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史家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高娜與高玉麒開車走了以後,高龍對程薇薇說:「師姐,時間不等人,我明天要去保西縣了。」

  程薇薇望著高龍的白髮問:「你還不到五十歲,已經白髮生,麒麒入伍你又不去送他,你圖的是什麼?」

  高龍望著田野說:「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國農民!是國家繁榮昌盛的堅實基石,也是這片土地最忠實的守護者。我的雙腳深深紮根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

  程薇薇說:「是啊,每天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向田野,農民便開始了一天的勞作。從春種一粒粟,到秋收萬顆子,每一個季節的更迭,都見證著他們的辛勤與汗水。他們與大自然緊密相連,感受著土地的呼吸,聆聽著作物的生長。」

  高龍說:「農民的生活,雖然平凡,但卻充滿了意義。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都是大自然的饋贈和我們的勞動結晶。因此,我們倍加珍惜,用心呵護著每一寸土地,每一顆種子。我們不怕苦,不怕累,因為我們知道,只有付出,才有收穫。

  然而,作為一名農民,我也深知我們面臨的挑戰與困難。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農業生產方式也在不斷變化。我們需要不斷學習新的農業知識,掌握新的農業技術,以適應市場的需求。同時,我們也面臨著自然災害、病蟲害等不確定因素的威脅,這些都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智慧來應對。

  但正是這些挑戰,激發了我們的堅韌與毅力。我們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用科技的力量武裝自己,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效益。我們團結一心,共同面對困難,用集體的力量戰勝一切艱難險阻。

  我要感謝各級政府和領導的關心與支持,是他們為我們提供了政策的保障和技術的支持,讓我們在農業生產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同時我也感謝每一位農民兄弟姐妹的辛勤付出,是他們的努力與堅持,共同鑄就了我們中國農業的輝煌。

  展望未來,我充滿了信心和希望。堅信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我們農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農業生產一定會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我們將繼續發揚勤勞、勇敢、智慧的精神,用雙手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讓我們攜手共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我們的力量!」

  程薇薇說:「雖然農民沒有牡丹花那樣色天國香、傾國傾城,亦沒有寒梅那樣凌風傲雪、艷冠群芳、孤艷自賞,更沒有月季花那樣一年四季盡情演繹自己的美麗,芳香撲鼻,但是他們卻宛若一棵棵初春的山桃花,不與百花爭艷,迎著微冷的春風,冒著霜雪的摧殘,把自己最真實最淳樸的一面美麗盡情綻放,活得自然,活得勇敢。」

  高龍說:「我是一個大山深處偏辟小村的農民。雖然我們沒有令人羨慕的學歷,但閒暇時也會賦詩填詞,用粗淺的文字譜寫人生的美麗輝煌,用知識演奏生活的樂章,我們有一顆赤誠而淳樸的心,用自己的雙手不斷繪製一幅幅人生壯麗的畫卷。

  我是一個本份自律的農民。雖然無緣享受大都市的酒綠燈紅,繁華似錦,但是大自然的藍天白雲、和風細雨、朝霞夕暉、星光燦爛、山青水秀都是上蒼對我們的恩賜!

  我是一個充滿自信的農民。雖然能力有限,但是我會盡最大努力擔負起應盡的責任,為家庭營造更好的生活環境,為他們遮風擋雨,斬荊劈刺!

  我是,一個快樂悠閒的。我們自由自在無拘無地生活著,農閒之餘帶著愛侶,牽著小狗,快樂地慢步於山間田邊,林叢小溪,遊玩於山野高處,大聲地高歌一曲,讓自己愉悅的心情隨清風白雲自由飄揚,讓百花盛開的縷縷幽香,沁入心房。

  我是一個知足感恩的農民,是黨的惠民政策,終結了兩千多年的皇糧賦稅,是黨的惠農政策給了我們生活的甜蜜。美麗鄉村建設和全域旅遊的發展,讓我們的日子真的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

  正是由我們這些億萬農民創造著中國的歷史和未來,我也因為自己亦是農民中集勤勞、勇敢、善良、淳樸、樂觀、自信於一身的的一員而感到驕傲,感到自豪!我愛農村,我愛農民!」

  程薇薇說:「我感恩農民,尊重農民,支持農民,可是保西縣是典型的山區縣,經濟落後,交通不便。是老區、山區、貧困地三區合一的貧困縣。地處太行山中北部東麓,大清河水系沙河上游,是兩省四市九縣交匯處,三千平方公里的地域面積人口不到二十萬,全境為山地,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形分為深山區和淺山區,深山區海拔高程在八百米以上,多山林,耕地少。淺山區海拔兩百米至八百米,多為人口密集區和耕作區。

  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受西伯利亞氣流控制,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暖氣流影響,冬季寒冷少雪,春季乾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多風。主要自然災害有旱災,水災、風災,泥石流等,旱災為本縣主要災害。」


  高龍說:「台子鄉史家寨村今年出現大暴雨,僅僅半天降水三百多毫米,台子河最高洪峰流量達到千立方米每秒,並伴有泥石流。」

  「現誰在史家寨那邊?」程薇薇問高龍。

  高龍說:「陳觀興。」

  程薇薇說:「這個小二黑我認識,在東海吉祥的時候與他哥表現的可圈可點。」

  「明早我就走,爭取中午以前到達。」高龍說。

  「你帶誰走?」程薇薇又問高龍。

  高龍說:「我自己開著福特去。」

  「好吧,一路順風!」程薇薇說。

  史家寨村位於保西縣城東北二十公里處,分布在史家寨及其附近村莊山坡上的一排排窯洞,便是史家寨村。

  從史家寨村至東堡村南大溝東西八里,從史家寨村至紅土山村西大溝南北六里,方圓近五十平方公里地帶中的北廟台、史家寨、東堡、槐樹莊、紅土嶺、賈家坡六個村莊中的大小十幾道山溝里,共有石窯洞四百多個,建土坯楦窯百多個。

  窯洞大多為土窯,少量為石窯。兩米多高,三米深,木製門窗。另外還有一些土坯楦窯,外面看像排平房,裡面為拱形屋頂,沒有木料。

  史家寨村下二里處的東大溝西側有土窯洞五個,為龍騰公司駐村點的驛站倉庫。史家寨村西的西大溝東側也有窯洞五個,還有一排簡易貨櫃房,為工程指揮部駐地。

  北廟兒台村北黃土崗,有土窯洞百多個;距離史家寨村東五里遠的東堡村,有窯洞三十多個;南紅土嶺村有窯洞二十個,還有幾間楦窯。

  槐樹莊村的大角扇里有窯洞二十多個,河兒峪溝、葡萄溝、楊樹溝和蠍子溝有窯洞四個窯洞岌岌可危。

  史家寨村西山根有石窯洞八個,是村委會駐地。窯洞外兩個貨櫃房屋,就是史家寨村委會臨時辦公室,書記程華、村主任宋雲清在這裡歡迎高龍。

  村委辦公室簡約不簡單,鮮紅的黨旗映得辦公室通紅,窗台邊蘭花俊美的葉子盡顯銳氣,生機勃勃,為辦公室增添了活力。

  用完工作餐後的高龍,由程華和宋雲清陪同來到工地,看見台子河決堤的水從西大溝北口進入南大溝,後又從東大溝南口流入紅土嶺村前的台子河下游。

  高龍說:「程書記,這是賈家坡河段堵塞造成的台子河改道,台子河改道黃土崗與紅土嶺中間的南大溝,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程華看著河水說:「高總,我們不懂是什麼意思!」

  高龍說:「俗話說治理河水『堵』不如『疏』,我們應該尊重自然與重視自然。」

  宋雲清問高龍:「高總,您是說以後就讓它這樣了?」

  高龍指著河堤說:「河道改道既有利也有弊。改道可以帶來一些顯著的利益,但同時也可能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河道改道的利益是可以創造新的陸地,改善生態環境,促進流域經濟發展,減少下遊河患的發生頻率和規模,保護下游地區的生態環境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河道改道的弊端可能會破壞原有的生態系統,也可能會影響現有的水利設施和農業灌溉系統,需要重新規劃和建設,增加了社會成本和經濟負擔。」

  「現在我們能夠做什麼?」程華問高龍。

  高龍說:「我們可以修建橋樑、水利設施和農業灌溉系統,把不利變為有利,東大溝上段和西大溝下段改為引水渠,『之』字形河道對幾個村經濟發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程華說:「我們是貧困中的貧困,還有很多人住在窯洞,幾個村的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鄉里下撥的資金更是杯水車薪。」

  高龍說:「既然我們『村企聯合』共同發展,我們駐村點就不會坐視不管,你與前村與西村協商一下,我們在西大溝修建賈家坡與史家寨之間的橋,在南大溝修建史家寨與紅土嶺之間的橋,現在已經進入枯水季節,正是修橋的好時候。」

  「好!協商工作由我來做。」程華高興地說。

  高龍說:「我等你消息。」

  在史家寨村西南角的工程指揮部里,陳觀興倒水給高龍喝,他的妻子薛敏在廚房炒菜,財務員孫燕飛與幹事楊紅菊二人在收拾高龍使用的房間。

  陳觀興赧然地說:「干老子,史家寨和其他太行山裡的山村一樣山禿、人窮、觀念舊。雖然有八九千畝荒山,但是山間農田不足千畝。


  過去該村地處偏僻,過去曾是吃水難、行路難、對外聯繫難、增收致富難、小伙娶妻難的「五難」村,是全縣有名的貧困村。數百戶人家千餘人的村,村民多以務工、經商為主,人均年收入僅為千多元,生活較為困難。

  這場大水幾乎抹平了公司驛站數年來的業績,還好東北嶺上的養殖場保住了,可是周圍的道路盡毀,臨時便道通車不便。」

  高龍說:「這是天災,人力不可違,不怨你。」

  陳觀興說:「沒有路飼料運根本不進來,兩三個月來只能就地解決飼料問題,不得已我只好採取保守手段。保留了母豬三千頭,種公豬百餘頭,泥石流導致圍場圍欄毀壞,牛羊只保留了很少一部分,育肥羊大小都出欄了。」

  高龍說:「你做得對。」

  陳觀興問高龍:「干老子,我們下一步做什麼?」

  高龍說:「搞災後基礎建設。」

  「建設投入的資金怎麼解決?」陳觀興又問高龍。

  高龍說:「從養殖場出,這裡的利潤不用上交到集團公司,截留下來使用。」

  陳觀興說:「帳上有六七千萬。」

  高龍說:「夠了。」

  程華與賈家坡和紅土嶺協商後,台子河新河道西與南橋同時施工。

  西橋全長107延米,寬12米,是預應力砼小箱梁橋。

  南橋主橋長135延米,引橋長90延米;橋寬21米,其中人行道兩邊各1.7米,另有中間綠化帶2.6米,機動車道雙向各7.5米。兩橋荷載等級均為汽-18,掛-80,總造價為4520萬元。

  看工地的老村長史大山與高龍聊天,史大山說:「這場大雨我生平未見過,幾十年種植成活下來的山林幾乎毀了,心疼啊!」

  高龍說:「等橋與河堤修好,我們全力以赴搞荒山綠化,把這裡變成為山清水秀的宜居地方,讓山綠、水清、人富、觀念新,植被覆蓋率達到90%以上,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高度統一。」

  史大山笑著說:「好啊!我期盼著這一天。」

  「老村長,史家寨有什麼故事?」高龍問史大山。

  史大山說:「以山為屏的史家寨,是八百里太行的世外桃源,也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得以保全的少數村莊之一。我們這一帶山坡陡峭,暗藏斷崖,滿山都是灌木叢,沒有路,平時根本沒人進來。

  這條路叫抗溝路,也有人叫它抗戰路。順路往山上走,就能走到晉察冀軍區臨時司令部的舊窯,聶司令在那裡生活了三十多天。舊窯頂上的一棵老槐樹冠如巨傘,抵禦過敵人炮彈的襲擊。

  當年八路軍來,老百姓把自己的房子騰出來支援八路軍。但是戰士太多了,房子緊缺得很。再加上日寇對根據地瘋狂『掃蕩』,破壞了許多民房。為了不給老百姓的生活造成困難,八路軍在我們村附近的大山里,挖了許多窯洞。

  這附近的大山里,不僅窯洞多,還藏有多處防空洞,防空洞裡有暗道以及陷阱,目前周圍村里至少還保留著兩百多孔窯洞,這些窯洞依山開鑿,有的有石券,有的純為土洞。

  這裡四面環山,風景秀美。過去青黃不接,入春後楊樹、榆樹長出嫩葉,老百姓把樹葉當成了主要的糧食。

  訪革命文物,吃綠色農家飯,大骨頭燉蘿蔔、鐵鍋烙餅、玉米粥和紅豆粥,好吃管飽還不浪費,你說好不好?」

  高龍說:「好啊,這山溝溝里的農家飯香!」

  行走在紅色史家寨太行步道上,走進一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聆聽一段動人的紅色故事,穿越時空,感受信仰的力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