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大雪紛飛過新年(求追讀)
洪武三年的第一場雪,來得比以往更早一些。
晶瑩的雪花,落在大地上,融入泥土裡。
趙王的死,終究是不了了之。
朱樉也試圖自己查一查,只追查到趙王的生母以前和胡充妃有過一點過節。
胡充妃本是元朝親王之女,數年前被俘,然後被充入後宮。
線索到這也就斷了。
朱樉也不知道,到底是真的意外,還是私人恩怨。
還是蒙元餘孽想要謀害皇子。
不過聽說,胡充妃已經被父皇處罰過。
想來這件事,確實和她脫不開關係。
一身明光甲,外罩皮裘的二虎道:「殿下,大家都在等著您呢!」
臨近過年,朱樉讓人採買了一大批物資,發給大家當年貨。
米麵、酒水、絲綢、棉布,堆滿了整個校場。
為了邀買人心,每一份都是朱樉親手發出去。
一份份用布包裹好的年貨,通過朱樉的雙手發放到士卒手中。
秦王親切隨和的一面,展現在大家的面前。
朱樉內心毫無波動。
因為自己很清楚,這不過是在花錢買他們的命。
就好像是花錢買牛馬一般。
只是在這場買賣的表面,粉飾上一層君臣大義的裝飾。
不過朱樉還是捨得花錢,總比某些既要馬兒跑,又不給馬吃草的好得多。
每位將士都分到至少六石米,一匹布。
如果是軍官,或者是神射手,分到的東西還更多。
三千多人,一個個發放,到最後朱樉感覺自己的手都要斷了。
不過看著眼前增加了些許忠誠度的部下,也算值得了。
基層士卒和軍官,一點糧食、棉布也就足夠過個好年。
但是對於千戶這樣的中層軍官,這一套就不足以提高他們的忠誠度。
要給他們更大的激勵,才能夠讓他們忠心效力。
朱樉給出的獎勵也很簡單,直接讓他們每人再選五個子弟送到自己門下學習。
一定程度上,能夠加強他們每個家族的力量。
不過朱樉都是將他們按照工程師來教。
不至於讓他們形成較強的政治團體。
倒是有可能成為工人貴族,學閥一類的團體。
除了軍隊之外,工坊和礦場同樣也發放了一大堆的年貨。
虎子看著面前興高采烈地領物資的工人們皺眉:
「殿下對匠戶們,好得有些太過了。」
即使朱樉已經盡力去消除秦王府這個小團體內部的職業歧視。
但是人心莫測,事實上侍衛、軍戶們大多瞧不起匠人。
既是過去數十年間等級制度的荼毒,也是大明戶籍制度之中本身暗藏對匠戶的不公。
尤其是朱樉給他們開的高工資,更是讓不少人詬病。
認為給他們一口吃的就夠了,為何還要花那麼多錢。
朱樉站在一旁看著那些管事將物資發到工人們手裡道:
「不對他們好,又如何讓人賣力做活?」
「難不成你還能把刀槍架在他們脖子上,逼他們幹活嗎?」
虎子梗了梗脖子道:「如何不能?」
「難不成他們不怕死?」
「哼!」
「跟了我這麼久,你還不明白嗎?!」
朱樉冷冷道:「你敢把刀子架在他們脖子上,他們就敢直接在火藥、火器上做手腳。」
「你別忘了,咱們到底是要什麼?!」
「省錢對我等來說,根本毫無意義!」
作為藩王,尤其是想要有所作為的藩王。
而不是只是一個富貴王爺。
單純的錢財,沒有任何意義。
這些錢,只有花出去,變成各種硬實力、軟實力才有意義。
而在工坊之中,錢財的意義就是變成一支支火槍,一箱箱火藥,成噸的鋼鐵。
朱樉也是將虎子當做能夠獨當一面的大才在培養。
否則根本沒必要和他說這麼多。
「你眼前看到的這些能夠熟練產出火槍、火藥、鋼鐵的工人,才是我們最寶貴的財產。」
「而不僅僅是一些糧食、布匹。」
這幾千名熟練工人,朱樉日後肯定是不能全部帶去陝西。
大部分還是要留在應天。
畢竟老朱不可能眼見著自己將一整個火器工坊給拆走。
不過有一批熟練工人充當技術骨幹,很快就能夠恢復到現在的生產規模。
甚至於還能夠遠遠超過現在的規模。
畢竟應天不是自己未來需要長久經營的根據地。
朱樉有不少想法,都沒有實施。
「殿下,這些人我們以後恐怕也帶不走吧,如此施恩有何用處?」虎子思考一陣後說道。
「只要其中一部分,能夠心甘情願和我們走也就夠了。」
朱樉說道:「明年太子大婚之後,大軍便要輪換,屆時我也要率軍前往西安整訓。」
「一部分工匠,我會以隨軍匠造的名義帶走。」
「他們的家人也會帶去西安。」
「剩下的人里,能夠有多少人自願去西北,就要看我們的努力了。」
如今的江南,早就不是千百年前的蠻荒之地。
而是天下糧倉、魚米之鄉。
反倒是曾經養活秦漢帝國數百年的關中,因為種種原因荒涼不少。
讓人拋棄熟悉的環境,跟著大軍前往數千里之外的陌生地域。
除了強制命令,也就是大家對秦王這段時間以來的信任感。
「明年還要繼續北伐嗎?」虎子驚訝地問道。
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北伐之間,間隔了一年多的時間。
虎子原以為下一次北伐可能還有一段時間。
「非是如此。」朱樉搖搖頭:「我手下的人對西北不熟悉,需要提前去熟悉氣候、地形等等。」
秦王府衛隊,雖然都是老兵,但是他們都是跟著朱元璋在南方作戰。
對蒼涼遼闊的西北環境並不熟悉。
草原上的作戰情況,也和江南不同。
如果不提前熟悉,直接拉到戰場上,恐怕因為氣候問題,就有一大批非戰鬥減員。
「我已經向父皇奏請明年五月自京城出發。」
「預計七月能到達徐達大將軍駐守的西安城。」
古代行軍速度緩慢,日行五十里已經是強軍。
應天到西安,近三千里,一路上不出任何意外,也需要兩個月時間。
若是遇上大雨、風暴,說不得要接近三個月時間!
晶瑩的雪花,落在大地上,融入泥土裡。
趙王的死,終究是不了了之。
朱樉也試圖自己查一查,只追查到趙王的生母以前和胡充妃有過一點過節。
胡充妃本是元朝親王之女,數年前被俘,然後被充入後宮。
線索到這也就斷了。
朱樉也不知道,到底是真的意外,還是私人恩怨。
還是蒙元餘孽想要謀害皇子。
不過聽說,胡充妃已經被父皇處罰過。
想來這件事,確實和她脫不開關係。
一身明光甲,外罩皮裘的二虎道:「殿下,大家都在等著您呢!」
臨近過年,朱樉讓人採買了一大批物資,發給大家當年貨。
米麵、酒水、絲綢、棉布,堆滿了整個校場。
為了邀買人心,每一份都是朱樉親手發出去。
一份份用布包裹好的年貨,通過朱樉的雙手發放到士卒手中。
秦王親切隨和的一面,展現在大家的面前。
朱樉內心毫無波動。
因為自己很清楚,這不過是在花錢買他們的命。
就好像是花錢買牛馬一般。
只是在這場買賣的表面,粉飾上一層君臣大義的裝飾。
不過朱樉還是捨得花錢,總比某些既要馬兒跑,又不給馬吃草的好得多。
每位將士都分到至少六石米,一匹布。
如果是軍官,或者是神射手,分到的東西還更多。
三千多人,一個個發放,到最後朱樉感覺自己的手都要斷了。
不過看著眼前增加了些許忠誠度的部下,也算值得了。
基層士卒和軍官,一點糧食、棉布也就足夠過個好年。
但是對於千戶這樣的中層軍官,這一套就不足以提高他們的忠誠度。
要給他們更大的激勵,才能夠讓他們忠心效力。
朱樉給出的獎勵也很簡單,直接讓他們每人再選五個子弟送到自己門下學習。
一定程度上,能夠加強他們每個家族的力量。
不過朱樉都是將他們按照工程師來教。
不至於讓他們形成較強的政治團體。
倒是有可能成為工人貴族,學閥一類的團體。
除了軍隊之外,工坊和礦場同樣也發放了一大堆的年貨。
虎子看著面前興高采烈地領物資的工人們皺眉:
「殿下對匠戶們,好得有些太過了。」
即使朱樉已經盡力去消除秦王府這個小團體內部的職業歧視。
但是人心莫測,事實上侍衛、軍戶們大多瞧不起匠人。
既是過去數十年間等級制度的荼毒,也是大明戶籍制度之中本身暗藏對匠戶的不公。
尤其是朱樉給他們開的高工資,更是讓不少人詬病。
認為給他們一口吃的就夠了,為何還要花那麼多錢。
朱樉站在一旁看著那些管事將物資發到工人們手裡道:
「不對他們好,又如何讓人賣力做活?」
「難不成你還能把刀槍架在他們脖子上,逼他們幹活嗎?」
虎子梗了梗脖子道:「如何不能?」
「難不成他們不怕死?」
「哼!」
「跟了我這麼久,你還不明白嗎?!」
朱樉冷冷道:「你敢把刀子架在他們脖子上,他們就敢直接在火藥、火器上做手腳。」
「你別忘了,咱們到底是要什麼?!」
「省錢對我等來說,根本毫無意義!」
作為藩王,尤其是想要有所作為的藩王。
而不是只是一個富貴王爺。
單純的錢財,沒有任何意義。
這些錢,只有花出去,變成各種硬實力、軟實力才有意義。
而在工坊之中,錢財的意義就是變成一支支火槍,一箱箱火藥,成噸的鋼鐵。
朱樉也是將虎子當做能夠獨當一面的大才在培養。
否則根本沒必要和他說這麼多。
「你眼前看到的這些能夠熟練產出火槍、火藥、鋼鐵的工人,才是我們最寶貴的財產。」
「而不僅僅是一些糧食、布匹。」
這幾千名熟練工人,朱樉日後肯定是不能全部帶去陝西。
大部分還是要留在應天。
畢竟老朱不可能眼見著自己將一整個火器工坊給拆走。
不過有一批熟練工人充當技術骨幹,很快就能夠恢復到現在的生產規模。
甚至於還能夠遠遠超過現在的規模。
畢竟應天不是自己未來需要長久經營的根據地。
朱樉有不少想法,都沒有實施。
「殿下,這些人我們以後恐怕也帶不走吧,如此施恩有何用處?」虎子思考一陣後說道。
「只要其中一部分,能夠心甘情願和我們走也就夠了。」
朱樉說道:「明年太子大婚之後,大軍便要輪換,屆時我也要率軍前往西安整訓。」
「一部分工匠,我會以隨軍匠造的名義帶走。」
「他們的家人也會帶去西安。」
「剩下的人里,能夠有多少人自願去西北,就要看我們的努力了。」
如今的江南,早就不是千百年前的蠻荒之地。
而是天下糧倉、魚米之鄉。
反倒是曾經養活秦漢帝國數百年的關中,因為種種原因荒涼不少。
讓人拋棄熟悉的環境,跟著大軍前往數千里之外的陌生地域。
除了強制命令,也就是大家對秦王這段時間以來的信任感。
「明年還要繼續北伐嗎?」虎子驚訝地問道。
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北伐之間,間隔了一年多的時間。
虎子原以為下一次北伐可能還有一段時間。
「非是如此。」朱樉搖搖頭:「我手下的人對西北不熟悉,需要提前去熟悉氣候、地形等等。」
秦王府衛隊,雖然都是老兵,但是他們都是跟著朱元璋在南方作戰。
對蒼涼遼闊的西北環境並不熟悉。
草原上的作戰情況,也和江南不同。
如果不提前熟悉,直接拉到戰場上,恐怕因為氣候問題,就有一大批非戰鬥減員。
「我已經向父皇奏請明年五月自京城出發。」
「預計七月能到達徐達大將軍駐守的西安城。」
古代行軍速度緩慢,日行五十里已經是強軍。
應天到西安,近三千里,一路上不出任何意外,也需要兩個月時間。
若是遇上大雨、風暴,說不得要接近三個月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