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南北勢力爭高低(求追讀)
明朝科舉,雖以八股取士聞名。
但明初鄉試內容,卻不是考八股文。
文試三場,分別為四書經義、論述、策試三項。
類似於文章默寫、簡答、作文。
除此之外,還有複試。
主要考核五藝,分別為騎、射、書、算、律。
能夠通過如此複雜的鄉試,基本上都是上馬能打仗、下馬能治理一方的文武雙全之人。
和普遍印象里,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存在很大不同。
也正是因為考核嚴格,能夠通過鄉試的。
各省不過四十人,兩廣僅為二十五人。
大明直隸加上十一省,不過錄取五百一十人。
就這,竟然還沒錄滿!
有幾個省,竟然還不到四十人通過鄉試。
考慮到北方諸省,在這之前一直多方混戰。
這也確實不出意外。
畢竟真有真才實學的,早就直接跑過來自薦了。
又何必苦等科舉開科取士。
「據說父皇昨日又將中書省的人訓斥一番,說他們辦事不力,沒取得天下人才。」
朱棡咬一口酥梨,一邊說道:
「不過這才鄉試,怎麼就這麼點人了?」
朱樉把玩著手中的鴨梨,懶洋洋道:
「如今大明才多少人?」
「了不得四千萬人,能讀得起書的又有多少人?」
「說是百里存一也不為過,精通四書五經,策論、騎射、書算之類的人才,又是百里挑一。」
「算起來,也就幾千人吧?」
「大多數都還已經在朝廷做官,能夠過鄉試的人自然是少的可憐。」
元末混戰,中原幾乎被打成一片白地。
江南地區也好不到哪裡去,數個勢力割據十幾年,混戰不止。
各種天災人禍,人口銳減數以百萬計。
同時,生產秩序也遭到極大的破壞。
現如今,大多數的民眾還是掙扎在溫飽線上。
讀書,也就夢裡能想想。
朱棡一聽也就明了,點頭:「確實如此,我們的錢莊就有不少士子來借錢參加鄉試。」
「更別提是那些連書都讀不起的。」
讀書、趕考,確實是開銷巨大。
參加鄉試就要先交一筆錢,除此之外各種文房四寶也價格不菲。
這還不算要交給老師的各種束脩。
因為讀書返貧的家庭,終大明一朝比比皆是。
「借錢的士子很多嗎?」
「都是應天本地人?」
朱樉聞言好奇問道。
錢莊的事務放權給朱棡之後,他就幾乎沒有再過問過。
除了每個月朱棡匯報一次錢莊的各項情況,幾乎沒啥其他的了解。
畢竟是有著老朱在背後撐腰,想來也沒人會為難。
朱棡:「多是家境貧寒的寒門士子,大概有二百多人。」
「應天本地居多,也有寧國、武德等地的士子。」
應天府周邊作為作為大明起家的基本盤,安穩許多年了。
又大多數有子弟在軍中,種植的是軍屯田。
只需要交軍賦,民眾和其他地方相比富碩一些。
讀書人的比例,也幾乎是整個大明最高的。
不過能讀得起書,不代表能考得起試。
因此他們不少人也需要借錢來參加鄉試。
應天錢莊,對這些人也開出了專項貸款。
這也算是一種投資。
「二哥、三哥,咱們幾個封地上好像是沒什麼士子通過鄉試。」
一直沒說話,默默吃著梨的朱棣這時候開口道。
雖然年齡尚小,但是這一年朱棣也經歷不少事情。
「北平過鄉試的,不過三十人,三哥山西也才三十五人。」
「二哥最慘,當地過鄉試的一共才二十八人。」
「哪像應天府,應試士子甚至有三四千人!」
「錄取的也有百人之多!」
自大唐在藩鎮之亂中解體後,華夏北方幾乎無片刻寧日。
無數勢力,在當地來了又走。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契丹、金國、蒙元。
四百年間,無數政權匆匆建立,又轟然倒下。
混亂的生存環境下。
北方的文人數量,自然也就比不上稍稍安定一些的南方。
經濟基礎就決定了,此時的南方文人數量遠多於北方。
甚至會出現直隸一地錄取人數,超過北方三省總和的情況。
這也為將來的南北榜案,埋下了伏筆。
從主考到皇帝都明白,北方士子確實是考不過南方士子。
不過出於政治考量,老朱還是將主考官全家流放,監考官抄家。
並且分開建立南北榜,用來安撫北方士子人心。
朱棣感慨道:「不知道什麼時候,北方士子才能夠像應天這樣多?」
「四弟,你如果捨得花錢投資的話,自己辦學堂,說不定二十年就能見到成效。」
朱樉隨口說道:「不過這是朝廷該考慮的事情,還輪不到咱們幾個藩王來擔心。」
藩王雖有軍權,卻又不治理一方。
因此這些傳統儒家士子培養起來,對藩王也沒啥大用。
除非像朱樉一樣,培養工程師、技術人才。
用來更新維護各種軍械,還能夠有點用處。
「二哥你不知,如今朝廷上南人和北人之間相爭的確實厲害。」
朱棡過手的錢財無數,經常和各種人打交道,消息也更多:
「楊憲死後,北人群龍無首,如今確實被南人打壓的厲害。」
楊憲是太原人,不少北人都曾經依附他。
楊憲倒台之後,這些人一時間也遭到李善長等人的打壓。
「旁的不說,單看中書省。」
「其中八成是南方人,可見一般。」
朱樉也沒想到楊憲倒台的餘波,竟一直持續到現在。
其實這裡邊也有和朱樉相關的事件。
秦王府左相、陝西行省參政王克讓,同樣是北人。
因而在朝堂上受到不小的打壓,最終被老朱扔到關中去吃沙子了。
「李善長、胡惟庸如今勢力,相較於曾經的楊憲,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朱棡緊接著說道:
「若是繼續如此,料想父皇不會坐視。」
「說不得又是一場牽扯無數人的腥風血雨。」
朱樉點了點頭,心想道:
數萬人因為胡惟庸而陪葬,腥風血雨都難以形容。
不過這和三人關係不大。
幾人的封地都在北方,幾乎不會受這些風波的影響。
朱樉也早就有了打算。
日後的經營重心,還是在西北各地!
中原,乃至於江南,很快就和自己無關了!
但明初鄉試內容,卻不是考八股文。
文試三場,分別為四書經義、論述、策試三項。
類似於文章默寫、簡答、作文。
除此之外,還有複試。
主要考核五藝,分別為騎、射、書、算、律。
能夠通過如此複雜的鄉試,基本上都是上馬能打仗、下馬能治理一方的文武雙全之人。
和普遍印象里,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存在很大不同。
也正是因為考核嚴格,能夠通過鄉試的。
各省不過四十人,兩廣僅為二十五人。
大明直隸加上十一省,不過錄取五百一十人。
就這,竟然還沒錄滿!
有幾個省,竟然還不到四十人通過鄉試。
考慮到北方諸省,在這之前一直多方混戰。
這也確實不出意外。
畢竟真有真才實學的,早就直接跑過來自薦了。
又何必苦等科舉開科取士。
「據說父皇昨日又將中書省的人訓斥一番,說他們辦事不力,沒取得天下人才。」
朱棡咬一口酥梨,一邊說道:
「不過這才鄉試,怎麼就這麼點人了?」
朱樉把玩著手中的鴨梨,懶洋洋道:
「如今大明才多少人?」
「了不得四千萬人,能讀得起書的又有多少人?」
「說是百里存一也不為過,精通四書五經,策論、騎射、書算之類的人才,又是百里挑一。」
「算起來,也就幾千人吧?」
「大多數都還已經在朝廷做官,能夠過鄉試的人自然是少的可憐。」
元末混戰,中原幾乎被打成一片白地。
江南地區也好不到哪裡去,數個勢力割據十幾年,混戰不止。
各種天災人禍,人口銳減數以百萬計。
同時,生產秩序也遭到極大的破壞。
現如今,大多數的民眾還是掙扎在溫飽線上。
讀書,也就夢裡能想想。
朱棡一聽也就明了,點頭:「確實如此,我們的錢莊就有不少士子來借錢參加鄉試。」
「更別提是那些連書都讀不起的。」
讀書、趕考,確實是開銷巨大。
參加鄉試就要先交一筆錢,除此之外各種文房四寶也價格不菲。
這還不算要交給老師的各種束脩。
因為讀書返貧的家庭,終大明一朝比比皆是。
「借錢的士子很多嗎?」
「都是應天本地人?」
朱樉聞言好奇問道。
錢莊的事務放權給朱棡之後,他就幾乎沒有再過問過。
除了每個月朱棡匯報一次錢莊的各項情況,幾乎沒啥其他的了解。
畢竟是有著老朱在背後撐腰,想來也沒人會為難。
朱棡:「多是家境貧寒的寒門士子,大概有二百多人。」
「應天本地居多,也有寧國、武德等地的士子。」
應天府周邊作為作為大明起家的基本盤,安穩許多年了。
又大多數有子弟在軍中,種植的是軍屯田。
只需要交軍賦,民眾和其他地方相比富碩一些。
讀書人的比例,也幾乎是整個大明最高的。
不過能讀得起書,不代表能考得起試。
因此他們不少人也需要借錢來參加鄉試。
應天錢莊,對這些人也開出了專項貸款。
這也算是一種投資。
「二哥、三哥,咱們幾個封地上好像是沒什麼士子通過鄉試。」
一直沒說話,默默吃著梨的朱棣這時候開口道。
雖然年齡尚小,但是這一年朱棣也經歷不少事情。
「北平過鄉試的,不過三十人,三哥山西也才三十五人。」
「二哥最慘,當地過鄉試的一共才二十八人。」
「哪像應天府,應試士子甚至有三四千人!」
「錄取的也有百人之多!」
自大唐在藩鎮之亂中解體後,華夏北方幾乎無片刻寧日。
無數勢力,在當地來了又走。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契丹、金國、蒙元。
四百年間,無數政權匆匆建立,又轟然倒下。
混亂的生存環境下。
北方的文人數量,自然也就比不上稍稍安定一些的南方。
經濟基礎就決定了,此時的南方文人數量遠多於北方。
甚至會出現直隸一地錄取人數,超過北方三省總和的情況。
這也為將來的南北榜案,埋下了伏筆。
從主考到皇帝都明白,北方士子確實是考不過南方士子。
不過出於政治考量,老朱還是將主考官全家流放,監考官抄家。
並且分開建立南北榜,用來安撫北方士子人心。
朱棣感慨道:「不知道什麼時候,北方士子才能夠像應天這樣多?」
「四弟,你如果捨得花錢投資的話,自己辦學堂,說不定二十年就能見到成效。」
朱樉隨口說道:「不過這是朝廷該考慮的事情,還輪不到咱們幾個藩王來擔心。」
藩王雖有軍權,卻又不治理一方。
因此這些傳統儒家士子培養起來,對藩王也沒啥大用。
除非像朱樉一樣,培養工程師、技術人才。
用來更新維護各種軍械,還能夠有點用處。
「二哥你不知,如今朝廷上南人和北人之間相爭的確實厲害。」
朱棡過手的錢財無數,經常和各種人打交道,消息也更多:
「楊憲死後,北人群龍無首,如今確實被南人打壓的厲害。」
楊憲是太原人,不少北人都曾經依附他。
楊憲倒台之後,這些人一時間也遭到李善長等人的打壓。
「旁的不說,單看中書省。」
「其中八成是南方人,可見一般。」
朱樉也沒想到楊憲倒台的餘波,竟一直持續到現在。
其實這裡邊也有和朱樉相關的事件。
秦王府左相、陝西行省參政王克讓,同樣是北人。
因而在朝堂上受到不小的打壓,最終被老朱扔到關中去吃沙子了。
「李善長、胡惟庸如今勢力,相較於曾經的楊憲,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朱棡緊接著說道:
「若是繼續如此,料想父皇不會坐視。」
「說不得又是一場牽扯無數人的腥風血雨。」
朱樉點了點頭,心想道:
數萬人因為胡惟庸而陪葬,腥風血雨都難以形容。
不過這和三人關係不大。
幾人的封地都在北方,幾乎不會受這些風波的影響。
朱樉也早就有了打算。
日後的經營重心,還是在西北各地!
中原,乃至於江南,很快就和自己無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