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吏治變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改革制度,這種朝廷大事並非呂虔一個久在外任的官員可以參與議論的,更別說呂虔現在還是罷官的狀態。

  免了徐州刺史之職後,是留在洛陽、還是調任其他、抑或榮休頤養,不過是皇帝的一句話的事。

  雖說呂虔年紀這般大了,仕途上也沒了多少追求,但還是不免有些戰戰兢兢。退休待遇還是要追求一下的。

  在呂虔身側,司馬懿用帶有問詢的眼神看了衛臻一眼,衛臻輕輕頷首以作回應。

  司馬懿會意,當即拱手說道:「啟稟陛下,建安年間時局紛亂,黃初年間大政初定,朝廷對於各處州郡都以安定為主。」

  「陛下方才所說三人,文聘在江夏鎮守邊郡忠貞任事,不可輕動。杜畿在河東為朝廷大軍足衣足食,功勞常為天下各郡之冠。」

  「而呂刺史效力曹氏四十年,在青徐日久積威深重,實乃朝廷控制青徐的一大助力。」

  「此三人都有久任本職的理由。」

  曹睿頷首,虛扶了一下呂虔的手臂,指向書房側面的椅子說道:「呂卿入坐吧,朕今日與你多聊一些。」

  方才司馬懿的話語,對呂虔多有肯定,呂虔內心稍微安定了一些,謝恩後緩緩坐下。

  曹睿也回到自己的御座上:「司空所說朕很清楚。」

  「在建安年間,朝廷如此行事,是因人委任、應對亂世的明智之舉。」

  「在黃初年間,朝廷依舊沿襲此例,是信任臣屬、安定一方的應需之舉。」

  「可現在都太和三年,眼看著都要太和四年了,國家怎麼說都要有個正經樣子。」

  曹睿看下書房中的三名臣子,微微搖頭道:「又不是像大將軍都督關西這般不可替代,一任太守、一郡守臣、一州刺史,難道離了一個就不能成事了嗎?」

  「若真如這般,那是吏治出了問題、中樞出了問題、朝廷出了問題!」

  呂虔聞言又要起身,口中說道:「此乃臣之過也,就任一方不知早日讓賢……」

  曹睿擺手示意呂虔坐下,打斷了他的話:「呂卿無過,不必再說。朕行事素來磊落,只論制度、不是指你個人。」

  「是,臣知曉了。」呂虔猶豫了兩瞬,拱手應道。

  曹睿看向司馬懿和衛臻:「尚書台來說,此事要如何解決?」

  司馬懿神情自若,扭頭看了一眼衛臻。眼神中的含義似乎是在說,吏部是你分管,此事該由你提。

  衛臻深吸了一口氣,開口道:「稟陛下,任用官員乃是國家根本大事,關係國家權柄的使用,也關係朝廷官員的結構與穩健。」

  「臣為尚書左僕射,今日臣只論各州刺史、各郡太守、各縣長吏,軍中之事非臣所能言,該由樞密院說。」

  曹睿點頭:「可以,衛師傅說吧。」

  衛臻道:「大魏官制沿襲漢制,而漢時本有三互法,是以漢末割據之臣,極少有在原籍成事者。」

  「其一是本籍迴避。各州、郡、縣均不得用本地之人。」

  「其二是姻親迴避。若甲州之人與乙州之人為姻親,則兩人既不能在甲州為刺史、也不能在乙州為刺史,郡縣同理。」

  「其三是任官迴避。若甲州人在乙州任刺史,則乙州人不能在甲州任刺史,郡縣同理。」

  「陛下,」衛臻看向皇帝:「自建安年間,武帝霸府為了安定地方,選用官吏常常任職本地,早就破了三互法的限制,更別說要約束任期了。」

  「以臣之見,肅明官制的第一步,需要重立三互法,以示朝廷公允無私之意。」

  「請陛下示下。」

  曹睿輕輕用手敲著桌面,並未答話,一時間想了許多。

  片刻後,曹睿開口問道:「衛師傅問朕一事,朕要問尚書台兩事。」

  提到尚書台,那就是司馬懿和衛臻共同的事情了,兩人一併拱手示意。

  曹睿問道:「揚州刺史蔣濟蔣子通乃是本州之人。但大魏諸臣處理揚州事務者,並無一人優於他。」

  「此事如何去論?」

  司馬懿當即拱手應道:「三互法與任期限制,邊境戰區可為例外。」

  「蔣濟、文聘均可依照此例。」

  曹睿也答得痛快:「准了。」


  「第二件事,吏部楊暨曾給朕看過名單統計。朝廷中樞的大臣和洛陽郎官內,出身司隸、冀州、兗州、豫州之人,占到了六成還多。」

  「幽州、并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涼州、雍州、秦州、益州……這十個州加起來也不到四成。」

  「若三互法推行下去,長此以往不斷循環,大魏官制豈不是會愈加失衡?」

  曹睿的一番話,直接將司馬懿、衛臻、呂虔三人強制沉默住了。

  首先,陛下所說肯定是屬實的。

  六成多的比例都不用別人說,就拿西閣東閣來說。司馬懿籍貫司隸,衛臻、董昭、滿寵都是籍貫兗州。

  九卿裡面,常林、司馬芝出身司隸河內郡,高柔是兗州陳留人,崔林是冀州清河人,梁習、曹恪是豫州人……

  這種顯而易見的吏治問題,卻被朝廷中樞幾乎視而不見。

  原因或許也很簡單。朝廷里的重臣們幾乎都是這幾個地方出身的,又有誰會替幽并、青徐、雍涼之人考慮呢?

  即使是如衛臻這種清正不群的人,也未從籍貫上考慮過!

  其次,這件事根本想不到解決的辦法。

  司隸與冀、兗、豫三州乃是大魏的核心根本,如何能舍根本而逐末呢?

  看著無言以對的司馬懿和衛臻,曹睿依舊沒有停下:「怎麼,尚書台不能為朕分憂嗎?」

  若是尋常政事,司馬懿、衛臻還是可以與皇帝有來有回的。按照皇帝的氣度和智慧,並不會拒絕任何有益的討論。

  但允許討論並不是允許狡辯。

  問題就擺在這裡,如何去解決呢?

  司馬懿身為司空、錄尚書事,乃是尚書台實際上的最高負責人。

  眼見躲不過去了,司馬懿橫下心來,拱手言道:「臣有一策,或可為陛下分憂。」

  曹睿滿意的點頭:「朕素來相信司空之智,請試言之。」

  這個書最近更新在##!!更新!

  司馬懿眉頭微皺,拱手說道:「楊暨與陛下說的近七成,乃是中樞官員和郎官們的比例。」

  「臣方才心中粗略估計了一下,大魏的州、郡、縣三級主官,比例也大略有六、七成,但臣還是想責令吏部認真統計一番,以為行事依據。」

  曹睿點頭:「不錯,是要按數據來。」

  「可然後呢?」

  司馬懿道:「確定數據之後,吏部選官之時再酌情考慮籍貫。比如在三年之內,酌情將此四州官員從六成多降到六成,十年內降到五成等等。」

  「不過臣還是想提醒陛下,此四州乃是大魏精華所在,比例能降,但不能以籍貫而偏廢、選用些不稱職的官員上來。」

  曹睿道:「司空的急智還是信得過的。就這麼辦吧!」

  「朕問完了,三互法也准了。衛師傅繼續。」

  衛臻輕咳一聲:「臣方才未提到的,就是官員任期限制了。」

  「三年太短、八年十年太久。臣請以五年為期,為各州、郡、縣官員定下任期。」

  「滿五年者,非陛下親自下詔准許,其餘情況必須遷轉,不得以任何藉口遷延逗留。」

  曹睿側臉看向呂虔:「呂卿,以你久在青徐的履歷來看,徐州刺史、或者東海太守之類的官職,五年足夠嗎?」

  呂虔思索片刻,字斟句酌的謹慎答道:「稟陛下,若是建安年間應當不夠。但按照太和年間的國家現狀,五年任期足夠了。」

  「若認為五年不夠者,要麼無能、要麼虛枉,並無其他解釋。」

  曹睿點頭:「司空怎麼看?」

  司馬懿想了想,在衛臻的話上加了一個補丁:「臣以為地方官員可以如此。但朝廷中樞之官乃是專人專用,與州郡地方的任職基礎並不相通,不應沿用五年任期。」

  曹睿明白司馬懿的意思。

  改革要一步步來,不能一下子將火燒到最旺。

  若是中樞也按照五年來論,司馬懿的錄尚書事不要做了,高柔的廷尉也不要做了。

  哪有自己揮刀砍向自己的道理?

  曹睿滿意的點了點頭,事情若能推到這一步,與舊制相比定能有很大的改觀,大魏的官員也會健康的流動起來。


  目光轉到了呂虔身上,曹睿說道:「呂卿既然老病,回到洛陽後也該榮休頤養。」

  「少府之位空缺日久,歷來事務都由少府丞來處理,並不用操心勞力什麼。」

  「呂卿就做一任少府吧。好歹也是九卿,足以酬卿效力曹氏近四十年的功勞嗎?」

  呂虔有些驚到了。

  少府身為九卿之一,在漢時負責徵收山海地澤收入和管理手工製造,兼管宮廷所用服御諸物、寶貨、珍膳等,乃是皇帝本人的錢袋子。

  雖說大魏以尚書台侵吞九卿之權,將財政歸於民部、製造歸於工部,少府只剩服務皇室皇宮這一項職能,與漢時少府相差十萬八千里。

  但好歹也是九卿啊!

  而且陛下方才言語裡說得清楚,此前少府事務均由少府丞處理,呂虔履任後可以擺爛養老。

  這麼優厚的恩典,乃是呂虔回洛陽之前從未想過的。

  陛下果然大方!

  呂虔當即拜謝道:「臣呂虔謝陛下隆恩!」(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