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郡縣內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413章 郡縣內徙

  出了井陘、過了榆次,映入曹睿眼帘的就是『表里山河』的名城晉陽了。

  而從晉陽再向北,過了新興郡,就會抵達雁門郡的廣武城。

  田豫鎮守北疆多年,如今皇帝要親自北巡至自己的轄區,絲毫不敢怠慢,甚至本人也從廣武城南下數百里,到了新興郡的九原縣相候。

  三月六日,曹睿率軍到了九原縣外,遇到田豫之時,說的第一句話就出乎了田豫的意料。

  「田卿的相貌與朕想得怎麼不一樣?」曹睿下馬將跪迎在路旁的田豫扶起,笑著說道。

  如今都是太和四年了,田豫卻一次都沒有朝覲過陛下,心中屬實存了不少惶恐與緊張之感。

  雖然在太和元年的對鮮卑戰事上,田豫因在雁門、平城兩處戰勝軻比能的功勞立了功,從護烏桓校尉升遷為護烏桓將軍,卻仍然在皇帝面前不太從容。

  田豫拱手道:「臣自加冠之後就一直是這個樣子,只不過年年衰老,早就不復昔日畫像中的樣子了。」

  曹睿道:「老一些總是無妨的,人都會老,只不過田將軍過於精瘦了些。」

  「且上馬來,隨朕一同進城。」

  「遵旨。」田豫拱手應道。

  由於入城之後還不到中午,曹睿帶著毌丘儉的一千騎兵,與司馬懿、滿寵、田豫、徐庶、盧毓五人一同從九原城東門出發,欲要尋些本地鄉民探訪一番,兼作消遣。

  從鄴城到九原,曹睿每隔數日就會帶人到鄉野間走訪查看。一方面是看民生民情,另一方面也是詢問風俗、多見一些與洛陽鄴城不一樣的人文風景。

  一路走來,曹睿心中的感觸頗深。

  其實百姓的富足程度與生存狀況,與農業科技、時代什麼的相關並不大。

  對百姓生活,影響最大的就是朝廷和兵禍。

  朝廷多徵稅,百姓就多吃苦。靈帝時一年征十餘次算賦的情況,如今在大魏已經不見了。

  河南屯田民多,綜合的稅率在四成到五成之間、且朝著四成的方向努力。河北編戶之民更多,稅收也基本維持在四成。

  四成的徵收,百姓依然能活下來,而且還能有些存糧,相比早些年間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

  自古以來,從始至終,這片廣袤大地上的民眾的韌性都是一等一的。可這絕對不是執政者肆意壓榨百姓的理由。堅持『苦一苦百姓』而享樂的靈帝,早就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里了。

  朝廷徵收倒還好說,遇到兵禍就更為麻煩。

  甚至從更高的一個角度來說,大魏河北整體四成上下的稅率,就是由於漢末的兵禍延續、吳蜀未定的戰事導致的。

  對於曹睿來說,尋訪民間這件事做起來倒也簡單。

  問一問姓氏和賦稅,看一看家中存糧,再賞幾匹布帛作為恩典,已經成為一個固定的流程了。

  眾人一同出了東門,田豫騎在馬上,位於皇帝側後方,拱手說道:「啟稟陛下,臣聽九原縣令說,城西北十五里處有一里喚作『德里』,可以到彼處詢問查訪一番。」

  曹睿啞然失笑:「德里?怎麼取了個這樣的名字。」

  話一出口,曹睿也笑著擺了擺手:「無妨,君子立德,德里這個名字不錯。」

  「朕記得漢末的呂布呂奉先就是九原人吧?」

  司馬懿拱手說道:「稟陛下,呂布的確是九原人,不過是五原郡九原縣的人,而不是現在新興郡九原縣的人。」

  曹睿好奇道:「并州這些郡縣朕關注的少了一些。莫非是有兩個九原縣?」

  司馬懿點頭:「還真就是有兩個九原縣。」

  滿寵在一旁笑著說道:「郡縣內徙自後漢時就有,沒多少出奇的。」

  曹睿卻沒有理會滿寵,而是開口向司馬懿問道:「郡縣內徙?朕大略記得昔日在關中行軍的時候,北地郡就內徙到了馮翎郡邊上是吧?」

  司馬懿拱手道:「陛下聖明,此事說來話長,要從早年間的涼州羌亂說起了。」

  曹睿應道:「朕與諸卿行軍在外,又無甚瑣事在身,最不缺的就是時間了。」

  「司空試言之,朕在聽。」

  「遵旨。」司馬懿拱手道:「在後漢一朝,涼州羌亂反覆難制,多次肆虐平定後而復患。而羌人強勢之後,涼州諸郡、諸縣的長吏多為河南、內地之人,往往沒有守城的戰意,因而請求朝廷允許郡縣內徙。」


  「此前臣在洛陽細細看過檔案,依稀記得在初次羌亂之時,隴西郡內徙到了襄武、安定郡內徙到了美陽,北地郡內徙到了池陽……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曹睿感嘆道:「若官吏守不住城,就可以帶著城內所有的官員請求朝廷恩典,將整個郡、整個縣的名字搬到內地。長此以往,誰還會安心為漢朝守城抵禦羌人呢?」

  「這也就是朕常常要減少司隸、豫州、兗州、冀州之人做官數量的原因了。」

  「還是拿涼州來說,昔日在隴右,姜伯約就與朕說過一事,稱天水太守馬遵有棄城之嫌,卻歪打正著、為上邽增了兵力,還落了功勞。」

  「馬遵自是襄陽人,隴右的死活與他何干?最差不過掛印而去,這個官不做不就行了嗎?」

  司馬懿點頭:「陛下所言極是。」

  「自從永初年間開了這個壞頭之後,就更加一發不可收拾了起來。郡縣屢屢內徙,局勢安定後又向外遷回。」

  「如此反覆不停,不知耗費了多少資財用度。」

  曹睿若有所思的說道:「那朕剛才提到的北地郡也遷了多次吧?」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司馬懿道:「正是如此。北地郡最後一次內徙,正是在中平年間韓遂、邊章作亂之後。」

  曹睿嘆道:「那朕與你們現在所在的這個九原縣,又是何時遷過來的?」

  司馬懿答道:「是建安二十年內徙過來的。」

  「陛下,當時朝廷做出這般決策,是由於并州邊地百姓人口稀少,屢屢受異族侵凌,因而向其內徙以求安定。」

  「省去雲中、定襄、五原、朔方四郡,在雁門與太原兩郡中間置一新興郡,這四郡里每郡的民眾都居在一縣之內。」

  曹睿嘆道:「若以朕看,這倒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下策了。不過既然是武帝所作,朕也就理解了些。」

  滿寵隨在身邊微微頷首,心中卻覺得陛下此時應該正在埋怨武帝。

  沒錯,曹睿此時還真就是這樣想的。

  遷徙民眾,乃是曹操用慣了的一個政治手段。

  早在建安十三年赤壁戰後,襄陽樊城左近的荊州百姓,就悉數被遷到了南陽境內。當時尚且年幼的鄧艾鄧士載就在被遷徙的民眾內。

  在淮南,曹操兩次遷民導致了一條橫亘大江與淮水之間,長達數百里的無人區。

  在隴右,曹操遷徙武都、漢中的百姓至關中,又造成了一個無人區。

  曹睿嘆了口氣,看向左右的一眾臣子:「雍涼以北、并州以北的疆土,已經比漢朝最盛之時少了許多。」

  「將郡縣內徙是個辦法,可這種辦法只能應一時之急,卻不能解決長久的禍患。」

  「諸卿可有辦法可以教朕?」

  提到軍事,滿寵自然有話要說:「稟陛下,此番戰後應該可以試著做一做此事。料鮮卑、烏桓各部也不敢反對大魏。」

  曹睿瞥了一眼滿寵:「不是異族反對或者不反對的事情,這件事的本質是邊地制度的問題。」

  「滿將軍,朕來問你,若你是并州一農戶,朝廷現在號召你們遷回雲中郡的故地去,你心中會想些什麼?」

  滿寵沉默片刻:「稟陛下,臣若是處於這個位置,心中所想當為衣食與安定之事。」

  曹睿微微頷首:「大略的方向對了。滿將軍接著想想,衣食自然可以通過勞作獲得,而生活安定,免受異族侵擾,又該如何達成呢?」

  滿寵沉默良久,一時沒有言語。

  曹睿道:「朕心中大略有個答案。待朕與你們從那個德里出來,再與你們分說。」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