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治人治事
司馬師是十月接近下旬,以揚州倉曹從事的身份作為揚州州中的代表,隨盧毓一同回到洛陽的。
在洛中停留了二十餘天,司馬師也到了該返回壽春的時候了。
雖說頂頭上司蔣濟不在意,但好歹也是司空之子,在洛陽說不定多少人盯著呢,還是要注意一些影響的。
明日就要起程,因而司馬懿傍晚回府後,又在書房裡與長子敘談了起來。
依舊沒有司馬昭的份。
司馬懿照例說了一番朝政,將呂虔的任命、官制的改革都說了一遍。
「子元,此事你怎麼看?」
司馬師在揚州任職已經一年多了,這個二十一歲的青年,比去年在洛陽時的青澀已經成長了許多。
認真想了片刻後,司馬師搖頭嗤笑道:「父親覺得此事真能有效嗎?皇帝是豫州人,都城設在司隸,冀州又是河北根本,哪是能捨得了的?」
「再者說,以籍貫選人就能避免吏治之亂嗎?不過是無用功罷了。」
司馬懿淡定聽完了兒子的話,出口問道:「子元認為這是陛下自娛自樂嗎?本質無用,只能聊以慰藉?」
司馬師道:「如何不是呢?治國豈是按照籍貫而治?」
司馬懿問:「那是以什麼來治?」
司馬師微微愣住,轉瞬依舊搖頭說道:「以律法之準繩、以吏治之清明、以賦稅之謹慎、以用兵之得勝。」
「區區籍貫之事,能算得了什麼?」
司馬懿嘆道:「果然與我所料不差。」
司馬師疑問道:「父親是在說什麼所料不差?」
司馬懿瞥了一眼兒子,開口道:「為父是在說你!」
「去年為父准你去揚州任職,不過是為了彌補你禁錮一年多的缺憾,讓你做些實事罷了。」
「但我現在看來,你似乎太著眼於實事上了,眼光放的愈加低了。」
這讓司馬師有些詫異。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這句話都不是什麼好話。
司馬師也出言追問道:「兒子有些不解,父親是什麼意思?」
司馬懿道:「什麼意思?國事有國事的處理方法,州中事有州中事的處理辦法。一個著眼全局,一個著眼具體,並不能等同而論。」
「我問你,你方才說的律法、吏治、賦稅、用兵,當今陛下可有一處有缺嗎?」
司馬師抿了抿嘴:「並無有缺之處。」
司馬懿道:「那為父建議陛下減少四州官員比例,陛下也認可了,又有什麼不妥嗎?」
司馬師小聲嘀咕道:「兒子只是覺得無甚實際之用。」
司馬懿輕嘆一聲:「你在揚州州里做事,每日做的都是實事。錢糧如何徵收、如何調撥、倉儲如何管理,這些都是你做下去後,立竿見影就能見到結果的。」
「朝廷之事卻不是如此。滴水穿石,久久為功,這才是朝廷大多數事情的處理方法。」
「朝廷若是樣樣都是發號施令、指手畫腳,那天下早就混亂成一鍋粥了!」
司馬師拱手應道:「是兒子考慮的欠妥了。」
司馬懿嘆道:「為父讓你在揚州為官,乃是為你積累資歷、積累人脈的,哪裡是讓你日日忙於州中瑣事的?」
「你去年去揚州做佐吏,為父許多話未同你說。如今你是一州從事,也該好好囑咐你一番了。」
司馬師身子坐的愈發挺直了:「還望父親賜教。」
司馬懿道:「州里日常事務,你不需費心過多,蔣子通又不會在考評上為難你,過得去、不荒唐就好。你的才能我清楚。」
「你在揚州倉曹從事的位子上,該做的是什麼?是要以此作為窗口,來觀察整個州中的運作體系和權力架構,培養你自己的能力。」
「比如尚書台的文書下發到揚州後,州里是如何運作執行的?刺史如何下分任務?官員們如何分工、他們心裡擔憂什麼,又有什麼考慮?」
「再比如州府官署里,哪些人任職長久、他們執掌職位的憑據是什麼?哪些人位卑而權重,他們行事又是如何決策?」
「如何面對上司,如何結好同僚,如何拉攏人心,如何驅使他人為你成事。」司馬懿看向司馬師:「這才是你每日應該鑽研的。」
「若只能治事不能治人,這輩子也就是一大郡太守的上限了。子元,你應學的乃是治人,不要被何平叔什麼『庶幾能成天下之務』的虛言誆騙了。」
司馬師認真聽著,不自覺的微微點頭,出言說道:「父親說得極是,兒子是有些被州中庶務給框住了,平日總是來不及想其他。」
「父親,是不是在洛陽任職更適合我?」
司馬懿搖了搖頭:「我還未與你說過吧?明年一月,陛下就要前往許昌,準備對吳用兵之事,還不知何時才能回洛陽呢。你還在洛陽幹什麼?」
「你在揚州州中主理倉曹,到時糧草徵調、後勤督運,少不了你立功的時候。」
「且安心些。」
司馬師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而後似又想到了些什麼:「父親有什麼話要帶給蔣使君的嗎?」
司馬懿沉聲道:「將為父方才與你說的三互法之事,給蔣子通講一遍即可。多餘的話不需你說。」
「是,兒子知曉了。」司馬師應道。
……
太和三年過得飛快,轉眼就到了十二月下旬。
皇帝即將駐蹕許昌的消息早就通報了下去。不僅全部中軍要同去許昌,中書省、尚書台、樞密院也要一同前往。
年末的洛陽城內忙得熱火朝天。
將近年底,曹睿如同去年一般,收到了吳王孫權來自武昌的賀禮與賀表。
書房之內,大鴻臚崔林當著四名閣臣的面,用了不少時間、將孫權禮單上的賀禮一一念了一遍。
什麼珍珠、玳瑁、珊瑚、象牙之類,都是些尋常物件了。禮單中甚至還包括了一公一母兩頭大象,還有專門訓練餵養大象的象奴四人。
這個書最近更新在##!!更新!
據使臣所說,這兩頭大象乃是今年夏天從交州運抵武昌的。並且是專門乘一船走水路,從濡須北上,經巢湖、合肥、壽春、黃河、洛水,最後才送抵洛陽的。
自從建安初年孫權獻過一次大象後,河南之人已經許久未見過大象了。
曹睿自然不稀罕此物,但孫權心意之重,卻是顯而易見的。
曹睿笑著看向眾人:「諸卿,都說禮多人不怪,朕今日算是見識到了,讓朕都不好意思派兵打他。」
董昭拱手道:「陛下,孫權這是將年禮、與長樂王冊封的賀禮一同送來了,優厚一些也是難免。」
「不過孫權如何性格,過去二三十年,大魏早已看得清清楚楚。此人偽作恭順,不過是為了拖延時間、以求恢復民力軍力罷了。」
「該打就要打。」
曹睿笑著頷首:「朕知道,朕都知道。不過朕還是覺得有些滑稽。」
「孫權給朕送禮、致書不斷,朕也給孫權賞賜了年禮。兩國使節如此往來,就好像大魏與東吳真成了盟好一般。」
滿寵說道:「孫權年少時就統領江東,此人意志堅韌以及對割據的執著,遠非尋常之人可比。」
「大魏在積攢民力,孫權也是這般。雙方互相致禮,不過是戰爭來臨之前的相互迷惑罷了。」
曹睿點頭:「朕知道這些。孫權歷來貢獻的這些財物寶貨,朕也都沒入內庫,全數交給樞密院做軍資來用了。」
「再有十日就要出發了。尚書台與樞密院準備的如何了?」
「稟陛下,」滿寵答道:「樞密院已將軍隊次序確定。」
「十二月二十五日,驍衛軍先發。二十六日,武衛軍再發。」
「明年一月一日,待陛下在洛陽祭祀天地之後,餘下的三萬騎同時進發。」
「許昌城外早有軍營,自十月之時,樞密院就與尚書台共同決議,令潁川太守董胄徵調徭役與屯田民整修軍營。」
「輪流徵調,州中郡中也給服徭役的百姓出了補助,因而百姓並無怨言,反倒十分樂意賺份口糧。」
曹睿點頭:「軍隊次序沒問題。樞密院的屬官何時進發?」
滿寵拱手道:「臣等計劃與大軍同日而行。」
曹睿看向司馬懿:「尚書台呢?」
司馬懿道:「尚書台也是一般。」
曹睿點頭:「那好,這些瑣事朕也就不關注了。從洛陽至許昌,各臣屬需行至少三日。你們要保證各項事務不被耽擱。」
司馬懿道:「請陛下放心,此事萬萬不會有誤。」
滿寵也是一般說法。
曹睿點頭:「如此則朕無憂矣。」
「對了,給各處駐防將領的年節賞賜都發下去了吧?都能按時到達嗎?」
滿寵拱手應道:「稟陛下,最早一批賞賜是十一月中旬從洛陽送出,乃是前往幽州夏侯獻、秦州陸遜之處的。」
「其餘各處,也陸續在十一月下旬、十二月上旬送出的。」
「若臣所料不差,今日各地駐防將領應該已經收到陛下的賞賜了。」
曹睿點了點頭:「太和三年,算得上是朕登基後戰事最少的一年。東南無事,西邊諸葛亮入寇也被諸將頂住了。」
「明年,太和四年,大魏又要忙碌起來了。」(本章完)
在洛中停留了二十餘天,司馬師也到了該返回壽春的時候了。
雖說頂頭上司蔣濟不在意,但好歹也是司空之子,在洛陽說不定多少人盯著呢,還是要注意一些影響的。
明日就要起程,因而司馬懿傍晚回府後,又在書房裡與長子敘談了起來。
依舊沒有司馬昭的份。
司馬懿照例說了一番朝政,將呂虔的任命、官制的改革都說了一遍。
「子元,此事你怎麼看?」
司馬師在揚州任職已經一年多了,這個二十一歲的青年,比去年在洛陽時的青澀已經成長了許多。
認真想了片刻後,司馬師搖頭嗤笑道:「父親覺得此事真能有效嗎?皇帝是豫州人,都城設在司隸,冀州又是河北根本,哪是能捨得了的?」
「再者說,以籍貫選人就能避免吏治之亂嗎?不過是無用功罷了。」
司馬懿淡定聽完了兒子的話,出口問道:「子元認為這是陛下自娛自樂嗎?本質無用,只能聊以慰藉?」
司馬師道:「如何不是呢?治國豈是按照籍貫而治?」
司馬懿問:「那是以什麼來治?」
司馬師微微愣住,轉瞬依舊搖頭說道:「以律法之準繩、以吏治之清明、以賦稅之謹慎、以用兵之得勝。」
「區區籍貫之事,能算得了什麼?」
司馬懿嘆道:「果然與我所料不差。」
司馬師疑問道:「父親是在說什麼所料不差?」
司馬懿瞥了一眼兒子,開口道:「為父是在說你!」
「去年為父准你去揚州任職,不過是為了彌補你禁錮一年多的缺憾,讓你做些實事罷了。」
「但我現在看來,你似乎太著眼於實事上了,眼光放的愈加低了。」
這讓司馬師有些詫異。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這句話都不是什麼好話。
司馬師也出言追問道:「兒子有些不解,父親是什麼意思?」
司馬懿道:「什麼意思?國事有國事的處理方法,州中事有州中事的處理辦法。一個著眼全局,一個著眼具體,並不能等同而論。」
「我問你,你方才說的律法、吏治、賦稅、用兵,當今陛下可有一處有缺嗎?」
司馬師抿了抿嘴:「並無有缺之處。」
司馬懿道:「那為父建議陛下減少四州官員比例,陛下也認可了,又有什麼不妥嗎?」
司馬師小聲嘀咕道:「兒子只是覺得無甚實際之用。」
司馬懿輕嘆一聲:「你在揚州州里做事,每日做的都是實事。錢糧如何徵收、如何調撥、倉儲如何管理,這些都是你做下去後,立竿見影就能見到結果的。」
「朝廷之事卻不是如此。滴水穿石,久久為功,這才是朝廷大多數事情的處理方法。」
「朝廷若是樣樣都是發號施令、指手畫腳,那天下早就混亂成一鍋粥了!」
司馬師拱手應道:「是兒子考慮的欠妥了。」
司馬懿嘆道:「為父讓你在揚州為官,乃是為你積累資歷、積累人脈的,哪裡是讓你日日忙於州中瑣事的?」
「你去年去揚州做佐吏,為父許多話未同你說。如今你是一州從事,也該好好囑咐你一番了。」
司馬師身子坐的愈發挺直了:「還望父親賜教。」
司馬懿道:「州里日常事務,你不需費心過多,蔣子通又不會在考評上為難你,過得去、不荒唐就好。你的才能我清楚。」
「你在揚州倉曹從事的位子上,該做的是什麼?是要以此作為窗口,來觀察整個州中的運作體系和權力架構,培養你自己的能力。」
「比如尚書台的文書下發到揚州後,州里是如何運作執行的?刺史如何下分任務?官員們如何分工、他們心裡擔憂什麼,又有什麼考慮?」
「再比如州府官署里,哪些人任職長久、他們執掌職位的憑據是什麼?哪些人位卑而權重,他們行事又是如何決策?」
「如何面對上司,如何結好同僚,如何拉攏人心,如何驅使他人為你成事。」司馬懿看向司馬師:「這才是你每日應該鑽研的。」
「若只能治事不能治人,這輩子也就是一大郡太守的上限了。子元,你應學的乃是治人,不要被何平叔什麼『庶幾能成天下之務』的虛言誆騙了。」
司馬師認真聽著,不自覺的微微點頭,出言說道:「父親說得極是,兒子是有些被州中庶務給框住了,平日總是來不及想其他。」
「父親,是不是在洛陽任職更適合我?」
司馬懿搖了搖頭:「我還未與你說過吧?明年一月,陛下就要前往許昌,準備對吳用兵之事,還不知何時才能回洛陽呢。你還在洛陽幹什麼?」
「你在揚州州中主理倉曹,到時糧草徵調、後勤督運,少不了你立功的時候。」
「且安心些。」
司馬師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而後似又想到了些什麼:「父親有什麼話要帶給蔣使君的嗎?」
司馬懿沉聲道:「將為父方才與你說的三互法之事,給蔣子通講一遍即可。多餘的話不需你說。」
「是,兒子知曉了。」司馬師應道。
……
太和三年過得飛快,轉眼就到了十二月下旬。
皇帝即將駐蹕許昌的消息早就通報了下去。不僅全部中軍要同去許昌,中書省、尚書台、樞密院也要一同前往。
年末的洛陽城內忙得熱火朝天。
將近年底,曹睿如同去年一般,收到了吳王孫權來自武昌的賀禮與賀表。
書房之內,大鴻臚崔林當著四名閣臣的面,用了不少時間、將孫權禮單上的賀禮一一念了一遍。
什麼珍珠、玳瑁、珊瑚、象牙之類,都是些尋常物件了。禮單中甚至還包括了一公一母兩頭大象,還有專門訓練餵養大象的象奴四人。
這個書最近更新在##!!更新!
據使臣所說,這兩頭大象乃是今年夏天從交州運抵武昌的。並且是專門乘一船走水路,從濡須北上,經巢湖、合肥、壽春、黃河、洛水,最後才送抵洛陽的。
自從建安初年孫權獻過一次大象後,河南之人已經許久未見過大象了。
曹睿自然不稀罕此物,但孫權心意之重,卻是顯而易見的。
曹睿笑著看向眾人:「諸卿,都說禮多人不怪,朕今日算是見識到了,讓朕都不好意思派兵打他。」
董昭拱手道:「陛下,孫權這是將年禮、與長樂王冊封的賀禮一同送來了,優厚一些也是難免。」
「不過孫權如何性格,過去二三十年,大魏早已看得清清楚楚。此人偽作恭順,不過是為了拖延時間、以求恢復民力軍力罷了。」
「該打就要打。」
曹睿笑著頷首:「朕知道,朕都知道。不過朕還是覺得有些滑稽。」
「孫權給朕送禮、致書不斷,朕也給孫權賞賜了年禮。兩國使節如此往來,就好像大魏與東吳真成了盟好一般。」
滿寵說道:「孫權年少時就統領江東,此人意志堅韌以及對割據的執著,遠非尋常之人可比。」
「大魏在積攢民力,孫權也是這般。雙方互相致禮,不過是戰爭來臨之前的相互迷惑罷了。」
曹睿點頭:「朕知道這些。孫權歷來貢獻的這些財物寶貨,朕也都沒入內庫,全數交給樞密院做軍資來用了。」
「再有十日就要出發了。尚書台與樞密院準備的如何了?」
「稟陛下,」滿寵答道:「樞密院已將軍隊次序確定。」
「十二月二十五日,驍衛軍先發。二十六日,武衛軍再發。」
「明年一月一日,待陛下在洛陽祭祀天地之後,餘下的三萬騎同時進發。」
「許昌城外早有軍營,自十月之時,樞密院就與尚書台共同決議,令潁川太守董胄徵調徭役與屯田民整修軍營。」
「輪流徵調,州中郡中也給服徭役的百姓出了補助,因而百姓並無怨言,反倒十分樂意賺份口糧。」
曹睿點頭:「軍隊次序沒問題。樞密院的屬官何時進發?」
滿寵拱手道:「臣等計劃與大軍同日而行。」
曹睿看向司馬懿:「尚書台呢?」
司馬懿道:「尚書台也是一般。」
曹睿點頭:「那好,這些瑣事朕也就不關注了。從洛陽至許昌,各臣屬需行至少三日。你們要保證各項事務不被耽擱。」
司馬懿道:「請陛下放心,此事萬萬不會有誤。」
滿寵也是一般說法。
曹睿點頭:「如此則朕無憂矣。」
「對了,給各處駐防將領的年節賞賜都發下去了吧?都能按時到達嗎?」
滿寵拱手應道:「稟陛下,最早一批賞賜是十一月中旬從洛陽送出,乃是前往幽州夏侯獻、秦州陸遜之處的。」
「其餘各處,也陸續在十一月下旬、十二月上旬送出的。」
「若臣所料不差,今日各地駐防將領應該已經收到陛下的賞賜了。」
曹睿點了點頭:「太和三年,算得上是朕登基後戰事最少的一年。東南無事,西邊諸葛亮入寇也被諸將頂住了。」
「明年,太和四年,大魏又要忙碌起來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