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兒行千里母擔憂(求追讀)
第三次北伐的日期,雖還未曾明確是哪一日。
但後勤準備工作,已經是在加緊進行。
一件件棉衣裘袍,在織娘、繡娘的手中成型。
一把把刀槍劍戟,在衝壓工具機的鐵錘下鍛打。
隨後全都輸送進府庫之中。
待到五月時分,跟著朱樉的大軍一同運往西北大軍之中。
「樉兒,你如今性子穩重不少,全沒曾經放縱羈傲。」
馬皇后量著朱樉的身材,一邊嘮叨:
「娘看著你如今做事井井有條,心裡也高興。」
「你大哥是太子,如今也開始跟著你父皇處理政務。」
「弟弟妹妹們,也都在看著你這個天下首藩,你可要以身作則,給他們樹立起一個好的榜樣。」
「娘也幫不到你什麼,娘也就能給你點私房錢。」
「也不多,十萬兩銀子、十五萬匹絲綢,你帶著一起去西北。」
「你這一去,沒什麼大事恐怕是回不來了,娘給你做了幾身王袍,你試試吧。」
兒行千里母擔憂。
即使貴為皇后,依然如此。
馬皇后也是千古難得一見的女強人,但對自己的幾個孩子也是格外關愛。
宮女端來數套青色袞冕九章冕服、五彩玉珠九縫皮弁服、朱色織金團龍紋常袍等等。
尺寸有大有小,是估計到朱樉日後還會長高,提前做好的。
「來,試一試。」
馬皇后拿起一套前後各繡著一團五爪正龍,左右兩肩繡著一團五爪行龍的朱色織金常袍。
朱樉乖巧地在侍女服侍下褪去自己的勁裝,將腰間的槍械、子彈擺放在桌上。
穿上一身除了正式場合幾乎不怎麼穿的龍袍。
「娘,孩兒穿著可還行?」
朱樉轉了一圈,向母后展示一番。
「樉兒如今也是俊俏美男子了,也該是時候尋一個良家女子成家了。」
馬皇后上下打量後,滿臉笑意說道:
「等你大哥大婚後,娘就找你爹給你找一個好女子!」
朱樉一聽到成家,便有些頭疼。
「娘,孩兒如今才十六歲,正是建功立業的時候,怎能貪心兒女情長之事!」
言辭振振,頗有不破匈奴誓不成家的氣魄。
馬皇后埋怨道:「你爹叫你們兄弟守邊,日後還不知道有多少兄弟要死於沙場。」
言語之間,滿是對藩王守邊政策的不滿。
畢竟她的孩子之中,除了太子留在京師,其餘孩子都分封在邊疆。
對一個母親來說,不可謂不殘忍。
「為國塞邊,孩兒倍感榮耀,還望母后不要介懷。」
眼見著馬皇后眼淚都要掉下來,朱樉連忙拿出自己準備的禮物。
「娘,這是孩兒找人打造的掐絲織花鳳凰簪。」
「您瞧瞧,漂亮嗎?」
轉手間從衣衫內摸出個楠木小匣,內里是一支金光燦燦的簪子。
馬皇后抬手從匣子內拾起金簪:「你有這心思,不如留著日後給你的王妃打兩個。」
不過嘴巴上這樣說著,還是將金簪插到髮髻之間。
金翅鳳凰盤踞皓首之間,映照臉龐都熠熠生光起來。
「秦王殿下送的鳳凰金簪,真是極好的,婢女瞧著都覺得皇后臉上姿色好了幾分。」
一旁侍奉的侍女,也開口夸道。
朱樉也笑了起來:「娘親本就生的好看,配上這金簪,更是美上不少。」
「你們啊,一個個的,都是油嘴滑舌。」
馬皇后也被哄得高興不少,佯裝怒道:
「衣裳也試了,你去忙你的吧,不用管我這老婆子。」
朱樉拜道:「多謝母后賜衣,兒臣告退了。」
那支金簪,花了朱樉好幾天的功夫才做出來。
再算上浪費掉的金絲,成本就高達上千兩銀子。
不過相比起馬皇后給自己,價值數十萬兩的零花錢。
這些也都算不得什麼。
作為給老朱操持後勤十來年的賢內助,馬皇后經手的錢財遠超過大家的想像。
離開後宮,朱樉就帶著虎子前往新建的紡織作坊。
新式的腳踏立式紡織機,將生產效率又提高一個層次。
不過如今種植的棉花,大多數都是發源自天竺的短絨棉。
紡織效率低下,大多數只能夠作為填充物存在。
外襯還是要用絲、或者麻。
一根根飛梭,在木架之間來回穿梭,將一絲絲麻線,編織成可用的麻布。
「如今織坊內這一台織機,每日可產多少布匹?」
朱樉隨機點了一個織工問道。
紡織作坊內有不少的女工,不過她們大多做的是縫縫補補之類的精巧活。
和麻布生產的織工們,並不在一起工作。
「回大人,小人一日最多能出三丈長的麻布。」
織工瞧見朱樉氣度不凡、穿紅戴綠,還有跟班相隨,一看就是大官,連忙回答道。
「少的時候呢?」朱樉緊接著問道。
自己又不是第一天接觸生產,不會拿最高產量來作為一般生產標準。
最高產量都是極限條件下才會出現,一般情況下根本達不到。
織工回答道:「最少能做出一丈長的麻布。」
朱樉心算一番,折中來算,一台織機一天可以產出兩丈長的布。
工坊內部,如今一共有八十張大織機。
一天能夠產一百六十丈布。
「走,虎子,咱們再到庫房裡看看。」
這座紡織工坊是新建的,因此產量還不算太多。
但是庫房內,卻是堆積著多年囤積的布匹。
以及棉服、皮裘等做好的軍裝。
庫房高有十米,依次排開十餘間大房子。
隨意推開一扇門,都能見到塞得滿滿的、堆積到屋頂的成捆各色布匹。
棉服、裘袍、鐵甲這些,則是用木頭箱子裝著。
鐵甲有鏈子甲,也有帶孔的鐵甲片。
甲片可以讓士卒們,自己縫製在棉服內側。
「這些都要讓我帶上路,得要多少車來裝啊?!」
朱樉檢查完後,有些發愁地想道。
這些物資,至少要有一百艘大船來裝,還沒算自己要帶的各種火器、火藥等等。
還有最重要的糧食。
粗略算來,就要近千艘大船來運輸。
如此龐大的後勤運輸工作,對於沒有經驗的人來說,簡直是一場噩夢。
好在如今大明的朝廷還算給力。
能夠支撐起如此大規模,遠距離的運輸工作。
但後勤準備工作,已經是在加緊進行。
一件件棉衣裘袍,在織娘、繡娘的手中成型。
一把把刀槍劍戟,在衝壓工具機的鐵錘下鍛打。
隨後全都輸送進府庫之中。
待到五月時分,跟著朱樉的大軍一同運往西北大軍之中。
「樉兒,你如今性子穩重不少,全沒曾經放縱羈傲。」
馬皇后量著朱樉的身材,一邊嘮叨:
「娘看著你如今做事井井有條,心裡也高興。」
「你大哥是太子,如今也開始跟著你父皇處理政務。」
「弟弟妹妹們,也都在看著你這個天下首藩,你可要以身作則,給他們樹立起一個好的榜樣。」
「娘也幫不到你什麼,娘也就能給你點私房錢。」
「也不多,十萬兩銀子、十五萬匹絲綢,你帶著一起去西北。」
「你這一去,沒什麼大事恐怕是回不來了,娘給你做了幾身王袍,你試試吧。」
兒行千里母擔憂。
即使貴為皇后,依然如此。
馬皇后也是千古難得一見的女強人,但對自己的幾個孩子也是格外關愛。
宮女端來數套青色袞冕九章冕服、五彩玉珠九縫皮弁服、朱色織金團龍紋常袍等等。
尺寸有大有小,是估計到朱樉日後還會長高,提前做好的。
「來,試一試。」
馬皇后拿起一套前後各繡著一團五爪正龍,左右兩肩繡著一團五爪行龍的朱色織金常袍。
朱樉乖巧地在侍女服侍下褪去自己的勁裝,將腰間的槍械、子彈擺放在桌上。
穿上一身除了正式場合幾乎不怎麼穿的龍袍。
「娘,孩兒穿著可還行?」
朱樉轉了一圈,向母后展示一番。
「樉兒如今也是俊俏美男子了,也該是時候尋一個良家女子成家了。」
馬皇后上下打量後,滿臉笑意說道:
「等你大哥大婚後,娘就找你爹給你找一個好女子!」
朱樉一聽到成家,便有些頭疼。
「娘,孩兒如今才十六歲,正是建功立業的時候,怎能貪心兒女情長之事!」
言辭振振,頗有不破匈奴誓不成家的氣魄。
馬皇后埋怨道:「你爹叫你們兄弟守邊,日後還不知道有多少兄弟要死於沙場。」
言語之間,滿是對藩王守邊政策的不滿。
畢竟她的孩子之中,除了太子留在京師,其餘孩子都分封在邊疆。
對一個母親來說,不可謂不殘忍。
「為國塞邊,孩兒倍感榮耀,還望母后不要介懷。」
眼見著馬皇后眼淚都要掉下來,朱樉連忙拿出自己準備的禮物。
「娘,這是孩兒找人打造的掐絲織花鳳凰簪。」
「您瞧瞧,漂亮嗎?」
轉手間從衣衫內摸出個楠木小匣,內里是一支金光燦燦的簪子。
馬皇后抬手從匣子內拾起金簪:「你有這心思,不如留著日後給你的王妃打兩個。」
不過嘴巴上這樣說著,還是將金簪插到髮髻之間。
金翅鳳凰盤踞皓首之間,映照臉龐都熠熠生光起來。
「秦王殿下送的鳳凰金簪,真是極好的,婢女瞧著都覺得皇后臉上姿色好了幾分。」
一旁侍奉的侍女,也開口夸道。
朱樉也笑了起來:「娘親本就生的好看,配上這金簪,更是美上不少。」
「你們啊,一個個的,都是油嘴滑舌。」
馬皇后也被哄得高興不少,佯裝怒道:
「衣裳也試了,你去忙你的吧,不用管我這老婆子。」
朱樉拜道:「多謝母后賜衣,兒臣告退了。」
那支金簪,花了朱樉好幾天的功夫才做出來。
再算上浪費掉的金絲,成本就高達上千兩銀子。
不過相比起馬皇后給自己,價值數十萬兩的零花錢。
這些也都算不得什麼。
作為給老朱操持後勤十來年的賢內助,馬皇后經手的錢財遠超過大家的想像。
離開後宮,朱樉就帶著虎子前往新建的紡織作坊。
新式的腳踏立式紡織機,將生產效率又提高一個層次。
不過如今種植的棉花,大多數都是發源自天竺的短絨棉。
紡織效率低下,大多數只能夠作為填充物存在。
外襯還是要用絲、或者麻。
一根根飛梭,在木架之間來回穿梭,將一絲絲麻線,編織成可用的麻布。
「如今織坊內這一台織機,每日可產多少布匹?」
朱樉隨機點了一個織工問道。
紡織作坊內有不少的女工,不過她們大多做的是縫縫補補之類的精巧活。
和麻布生產的織工們,並不在一起工作。
「回大人,小人一日最多能出三丈長的麻布。」
織工瞧見朱樉氣度不凡、穿紅戴綠,還有跟班相隨,一看就是大官,連忙回答道。
「少的時候呢?」朱樉緊接著問道。
自己又不是第一天接觸生產,不會拿最高產量來作為一般生產標準。
最高產量都是極限條件下才會出現,一般情況下根本達不到。
織工回答道:「最少能做出一丈長的麻布。」
朱樉心算一番,折中來算,一台織機一天可以產出兩丈長的布。
工坊內部,如今一共有八十張大織機。
一天能夠產一百六十丈布。
「走,虎子,咱們再到庫房裡看看。」
這座紡織工坊是新建的,因此產量還不算太多。
但是庫房內,卻是堆積著多年囤積的布匹。
以及棉服、皮裘等做好的軍裝。
庫房高有十米,依次排開十餘間大房子。
隨意推開一扇門,都能見到塞得滿滿的、堆積到屋頂的成捆各色布匹。
棉服、裘袍、鐵甲這些,則是用木頭箱子裝著。
鐵甲有鏈子甲,也有帶孔的鐵甲片。
甲片可以讓士卒們,自己縫製在棉服內側。
「這些都要讓我帶上路,得要多少車來裝啊?!」
朱樉檢查完後,有些發愁地想道。
這些物資,至少要有一百艘大船來裝,還沒算自己要帶的各種火器、火藥等等。
還有最重要的糧食。
粗略算來,就要近千艘大船來運輸。
如此龐大的後勤運輸工作,對於沒有經驗的人來說,簡直是一場噩夢。
好在如今大明的朝廷還算給力。
能夠支撐起如此大規模,遠距離的運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