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無印嗣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祿安是太初年間孝武帝的老臣,雖無絕倫才冠,但為官清廉奉守朝律,甚得太祖爺信任,曾任門下省給事中,審議封駁章奏,為孝武帝擋避了諸多是非。如今年過花甲體況不佳,建安帝體恤其操勞,調其至符璽局任了符璽令,掌管皇家符令與璽印,凡聖旨王令,皆由其蓋印用璽以賦皇權,差務清淨卻備受尊重。

  今夜祿安如往常一樣早早入塌就寢,亥時三刻迷迷糊糊聽得府丁扣門,和衣推門見得李志腆肚立於院中,一聽皇帝夜召其入宮,一府老小趕忙點燈亮燭,伺候老爺子更著官服,隨李志登軒馬不停蹄趕至南九門,遂下車步行,正欲趕往文華殿,卻被李志拉住。

  「公公可是有話交代下官?」祿安拱手一禮道。

  「祿大人折煞雜家了,」李志躬身回禮道,「雜家豈敢妄加言語。是陛下,請祿大人先去趟符璽局,攜上嗣天子璽,再至文華殿面聖。」

  祿安一聽面色猝驚,頭上的進賢冠險些滑落,他扶冠試問道:「陛下這是要立......」

  「祿大人,」李志溫聲打斷他,依舊笑咪咪道,「雜家,就是個傳話帶路的奴才,陛下聖心豈容我揣度,祿大人還是速速照旨去辦吧。」

  言及至此,祿安已猜測到今夜面聖之事宜,來路上忐忑不安的心緒此刻竟平靜如初,他撫了撫袍袖,端正了項上冠,安之若素地朝李志拱手一別。

  祿安自符璽局取了嗣天子璽,一刻不停趕到了文華殿,待入得御書閣,見建安帝正閉目端坐於御案前,似是養神或是沉思,偌大一個文華殿竟無一宮侍郎將,便知是皇帝將人皆遣走了,看來接下來要談的事機要非常。

  祿安扯開老邁的腿腳,緩緩跪下,朝著皇帝叩拜道:「微臣祿安,奉旨覲見陛下!」

  建安帝聞聲睜眼,見是祿安,拍拍御案道:「祿公到啦,來,到朕跟前說話。」

  祿安手腳並用從地上爬起,來到御案前,佝僂著肩背道:「陛下,臣聽聞宮中召見,一刻不敢耽擱奔著文華殿就趕來,只是臣年老體弱,步履遲緩,讓陛下等得久了,望陛下贖罪。」說著磕磕巴巴又要跪下請罪。

  建安帝起身輕托將其扶起,道:「祿公何出此言,朕知你近日身體欠佳,深夜急召也是難為你了,若非事出情急,朕也不忍心折騰祿公。」

  「陛下,何事如此急切呀?」

  建安帝指了指御案旁的坐凳示意祿安坐下,然後徐徐道來:「祿公自調任符璽令後,就不用早晚勞頓隨朝議政了,那可還知我大晉西陲禍事?」

  「陛下,臣雖退居清職,但未老邁昏聵,常聽門下省同僚議論國事,這後涼自我大晉入關立國起,就窺視這遼疆沃土,頻擾西陲邊疆,聽說前一月還屠戮了一村幾百口人丁,實在可恨至極,天道不容!」

  「是啊,」建安帝喟然長嘆道,「朕思前想後,認為只有除卻這後涼邊患,方能護子民平安,保國土無缺。所以明日早朝朕要昭告天下,朕將御駕親征,平西陲邊境匪患,定半壁江山安定!」

  祿安與李志不同,雖年過六旬,到底是隨太祖爺開國建朝過來的,骨子裡血氣尚存,聽聞建安帝要親征西陲,不僅沒有勸阻,反倒是撫須點首,贊成之意溢於言表。

  「只是出征之前,尚有一項社稷根基未定,令朕寢食難安,難以全心籌措親征大計。」

  祿安低眉瞥了一眼懷中的嗣天子璽,試探道:「陛下所憂可是儲君之事?」

  建安帝點頭道:「這些年,朕謹遵太祖爺教誨,勤政理國一日不敢懈怠,卻疏忽了對皇子們的管教,長子祺鄴雖武略尚可決事果斷,但心性暴戾行事跋扈,三子棋垕品行溫良寬厚,但行事多慮寡斷,至於小六祺鄴,年紀尚幼斷不出良莠,朕本想著多觀察些年月再做定奪,可是你看!」

  建安帝捧起御案上厚厚一摞奏摺遞到祿安手中。

  「這些,都是三省六部的官員互相參奏的摺子,整整二十七本。朕讓御史台查過了,都是些投靠了祺鄴或棋垕的朝臣互相檢舉彈劾,甚至於羅織構陷的摺子。此二子為培植門下、豐滿羽翼,逐鹿之勢亦愈演愈烈,任由其發展下去,就是黨爭!禍朝亂綱、亡國亡民的黨爭!」建安帝言至憤處重重拍擊御案。

  「所以陛下打算在親征後涼前,昭告天下冊立太子,遏斷這骨肉相爭之勢?」祿安淺翻著摺子,沉吟道。

  建安帝點首稱是:「三子雖各有良莠,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朕自省吾身,亦是懷柔有餘但殺伐不決,故慮及大晉將來百年之局面,朕已思量好儲君人選,祿公請看。」

  說罷將那份皇帛詔書擺在了祿安面前,輕拍兩下示意其展閱。


  祿安那老態龍鐘的身軀,此刻卻異常敏捷,他悚然起身,後退半步,躬身拱手道:「陛下,私閱未頒之詔乃罔上違律,此詔......臣萬萬不敢閱。」

  「殿內的奴才們已被朕盡數遣至廊外,這御書閣只你我君臣二人,朕令你看,你就踏踏實實看,難道還要朕一道口諭不成?」

  祿安眼見躲不過,只得小心翼翼捧起帛詔,徐徐展卷覽閱,透過文華殿通亮的燈光,可見詔書上鱗次櫛比排列著百字楷書,一枚皇帝親書的「敕」字鮮亮著墨於文末留白處。這薄薄一份帛詔,似千斤之重壓在祿安手上,他本就有些駝曲的脊背,此時更顯得更加佝僂惶恐。

  少頃,閱畢,祿安恭敬地將帛詔回捲成筒,呈回御案,沉吟道:「原來陛下是如此思量的......」

  「祿公可覺意外?」

  祿安搖頭道:「陛下如此考量自有聖思之理,老臣不覺意外,只是......」

  「只是什麼?」

  「只是陛下為何要將社稷大計獨告老臣,更讓老臣違律涉閱了這立儲之詔?」

  「因為,朕要你幫朕辦件事,」建安帝拖著性子跟祿安兜轉冗述了許久,終於遞出了目的,「朕要你在這儲詔上加蓋嗣天子璽,以賦皇權。」

  祿安聽罷,默不作聲從袍袖中掏出一方稜角方正、遍雕流雲飛火的檀木漆盒,雙手捧放在御案之上,朝建安帝躬身請罪:「陛下此請,恕老臣難以從命,還望陛下收回成命,如若真要用印,這璽印臣為陛下帶來了,陛下可親自蓋於詔書之上。」

  建安帝有些意外,瞠目肅聲道:「祿公,難道朕與你推心置腹一通,乃是愚翁自吟了?」

  祿安顫顫巍巍跪拜在地上,俯首貼地壯聲回道:「我朝自開國就嚴立定旨出命之章程,凡天子欲詔之命,均需由中書省引經據典、查史賦禮草擬數份,執五花判事之職;最佳草擬呈送皇帝審閱,行畫敕定旨之權;終,報送門下省審核,守塗歸封駁之責。除了轄制官員以防篡旨改命外,也是助皇帝克己自約。如今這詔書不過中書門下,直接蓋璽用印不合朝綱,老臣無德無才,能侍奉兩位陛下只因恪守律規,奉公不渝,臨到頭了晚節不保,臣如何去見列祖列宗啊......」

  「方才讓你看那摞黨爭參奏真是看到豬腦子裡了!」建安帝冷笑斥責道,「三省六部諸多臣工已陷結黨投門,這儲詔若由中書省那幫舍人草擬,能薦出三個太子,送到門下省覆核各個都能給塗歸駁還,屆時朝堂上定吵得沸反盈天,看似臣工們都心繫大晉推賢舉良,實則各為其主爭權奪位,你倒好!想守著恪守不渝的美譽留名青史,你教朕如何是好?是由著子嗣臣工逐鹿朝堂、消磨國力?還是殺一批剮一片血流成河?」

  「陛下訓斥得是,老臣確實偏私逐名,想保住這恪守不渝的虛名。」

  祿安伏在地上誠然道:「可臣並非冥頑不化,不願用印蓋璽,更多是擔憂朝堂權爭恐難順陛下之意就此遏制。且不說這未過中書門下的儲詔,本就會催使角逐於暗處的權爭翻到明面上來,即便過了中書門下,也未必如陛下所期能平朝寧政。如陛下聖斷,諸子各有良莠、難分賢庸,落選一方豈願甘為人下?歷朝歷代太子與親王奪位之爭並非鮮聞,時值親征大計,陛下若倉促立儲,他日離京遠征,這雍都啊,恐生起禍事!」

  其實,建安帝也躊躇在立儲左右為難,執意立儲自覺亦有倉促之嫌,聽到祿安一席分析,尤其是『離京遠征恐起大禍』,竟如浸冰窟,脖頸處一陣寒意。

  見皇帝未續斥,祿安顫顫巍巍從地上爬起,轉而溫良恭順地勸諫道:「如今陛下威服朝野、恩聚天下,殿下們縱有些爭權索寵,憑陛下盛年之威尚可疏教管服,眼下要務仍是籌措西征大計,至於這份立儲之詔,陛下可暫作保存,待京師凱旋後,再從長計議,屆時若聖心未變,則可專務於社稷大計和朝綱治理,想必稍加時日即可溯本正源。」

  建安帝似是被祿安說動,拿起儲詔走到大晉輿圖前,抬首縱觀山河西東,又低頭凝視掌中儲詔,許久不予言語。末了輕嘆一聲,溫聲道:「朕有些累了,今夜勞頓祿公了,此處卿之事務已畢,請回吧。」

  祿安心頭一松,雖不知皇帝最終如何打算,但至少不再強令自己違律用印,故而行稽首之禮後捧回璽盒,正欲離去,卻聽得建安帝又肅聲一喚:「祿公,今夜所議只你我君臣二人所知,出了這文華殿,祿公就忘卻了吧。」

  祿安不再多言,朝著建安帝再鞠一躬,便靜悄悄地退出了大殿,仿佛從未來過一般。

  建安帝回坐到御案前,再次打量手中的儲詔,終從案屜里取出天子火漆,置於燭火上烤化,滴封在啟卷處,並趁著火漆猶軟,壓鑄上隨身攜帶常用作字畫落款的天子印鑑,隨後裝入木盒收入案屜之中。

  做完這一切,建安帝甚覺疲憊,心緒憂慮地踱步到文華殿外,手扶廊道欄杆,仰望宮城上星羅密布的夜空,久久不得釋懷。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