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冬日練兵屯田忙(求追讀)
征戰塞北,驅散蒙元,最大的敵人並不是殘元的重騎兵。
最大的敵人是冷峻到殘酷的自然環境!
滴水成冰的寒冷,寸草不生的冰原。
這些才是北伐過程中,讓明軍減員最多的原因。
「所以我軍出征,都是春季開始,秋季結束。」
李文忠向幾個皇子藩王,講述北方作戰的要點。
「春季出征,正是遊牧部落飢困凋敝、難以為繼的時候。」
「若是等到秋天,各個部落戰馬貼膘完成,作戰難度少說也要上升三成。」
朱樉結合前世的經驗提問道:
「初春時積雪化凍,道路泥濘不堪,不會阻礙大軍行軍嗎?」
這一點,縱橫歐洲的拿破崙就體會過。
俄國冬日的寒冷和春日的泥濘,阻擋住了五十萬大軍的步伐,直至兵敗莫斯科。
李文忠已經體會過朱樉的聰慧,也不意外。
「北方同南方不同,春日來得晚且短暫。」
「江南二月即春天,關外則是要到四月。」
「越往北春天來的越晚。」
「因此說是春天出征,不過大軍行至蒙元腹地,實際已經是江南的初夏時分。」
「此時雪已化去一月,不會對行軍有太多的阻礙。」
從應天府至此時北元的首府上都,距離已經超過三千公里!
甚至於從上都一路向西進攻至歐洲喀山。
兩者的距離相差無幾!
「像是現在這樣的冬日,北方的衛所都在忙著練兵、屯田。」
「就是為了來年春日的北伐做準備。」
李文忠稍微透露了一部分中央的作戰規劃。
朱棣好奇地問道:「為何一定要在北方練兵屯田?」
「如何不能從應天調兵過去?」
朱樉和朱棡相視一眼,都哈哈大笑了起來。
朱棣還小,不明白長途運輸的損耗問題。
李文忠耐心解釋道:「大軍出征,運糧路線每長二百里,路上運糧損耗就要增添一成。」
「若是從應天調糧,運至北平便只剩三成,運至戰場就只剩下一成。」
「損耗太大,朝廷的壓力也太大。」
「調兵之事也是同理,應天兵到了北方,適應環境也要兩三年的時間,不如直接在當地徵兵。」
水土不服,在這個各地方物資交流不發達的時代,是客觀存在的。
細究起來,大概是人體內菌群對生活環境的適應問題。
朱樉開口道:「不過軍屯也不是萬世不易的良方,日後若是大明徹底擊敗蒙元,邊境安穩下來。」
「還是要讓軍戶轉為民籍。」
屯田各朝各代都有,弊端其實大家也都很清楚。
軍戶在長時間軍屯後,也會出現各種土地兼併,從而導致屯田軍武備鬆弛。
從而軍戶淪落為農奴,或逃或死。
「此事不必再說了,屯田備戰乃是陛下欽定之策。」
「非是我等可以議論。」
李文忠制止了朱樉繼續說下去的想法。
「有這心思,不如琢磨下如何用火器與元軍作戰。」
朱樉也反應過來,自己說的有點多了。
頓了頓道:「火器作戰,還是要靠整陣,令行禁止,百人如一人,才能最大發揮出火器威力。」
李文忠點點頭,看向朱棡朱棣道:「你們也弄了不少的火槍,不過在我看來練的就遠不及朱樉手下的火槍隊。」
朱樉的軍陣,甚至已經能夠頂著重甲騎兵鐵牆一樣的衝鋒變陣。
從橫陣,變換成圓陣。
絲毫不亂,甚至還能夠在變陣過程中繼續發兩輪排槍。
朱棣撇撇嘴道:「怎麼和二哥手下的火槍隊比,他每日光是火藥就能用掉幾千斤。」
「一個火槍兵每日練習就能打七八十發槍子。」
「我手上又沒那麼多錢,一周都打不到這麼多次火槍。」
火槍兵雖然裝備費用比較少,不過日常訓練還是挺花錢的。
朱樉主要是自己就有火藥工坊。
從木炭、硫磺、硝石等原材料加工,到火藥的製造都能夠自己完成。
火藥成本非常之低。
「非是如此,你的兵日常紀律可也比二弟的差遠了。」
李文忠搖了搖頭說道:
「火槍威力還是要靠陣型,你連陣型都無法完成,如何能發揮出火槍威力?」
如今的火槍兵,大部分裝備的都還是燧發滑膛槍。
幾乎沒什麼準頭,只能夠密集陣型,形成彈幕,打擊敵人。
至於火帽線膛槍,大多數都是軍官、老兵自發購買。
不過他們的槍法就要好上不少。
基本都能夠做到百米殺人。
極少數神槍手甚至能夠在三百米距離上狙擊!
朱棣也才明白過來,自己和二哥之間的差距已經很大了。
「二哥,你軍中操練的時候,能帶我去看看嗎?」
「可行,我軍中今日就要出城操練,你也可一同來觀。」
午時,在軍中用過飯之後。
騎兵三百人為前鋒,中間兩千火槍兵為主力,四百騎兵殿後。
數千人浩浩蕩蕩出了聚寶門。
碩大的秦字旗,飄蕩在冬日的風中,綿延上千米。
聚寶門外軍民,數月前大多為秦王所救。
軍民關係極好。
見到秦王旗幟,不少人都拿出珍藏的食物、酒水來勞軍。
只不過酒水都被百戶、小旗們拒絕了,糧食收了下來。
同時給了對方等價的錢或布。
秦王軍令,巧取豪奪百姓者,斬!
戰時膽敢飲酒者,斬!
在這之前,真有不開眼的,因為在操練時飲酒被斬首。
其中甚至有一個百戶、三個小旗。
如此立威後,沒人再敢違背軍令。
朱棣同樣打著綁腿,穿著一身小號的板甲,跟在行軍隊伍之中。
「二哥,咱們不騎馬嗎?」
朱樉望著不停在行軍隊伍前後來回遊走的騎兵道:
「這本就是場拉練,除了騎兵外,所有人都要走路到目的地。」
其實拉練也不長,僅僅是從駐地,行走到雲台山硫鐵礦場。
直線距離七十里,路程一百里左右。
放到後世,開車不超過兩個小時。
在這時候,即使是羽林衛出身的精銳。
一天也走不完。
需要一天半的時間。
當然大軍要保持陣型不散,自然不能隨便亂跑。
這也是行軍速度較慢的原因之一。
最大的敵人是冷峻到殘酷的自然環境!
滴水成冰的寒冷,寸草不生的冰原。
這些才是北伐過程中,讓明軍減員最多的原因。
「所以我軍出征,都是春季開始,秋季結束。」
李文忠向幾個皇子藩王,講述北方作戰的要點。
「春季出征,正是遊牧部落飢困凋敝、難以為繼的時候。」
「若是等到秋天,各個部落戰馬貼膘完成,作戰難度少說也要上升三成。」
朱樉結合前世的經驗提問道:
「初春時積雪化凍,道路泥濘不堪,不會阻礙大軍行軍嗎?」
這一點,縱橫歐洲的拿破崙就體會過。
俄國冬日的寒冷和春日的泥濘,阻擋住了五十萬大軍的步伐,直至兵敗莫斯科。
李文忠已經體會過朱樉的聰慧,也不意外。
「北方同南方不同,春日來得晚且短暫。」
「江南二月即春天,關外則是要到四月。」
「越往北春天來的越晚。」
「因此說是春天出征,不過大軍行至蒙元腹地,實際已經是江南的初夏時分。」
「此時雪已化去一月,不會對行軍有太多的阻礙。」
從應天府至此時北元的首府上都,距離已經超過三千公里!
甚至於從上都一路向西進攻至歐洲喀山。
兩者的距離相差無幾!
「像是現在這樣的冬日,北方的衛所都在忙著練兵、屯田。」
「就是為了來年春日的北伐做準備。」
李文忠稍微透露了一部分中央的作戰規劃。
朱棣好奇地問道:「為何一定要在北方練兵屯田?」
「如何不能從應天調兵過去?」
朱樉和朱棡相視一眼,都哈哈大笑了起來。
朱棣還小,不明白長途運輸的損耗問題。
李文忠耐心解釋道:「大軍出征,運糧路線每長二百里,路上運糧損耗就要增添一成。」
「若是從應天調糧,運至北平便只剩三成,運至戰場就只剩下一成。」
「損耗太大,朝廷的壓力也太大。」
「調兵之事也是同理,應天兵到了北方,適應環境也要兩三年的時間,不如直接在當地徵兵。」
水土不服,在這個各地方物資交流不發達的時代,是客觀存在的。
細究起來,大概是人體內菌群對生活環境的適應問題。
朱樉開口道:「不過軍屯也不是萬世不易的良方,日後若是大明徹底擊敗蒙元,邊境安穩下來。」
「還是要讓軍戶轉為民籍。」
屯田各朝各代都有,弊端其實大家也都很清楚。
軍戶在長時間軍屯後,也會出現各種土地兼併,從而導致屯田軍武備鬆弛。
從而軍戶淪落為農奴,或逃或死。
「此事不必再說了,屯田備戰乃是陛下欽定之策。」
「非是我等可以議論。」
李文忠制止了朱樉繼續說下去的想法。
「有這心思,不如琢磨下如何用火器與元軍作戰。」
朱樉也反應過來,自己說的有點多了。
頓了頓道:「火器作戰,還是要靠整陣,令行禁止,百人如一人,才能最大發揮出火器威力。」
李文忠點點頭,看向朱棡朱棣道:「你們也弄了不少的火槍,不過在我看來練的就遠不及朱樉手下的火槍隊。」
朱樉的軍陣,甚至已經能夠頂著重甲騎兵鐵牆一樣的衝鋒變陣。
從橫陣,變換成圓陣。
絲毫不亂,甚至還能夠在變陣過程中繼續發兩輪排槍。
朱棣撇撇嘴道:「怎麼和二哥手下的火槍隊比,他每日光是火藥就能用掉幾千斤。」
「一個火槍兵每日練習就能打七八十發槍子。」
「我手上又沒那麼多錢,一周都打不到這麼多次火槍。」
火槍兵雖然裝備費用比較少,不過日常訓練還是挺花錢的。
朱樉主要是自己就有火藥工坊。
從木炭、硫磺、硝石等原材料加工,到火藥的製造都能夠自己完成。
火藥成本非常之低。
「非是如此,你的兵日常紀律可也比二弟的差遠了。」
李文忠搖了搖頭說道:
「火槍威力還是要靠陣型,你連陣型都無法完成,如何能發揮出火槍威力?」
如今的火槍兵,大部分裝備的都還是燧發滑膛槍。
幾乎沒什麼準頭,只能夠密集陣型,形成彈幕,打擊敵人。
至於火帽線膛槍,大多數都是軍官、老兵自發購買。
不過他們的槍法就要好上不少。
基本都能夠做到百米殺人。
極少數神槍手甚至能夠在三百米距離上狙擊!
朱棣也才明白過來,自己和二哥之間的差距已經很大了。
「二哥,你軍中操練的時候,能帶我去看看嗎?」
「可行,我軍中今日就要出城操練,你也可一同來觀。」
午時,在軍中用過飯之後。
騎兵三百人為前鋒,中間兩千火槍兵為主力,四百騎兵殿後。
數千人浩浩蕩蕩出了聚寶門。
碩大的秦字旗,飄蕩在冬日的風中,綿延上千米。
聚寶門外軍民,數月前大多為秦王所救。
軍民關係極好。
見到秦王旗幟,不少人都拿出珍藏的食物、酒水來勞軍。
只不過酒水都被百戶、小旗們拒絕了,糧食收了下來。
同時給了對方等價的錢或布。
秦王軍令,巧取豪奪百姓者,斬!
戰時膽敢飲酒者,斬!
在這之前,真有不開眼的,因為在操練時飲酒被斬首。
其中甚至有一個百戶、三個小旗。
如此立威後,沒人再敢違背軍令。
朱棣同樣打著綁腿,穿著一身小號的板甲,跟在行軍隊伍之中。
「二哥,咱們不騎馬嗎?」
朱樉望著不停在行軍隊伍前後來回遊走的騎兵道:
「這本就是場拉練,除了騎兵外,所有人都要走路到目的地。」
其實拉練也不長,僅僅是從駐地,行走到雲台山硫鐵礦場。
直線距離七十里,路程一百里左右。
放到後世,開車不超過兩個小時。
在這時候,即使是羽林衛出身的精銳。
一天也走不完。
需要一天半的時間。
當然大軍要保持陣型不散,自然不能隨便亂跑。
這也是行軍速度較慢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