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科技生產力
「主公打算稱帝?」李善長忍不住問。
「稱帝?」孫愷呵呵搖頭:「咱造反是為了反抗不公,是為了給咱們漢人兄弟爭一條活路,實力弱小時候考慮不了那麼長遠,而今咱們大明軍兵強馬壯,還占了應天這樣的重城,自然要奔著推翻暴元,復漢家衣冠的目標而去,至於稱帝,為時尚早。」
李善長點頭:「徐壽輝稱帝,他便是元廷的眼中釘,大統領占了應天就算不稱帝,也一樣是元帝的肉中刺,都是暴元欲除之而後快的逆賊,以主公當前勢力,稱王稱帝確實嫌早了些,不過稱公倒是合適,主公不妨先以國公自稱,也好給麾下諸將些許盼頭。」
「國公?」孫愷笑笑道:「倒也可以,那你覺得咱以何字為號?」
「應天乃吳地,主公可自稱吳國公,主公麾下大軍以大明為名,也可稱之為明國公。」
「那就吳國公好了。」
「大善。」李善長微笑:「主公以吳字為號,那麼占據整個吳地,便是理所當然哉。」
譚歌突然開口道:「主公設十二部,其中民政、稅務、財政、商務是將戶部一分為四?建設、水利是工部一分為二?教育部是國子監?還有科技部是……」
孫愷嗯了聲道:「一國之重在軍、在法、在財,戶部又管賦稅,又管用度還管民政,事務太多,權責過重,自當細化,咱以後要在各府、各州乃至各縣開設錢莊,賦稅由各地稅務部門收繳、核實之後,交入錢莊,錢莊由財務部門分管,任何需要動用銀錢的地方,由各地正印衙門、稅務部門、財務部門,三方核實後,從錢莊領取相應資金。」
三人明白,孫愷是想用這種分權之法,徹底斬斷各級官府從賦稅中謀取私利的機會。
當然,有沒有效果,還有待驗證。
「還有法務,民間有冤難訴,百姓面對不公、欺壓,很多時候選擇默默承受,這也是地方官員敢肆無忌憚欺凌百姓之根本,所以立法、普法,讓百姓有冤訴冤極其重要。」
「主公說的在理。」殷博不失時機拍上一記。
「咱要治理下的百姓知法懂法,不怕告狀,要讓地方官員知道收斂,雖說任重而道遠,但也不是沒有辦法,設民法、刑法、商稅等等法典,此為立法。
其二,咱意思是辦報,各州府皆辦,如應天就叫《應天報》或《應天時報》都行,報社接受民間投稿,什麼奇談怪論、民間秩話、詩詞歌賦,當然揭露豪強為非作歹、官府欺壓事例的都可以刊登,報社不求盈利,民間可以自由購買,三文五文即可。
當然,如今百姓九成五都不識字,文盲最容易偏聽偏信,也最容易被欺騙,所以教育便是重中之重!
咱意思是實行強制教育,各縣鄉開設小學,凡年滿七歲的孩童必須入學接受啟蒙、算術教育,過上三五年,再開辦中學,小學成績優異者入中學,讀什麼屆時再定。
這也是咱設立教育部之初衷,因此教育部不等同於國子監,事實上在咱治下,也不會存在國子監。」
李善長蹙眉道:「百姓貧苦,強制教育……如果供養不起孩子上學,當如何?」
「咱既要實行強制教育,那麼就有把握讓民間交得起微薄的讀書費用,學校不是盈利機構,能維持住書本、筆墨和教習的薪酬即可,一年差不多也就一兩百文的事。」
李善長輕嘆,他對於強制教育並不認同,他覺得實行強制教育,開啟民智,對於王朝統治未必是好事,而且就算一兩百文學資,對於窮苦百姓而言,也是個不小的負擔。
一個孩子一兩百文,四個五個甚至更多些呢?
窮苦百姓,地里刨食,交了租子、賦稅,一年收成都未必有一兩銀子的結餘,要是遇上個天災……
所以李善長覺得孫愷要實行強制教育有點想當然了。
「其三,分級法院、檢司、巡安局,每縣設初級法院,初級檢司和初級巡安局,簡單來說,巡安局負責緝捕拿盜等捕拿一切違法犯罪之徒,不論官還是民,巡安局有審問之權,一旦確立違法犯罪行為成立,其卷宗交給檢司,檢司負責核定,核定完成後由檢司對違法犯罪之徒提起訴訟,法院負責審理斷案,判刑。」
殷博暗暗點頭,巡、檢、法,三司環環相扣,委實高明。
「另外,地方官府沒有干涉巡、檢、法之權,三司只對上級部門負責,百姓舉告、被訴囚徒如果對判罰不滿,可以向上級部門提起上訴,直到終審。」
譚歌快速記下,並將這句話標註為重點。
「養實剛才提到科技部,看來是不明其意。」
譚歌筆下一頓。
「舉幾個例子,原始時候的人穿獸皮裹樹葉為衣,然後有人紡織,創造了布料,於是有了布衣,幾千年前,和野獸搏鬥用石塊,用削尖的木頭,因此負傷乃至死亡便為常態,可隨著時代進步,有人發明了弓箭,發明了青銅武器乃至鐵器,甲冑,這些匠作事,都是科技。」
殷博笑道:「主公研製的木柄手雷,也是科技。」
「不錯,比如宋代的突火槍,這是一種能夠遠距離殺敵的火器,不過弊端很多,那麼能不能研製出不需要點火繩,不需要清膛,不需要裝火藥,可以連射,甚至能在兩三百步之外精準殺敵的火槍呢?」
三人面面相覷,孫愷的話委實過於驚駭,如果真有這樣的神槍,那還得了!
大明軍若是有三千這樣的火槍兵,估計可以輕鬆橫掃一切敵!
「還有,能否研製出一種能夠代替糞肥的新型肥料,大大提升糧食產量,能否製造出一種能夠日行千里,奔馳如飛還能載人載貨幾十萬斤的車子?能否造出在海洋上不懼風浪,可遠洋萬里的鐵船等等……」
三人直接聽傻……
「稱帝?」孫愷呵呵搖頭:「咱造反是為了反抗不公,是為了給咱們漢人兄弟爭一條活路,實力弱小時候考慮不了那麼長遠,而今咱們大明軍兵強馬壯,還占了應天這樣的重城,自然要奔著推翻暴元,復漢家衣冠的目標而去,至於稱帝,為時尚早。」
李善長點頭:「徐壽輝稱帝,他便是元廷的眼中釘,大統領占了應天就算不稱帝,也一樣是元帝的肉中刺,都是暴元欲除之而後快的逆賊,以主公當前勢力,稱王稱帝確實嫌早了些,不過稱公倒是合適,主公不妨先以國公自稱,也好給麾下諸將些許盼頭。」
「國公?」孫愷笑笑道:「倒也可以,那你覺得咱以何字為號?」
「應天乃吳地,主公可自稱吳國公,主公麾下大軍以大明為名,也可稱之為明國公。」
「那就吳國公好了。」
「大善。」李善長微笑:「主公以吳字為號,那麼占據整個吳地,便是理所當然哉。」
譚歌突然開口道:「主公設十二部,其中民政、稅務、財政、商務是將戶部一分為四?建設、水利是工部一分為二?教育部是國子監?還有科技部是……」
孫愷嗯了聲道:「一國之重在軍、在法、在財,戶部又管賦稅,又管用度還管民政,事務太多,權責過重,自當細化,咱以後要在各府、各州乃至各縣開設錢莊,賦稅由各地稅務部門收繳、核實之後,交入錢莊,錢莊由財務部門分管,任何需要動用銀錢的地方,由各地正印衙門、稅務部門、財務部門,三方核實後,從錢莊領取相應資金。」
三人明白,孫愷是想用這種分權之法,徹底斬斷各級官府從賦稅中謀取私利的機會。
當然,有沒有效果,還有待驗證。
「還有法務,民間有冤難訴,百姓面對不公、欺壓,很多時候選擇默默承受,這也是地方官員敢肆無忌憚欺凌百姓之根本,所以立法、普法,讓百姓有冤訴冤極其重要。」
「主公說的在理。」殷博不失時機拍上一記。
「咱要治理下的百姓知法懂法,不怕告狀,要讓地方官員知道收斂,雖說任重而道遠,但也不是沒有辦法,設民法、刑法、商稅等等法典,此為立法。
其二,咱意思是辦報,各州府皆辦,如應天就叫《應天報》或《應天時報》都行,報社接受民間投稿,什麼奇談怪論、民間秩話、詩詞歌賦,當然揭露豪強為非作歹、官府欺壓事例的都可以刊登,報社不求盈利,民間可以自由購買,三文五文即可。
當然,如今百姓九成五都不識字,文盲最容易偏聽偏信,也最容易被欺騙,所以教育便是重中之重!
咱意思是實行強制教育,各縣鄉開設小學,凡年滿七歲的孩童必須入學接受啟蒙、算術教育,過上三五年,再開辦中學,小學成績優異者入中學,讀什麼屆時再定。
這也是咱設立教育部之初衷,因此教育部不等同於國子監,事實上在咱治下,也不會存在國子監。」
李善長蹙眉道:「百姓貧苦,強制教育……如果供養不起孩子上學,當如何?」
「咱既要實行強制教育,那麼就有把握讓民間交得起微薄的讀書費用,學校不是盈利機構,能維持住書本、筆墨和教習的薪酬即可,一年差不多也就一兩百文的事。」
李善長輕嘆,他對於強制教育並不認同,他覺得實行強制教育,開啟民智,對於王朝統治未必是好事,而且就算一兩百文學資,對於窮苦百姓而言,也是個不小的負擔。
一個孩子一兩百文,四個五個甚至更多些呢?
窮苦百姓,地里刨食,交了租子、賦稅,一年收成都未必有一兩銀子的結餘,要是遇上個天災……
所以李善長覺得孫愷要實行強制教育有點想當然了。
「其三,分級法院、檢司、巡安局,每縣設初級法院,初級檢司和初級巡安局,簡單來說,巡安局負責緝捕拿盜等捕拿一切違法犯罪之徒,不論官還是民,巡安局有審問之權,一旦確立違法犯罪行為成立,其卷宗交給檢司,檢司負責核定,核定完成後由檢司對違法犯罪之徒提起訴訟,法院負責審理斷案,判刑。」
殷博暗暗點頭,巡、檢、法,三司環環相扣,委實高明。
「另外,地方官府沒有干涉巡、檢、法之權,三司只對上級部門負責,百姓舉告、被訴囚徒如果對判罰不滿,可以向上級部門提起上訴,直到終審。」
譚歌快速記下,並將這句話標註為重點。
「養實剛才提到科技部,看來是不明其意。」
譚歌筆下一頓。
「舉幾個例子,原始時候的人穿獸皮裹樹葉為衣,然後有人紡織,創造了布料,於是有了布衣,幾千年前,和野獸搏鬥用石塊,用削尖的木頭,因此負傷乃至死亡便為常態,可隨著時代進步,有人發明了弓箭,發明了青銅武器乃至鐵器,甲冑,這些匠作事,都是科技。」
殷博笑道:「主公研製的木柄手雷,也是科技。」
「不錯,比如宋代的突火槍,這是一種能夠遠距離殺敵的火器,不過弊端很多,那麼能不能研製出不需要點火繩,不需要清膛,不需要裝火藥,可以連射,甚至能在兩三百步之外精準殺敵的火槍呢?」
三人面面相覷,孫愷的話委實過於驚駭,如果真有這樣的神槍,那還得了!
大明軍若是有三千這樣的火槍兵,估計可以輕鬆橫掃一切敵!
「還有,能否研製出一種能夠代替糞肥的新型肥料,大大提升糧食產量,能否製造出一種能夠日行千里,奔馳如飛還能載人載貨幾十萬斤的車子?能否造出在海洋上不懼風浪,可遠洋萬里的鐵船等等……」
三人直接聽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