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三節甲午海戰破日寇,黃粱一夢一茶農
由於在日本修習的是海洋軍事理論專業,盛宣懷並未參加科舉考試,而是在軍事特招中脫穎而出。憑藉卓越的理論與實踐才能,年僅18歲的盛宣懷得到了時任太子少保、「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的賞識。十日後,綜合成績第一名的盛宣懷進入鄧世昌管帶的軍艦,開始了他為期兩年的航海生涯。
在日本時,因為國籍原因,盛宣懷始終不能登上日本的軍艦參觀。每到每年的軍艦開放日,看著日本同學們興高采烈的三五成群共同前往,盛宣懷的心中苦澀無比。當他終於登上自己國家的軍艦,一剎那間,自豪感充滿了他的心間。
可很快,那種自豪感就被一種若有若無的不安感所替代。他所見到的並不是一支自己想像中朝氣蓬勃、意氣風發的海洋士兵,相反,目之所及,儘是唉聲嘆氣與怨聲載道。這些士兵大多是在陸軍中被排擠、被霸凌,萬般無奈之下才不得不出海作業。雖然大海無比遼闊,但軍艦狹小而又逼仄。發霉的空氣、菜葉、水,無一不在腐朽著官兵的身心。
有一天晚上,起夜的盛宣懷突發奇想,想看看甲板上的士兵在幹什麼。可當他走到甲板上,卻看見那些值班的士兵在甲板上七倒八歪地躺著,就好像戰敗的俘虜;那引以為豪的國旗與艦旗,被他們當做睡覺的被子,皺皺巴巴地纏在了身上。
年輕氣盛的盛宣懷一怒之下敲響了舷鍾,又衝上前去將他們懷中的旗幟搶下,小心翼翼地拍打幹淨,然後點好。本以為這些老油條會痛罵自己,又或是能有一兩個面露慚色。事實上,盛宣懷還是年輕了。這些老兵只是用一種懷舊而又憐憫地眼光盯著他看,就好像在看當年的自己。
當得知遠在北京的譚嗣同在菜市場死裡逃生後寫下「幸而中國之兵不強也」時,漂流在海面上的盛宣懷在日記中這樣寫到:「復生所言『幸而不強』,以吾觀之,何來幸乎?此自然之理也!士兵懶惰,將軍笙歌,何求強兵?若日寇來犯,如何護境內百姓?」
在經歷了一系列打擊後,盛宣懷並未因此消沉。深思熟慮之後,冒著巨大的風險,他向光緒帝上了一篇奏章。在《論今日之海軍與明日之敵寇》的這篇奏章中,盛宣懷系統闡釋了自己在日本軍校所學的先進海軍理論與日本海軍的先進、自己上艦以來所見到的低迷士氣與老舊設備,在奏章最後,他甚至用「勿謂言之不預」這樣的話語表達了自己對中國必敗的看法。在把這篇奏章交給自己的上級鄧世昌時,他已經做好了掉腦袋的準備。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圓滑處事的鄧世昌在看完這篇奏章後久久不語,低著頭似乎在思索著什麼。良久,他下定決心,在奏章末尾簽上了自己的名字,加封文書後,命人加急送往京師。
此時的北京,正瀰漫在新舊兩派鬥爭的硝煙中。公元1898年,歷經十多年的韜光養晦方從慈禧手中奪回皇權的愛新覺羅·載湉正式臨朝親政,定年號為「光緒」。同年,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百日維新運動。在朝堂上,光緒帝重用如康有為、梁啓超這樣的留學海歸派;在朝堂外,他提拔了一批海軍將領,鄧世昌就在其中。
在收到自己愛將鄧世昌呈上的奏章後,光緒帝命人在上朝時宣讀,並嘉獎鄧、盛二人「針砭時弊」「簡在朕心」。
得到聖上嘉許的鄧世昌就仿佛有了御賜的尚方寶劍,在盛宣懷的輔導下,二人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海軍改革運動。一方面,他們嚴格紀律,加強軍事訓練;另一方面,他們設定嚴格的獎懲標準,做到了「賞罰皆有所依」的公平公正。
公元1895年,在中國山東的渤海灣,中日之間爆發了轟轟烈烈的甲午海戰。在海戰中,致遠艦在彈盡糧絕情況下以自殺的方式撞向敵艦,而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在落水後被屬下救出。幾個小時後,悠悠甦醒的的鄧世昌雙眼無神的望著焦急等待自己好轉的士兵,茫然的仿佛爛柯人在與世隔絕幾十年後重新走回人世。
在昏迷的這幾個小時中,鄧世昌黃粱一夢,見到了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夢中一世中,自己本名鄧永昌,出生於廣東一戶賣茶葉為生的人家。永昌二字,寄託了父母盼望自己昌盛家業的囑託。可是家業興旺離不開時代大勢,於是改名為世昌,字正卿。自己年少時資質聰穎,勤奮好學,在家鄉以優異成績完成了小學學業,來又跟隨父親到上海學習洋文與天文曆法之學。17歲那年,自己考入了海軍學堂,正式開始了自己一生為止奮鬥的事業。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匆匆一晃半生過,那個初入學堂青澀的少年如今已經可以獨當一面了。這十幾年間,自己奮發學習,在出國考察後屢次被委以重任,並出任「致遠艦」管帶一職。在三十八歲那年,自己終於實現了兒時將軍的夢想。
只是看著眼前這支臃腫懶散的隊伍,自己實在是高興不起來。在自己出生時,清朝已經200多歲了。對於一個封建王朝來講,清朝走到了它的暮年。外有列強虎視眈眈,內有起義此起彼伏;朝堂之上推諉扯皮,朝堂之下苟苟營營。空有報國志的自己在這黑暗的時代是那麼的寸步難行,或許,管帶一職已是自己一生的頂點。
雖然知道無力改變,可鄧世昌還是想著做些什麼。聽到黃海海戰爆發的消息後,鄧世昌明白,屬於自己的機會來了。在出海前夜,久久不能入睡的鄧世昌咬破手指,寫下「人誰不死,但願死得其所爾」的千古名句。次日,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後在日艦圍攻下,「致遠」艦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船身傾斜。鄧世昌鼓勵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如今之事,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在轟天大火中與吉野艦同歸於盡。
由於在日本修習的是海洋軍事理論專業,盛宣懷並未參加科舉考試,而是在軍事特招中脫穎而出。憑藉卓越的理論與實踐才能,年僅18歲的盛宣懷得到了時任太子少保、「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的賞識。十日後,綜合成績第一名的盛宣懷進入鄧世昌管帶的軍艦,開始了他為期兩年的航海生涯。
在日本時,因為國籍原因,盛宣懷始終不能登上日本的軍艦參觀。每到每年的軍艦開放日,看著日本同學們興高采烈的三五成群共同前往,盛宣懷的心中苦澀無比。當他終於登上自己國家的軍艦,一剎那間,自豪感充滿了他的心間。
可很快,那種自豪感就被一種若有若無的不安感所替代。他所見到的並不是一支自己想像中朝氣蓬勃、意氣風發的海洋士兵,相反,目之所及,儘是唉聲嘆氣與怨聲載道。這些士兵大多是在陸軍中被排擠、被霸凌,萬般無奈之下才不得不出海作業。雖然大海無比遼闊,但軍艦狹小而又逼仄。發霉的空氣、菜葉、水,無一不在腐朽著官兵的身心。
有一天晚上,起夜的盛宣懷突發奇想,想看看甲板上的士兵在幹什麼。可當他走到甲板上,卻看見那些值班的士兵在甲板上七倒八歪地躺著,就好像戰敗的俘虜;那引以為豪的國旗與艦旗,被他們當做睡覺的被子,皺皺巴巴地纏在了身上。
年輕氣盛的盛宣懷一怒之下敲響了舷鍾,又衝上前去將他們懷中的旗幟搶下,小心翼翼地拍打幹淨,然後點好。本以為這些老油條會痛罵自己,又或是能有一兩個面露慚色。事實上,盛宣懷還是年輕了。這些老兵只是用一種懷舊而又憐憫地眼光盯著他看,就好像在看當年的自己。
當得知遠在北京的譚嗣同在菜市場死裡逃生後寫下「幸而中國之兵不強也」時,漂流在海面上的盛宣懷在日記中這樣寫到:「復生所言『幸而不強』,以吾觀之,何來幸乎?此自然之理也!士兵懶惰,將軍笙歌,何求強兵?若日寇來犯,如何護境內百姓?」
在經歷了一系列打擊後,盛宣懷並未因此消沉。深思熟慮之後,冒著巨大的風險,他向光緒帝上了一篇奏章。在《論今日之海軍與明日之敵寇》的這篇奏章中,盛宣懷系統闡釋了自己在日本軍校所學的先進海軍理論與日本海軍的先進、自己上艦以來所見到的低迷士氣與老舊設備,在奏章最後,他甚至用「勿謂言之不預」這樣的話語表達了自己對中國必敗的看法。在把這篇奏章交給自己的上級鄧世昌時,他已經做好了掉腦袋的準備。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圓滑處事的鄧世昌在看完這篇奏章後久久不語,低著頭似乎在思索著什麼。良久,他下定決心,在奏章末尾簽上了自己的名字,加封文書後,命人加急送往京師。
此時的北京,正瀰漫在新舊兩派鬥爭的硝煙中。公元1898年,歷經十多年的韜光養晦方從慈禧手中奪回皇權的愛新覺羅·載湉正式臨朝親政,定年號為「光緒」。同年,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百日維新運動。在朝堂上,光緒帝重用如康有為、梁啓超這樣的留學海歸派;在朝堂外,他提拔了一批海軍將領,鄧世昌就在其中。
在收到自己愛將鄧世昌呈上的奏章後,光緒帝命人在上朝時宣讀,並嘉獎鄧、盛二人「針砭時弊」「簡在朕心」。
得到聖上嘉許的鄧世昌就仿佛有了御賜的尚方寶劍,在盛宣懷的輔導下,二人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海軍改革運動。一方面,他們嚴格紀律,加強軍事訓練;另一方面,他們設定嚴格的獎懲標準,做到了「賞罰皆有所依」的公平公正。
公元1895年,在中國山東的渤海灣,中日之間爆發了轟轟烈烈的甲午海戰。在海戰中,致遠艦在彈盡糧絕情況下以自殺的方式撞向敵艦,而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在落水後被屬下救出。幾個小時後,悠悠甦醒的的鄧世昌雙眼無神的望著焦急等待自己好轉的士兵,茫然的仿佛爛柯人在與世隔絕幾十年後重新走回人世。
在昏迷的這幾個小時中,鄧世昌黃粱一夢,見到了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夢中一世中,自己本名鄧永昌,出生於廣東一戶賣茶葉為生的人家。永昌二字,寄託了父母盼望自己昌盛家業的囑託。可是家業興旺離不開時代大勢,於是改名為世昌,字正卿。自己年少時資質聰穎,勤奮好學,在家鄉以優異成績完成了小學學業,來又跟隨父親到上海學習洋文與天文曆法之學。17歲那年,自己考入了海軍學堂,正式開始了自己一生為止奮鬥的事業。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匆匆一晃半生過,那個初入學堂青澀的少年如今已經可以獨當一面了。這十幾年間,自己奮發學習,在出國考察後屢次被委以重任,並出任「致遠艦」管帶一職。在三十八歲那年,自己終於實現了兒時將軍的夢想。
只是看著眼前這支臃腫懶散的隊伍,自己實在是高興不起來。在自己出生時,清朝已經200多歲了。對於一個封建王朝來講,清朝走到了它的暮年。外有列強虎視眈眈,內有起義此起彼伏;朝堂之上推諉扯皮,朝堂之下苟苟營營。空有報國志的自己在這黑暗的時代是那麼的寸步難行,或許,管帶一職已是自己一生的頂點。
雖然知道無力改變,可鄧世昌還是想著做些什麼。聽到黃海海戰爆發的消息後,鄧世昌明白,屬於自己的機會來了。在出海前夜,久久不能入睡的鄧世昌咬破手指,寫下「人誰不死,但願死得其所爾」的千古名句。次日,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後在日艦圍攻下,「致遠」艦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船身傾斜。鄧世昌鼓勵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如今之事,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在轟天大火中與吉野艦同歸於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