孫權都必須表現出一個謙遜的姿態來。
此前,孫權在與蔣琬溝通的外交場合上為了增強信任、避免誤判,當然要以較為明確的言語回應。胡綜還能算是隨侍駕前的內臣,但在諸葛瑾、全琮兩名外臣的面前,孫權還是要含蓄些的。
孫權生於江東、長於江東,即便他再不清楚洛陽禮節,三辭三讓這種基礎的道理卻再明白不過了。
胡綜剛剛發言,孫權便皺起眉來,略帶責備的語氣嘆道:「孫氏雖居江東三世,縱然神器無主、天道綱傾,孤做個吳王就可以了,如何有德能來做天子呢?」
胡綜站起身來,拱手道:「稟至尊,至尊雖然位居吳王,而有德無德這種事情,卻不是由至尊自己來定的。」
孫權、胡綜兩人只有些基本的默契,卻沒有句句話都排練過,這句話也在孫權的意料之外。
孫權挑眉看向胡綜,右手食指指在自己胸口,音調微微上揚:「偉則是說孤的德行,孤自己說了不算?」
胡綜愈加進入狀態了:「當然不算!」
「至尊之德,乃需上天來定。若至尊是天命所望之人,則自能成就帝業!」
孫權微微點頭:「偉則之言有理。且不論孤的事情,就單單說這天命。這天命又要如何來看?」
諸葛瑾輕咳了一聲,加入到了二人的對話中來,順著話頭捧道:「至尊所言極是,偉則素有才學,還請說一說天命要如何來看。」
今日仿佛成了胡綜的主場。
胡綜神情堅毅的仰頭看向樑柱,語氣深沉的感慨道:「如要知曉天命,無非讖緯、民心、祥瑞這三處了。」
全琮略顯好奇的問道:「偉則,不知可有讖緯預兆?」
胡綜點頭:「全將軍久在軍中有所不知。早在漢時興平年間,就有『黃金車,班蘭耳,闓閶門,出天子』的說法了。」
全琮愣了一愣:「闓閶門,這不是吳縣西門嗎?至尊為吳王,正和此兆!」
胡綜笑道:「讖緯之事玄之又玄,又豈會只有一處呢?」
「我聽聞秦始皇東巡之時,有望氣者說『五百年後,江東有天子氣出於吳,而金陵之地,有王者之勢』。因此秦始皇改金陵為秣陵,鑿北山以絕其勢。」
「漢時亦有『黃旗紫蓋,見於鬥牛之間,江東有天子氣』的說法。」
讖緯之言,在這個時代還是極為流行的,甚至很多時候可以作為法理性的依據。
曹氏『代漢者當塗高』的讖緯自不必說,劉備在益州成都晉位天子的時候,也有『赤三日德昌,九世會備,合為帝際』、『天度帝道備稱皇,以統握契,百成不敗』、『誰使主者玄且來』的讖緯。
只不過今日胡綜殿上說的這些讖緯,全琮一條都沒聽說過。而後全琮與諸葛瑾一同對視了一眼,從諸葛瑾迷茫驚異的眼神來看,他似乎也沒聽過。
不過兩名重臣都非痴傻之輩,既然沒聽說過,跟著驚訝讚嘆就是了!
孫權自然聽過這些,但此刻也感慨道:「讖緯之事真是玄之又玄,孤實在有些不懂。」
「可民心和祥瑞又如何解釋呢?」
全琮、諸葛瑾二人早就回過神來了,知曉了今日吳王的心思與用意。全琮更快些動了嘴,趕忙搶在諸葛瑾前面說道:
「稟至尊,民心所向當以天下萬民擁護為準,而祥瑞出現更要在各處細細查訪。」
「至尊既然詔臣和諸葛將軍回武昌,不如就讓臣等在各自轄區細細尋訪。若有祥瑞或者百姓上書,再來回稟至尊。」
這種勸進的好事,諸葛瑾也當然不想錯過。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稟至尊,臣在南郡曾聽聞有人見得白鹿與麒麟,不過當時臣忙於軍務,並未細細查探。此番回去定要仔細尋訪一番。」
孫權站起,佯作斥責的說道:「子瑜,子璜,你們二人都是國家重臣,哪裡能在這種事情上多花時間呢?」
「孤今日詔你們回武昌,其實是有正經軍務要談。諸葛亮與孤相約同時出兵伐魏,想讓孤出兵合肥、使魏國東西難以相顧。」
「孤覺得攻襄陽比合肥好些,你們二人怎麼看待此事?」
孫權在忙著和臣子們商量軍務,心思卻飄到了胡綜方才說的讖緯之上。
好巧不巧,諸葛瑾、全琮二人還沒離開武昌的時候,三月一日的清晨,武昌城北的碼頭和驛館處,竟接連多人發出了驚呼聲。
聽聞碼頭吏員、驛館吏員的驚呼聲,許多人跑來查看,卻什麼都沒查到。
此事自然驚動了吳王,孫權派校事呂壹前來查探,十餘名官吏的口風都出奇的一致:他們清晨時分,在武昌城北的江面上看到了黃龍和鳳凰!
三月一日中午,夏口處的將軍孫奐處也傳來急報。也是同一日的清晨之時,夏口塢中的許多兵將也都看見了黃龍和鳳凰。
一時間,武昌城內流言四起,紛紛議論這是什麼徵召。
……
孫權在與自己大臣們忙於輿論建設的時候,曹睿率領著兩萬騎兵,卻還在自東向西的穿過井陘,朝著太原的方向進發。
而此時,在故云中郡的鮮卑王庭內,軻比能盤腿坐在大帳之中,一邊飲著馬奶酒,一邊眼神直勾勾的盯著火焰,竟是在白日發著呆。
帳中噼啪作響的燒柴聲,絕對是在缺少木材的草原上一種難得的奢侈。尋常的鮮卑牧民,能有干牛糞作為燃料就已經不錯了。
就在軻比能沉思之時,女婿賀齊布從帳外走了進來:「大人,田公使者方才又來催促了,言語也愈加激烈了起來。」
軻比能看了自己這個新女婿一眼,微微搖頭卻不應答。
鮮卑族中人才難得,死了的郁築鞬才能超乎常人,有領兵之能,卻死在了三年前的雁門郡的毌丘儉手下。
郁築鞬死了也就死了,鮮卑人多,軻比能的女兒無論如何都不能守寡。再討個女婿作為臂助也是不錯的。
軻比能選的這個賀齊布,已經算是難得的智謀之人了,與郁築鞬是兩個極端。
軻比能淡淡說道:「使者如何激烈的?」
賀齊布學著漢人禮儀拱了拱手:「使者說,大人要麼就殺了他,要麼就隨他帶兵往雁門從征。」
軻比能嘆了一聲:「都由漢朝變成魏朝、漢使變成魏使了,怎麼還是一般激烈?」
「賀齊布,你且與那使者說,我會派你領三千騎從征。如果還有更多事情,就讓田公親自給我寫信來吧。」
「我看得懂漢字。」
(本章完)
胡綜方才有些神神秘秘的,加之吳王本人的性格也是陰晴不定,諸葛瑾和全琮二人不敢多問,緊隨在胡綜身後走入偏殿。
且不說胡綜本就是督兵萬人的解煩督,就算他身上官職低微,以他長隨吳王身側的地位,外將也是要謹慎應對的。
胡綜在西,諸葛瑾、全琮二人在東。三人坐定之後,全琮看了眼左右無人,開口問道:
「偉則到底何事,要到偏殿來單獨說?」
「非至尊之命,只是我個人有事要與兩位分說。」胡綜也不賣關子了,徑直說道:「論公事,諸葛將軍和全將軍都是國家重臣。論私誼,兩位都是吳王親信。」
「如今至尊有疑難之事,還望兩位將軍盡好臣屬的本分。」
諸葛瑾、全琮二人的神情也都嚴肅了起來,諸葛瑾率先拱手問道:「偉則,究竟何事?」
胡綜頓了一頓:「成都使者前來,稱漢帝願下詔將漢、吳明白分為兩國。若如此,至尊可以再進一步了!」
二人對視一眼,紛紛站起看向胡綜。
諸葛瑾拱手說道:「至尊早就該更進一步了!此事極善!」
全琮也拱手說道:「在下附議,也如諸葛將軍一般看法。」
若論起魏蜀吳三國之間的臣子們,唯有東吳之臣是最不拘泥名份的。
昔日曹操還有個丞相官職,劉備也有州牧、宗親的名頭。孫權的官職僅僅是會稽太守時,就繼承了江東,得到了江東眾臣的擁護。
倘若再說的明白些,東吳的臣子們都是一群割據分子裹挾著本地世家,朝著割據一方的道路上狂奔不止。
孫權做了州牧,手下就能當太守、當將軍。孫權做了吳王,臣下就能做州牧、做將軍、封侯。如果孫權當了皇帝,那臣子們最高豈不是能做到三公了?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諸葛瑾與孫權交好,素知孫權野望。而全琮就更甚了,昔日稱孫權為『至尊』的提議,就是全琮在這武昌城頭上說出來的。
胡綜見兩人態度明朗而又確定,滿意的點了點頭,緊接著帶著兩人去尋孫權。並非胡綜多事,一方面為了事先通氣,另一方面以防萬一。
諸葛瑾、全琮見到孫權之後,因兩人都是重將,問候寒暄自不可少。此前蔣琬初到武昌後,孫權從蔣琬處得知諸葛瑾兒子喪訊,遣使召他回武昌的時候還送了份祭禮,可謂體貼備至。
說著說著,話題自然就被胡綜引到稱帝這件事情上了。當然是由胡綜來引,他今日陪在幾人身邊的作用就是這般。
孫權不想當皇帝嗎?
當然想。
不管是發自內心的也好,從表面上掩蓋也罷,孫權都必須表現出一個謙遜的姿態來。
此前,孫權在與蔣琬溝通的外交場合上為了增強信任、避免誤判,當然要以較為明確的言語回應。胡綜還能算是隨侍駕前的內臣,但在諸葛瑾、全琮兩名外臣的面前,孫權還是要含蓄些的。
孫權生於江東、長於江東,即便他再不清楚洛陽禮節,三辭三讓這種基礎的道理卻再明白不過了。
胡綜剛剛發言,孫權便皺起眉來,略帶責備的語氣嘆道:「孫氏雖居江東三世,縱然神器無主、天道綱傾,孤做個吳王就可以了,如何有德能來做天子呢?」
胡綜站起身來,拱手道:「稟至尊,至尊雖然位居吳王,而有德無德這種事情,卻不是由至尊自己來定的。」
孫權、胡綜兩人只有些基本的默契,卻沒有句句話都排練過,這句話也在孫權的意料之外。
孫權挑眉看向胡綜,右手食指指在自己胸口,音調微微上揚:「偉則是說孤的德行,孤自己說了不算?」
胡綜愈加進入狀態了:「當然不算!」
「至尊之德,乃需上天來定。若至尊是天命所望之人,則自能成就帝業!」
孫權微微點頭:「偉則之言有理。且不論孤的事情,就單單說這天命。這天命又要如何來看?」
諸葛瑾輕咳了一聲,加入到了二人的對話中來,順著話頭捧道:「至尊所言極是,偉則素有才學,還請說一說天命要如何來看。」
今日仿佛成了胡綜的主場。
胡綜神情堅毅的仰頭看向樑柱,語氣深沉的感慨道:「如要知曉天命,無非讖緯、民心、祥瑞這三處了。」
全琮略顯好奇的問道:「偉則,不知可有讖緯預兆?」
胡綜點頭:「全將軍久在軍中有所不知。早在漢時興平年間,就有『黃金車,班蘭耳,闓閶門,出天子』的說法了。」
全琮愣了一愣:「闓閶門,這不是吳縣西門嗎?至尊為吳王,正和此兆!」
胡綜笑道:「讖緯之事玄之又玄,又豈會只有一處呢?」
「我聽聞秦始皇東巡之時,有望氣者說『五百年後,江東有天子氣出於吳,而金陵之地,有王者之勢』。因此秦始皇改金陵為秣陵,鑿北山以絕其勢。」
「漢時亦有『黃旗紫蓋,見於鬥牛之間,江東有天子氣』的說法。」
讖緯之言,在這個時代還是極為流行的,甚至很多時候可以作為法理性的依據。
曹氏『代漢者當塗高』的讖緯自不必說,劉備在益州成都晉位天子的時候,也有『赤三日德昌,九世會備,合為帝際』、『天度帝道備稱皇,以統握契,百成不敗』、『誰使主者玄且來』的讖緯。
只不過今日胡綜殿上說的這些讖緯,全琮一條都沒聽說過。而後全琮與諸葛瑾一同對視了一眼,從諸葛瑾迷茫驚異的眼神來看,他似乎也沒聽過。
不過兩名重臣都非痴傻之輩,既然沒聽說過,跟著驚訝讚嘆就是了!
孫權自然聽過這些,但此刻也感慨道:「讖緯之事真是玄之又玄,孤實在有些不懂。」
「可民心和祥瑞又如何解釋呢?」
全琮、諸葛瑾二人早就回過神來了,知曉了今日吳王的心思與用意。全琮更快些動了嘴,趕忙搶在諸葛瑾前面說道:
「稟至尊,民心所向當以天下萬民擁護為準,而祥瑞出現更要在各處細細查訪。」
「至尊既然詔臣和諸葛將軍回武昌,不如就讓臣等在各自轄區細細尋訪。若有祥瑞或者百姓上書,再來回稟至尊。」
這種勸進的好事,諸葛瑾也當然不想錯過。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稟至尊,臣在南郡曾聽聞有人見得白鹿與麒麟,不過當時臣忙於軍務,並未細細查探。此番回去定要仔細尋訪一番。」
孫權站起,佯作斥責的說道:「子瑜,子璜,你們二人都是國家重臣,哪裡能在這種事情上多花時間呢?」
「孤今日詔你們回武昌,其實是有正經軍務要談。諸葛亮與孤相約同時出兵伐魏,想讓孤出兵合肥、使魏國東西難以相顧。」
「孤覺得攻襄陽比合肥好些,你們二人怎麼看待此事?」
孫權在忙著和臣子們商量軍務,心思卻飄到了胡綜方才說的讖緯之上。
好巧不巧,諸葛瑾、全琮二人還沒離開武昌的時候,三月一日的清晨,武昌城北的碼頭和驛館處,竟接連多人發出了驚呼聲。
聽聞碼頭吏員、驛館吏員的驚呼聲,許多人跑來查看,卻什麼都沒查到。
此事自然驚動了吳王,孫權派校事呂壹前來查探,十餘名官吏的口風都出奇的一致:他們清晨時分,在武昌城北的江面上看到了黃龍和鳳凰!
三月一日中午,夏口處的將軍孫奐處也傳來急報。也是同一日的清晨之時,夏口塢中的許多兵將也都看見了黃龍和鳳凰。
一時間,武昌城內流言四起,紛紛議論這是什麼徵召。
……
孫權在與自己大臣們忙於輿論建設的時候,曹睿率領著兩萬騎兵,卻還在自東向西的穿過井陘,朝著太原的方向進發。
而此時,在故云中郡的鮮卑王庭內,軻比能盤腿坐在大帳之中,一邊飲著馬奶酒,一邊眼神直勾勾的盯著火焰,竟是在白日發著呆。
帳中噼啪作響的燒柴聲,絕對是在缺少木材的草原上一種難得的奢侈。尋常的鮮卑牧民,能有干牛糞作為燃料就已經不錯了。
就在軻比能沉思之時,女婿賀齊布從帳外走了進來:「大人,田公使者方才又來催促了,言語也愈加激烈了起來。」
軻比能看了自己這個新女婿一眼,微微搖頭卻不應答。
鮮卑族中人才難得,死了的郁築鞬才能超乎常人,有領兵之能,卻死在了三年前的雁門郡的毌丘儉手下。
郁築鞬死了也就死了,鮮卑人多,軻比能的女兒無論如何都不能守寡。再討個女婿作為臂助也是不錯的。
軻比能選的這個賀齊布,已經算是難得的智謀之人了,與郁築鞬是兩個極端。
軻比能淡淡說道:「使者如何激烈的?」
賀齊布學著漢人禮儀拱了拱手:「使者說,大人要麼就殺了他,要麼就隨他帶兵往雁門從征。」
軻比能嘆了一聲:「都由漢朝變成魏朝、漢使變成魏使了,怎麼還是一般激烈?」
「賀齊布,你且與那使者說,我會派你領三千騎從征。如果還有更多事情,就讓田公親自給我寫信來吧。」
「我看得懂漢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