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實驗種田灌水忙(求追讀)
自古以來,華夏先民們就馴服了無數的動植物。
極大的豐富了我們的餐桌。
不過無意識的培育,選拔出合適的作物,需要極長的時間。
人工選種、育種,能夠加速這一過程。
得到高產、抗旱、抗倒伏的優良品種。
「所以這些小麥,都不是用來吃的?」
朱棣看著面前大片大片墨綠色的麥苗問道:
「用來留種的。」
朱樉揪了一把麥苗田裡的雜草,扔在地頭上。
「也是為了做對照實驗,看看不同肥料的效果怎麼樣。」
一共八百畝的麥田,劃分出三十多個區。
從甲子,一直延續到丙午。
不同的麥田區,有著不同的水肥條件。
朱樉又扯出一根麥苗,看了看它的根系:
「如今的麥種,都是農戶自留的。」
「一斗麥種,也就能收五斗左右的麥子。」
將麥苗遞給秦王府司農,叮囑道:
「這片田麥苗根有點淺,澆水的時候別太多。」
朱棣雖然聽不懂什麼叫「對照實驗」,但也能夠明白二哥在做的是利國利民的大事。
也就不再言語,而是站在一邊看著二哥同一個酷似老農的人談話。
秦王府司農-吳根清,其實不是農夫。
司農畢竟是官職,不可能真的讓不識字的老農來擔任。
但吳根清也是在江寧擔任了多年的司農,對於耕種有著非常多的經驗。
「殿下,按理說冬日不澆水,這片田如今也要澆水嗎?」
吳根清不卑不亢地反問道。
他在基層蹉跎大半生,不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那種文人。
朱樉不以為意,這些田本身就是為了探究不同時節需要的不同水量肥料:
「甲午到甲亥區域的麥田都要澆水。」
「老丈,你也不必為農人憂心,這些田若是能夠得到最好的麥種、最好的種植方式。」
「最終得利的還是他們。」
吳根清也明白,自己不可能改變朱樉的想法。
司農不過王府八品官,根本不值一提。
只能內心嘆息,任由秦王殿下隨便亂來。
不過冬天稍微澆點水,也不是壞事。
「小臣明白了,等下便帶人來田裡澆水。」
「殿下開鑿水渠,倒是讓這澆水變得容易許多。」
水渠的源頭是一片大湖,同時也是胭脂河的源頭之一。
冬日裡水波浩渺,也有幾里寬闊的大水面。
如今還不是太冷,湖上還沒上凍,只有岸邊有一些細碎的浮冰。
大量的水流,順著溝渠流向雲台山下的礦場,八百畝麥田。
朱樉用水渠內的水洗了洗手,問道:
「要不要在這附近再造幾條水龍或者水車?」
水車能夠提高澆水的效率,將水從水渠中灌到田裡。
如今澆水都是用的大水漫灌,而不是如後世那樣根灌。
「若是能有幾架水車,自然是能省不少的事情。」
吳根清點頭說道:
「不過水車維護起來也挺麻煩,如今人手也不缺,倒也不著急。」
大明初期人口還沒發生爆炸,人均土地還能有十幾畝。
雖然比不上前秦時期人均百畝,不過也是挺多的。
也只有這種人口較少的時期,才有機器發展的機會。
否則人力成本遠低於機器運行成本,根本沒人願意用機器。
有這錢,直接僱傭幾個人幹活,不好嗎?
除非像朱樉這樣,從上向下強制推行。
「既然如此,那就先造三座水車來瞧一瞧吧。」
朱樉想了想之後說道。
水車造起來也能用挺長時間,算是他為這片土地的後來者做的一點小貢獻吧。
彌補一下因為各種肥料帶來對地力的消耗。
肥料在增高田畝產量的同時,也會極大的消耗土地肥力。
不少地方,種一輪作物,就要休耕一年,就是因為地力消耗太大。
東北能夠高產且不休耕,就是因為它肥沃的黑土地。
數千年的腐殖質積累,即使不用各種化肥,也能夠達到高產的狀態。
不過自己日後要去的關中,經過千年的開墾。
幾乎沒有什麼肥田了,所以只能夠依賴各種化肥了。
主要是氮肥、鉀肥、磷肥。
可惜如今還無法工業合成各類氨。
只能夠土辦法堆肥,然後化學提取。
不過以關中的現狀,還是先修繕水利設施的優先級更高。
三座大型水車,在朱樉下令後,很快就豎立在水渠之中。
隨後在水力推動之下,將水流一點點澆灌進田地當中。
不知道是如今的麥種不抗旱,還是心理作用。
澆完水之後的幾天,朱樉真覺得田地里的麥苗高上了許多。
不過能夠長到多高。
還是要等到來年抽苗期才能夠知道。
「二哥,你怎麼花這麼多時間,在這醃髒事上?」
朱棣嫌棄地看著下田回來後,全身沾上不少泥點的朱樉。
「哈哈哈!」
「醃髒事!」
朱樉聽聞後直接笑了起來:
「四弟,你這話也就在我面前說說,可千萬別在父皇面前表示出來。」
「否則父皇又該抽你了。」
「農事,乃是一國之本,你可千萬要記住。」
「日後到了北平,也別忘了這些。」
「父皇當年為何起兵造反,說到底還不是吃不上飯嗎?」
「要是能有自己一片田,養活家人,還千辛萬苦打仗幹什麼!」
只要有一口吃的,就沒人會將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去造反。
朱棣似懂非懂,不過也沒再說什麼。
「二哥,母后叫我們這幾天回宮。」
朱樉將弄髒的外套脫掉,換上一身新的,問道:
「為何叫我們回宮?」
「好像是姑母蒙城王夫人死了,讓我們回去。」
朱棣想了一會才想起來傳話的人是怎麼說的。
「蒙城王?」
朱樉也是想了一陣,才想起這麼號人物。
乃是朱元璋堂兄朱重五。
不過早就過世了,算是追封。
蒙城王的夫人田氏,封賞的時候倒是還活著。
不過如今也死了。
「說是要我們護喪回老家。」
朱樉:「那就回去一趟吧,正好也該到回去的時候了。」
洪武三年,皇從兄嫂蒙城王夫人田氏薨。上以夫人早寡,有節行,甚重之。及薨,命中書省致祭,仍命中宮皇太子及親王各祀以少牢,贈蒙城王妃,護喪還葬臨濠。
極大的豐富了我們的餐桌。
不過無意識的培育,選拔出合適的作物,需要極長的時間。
人工選種、育種,能夠加速這一過程。
得到高產、抗旱、抗倒伏的優良品種。
「所以這些小麥,都不是用來吃的?」
朱棣看著面前大片大片墨綠色的麥苗問道:
「用來留種的。」
朱樉揪了一把麥苗田裡的雜草,扔在地頭上。
「也是為了做對照實驗,看看不同肥料的效果怎麼樣。」
一共八百畝的麥田,劃分出三十多個區。
從甲子,一直延續到丙午。
不同的麥田區,有著不同的水肥條件。
朱樉又扯出一根麥苗,看了看它的根系:
「如今的麥種,都是農戶自留的。」
「一斗麥種,也就能收五斗左右的麥子。」
將麥苗遞給秦王府司農,叮囑道:
「這片田麥苗根有點淺,澆水的時候別太多。」
朱棣雖然聽不懂什麼叫「對照實驗」,但也能夠明白二哥在做的是利國利民的大事。
也就不再言語,而是站在一邊看著二哥同一個酷似老農的人談話。
秦王府司農-吳根清,其實不是農夫。
司農畢竟是官職,不可能真的讓不識字的老農來擔任。
但吳根清也是在江寧擔任了多年的司農,對於耕種有著非常多的經驗。
「殿下,按理說冬日不澆水,這片田如今也要澆水嗎?」
吳根清不卑不亢地反問道。
他在基層蹉跎大半生,不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那種文人。
朱樉不以為意,這些田本身就是為了探究不同時節需要的不同水量肥料:
「甲午到甲亥區域的麥田都要澆水。」
「老丈,你也不必為農人憂心,這些田若是能夠得到最好的麥種、最好的種植方式。」
「最終得利的還是他們。」
吳根清也明白,自己不可能改變朱樉的想法。
司農不過王府八品官,根本不值一提。
只能內心嘆息,任由秦王殿下隨便亂來。
不過冬天稍微澆點水,也不是壞事。
「小臣明白了,等下便帶人來田裡澆水。」
「殿下開鑿水渠,倒是讓這澆水變得容易許多。」
水渠的源頭是一片大湖,同時也是胭脂河的源頭之一。
冬日裡水波浩渺,也有幾里寬闊的大水面。
如今還不是太冷,湖上還沒上凍,只有岸邊有一些細碎的浮冰。
大量的水流,順著溝渠流向雲台山下的礦場,八百畝麥田。
朱樉用水渠內的水洗了洗手,問道:
「要不要在這附近再造幾條水龍或者水車?」
水車能夠提高澆水的效率,將水從水渠中灌到田裡。
如今澆水都是用的大水漫灌,而不是如後世那樣根灌。
「若是能有幾架水車,自然是能省不少的事情。」
吳根清點頭說道:
「不過水車維護起來也挺麻煩,如今人手也不缺,倒也不著急。」
大明初期人口還沒發生爆炸,人均土地還能有十幾畝。
雖然比不上前秦時期人均百畝,不過也是挺多的。
也只有這種人口較少的時期,才有機器發展的機會。
否則人力成本遠低於機器運行成本,根本沒人願意用機器。
有這錢,直接僱傭幾個人幹活,不好嗎?
除非像朱樉這樣,從上向下強制推行。
「既然如此,那就先造三座水車來瞧一瞧吧。」
朱樉想了想之後說道。
水車造起來也能用挺長時間,算是他為這片土地的後來者做的一點小貢獻吧。
彌補一下因為各種肥料帶來對地力的消耗。
肥料在增高田畝產量的同時,也會極大的消耗土地肥力。
不少地方,種一輪作物,就要休耕一年,就是因為地力消耗太大。
東北能夠高產且不休耕,就是因為它肥沃的黑土地。
數千年的腐殖質積累,即使不用各種化肥,也能夠達到高產的狀態。
不過自己日後要去的關中,經過千年的開墾。
幾乎沒有什麼肥田了,所以只能夠依賴各種化肥了。
主要是氮肥、鉀肥、磷肥。
可惜如今還無法工業合成各類氨。
只能夠土辦法堆肥,然後化學提取。
不過以關中的現狀,還是先修繕水利設施的優先級更高。
三座大型水車,在朱樉下令後,很快就豎立在水渠之中。
隨後在水力推動之下,將水流一點點澆灌進田地當中。
不知道是如今的麥種不抗旱,還是心理作用。
澆完水之後的幾天,朱樉真覺得田地里的麥苗高上了許多。
不過能夠長到多高。
還是要等到來年抽苗期才能夠知道。
「二哥,你怎麼花這麼多時間,在這醃髒事上?」
朱棣嫌棄地看著下田回來後,全身沾上不少泥點的朱樉。
「哈哈哈!」
「醃髒事!」
朱樉聽聞後直接笑了起來:
「四弟,你這話也就在我面前說說,可千萬別在父皇面前表示出來。」
「否則父皇又該抽你了。」
「農事,乃是一國之本,你可千萬要記住。」
「日後到了北平,也別忘了這些。」
「父皇當年為何起兵造反,說到底還不是吃不上飯嗎?」
「要是能有自己一片田,養活家人,還千辛萬苦打仗幹什麼!」
只要有一口吃的,就沒人會將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去造反。
朱棣似懂非懂,不過也沒再說什麼。
「二哥,母后叫我們這幾天回宮。」
朱樉將弄髒的外套脫掉,換上一身新的,問道:
「為何叫我們回宮?」
「好像是姑母蒙城王夫人死了,讓我們回去。」
朱棣想了一會才想起來傳話的人是怎麼說的。
「蒙城王?」
朱樉也是想了一陣,才想起這麼號人物。
乃是朱元璋堂兄朱重五。
不過早就過世了,算是追封。
蒙城王的夫人田氏,封賞的時候倒是還活著。
不過如今也死了。
「說是要我們護喪回老家。」
朱樉:「那就回去一趟吧,正好也該到回去的時候了。」
洪武三年,皇從兄嫂蒙城王夫人田氏薨。上以夫人早寡,有節行,甚重之。及薨,命中書省致祭,仍命中宮皇太子及親王各祀以少牢,贈蒙城王妃,護喪還葬臨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