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引言

  在民末清初風雲激盪的歲月中,在商言政、在政言商的盛宣懷一人便經歷了72年。他宦海沉浮的一生,不僅是盛氏家族興衰榮辱的映照,更是清廷前四分之一歲月最好的見證人。

  第一節匡時濟世以自期,朱顏辭鏡花辭樹

  盛宣懷,字杏蓀,江蘇常州人。盛宣懷少時勤勉好學,與其弟入學堂讀書,寒來暑往,清晨未開的校門見證了二人日復一日的刻苦。在那個民族憂患空前嚴峻的年代,盛宣懷的同學們課間常常高聲談論國際局勢,每於此時,盛宣懷總是在一旁寫自己的習題,沒有展現出一絲對天下大事的興趣。

  但據盛宣懷的弟弟透露,盛宣懷心懷國事,慎思明辨,以天下為己任。他們二人獨自相處時,盛宣懷總是悄悄講述自己對國家大事的看法,時而激動,時而落寞,時而慨然,卻總是以匡時濟世自期。他還經常在私下勉勵身邊的人刻苦學習,並稱「生平事功基於此矣」。但或許是謹慎的天性使然,盛宣懷從未在眾人面前談論過自己心中的理想,更沒有透露過自己的鴻鵠之志。正是這種內斂的性格,使得他在日後面對朝堂之上的皇家威嚴時,也能從容不迫地對答如流。

  在學堂畢業後,盛宣懷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前往日本的輪船。那時,年僅12歲的他尚不知道什麼是國家重任、什麼是時代使命,他唯一知道的,便是要離開他12年來從未離開過的家鄉與自己的初戀女友——董舜畹小姐。董舜畹小姐出身於江南名門望族,溫文爾雅,端莊大方,比盛宣懷大了三個年級。儘管當時青澀的二人並不願意將關係公開,但少年的心事還是躲不過家長的眼睛。與盛宣懷開明的父母不同,董小姐的父親是一位頗為古板的學者。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他並不贊同二人的關係。在盛宣懷出國留學後,董舜畹便經常被父親安排與不同的人相親。

  得知這一消息後的盛宣懷誤以為是女友背叛了自己,盛怒之下,他在信中這樣寫到:「吾與汝別不過三月,疑當刮目相看噫!吾居他鄉,所見無中華之氣,皆為異域之風,其中孤苦,只恨紙短而不能言盡。每每欲行偏激之事時,想起你我海誓山盟,心中慚愧無比。奈何有此事乎!卿何騙我!祝卿佳人得覓,吾獨病死於此罷!」

  看到此信後的董舜畹委屈無比,急火攻心之下,竟直接臥病在床。據侍女回憶,「初得信時,小姐喜色畢露。然展信後,錯愕之情未絕於顏。其後三日,茶飯不思,臥於床,終日嘆曰『杏蓀何不信我!』」

  此次誤會後,董小姐是否回信已經不得而知,但二人的緣分卻是從此斷絕。三年後,留學歸來的盛宣懷平步青雲,在宣統帝的賞識下一步步位極人臣;三年後,董舜畹認命般的接受了一位相親對象,從此過上了相夫教子的平靜生活。30年後,「商人宰相」盛宣懷衣錦還鄉,在看望兒時的學堂時不經意地問起了董舜畹的現狀。當縣令提出將如今的董夫人帶來時,盛宣懷擺了擺手拒絕了。但在當年二人朝夕相處的教室中,盛宣懷仍是默立良久,最終提筆一揮而就。

  有詩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第二節少時勤學報國志,春風得意賞京花

  敲門前,久久抑制的理性最終戰勝了他的回國之情。盛宣懷深知,此時的中國內憂外患,不僅面臨著內部的起義,更面對著西方列強的入侵。自己此時回去,除了沖發一怒,恐怕便只能屍橫荒野;唯有完成學業學得知識,「師夷長技以制夷」,才能真正的報效祖國。

  從那以後,學校的操場幾乎再也見不到盛宣懷課間奔跑的身影。從前那個課間抱起球衝下三樓的少年,如今似乎有了自己的心事,只是靜靜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一遍又一遍地看著書。

  「懷君性情大變也。先時,懷君好玩,鈴未響而球已入手。自知清帝即位,懷君似閨中待嫁女子,足不出戶,手不離筆。懷君他日定為國之棟樑哉。」盛宣懷在日本時的同桌和田松下評價道。

  溥儀頒布《奏定科舉章程》,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

  在第一次科舉考試前夕,盛宣懷回到了他朝思慕想的土地。那無數個深夜裡漂泊在外的孤苦遊子是多麼想念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呀!但剛下輪船的盛宣懷甚至沒來得及回家,就匆匆坐上了北上的列車。在車廂中,望著窗外向後飛去的草木村莊,盛宣懷用手指在起霧的車廂上寫下四個大字:「上京賞花」。唐代詩人李賀在讀到這個故事後有感而發,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在這趟列車中,盛宣懷見到了他前半生最大的對手——一代紅頂巨商胡雪岩。胡雪岩,本名胡光墉,幼名順官,出生於安徽績溪,清初著名紅頂商人,清代著名企業家、政治家。與「在商言政,在政言商」的盛宣懷不同,胡雪岩一生追求的都是頭上的紅頂戴與身上的黃馬褂。渴望從商入政的胡雪岩自然不會理會一個初出茅廬小子的求見,可他卻不知道,他此時的傲慢將葬送他一生的前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