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歷史決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西閣之內,董昭、滿寵、衛臻三人齊齊看向司馬懿。

  劃線倒是容易,無非定個標準的事情。

  可文臣武將的標準要定到哪裡?這個就麻煩了。

  沒當過都督的不能選?沒做過封號將軍的不能選?

  還是從刺史、九卿、尚書令往上去選?

  配享太廟是董昭最早提出的,此刻也出言向司馬懿問道:「劃條標準是對的,可建安、黃初年間官制職務變動頻繁,哪裡能有一個通用的標準呢?」

  衛臻也附和道:「要麼以官職、要麼以功勞。」

  「若是要以官職來論,就拿第一批的四人來說。夏侯元讓、曹子孝乃是元從之臣,又都是宗室大將,任過魏室的大將軍。王景興乃是三公,程仲德可以等同視之。不論怎麼選,這四人都是無可指摘的。」

  「可若以功勞,許多功大之人,官職往往還沒到刺史和封號將軍,也根本沒活到大魏創立,又該如何?」

  說罷,衛臻輕微嘆了一聲:「武將好說,文臣又當如何選?難道只從武帝的魏國來算嗎?」

  司馬懿聞言陷入了沉默,董昭、滿寵對視了一眼,也不作聲。

  因為他們突然發現,陛下交給他們的這個任務,其實很難完成。

  衛臻看得透澈,言語間指出了三個重要的問題。

  其一,關於壽命的問題。

  夏侯惇、曹仁、程昱、王朗這些人死了,可許多隨著武帝曹操創業的老臣都還活著。

  別人不說,就拿曾經總攬關中之事的太傅鍾繇來說。此人馬上八十歲了,還在洛陽活得好好的。

  西閣里坐著的董昭,在建安四年就任過冀州牧了。

  曹洪還每日在洛陽飲酒食肉呢。

  換句話說,曹操的那個時代、直到當下還有餘韻,尚未完全結束、可以蓋棺定論。

  其二,關於人數的問題。

  皇帝說要第二批選出十八人,卻不知『十八』這個數字是從何而來的。

  哪能正正好好就選出十八個人來呢?

  其三,也就是最麻煩的一件事情,就是涉及到人物的定論。

  若先從武將來說,夏侯惇、曹仁二人以下,緊接著就該是征西將軍夏侯淵了。

  可夏侯妙才昔日在漢中浪戰而死,被曹操稱為白地將軍,惹得曹操親自率重兵去漢中援護,而後間接導致整個漢中的丟失、和襄樊局面的惡化,幾近遷都之危。

  夏侯淵功大還是過大?能入選嗎?不好說。

  文臣也同樣麻煩。

  談到曹氏的創業歷程,荀彧荀文若是個絕對躲不過去的人選。若要抹去荀彧的功勞,史書都不會認的。

  荀令君與武帝二人之間的糾結,已經到了人盡皆知的程度。更別說荀彧的兒子們,還因太和元年的謀逆案、在涼州流放遇赦不赦。

  在皇帝選的四人以外,夏侯淵、荀彧二人的定論已經困難。可若這二人都無法判斷,又何談去選其他的人呢?

  眼見眾人皆不能決斷,最先提出此事的董昭開口說道:「衛僕射說得有道理。這樣吧,你們二人先回東閣,我自去後宮去尋陛下問上一問,請示一番心意。」

  「左右都是明天稟報,倒也不急。」

  司馬懿本能的想與董昭同去,可想到自己這個五旬的司空身份,卻又按下了心思。

  司馬懿拱手道:「那好,勞煩董公前往了。我與公振先回。」

  「還請慢行。」董昭應道,與滿寵一併起身示意。

  董昭得了允許後,跟在一名內侍的身側,朝著演武場慢慢走去。

  等董昭走到了的時候,曹睿剛剛將劍插入劍鞘中。

  曹睿似乎並不意外,笑著看向董昭:「怎麼,董公有何急事找朕?朕走了還沒半個時辰。」

  董昭小步上前,拱手道:「稟陛下,臣等在西閣之中決策疑難,十八人並不能定,因而來請示陛下心意。」

  曹睿接過內侍手裡的綢巾,輕拭去了額上的汗水,神色從容的問道:「若十八人不能選,八人能選出來嗎?」

  董昭微微搖頭:「八人亦選不出來。」

  曹睿點頭:「走吧,與朕進了室內再說。」


  董昭隨在皇帝身後,亦步亦趨的走入了演武場邊上、用來休息的房間。

  坐定之後,曹睿飲了一口加了少許鹽分的蜜水,問道:「配享太廟的事情是董公說的,分為兩批也是董公的意思。」

  「怎麼現在還要找朕呢?」

  董昭嘆了一聲:「臣本是好意,卻當時考慮的少了些,未想到這其中的複雜之事。」

  隨著董昭的逐漸陳述,人數、年齡、還有夏侯淵荀彧的定論問題,被一一呈到了曹睿的耳中。

  曹睿微微頷首:「你們說的沒錯,若真要選得盡善盡美,就相當於建安以來的若干事件做個決議。」

  「確非西閣和東閣就能定的。」

  董昭略帶歉意的說道:「恕臣無能,還要再來煩擾陛下。」

  曹睿看了董昭一眼:「你們煩擾,朕卻未必煩擾。」

  「來,朕今日就給你一個定論。」

  董昭微微睜大雙眼,意外了幾瞬之後,會意開始問道:

  「啟稟陛下,夏侯淵與荀彧二人該如何論?」

  曹睿沉聲道:「關於陪祀,如有類似荀彧這樣的人,皆按照其辭世時間來算。」

  「荀彧故於建安十七年,武帝十八年建魏國而成魏公。」

  董昭問道:「若在建安十八年以前辭世之人,均不列入陪祀太廟的考慮了?」

  曹睿瞥了一眼董昭:「人的一生,要論自身努力,也要論及時勢和造化。辭世的早,那就是無此造化了。」

  「臣明白了。」董昭道。

  曹睿接著說道:「關於夏侯淵,漢中丟失與否、西線動盪與否,均不影響大魏根本。可若武帝創業之初無夏侯淵襄助,豈能成事?」

  「夏侯淵功大於過,理應陪祀。」

  董昭點頭應下,又問道:「陛下,第二批是否還要以十八人之數來論?文武之選的人數又如何權衡?」

  曹睿道:「方才董公說的,朕也都聽懂了。與先帝創業的臣子們許多尚在,那第二批配享的就晚些再定吧。」

  「在武帝時有大功的,陪祀武帝廟廷。在黃初年間有大功的,陪祀文帝。」

  這個書最近更新在##!!更新!

  「還有什麼問題嗎?」

  董昭起身施了一禮:「臣並無問題了,臣請告退。」

  曹睿看著董昭離去的背影,靜靜思索了起來。

  此前曹睿之所以同意配享太廟之事,乃是為了激勵臣子、激發各地臣屬效忠大魏之心。

  既然難以決斷,此事拖上幾年倒也無妨。

  方才董昭沒有明說的一句話,那就是陛下青春年少,等建安年間的老臣們死得差不多了,再統一定論也不遲。

  曹睿深以為然。

  不管怎麼說,曹休、夏侯尚這些人肯定是要陪祀文帝的,其餘諸如夏侯淵、張遼、徐晃、樂進、李典等人都要陪祀武帝。

  等本月配享太廟的四人一公布,天下就會知曉此事。而懸而未決的下一期,又會成為一個吊著胃口的魚餌。

  身後名還是要以身前事來論的。

  就看他們各自努力了。

  ……

  翌日,皇子封王、太廟配享兩件事情在朝中公布,一時間議論紛紛。

  後宮也是這般。

  下午時分,後宮諸女悉數聚到一起,太皇太后卞氏、太后郭氏二人也同時露面。

  隨著中書令劉放親來入宮宣旨,兩歲多的鄴王曹啟、一歲多的長樂王曹延在各自母親的引導下跪謝接旨。

  毛嬪、孫昭儀二人自然欣喜,可其餘妃嬪們慶賀的笑靨下,卻不知藏了多少嫉妒和比較。

  兩女先是朝著皇帝下拜,而後又分別向卞氏、郭氏二人拜了一拜。

  卞太皇太后滿臉欣喜,笑著說道:「你二人為睿兒誕下子嗣,也是對大魏、對曹氏的有功之人。」

  「如今兒子封了王爵,這只是一個開始,未來的路還很長。哀家是過來人,養育孩子使他成人,你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很多的事情要做,切不可自傲驕縱。」

  「都說母憑子貴,可子也憑母貴。哀家希望你們永遠記得今日之心。」


  「知曉了麼?」

  「謝皇祖母訓示。」毛妍、孫魯班二人齊齊拜謝道。

  曹睿站在一旁,笑著看卞太皇太后為二女訓話。

  在這方面,卞太皇太后確實是專家。

  人們常說後宮佳麗三千。即使曹睿的後宮只有約二十人,也遠遠未到雨露均沾的程度。

  就好比晚上下班回家路上吃飯,許多餐館吃個一次兩次嘗鮮,也就足夠了。

  真正能夠穩定常去的,不過只有那三五家店。

  皇帝青春,諸位妃嬪也一樣年華正好。並不存在因年少偏愛於誰、因年老色衰嫌棄誰的道理。

  純粹就是個人喜好。

  如今後宮之中能得皇帝盛寵的,只有毛嬪、孫昭儀、郭婕妤三人。

  其餘諸女,好一些的每月能得寵幸一、兩次,更多的都近乎被皇帝忽略。

  皇帝也要休息,哪有每日勞作的道理?

  後宮之事,大抵如此。

  儀式過後就是慶賀,慶賀過後就是晚宴。

  武帝諸子得了官位實職,自己的子嗣也得了封爵。廣宗室之力,邁出了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曹睿難得在後宮飲了許多。

  卞太皇太后卞氏、郭太后先行離去,留了時間給皇帝和自己的妃嬪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