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天恩
且說神宗皇帝於宮中,收到賈雲、奄水所呈罪折之後,神色凝重,遂命人於大殿左右兩柱之間,又擺上兩排紫檀木長案。那紫檀木長案,紋理細膩,質地溫潤,散發著淡淡的木香,在殿內燭光的映照下,更顯古樸莊重。
司禮監四大太監,身著華麗宮服,神色肅穆,站在了左邊的長案之前。丞相趙熙,身姿挺拔,神色沉穩,立於右側。其旁,吏部侍郎趙永、參知政事文天與荀攸,大學士李瑞、戶部侍郎李敬,亦皆按序站定,個個神情專注,等待著皇帝的旨意。靖王郭旭與潞王郭正,則在一旁安然坐著,面色平靜,然眼神中亦透露出一絲謹慎。
此刻,大殿內靜謐無聲,眾人皆在靜靜地等候帷幔里傳來那一聲銅磬聲。這銅磬聲,仿佛是開啟一場重大議事的信號,令眾人心中皆有些許緊張與期待。
終於,帷幔內傳來了腳步聲,那腳步聲沉穩而緩慢,仿佛帶著無盡的威嚴。緊接著,紗幔被一隻手緩緩撩開,神宗皇帝面容冷漠,從裡面走了出來。
「吾皇萬歲!」由丞相趙熙領班高呼,然趙熙並未下跪,其餘十個人皆在各自位置上,恭敬地跪了下去。「都起來吧。」皇帝的聲音沉悶,仿佛帶著無盡的憂慮。「萬歲,萬萬歲!」十人磕了頭後,方才起身。靖王與潞王見眾人已起,又重新坐了下去。
不知過了多久,皇帝微微嘆息,接著說道:「都不是。朕這兩個兒子,實是體諒為父之艱難,從自家拿出了十萬匹絲綢。但並非是給朕,而是給了江南織造局。只因有人打著朕的招牌,將糧借給了災民,此糧朕必當償還,父債子還,朕的兒子此舉,是為了替朕還債啊。唉,誰叫我大洪朝國庫虧空至此!」眾人聽聞,心中皆有所感,除靖王與潞王外,連丞相趙熙也都跪了下去。皇帝卻不再看他們,自顧自地繼續說道:「朕的兒子提醒了朕,朕這命苦啊,尋常人不過一兩個兒子,幾個妻妾,可朕身為天下人的君父,肩負的是天下的責任。朕怎麼就當了這樣一個父親?」
此時,趙熙趕忙接話道:「靖王、潞王皆仁孝有加,此皆因臣等不忠,未能為君分憂,貽君之憂,請皇上降罪。」
皇帝微微擺手,說道:「您老亦是朕之肱骨,焉能讓您來請罪。朕說了今不議朝政,快起來。」言罷,皇帝話鋒一轉,問道:「你那個乾兒子王閣序回杭州後如何了?每年幾十萬匹絲綢捏在他人之手,到了朕想拿出點糧賑濟災民,還得靠人家去操辦。如今朕的兒子給了十萬匹絲綢,先把帳還了。可今年賣給西洋商人的六十萬匹絲綢,究竟有無著落?總不成長孫徹在前方打仗,向朕要軍餉之時,朕還要看他人眼色行事吧?」
呂喬聽聞,心中一凜,立刻大聲答道:「陛下,這是奴才失職,奴才先行請罪。」
皇帝眉頭微皺,說道:「請罪就能請出錢來?」
呂喬趕忙說道:「奴才請罪,是想告知宮中上下,織造局乃我大洪朝之織造局,任何人打著朝廷的招牌,經商營私,此皆是以商亂政之舉,皆與織造局無關。眾部應當查明此人,即刻拿辦。今年拼死,也要湊出六十萬匹絲綢賣給西洋,籌集軍餉,及時供給前方。若誤了長孫徹在浙閩與倭寇的戰事,司禮監與諸位大臣,甘願共同領罪。」
「朕說了朝局你們去議。」神宗皇帝緩緩站了起來,「朕只給你們打一個招呼,各人管好各人的兒子。比方這一次去淳安任知縣的那個包政,這父母官當得倒是不錯,雖給朕落下了一屁股債,卻能將他那個縣的子民都安撫好了,朕還真不好說他什麼不是。因為這個人是朕的兒子舉薦的,這個債就只好讓朕父子來還。各人的算盤各人打,各人的債各人去還!」說完,皇帝撂下跪著一地的人,獨自向裡面精舍走去。
「臣等恭祝聖安!」一片惶恐聲中,皇帝的身影消失在帷幔之中。呂喬的目光,直直望向李瑞。李瑞則望向丞相趙熙。
趙熙神色凝重,立刻說道:「立刻以六百里加急發廷寄給浙江,抄那個朱千的家,籌糧募軍,供應長孫徹!」
李敬應道:「我立刻擬票!」
廷寄於下晌便已送達浙江。因戰事突起,杭州早已戒嚴,此時轅門外更是站滿了兵丁,到處是火把,將四周照得亮如白晝,戒備森嚴。
馬伯良接獲廷寄後,心中思索一番,在巡撫衙門大堂召開會議……
且說張天,整衣束冠,踏入大堂。甫一入內,便覺氣氛凝重。但見堂上,馬伯良、賈雲與王閣序皆在,另有四個身著紅色錦衣、頭戴無翅黑紗宮帽之人,觀其服飾氣度,竟是獄鎮衛。
張天心中一凜,雖身為上司,然此景之下,馬伯良、賈雲、王閣序見他進來,竟一同起身,四個獄鎮衛亦隨之緩緩站起。張天見狀,不禁一怔,遂駐足而立。
賈雲見狀,忙堆起笑容,開口道:「張知府有所不知,此乃宮裡欽差,為一案而來,因與當下籌糧募兵之事相關,故與我等一同商議。」
張天定了定神,整肅衣冠,向堂上眾人深揖一禮,道:「各位大人久候,為前方籌糧募兵之事,屬下已悉心安排,十幾個縣,包括淳安、建德,皆願竭力辦理。只是眼下最為緊要者,乃朝廷需速速撥款。」
「正是為此事相商。張知府請坐。」賈雲異常客氣,伸手示意。眾人遂一同落座。
賈雲目光在馬伯良與王閣序間流轉,問道:「王公公,此事您來說,還是我等說?」
王閣序面色灰暗,冷哼一聲:「廷寄既寄與你們,此時何必又將事情推於我?」
賈雲又轉向馬伯良:「那馬大人,您意下如何?」此時馬伯良面色慘白如紙,緩緩道:「近日往受災之地,連日操勞於諸事,不幸染病在身,已上奏皇上請辭。獄鎮衛亦知此事,諸位便自行商議吧。」
賈雲心中暗罵:「這殺千刀的賤種!事到臨頭,竟請辭躲避,我卻無法脫身,誰叫我那些把柄……」心中暗自嘆息。
馬伯良又道:「事已至此,諸位且自行處置,不久便會有人來接任。」
賈雲忙道:「馬大人切勿如此說,您在位一日,我等便聽您號令一日。」
話未說完,馬伯良已支撐不住,面容憔悴,身形一晃,欠身倒於地上。眾人見狀,大驚失色,趕忙差人去請郎中,張天更是親自陪伴。
待眾人請了華元郎中歸來,剛至堂外,便聞賈雲道:「如今馬大人病倒,我等該……」話未畢,刀三已然接口:「馬大人病倒,不是還有你嗎?此刻你官位最高,我等聽你號令便是。」
賈雲無奈,只得拿起案上廷寄,目光轉向張天,道:「宮裡廷寄已至,有兩層意思,且說與你知曉。」
張天神情頓時肅穆,端坐聆聽。
賈雲展看廷寄,朗聲道:「第一層意思,長孫部堂與馮將軍所率大軍之軍需糧草及兵源補充,著令浙江、南直隸、福建三省供應,以我浙江為主。第二層意思,查浙江商人朱千欺瞞織造局,營商肥私,以商亂政。著令即刻將其抄家拿辦,所抄私財,悉數調撥軍用!」
張天聞之,心中一震,先是直直望向賈雲,而後將目光移向王閣序。賈雲倒是坦然對視,王閣序卻將目光移向案面,似有迴避之意。
張天問道:「屬下不解,諸位大人為何專等我來商議此事?」
賈雲笑道:「我等商議之後,覺此事唯有張知府可辦。」
張天霍然站起:「為何非我不可?」
賈雲忙道:「坐下,先坐下。其一,籌糧募兵之事現皆由你經辦,抄得朱千私財,張知府可即刻調作軍用,不至延誤軍情。其二,張知府現兼浙江道御史,按朝廷律法,錦衣衛辦案,由各省御史直接參與。基於此二條,此事非張知府莫屬。」
張天心中明白,賈雲等人此舉,分明是將自己推至風口浪尖,然其所列兩條理由,卻又讓自己難以推脫,只得沉默不語。
賈雲又道:「獄鎮衛幾位欽差還在等候,張知府,不可再耽擱了。」
張天未理會賈雲,望向王閣序:「王公公,朱千乃有織造局六品頂戴之人,不知內閣此廷寄,司禮監可曾知曉?」
王閣序目光仍停留在案面,冷冷道:「他並無頂戴,亦非織造局之人。」
王閣序此言一出,獄鎮衛四人霍然站起。獄鎮衛頭領道:「宮裡廷寄,司禮監已批紅,批紅即詔命。張大人,走吧。」
既為詔命,張天只得緩緩離座,行至堂中,站定,望向賈雲。賈雲雙手捧著廷寄,亦下座,走到張天面前,高聲道:「杭州知府兼浙江道御史張天接詔命!」
張天當即跪地,舉雙手接過廷寄。
且說朱千作坊之內,上百架織機正「哐當哐當」作響,機杼聲交織成一片巨大的碰擊聲,如往常一般忙碌。
忽聞一陣急促腳步聲,一隊兵丁持槍闖入,迅速將作坊的兩道門及幾條通道牢牢把住。織工們面露驚恐之色,卻仍不敢停下手中織機。
張天與四個獄鎮衛在一隊兵丁簇擁下,隨後進入。先前帶隊的隊官一聲大喝:「此處被抄,都停下!」
但見一架架織機緩緩停下,一個個織工驚恐地在織機前站起。張天站在通道之中,高聲道:「不關你們之事!絲織莫停,大家接著織!」
然而,那些織工仍驚惶失措地站在原地,無人敢再坐下。張天向那隊官望去,隊官趕忙跑至跟前,低聲稟報導:「大人,朱千堂上僅有一封書信,一本帳冊,還有四口大箱子。」
張天急忙趕至朱千大堂,果見那封書信,上書:「官非官,商非商,只待愁緒緣似長。」張天見此,心中似有所悟。
再看那四口鑲銅邊的紅木大箱,已然搬到此處,每隻木箱皆貼著封條,每張封條上皆書「呈織造局巡撫衙門」字樣。賈雲、奄水、王閣序已在這幾隻大木箱邊坐了許久,開與不開,燒與不燒,或是開看後再燒,或是不看便燒,三人皆緘口不語。
終是奄水忍不住,望向賈雲與王閣序,道:「打開來看看?或是搬到後院去燒掉?」
賈雲立刻望向王閣序,道:「請王公公定奪。」
王閣序心中對這兩人厭煩至極,見此刻二人仍這般做作,緩緩將目光轉向他們,反問道:「你們意下如何?」賈雲仍不肯表態,目光定定地望著奄水。
奄水道:「看了也嚇不死人。不看死了才是冤鬼。」
賈雲又望向王閣序,王閣序亦望著他。賈雲無奈,只得表態:「為朝廷負責,為織造局負責,便打開來看看吧。」
言罷,眾人合力打開箱子,只見裡面滿滿當當皆是帳冊,上面赫然擺著一封信。上書:「請諸公共啟!」
眾人忙展信觀之,信中寫道:「從建元三年到利貞五年,二十年間,此乃朱某上交織造局和浙江官府最後一批帳冊。五任織造,五任巡撫,唯長孫部堂、馬巡撫與朱某無帳目往來,亦唯長孫部堂、馬巡撫二人未取朱某一分一厘。然浙江三司衙門,唯長孫部堂堪稱國朝大吏,其餘袞袞諸公皆不足道也。」
「朱某布衣粗食凡二十年,織綢凡五百一十萬匹,歷年上繳織造局共計四百一十萬匹,其間各任官員分利兩百一十萬匹,二百萬上繳宮裡,所余之百萬匹再買生絲,再產絲綢,使朱某艱難維持至今。每日辛勞,深夜亦不敢稍歇,將各項開支一一記錄在帳,即諸公所見之帳冊也。」
奄水忍不住怒吼:「其心可誅!朱千,你死了也要進十八層地獄!」三人目光又落回那封信上。
信中又道:「我大洪富有四海,倘使朝廷各級以愛民為生,利而勿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故萬民富樂而無饑寒之色,百姓待其如日月,親其如父母。廉潔愛民,厚厚其祿,開絲綢,瓷器,茶葉通商三項即可富甲天下。何至於今日國庫之虧空。上不諫,下惡情。惡爭於天下,驕浮於心志,反掠於百姓。民變在即,便掠之於商。朱某以一死減罪於朝廷,上空而下九泉,諸公於此日不遠也。」
「快看下一頁!」賈雲已然急得聲音顫抖。
奄水趕忙將這頁信拿開,露出下面一頁列著幾項開支的帳目。「其一、朱某共有作坊二十五、織機三千,每日可織絲綢五百四十八匹。諸公見此帳時,吾庫存之生絲僅能維持作坊織綢二十天,共計一萬零九百六十匹。距朝廷所需之六十萬匹相差五十八萬九千四十匹。」
賈雲與奄水目光交匯,皆是一片茫然。再看下去,「其二、朱某共有綢緞行一百零七家,利貞五年初存綢緞十二萬五千六百匹。三月賈大人以布政使司衙門開支為由分潤四千五百匹,奄大人以按察使衙門開支為由分潤三千匹。四月,為湊足買糧之款,賣出兩萬匹。現庫存僅絲綢九萬八千匹。」
賈雲與奄水見狀,心驚膽戰。賈雲已顧不得看帳,後退幾步,軟軟跌坐在椅子上,兩眼失神地望著仍站在案邊的奄水,問道:「現、現銀還有多少兩?」
奄水手持帳目,手與聲音皆顫抖著:「現銀也不足五萬兩!這、這怎麼可能?打、打死我也不信!」
「完了。」賈雲喃喃自語,「我們都被朱千玩弄於股掌之間……」
「是呀,他是在拿命跟你們玩哪!」王閣序坐在椅子上,冷冷接言,「你們幾個衙門,包括你們家中,這麼多年從他處花費了多少錢,你們自己心裡清楚。今年為改稻為桑,又買了近一百船糧,又花了多少錢,大家心裡也都有數。如今買的糧都借給了淳安、建德。即便朱千家裡真有座金山,也早被挖空了。」
張天心中明白,此乃賈雲等人之計,獄鎮衛四人又在一旁,讓他慢點查抄。最終,張天真只抄出四口箱子,一本帳冊,其價值不及一中等人家。張天暗自思忖:「只得請罪了,此時請罪,或只判我一個抄家無力之罪。」
另一邊,賈雲與奄水正低聲合計:「就讓張天當這個替罪羊……」
賈雲面色陰沉,眼中閃過一絲狠厲,道:「張天素以正直自詡,此次抄家不力,正好拿他開刀。上頭問責下來,便將罪責全推到他身上。」
奄水微微點頭,卻又面露擔憂之色:「只是張天也非等閒之輩,萬一他有所察覺,反咬我們一口,該如何是好?」
賈雲冷笑一聲:「量他不敢!他若敢亂說,我們便誣陷他與朱千勾結,故意隱瞞財產。他一個小小知府,能奈我們何?」
奄水心中稍安,卻仍有些忐忑:「此事還需從長計議,切不可露出破綻。」
賈雲站起身來,來回踱步,思索片刻後道:「我們需儘快整理一份說辭,將抄家不力的責任盡數推給張天,同時準備一些偽證,萬一上頭追查,也好有個交代。」
奄水應道:「大人所言極是,事不宜遲,我們這便著手準備。」
司禮監四大太監,身著華麗宮服,神色肅穆,站在了左邊的長案之前。丞相趙熙,身姿挺拔,神色沉穩,立於右側。其旁,吏部侍郎趙永、參知政事文天與荀攸,大學士李瑞、戶部侍郎李敬,亦皆按序站定,個個神情專注,等待著皇帝的旨意。靖王郭旭與潞王郭正,則在一旁安然坐著,面色平靜,然眼神中亦透露出一絲謹慎。
此刻,大殿內靜謐無聲,眾人皆在靜靜地等候帷幔里傳來那一聲銅磬聲。這銅磬聲,仿佛是開啟一場重大議事的信號,令眾人心中皆有些許緊張與期待。
終於,帷幔內傳來了腳步聲,那腳步聲沉穩而緩慢,仿佛帶著無盡的威嚴。緊接著,紗幔被一隻手緩緩撩開,神宗皇帝面容冷漠,從裡面走了出來。
「吾皇萬歲!」由丞相趙熙領班高呼,然趙熙並未下跪,其餘十個人皆在各自位置上,恭敬地跪了下去。「都起來吧。」皇帝的聲音沉悶,仿佛帶著無盡的憂慮。「萬歲,萬萬歲!」十人磕了頭後,方才起身。靖王與潞王見眾人已起,又重新坐了下去。
不知過了多久,皇帝微微嘆息,接著說道:「都不是。朕這兩個兒子,實是體諒為父之艱難,從自家拿出了十萬匹絲綢。但並非是給朕,而是給了江南織造局。只因有人打著朕的招牌,將糧借給了災民,此糧朕必當償還,父債子還,朕的兒子此舉,是為了替朕還債啊。唉,誰叫我大洪朝國庫虧空至此!」眾人聽聞,心中皆有所感,除靖王與潞王外,連丞相趙熙也都跪了下去。皇帝卻不再看他們,自顧自地繼續說道:「朕的兒子提醒了朕,朕這命苦啊,尋常人不過一兩個兒子,幾個妻妾,可朕身為天下人的君父,肩負的是天下的責任。朕怎麼就當了這樣一個父親?」
此時,趙熙趕忙接話道:「靖王、潞王皆仁孝有加,此皆因臣等不忠,未能為君分憂,貽君之憂,請皇上降罪。」
皇帝微微擺手,說道:「您老亦是朕之肱骨,焉能讓您來請罪。朕說了今不議朝政,快起來。」言罷,皇帝話鋒一轉,問道:「你那個乾兒子王閣序回杭州後如何了?每年幾十萬匹絲綢捏在他人之手,到了朕想拿出點糧賑濟災民,還得靠人家去操辦。如今朕的兒子給了十萬匹絲綢,先把帳還了。可今年賣給西洋商人的六十萬匹絲綢,究竟有無著落?總不成長孫徹在前方打仗,向朕要軍餉之時,朕還要看他人眼色行事吧?」
呂喬聽聞,心中一凜,立刻大聲答道:「陛下,這是奴才失職,奴才先行請罪。」
皇帝眉頭微皺,說道:「請罪就能請出錢來?」
呂喬趕忙說道:「奴才請罪,是想告知宮中上下,織造局乃我大洪朝之織造局,任何人打著朝廷的招牌,經商營私,此皆是以商亂政之舉,皆與織造局無關。眾部應當查明此人,即刻拿辦。今年拼死,也要湊出六十萬匹絲綢賣給西洋,籌集軍餉,及時供給前方。若誤了長孫徹在浙閩與倭寇的戰事,司禮監與諸位大臣,甘願共同領罪。」
「朕說了朝局你們去議。」神宗皇帝緩緩站了起來,「朕只給你們打一個招呼,各人管好各人的兒子。比方這一次去淳安任知縣的那個包政,這父母官當得倒是不錯,雖給朕落下了一屁股債,卻能將他那個縣的子民都安撫好了,朕還真不好說他什麼不是。因為這個人是朕的兒子舉薦的,這個債就只好讓朕父子來還。各人的算盤各人打,各人的債各人去還!」說完,皇帝撂下跪著一地的人,獨自向裡面精舍走去。
「臣等恭祝聖安!」一片惶恐聲中,皇帝的身影消失在帷幔之中。呂喬的目光,直直望向李瑞。李瑞則望向丞相趙熙。
趙熙神色凝重,立刻說道:「立刻以六百里加急發廷寄給浙江,抄那個朱千的家,籌糧募軍,供應長孫徹!」
李敬應道:「我立刻擬票!」
廷寄於下晌便已送達浙江。因戰事突起,杭州早已戒嚴,此時轅門外更是站滿了兵丁,到處是火把,將四周照得亮如白晝,戒備森嚴。
馬伯良接獲廷寄後,心中思索一番,在巡撫衙門大堂召開會議……
且說張天,整衣束冠,踏入大堂。甫一入內,便覺氣氛凝重。但見堂上,馬伯良、賈雲與王閣序皆在,另有四個身著紅色錦衣、頭戴無翅黑紗宮帽之人,觀其服飾氣度,竟是獄鎮衛。
張天心中一凜,雖身為上司,然此景之下,馬伯良、賈雲、王閣序見他進來,竟一同起身,四個獄鎮衛亦隨之緩緩站起。張天見狀,不禁一怔,遂駐足而立。
賈雲見狀,忙堆起笑容,開口道:「張知府有所不知,此乃宮裡欽差,為一案而來,因與當下籌糧募兵之事相關,故與我等一同商議。」
張天定了定神,整肅衣冠,向堂上眾人深揖一禮,道:「各位大人久候,為前方籌糧募兵之事,屬下已悉心安排,十幾個縣,包括淳安、建德,皆願竭力辦理。只是眼下最為緊要者,乃朝廷需速速撥款。」
「正是為此事相商。張知府請坐。」賈雲異常客氣,伸手示意。眾人遂一同落座。
賈雲目光在馬伯良與王閣序間流轉,問道:「王公公,此事您來說,還是我等說?」
王閣序面色灰暗,冷哼一聲:「廷寄既寄與你們,此時何必又將事情推於我?」
賈雲又轉向馬伯良:「那馬大人,您意下如何?」此時馬伯良面色慘白如紙,緩緩道:「近日往受災之地,連日操勞於諸事,不幸染病在身,已上奏皇上請辭。獄鎮衛亦知此事,諸位便自行商議吧。」
賈雲心中暗罵:「這殺千刀的賤種!事到臨頭,竟請辭躲避,我卻無法脫身,誰叫我那些把柄……」心中暗自嘆息。
馬伯良又道:「事已至此,諸位且自行處置,不久便會有人來接任。」
賈雲忙道:「馬大人切勿如此說,您在位一日,我等便聽您號令一日。」
話未說完,馬伯良已支撐不住,面容憔悴,身形一晃,欠身倒於地上。眾人見狀,大驚失色,趕忙差人去請郎中,張天更是親自陪伴。
待眾人請了華元郎中歸來,剛至堂外,便聞賈雲道:「如今馬大人病倒,我等該……」話未畢,刀三已然接口:「馬大人病倒,不是還有你嗎?此刻你官位最高,我等聽你號令便是。」
賈雲無奈,只得拿起案上廷寄,目光轉向張天,道:「宮裡廷寄已至,有兩層意思,且說與你知曉。」
張天神情頓時肅穆,端坐聆聽。
賈雲展看廷寄,朗聲道:「第一層意思,長孫部堂與馮將軍所率大軍之軍需糧草及兵源補充,著令浙江、南直隸、福建三省供應,以我浙江為主。第二層意思,查浙江商人朱千欺瞞織造局,營商肥私,以商亂政。著令即刻將其抄家拿辦,所抄私財,悉數調撥軍用!」
張天聞之,心中一震,先是直直望向賈雲,而後將目光移向王閣序。賈雲倒是坦然對視,王閣序卻將目光移向案面,似有迴避之意。
張天問道:「屬下不解,諸位大人為何專等我來商議此事?」
賈雲笑道:「我等商議之後,覺此事唯有張知府可辦。」
張天霍然站起:「為何非我不可?」
賈雲忙道:「坐下,先坐下。其一,籌糧募兵之事現皆由你經辦,抄得朱千私財,張知府可即刻調作軍用,不至延誤軍情。其二,張知府現兼浙江道御史,按朝廷律法,錦衣衛辦案,由各省御史直接參與。基於此二條,此事非張知府莫屬。」
張天心中明白,賈雲等人此舉,分明是將自己推至風口浪尖,然其所列兩條理由,卻又讓自己難以推脫,只得沉默不語。
賈雲又道:「獄鎮衛幾位欽差還在等候,張知府,不可再耽擱了。」
張天未理會賈雲,望向王閣序:「王公公,朱千乃有織造局六品頂戴之人,不知內閣此廷寄,司禮監可曾知曉?」
王閣序目光仍停留在案面,冷冷道:「他並無頂戴,亦非織造局之人。」
王閣序此言一出,獄鎮衛四人霍然站起。獄鎮衛頭領道:「宮裡廷寄,司禮監已批紅,批紅即詔命。張大人,走吧。」
既為詔命,張天只得緩緩離座,行至堂中,站定,望向賈雲。賈雲雙手捧著廷寄,亦下座,走到張天面前,高聲道:「杭州知府兼浙江道御史張天接詔命!」
張天當即跪地,舉雙手接過廷寄。
且說朱千作坊之內,上百架織機正「哐當哐當」作響,機杼聲交織成一片巨大的碰擊聲,如往常一般忙碌。
忽聞一陣急促腳步聲,一隊兵丁持槍闖入,迅速將作坊的兩道門及幾條通道牢牢把住。織工們面露驚恐之色,卻仍不敢停下手中織機。
張天與四個獄鎮衛在一隊兵丁簇擁下,隨後進入。先前帶隊的隊官一聲大喝:「此處被抄,都停下!」
但見一架架織機緩緩停下,一個個織工驚恐地在織機前站起。張天站在通道之中,高聲道:「不關你們之事!絲織莫停,大家接著織!」
然而,那些織工仍驚惶失措地站在原地,無人敢再坐下。張天向那隊官望去,隊官趕忙跑至跟前,低聲稟報導:「大人,朱千堂上僅有一封書信,一本帳冊,還有四口大箱子。」
張天急忙趕至朱千大堂,果見那封書信,上書:「官非官,商非商,只待愁緒緣似長。」張天見此,心中似有所悟。
再看那四口鑲銅邊的紅木大箱,已然搬到此處,每隻木箱皆貼著封條,每張封條上皆書「呈織造局巡撫衙門」字樣。賈雲、奄水、王閣序已在這幾隻大木箱邊坐了許久,開與不開,燒與不燒,或是開看後再燒,或是不看便燒,三人皆緘口不語。
終是奄水忍不住,望向賈雲與王閣序,道:「打開來看看?或是搬到後院去燒掉?」
賈雲立刻望向王閣序,道:「請王公公定奪。」
王閣序心中對這兩人厭煩至極,見此刻二人仍這般做作,緩緩將目光轉向他們,反問道:「你們意下如何?」賈雲仍不肯表態,目光定定地望著奄水。
奄水道:「看了也嚇不死人。不看死了才是冤鬼。」
賈雲又望向王閣序,王閣序亦望著他。賈雲無奈,只得表態:「為朝廷負責,為織造局負責,便打開來看看吧。」
言罷,眾人合力打開箱子,只見裡面滿滿當當皆是帳冊,上面赫然擺著一封信。上書:「請諸公共啟!」
眾人忙展信觀之,信中寫道:「從建元三年到利貞五年,二十年間,此乃朱某上交織造局和浙江官府最後一批帳冊。五任織造,五任巡撫,唯長孫部堂、馬巡撫與朱某無帳目往來,亦唯長孫部堂、馬巡撫二人未取朱某一分一厘。然浙江三司衙門,唯長孫部堂堪稱國朝大吏,其餘袞袞諸公皆不足道也。」
「朱某布衣粗食凡二十年,織綢凡五百一十萬匹,歷年上繳織造局共計四百一十萬匹,其間各任官員分利兩百一十萬匹,二百萬上繳宮裡,所余之百萬匹再買生絲,再產絲綢,使朱某艱難維持至今。每日辛勞,深夜亦不敢稍歇,將各項開支一一記錄在帳,即諸公所見之帳冊也。」
奄水忍不住怒吼:「其心可誅!朱千,你死了也要進十八層地獄!」三人目光又落回那封信上。
信中又道:「我大洪富有四海,倘使朝廷各級以愛民為生,利而勿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故萬民富樂而無饑寒之色,百姓待其如日月,親其如父母。廉潔愛民,厚厚其祿,開絲綢,瓷器,茶葉通商三項即可富甲天下。何至於今日國庫之虧空。上不諫,下惡情。惡爭於天下,驕浮於心志,反掠於百姓。民變在即,便掠之於商。朱某以一死減罪於朝廷,上空而下九泉,諸公於此日不遠也。」
「快看下一頁!」賈雲已然急得聲音顫抖。
奄水趕忙將這頁信拿開,露出下面一頁列著幾項開支的帳目。「其一、朱某共有作坊二十五、織機三千,每日可織絲綢五百四十八匹。諸公見此帳時,吾庫存之生絲僅能維持作坊織綢二十天,共計一萬零九百六十匹。距朝廷所需之六十萬匹相差五十八萬九千四十匹。」
賈雲與奄水目光交匯,皆是一片茫然。再看下去,「其二、朱某共有綢緞行一百零七家,利貞五年初存綢緞十二萬五千六百匹。三月賈大人以布政使司衙門開支為由分潤四千五百匹,奄大人以按察使衙門開支為由分潤三千匹。四月,為湊足買糧之款,賣出兩萬匹。現庫存僅絲綢九萬八千匹。」
賈雲與奄水見狀,心驚膽戰。賈雲已顧不得看帳,後退幾步,軟軟跌坐在椅子上,兩眼失神地望著仍站在案邊的奄水,問道:「現、現銀還有多少兩?」
奄水手持帳目,手與聲音皆顫抖著:「現銀也不足五萬兩!這、這怎麼可能?打、打死我也不信!」
「完了。」賈雲喃喃自語,「我們都被朱千玩弄於股掌之間……」
「是呀,他是在拿命跟你們玩哪!」王閣序坐在椅子上,冷冷接言,「你們幾個衙門,包括你們家中,這麼多年從他處花費了多少錢,你們自己心裡清楚。今年為改稻為桑,又買了近一百船糧,又花了多少錢,大家心裡也都有數。如今買的糧都借給了淳安、建德。即便朱千家裡真有座金山,也早被挖空了。」
張天心中明白,此乃賈雲等人之計,獄鎮衛四人又在一旁,讓他慢點查抄。最終,張天真只抄出四口箱子,一本帳冊,其價值不及一中等人家。張天暗自思忖:「只得請罪了,此時請罪,或只判我一個抄家無力之罪。」
另一邊,賈雲與奄水正低聲合計:「就讓張天當這個替罪羊……」
賈雲面色陰沉,眼中閃過一絲狠厲,道:「張天素以正直自詡,此次抄家不力,正好拿他開刀。上頭問責下來,便將罪責全推到他身上。」
奄水微微點頭,卻又面露擔憂之色:「只是張天也非等閒之輩,萬一他有所察覺,反咬我們一口,該如何是好?」
賈雲冷笑一聲:「量他不敢!他若敢亂說,我們便誣陷他與朱千勾結,故意隱瞞財產。他一個小小知府,能奈我們何?」
奄水心中稍安,卻仍有些忐忑:「此事還需從長計議,切不可露出破綻。」
賈雲站起身來,來回踱步,思索片刻後道:「我們需儘快整理一份說辭,將抄家不力的責任盡數推給張天,同時準備一些偽證,萬一上頭追查,也好有個交代。」
奄水應道:「大人所言極是,事不宜遲,我們這便著手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