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水渠交錯灌麥苗(求追讀)
百里行軍拉練,對出身羽林衛的老兵來說。
算不上多艱苦。
想當初,他們跟著老朱打仗的時候每日行軍也差不多要走這麼遠。
不過對年幼的朱棣來說,一天走上七十里路。
兩條腿已經顫顫巍巍,快要不能行走。
朱樉小心地幫朱棣解開綁在小腿上的棉布。
雖然有綁腿緩解肌肉酸脹,但是朱棣年紀還是太小。
長時間行軍,兩條腿已經肉眼可見的腫了起來。
「四弟,還能撐得住嗎?」
朱樉輕輕揉壓朱棣腫脹的小腿。
朱棣感到兩條腿好像快要斷了,額頭不時流下冷汗,依然咬著牙道:
「我還撐得住!」
「啊!」
朱樉稍微用大了點力,朱棣就忍不住叫了起來。
「要不明天給你準備輛馬車?」
「不用!」
「二哥,你和三哥都能撐得住,我也能撐得住!」
朱棣痛得臉都扭曲了,不過依然嘴硬道。
朱樉和朱棡其實也不太好受,不過畢竟是成年人(古代標準)。
耐力相比較於朱棣要強上很多。
朱棡解開綁腿,自顧自得揉著腿。
「我和二哥比你大好幾歲,你怎麼和我們比。」
朱樉的年齡最大,身體素質也最強。
徒步七十里,不過感覺到腿有點酸。
「戰場上,刀可能會斷,槍可能會折,馬可能會跑,護衛可能會死。」
「只有你自己的身體可以相信,只有腿腳不會離開你。」
朱樉幫朱棣兩條腿都捏了捏,然後說道:
「想要活下來,沒有個好身體可不行。」
數千人在野外駐紮,一小旗十人一頂帳篷。
百人一同吃飯開伙。
「殿下,夜裡的哨位都安排好了。」
沈從雲走進帳篷內報告道。
朱樉用濕棉布擦了擦臉後問道:
「巡迴哨和暗哨,都安排好了?」
「六組巡迴哨,十二隊暗哨,全都安排好了。」
沈從雲無視了榻上正在不停抽冷氣的燕王說道。
朱樉重新穿上靴子,打好綁腿道:
「一起出去看看吧。」
冷月隱山巒,冬風撫曠野。
大軍駐紮在一片小湖邊,湖邊還有一片小樹林。
不僅方便取水,還方便獲取燃料。
「山上,湖邊,林子裡,都安排了我們的暗哨。」
沈從雲邊走邊說,時而指向一些看上去完全沒人的地方。
「暗哨關係到大軍的安全,絕對不能夠鬆懈。」
朱樉被冷風吹了一陣,感覺整個人都精神許多。
暗哨都是兩人一組,避免一人出現意外。
所有巡迴哨、暗哨,都裝備轉輪火槍,能夠第一時間開槍擊斃一切有威脅的人。
不過在這應天府附近,又哪來的威脅。
最多也就有幾隻小野豬,連野狼都見不著。
一夜無事,第二天繼續行軍。
朱棣幾乎是一點點挪著前進,估計兩條腿上肌肉都腫了。
朱樉看了眼道:「四弟,你還是別走路了,這麼下去,這兩條腿就該廢了。」
叫人牽來一匹馬,把朱棣扔上馬。
也不管他的抗議,接著行軍趕路。
三十里路,不到半天行程就趕到。
礦場早就得到消息,秦王殿下將要率大軍駐紮在此。
早早就準備好了不少的物資。
伙食、帳篷,都準備的不少。
堆積如山高的白面饅頭堆,盆大如澡桶的糖醋紅燒肉。
飯香飄散出去數里遠。
最後的幾里路,大家幾乎是一路聞著飯菜的香味往前趕。
不過大軍的紀律,依然讓士卒們按照操練規範,先搭建起合格的宿營地。
四周圍是一根根鋼條,組合起來的鋼製拒馬。
營地中,四四方方整齊的帳篷,每隔兩個帳篷還要挖一個廁所。
一切弄完之後,才開始吃飯。
「二哥,礦場廚子飯菜做的不錯啊,比宮裡的也不差!」
老三朱棡一手拿著白面饅頭啃,另一隻手吃著水晶般剔透的紅燒肉。
放了無數調料、香料燉煮出來的肉塊,沒有如今豬肉常有的腥臊味。
讓經歷百里行軍,路上只能夠啃干餅的漢子們,大快朵頤。
說實話,走了這麼遠的路,又只能啃一點味道都沒有,硬的像石頭的干餅。
哪怕是一碗豬油拌飯擺在大家面前,那也是讓人難以抵抗的珍饈美食。
吃完飯,並不意味著這一次的操練結束。
實際上剛剛開始。
三千多人的大部隊,要在雲台山右側開挖出兩道水渠。
一道直通礦場,用來洗礦和供應生活用水。
一道則是通往周邊的農田,用於灌溉。
雲台山附近的農田,原先是隸屬於羽林左衛。
不過朱樉和毛驤談了談,用每畝地每年二兩銀子的價給租了下來。
用來進行實驗性種田。
雖然在應天府大概率待不了幾年了。
不過有些事還是要現在就開始做。
比如,各種化肥的效果實驗,良種的培育。
這一片大概八百畝麥田,兩年的使用權都在朱樉手上。
不過這片麥田,不是水澆田,算不得上田。
冬小麥想要獲得高產,也少不了澆水。
打井的成本太高,還是要從附近的湖裡引水。
鋼製鐵鍬、鐵鎬,在數千人的揮舞下,將凍得像石頭一樣的土地鑿開。
大地上升騰起一片白氣,那是人在改造自然冒出的熱血。
華夏大地從不是生來就擁有眾多的良田,而是一代代人這樣辛苦勞作。
將一片片荒山野嶺、原始森林,改造成如今的千里沃野。
即使是貴如藩王,這時候也掄著鐵鎬開鑿水渠。
只有已經快要癱瘓的朱棣,還躺在病床上,接受隨軍醫師的照料。
八百畝土地,三道分支小水渠就能夠完全照顧到。
三千多人,花了不到十天時間,就完成了兩條主幹水、三道分支小水渠的開挖工作。
看起來很簡單。
如果讓農戶們自己來弄,一年都很難弄出來。
農戶缺少各種開挖工具,同時也無法組織起這麼多人進行挖掘工作。
最後也只能夠從湖裡挑水來澆田。
費力不說,也很難讓麥田得到足夠的水澆灌。
朱樉實驗的這一套,其實核心還是軍屯。
不過是將士卒們的勞動力,利用到了極限。
在鍛鍊了他們的同時,完成了灌溉系統的開發工作。
算不上多艱苦。
想當初,他們跟著老朱打仗的時候每日行軍也差不多要走這麼遠。
不過對年幼的朱棣來說,一天走上七十里路。
兩條腿已經顫顫巍巍,快要不能行走。
朱樉小心地幫朱棣解開綁在小腿上的棉布。
雖然有綁腿緩解肌肉酸脹,但是朱棣年紀還是太小。
長時間行軍,兩條腿已經肉眼可見的腫了起來。
「四弟,還能撐得住嗎?」
朱樉輕輕揉壓朱棣腫脹的小腿。
朱棣感到兩條腿好像快要斷了,額頭不時流下冷汗,依然咬著牙道:
「我還撐得住!」
「啊!」
朱樉稍微用大了點力,朱棣就忍不住叫了起來。
「要不明天給你準備輛馬車?」
「不用!」
「二哥,你和三哥都能撐得住,我也能撐得住!」
朱棣痛得臉都扭曲了,不過依然嘴硬道。
朱樉和朱棡其實也不太好受,不過畢竟是成年人(古代標準)。
耐力相比較於朱棣要強上很多。
朱棡解開綁腿,自顧自得揉著腿。
「我和二哥比你大好幾歲,你怎麼和我們比。」
朱樉的年齡最大,身體素質也最強。
徒步七十里,不過感覺到腿有點酸。
「戰場上,刀可能會斷,槍可能會折,馬可能會跑,護衛可能會死。」
「只有你自己的身體可以相信,只有腿腳不會離開你。」
朱樉幫朱棣兩條腿都捏了捏,然後說道:
「想要活下來,沒有個好身體可不行。」
數千人在野外駐紮,一小旗十人一頂帳篷。
百人一同吃飯開伙。
「殿下,夜裡的哨位都安排好了。」
沈從雲走進帳篷內報告道。
朱樉用濕棉布擦了擦臉後問道:
「巡迴哨和暗哨,都安排好了?」
「六組巡迴哨,十二隊暗哨,全都安排好了。」
沈從雲無視了榻上正在不停抽冷氣的燕王說道。
朱樉重新穿上靴子,打好綁腿道:
「一起出去看看吧。」
冷月隱山巒,冬風撫曠野。
大軍駐紮在一片小湖邊,湖邊還有一片小樹林。
不僅方便取水,還方便獲取燃料。
「山上,湖邊,林子裡,都安排了我們的暗哨。」
沈從雲邊走邊說,時而指向一些看上去完全沒人的地方。
「暗哨關係到大軍的安全,絕對不能夠鬆懈。」
朱樉被冷風吹了一陣,感覺整個人都精神許多。
暗哨都是兩人一組,避免一人出現意外。
所有巡迴哨、暗哨,都裝備轉輪火槍,能夠第一時間開槍擊斃一切有威脅的人。
不過在這應天府附近,又哪來的威脅。
最多也就有幾隻小野豬,連野狼都見不著。
一夜無事,第二天繼續行軍。
朱棣幾乎是一點點挪著前進,估計兩條腿上肌肉都腫了。
朱樉看了眼道:「四弟,你還是別走路了,這麼下去,這兩條腿就該廢了。」
叫人牽來一匹馬,把朱棣扔上馬。
也不管他的抗議,接著行軍趕路。
三十里路,不到半天行程就趕到。
礦場早就得到消息,秦王殿下將要率大軍駐紮在此。
早早就準備好了不少的物資。
伙食、帳篷,都準備的不少。
堆積如山高的白面饅頭堆,盆大如澡桶的糖醋紅燒肉。
飯香飄散出去數里遠。
最後的幾里路,大家幾乎是一路聞著飯菜的香味往前趕。
不過大軍的紀律,依然讓士卒們按照操練規範,先搭建起合格的宿營地。
四周圍是一根根鋼條,組合起來的鋼製拒馬。
營地中,四四方方整齊的帳篷,每隔兩個帳篷還要挖一個廁所。
一切弄完之後,才開始吃飯。
「二哥,礦場廚子飯菜做的不錯啊,比宮裡的也不差!」
老三朱棡一手拿著白面饅頭啃,另一隻手吃著水晶般剔透的紅燒肉。
放了無數調料、香料燉煮出來的肉塊,沒有如今豬肉常有的腥臊味。
讓經歷百里行軍,路上只能夠啃干餅的漢子們,大快朵頤。
說實話,走了這麼遠的路,又只能啃一點味道都沒有,硬的像石頭的干餅。
哪怕是一碗豬油拌飯擺在大家面前,那也是讓人難以抵抗的珍饈美食。
吃完飯,並不意味著這一次的操練結束。
實際上剛剛開始。
三千多人的大部隊,要在雲台山右側開挖出兩道水渠。
一道直通礦場,用來洗礦和供應生活用水。
一道則是通往周邊的農田,用於灌溉。
雲台山附近的農田,原先是隸屬於羽林左衛。
不過朱樉和毛驤談了談,用每畝地每年二兩銀子的價給租了下來。
用來進行實驗性種田。
雖然在應天府大概率待不了幾年了。
不過有些事還是要現在就開始做。
比如,各種化肥的效果實驗,良種的培育。
這一片大概八百畝麥田,兩年的使用權都在朱樉手上。
不過這片麥田,不是水澆田,算不得上田。
冬小麥想要獲得高產,也少不了澆水。
打井的成本太高,還是要從附近的湖裡引水。
鋼製鐵鍬、鐵鎬,在數千人的揮舞下,將凍得像石頭一樣的土地鑿開。
大地上升騰起一片白氣,那是人在改造自然冒出的熱血。
華夏大地從不是生來就擁有眾多的良田,而是一代代人這樣辛苦勞作。
將一片片荒山野嶺、原始森林,改造成如今的千里沃野。
即使是貴如藩王,這時候也掄著鐵鎬開鑿水渠。
只有已經快要癱瘓的朱棣,還躺在病床上,接受隨軍醫師的照料。
八百畝土地,三道分支小水渠就能夠完全照顧到。
三千多人,花了不到十天時間,就完成了兩條主幹水、三道分支小水渠的開挖工作。
看起來很簡單。
如果讓農戶們自己來弄,一年都很難弄出來。
農戶缺少各種開挖工具,同時也無法組織起這麼多人進行挖掘工作。
最後也只能夠從湖裡挑水來澆田。
費力不說,也很難讓麥田得到足夠的水澆灌。
朱樉實驗的這一套,其實核心還是軍屯。
不過是將士卒們的勞動力,利用到了極限。
在鍛鍊了他們的同時,完成了灌溉系統的開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