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既吃飽飯,又能做好人
(4千大章奉上,求票)
「師父。」宋遠橋趕緊回過頭,沖張三丰行了個禮,問道,「您老人家怎麼出來了。」
「我與松溪正說著今年山下收成的事情,聽說有人在山門拜師,便出來瞧瞧。」
張三丰笑盈盈地走出來,身後跟著俞蓮舟和張松溪。看到石破天站在這裡,便笑著摸了摸他的腦袋。
「太師父。」石破天和宋青書也給張三丰行了個禮,石破天看見俞蓮舟和張松溪,又叫了聲,「二伯,四伯。」
俞蓮舟點了點頭,而張松溪則沖他笑了笑,小聲道:「今日讀書了沒?」
「一會兒便去讀,四伯。」石破天笑道。
燕五虎雖然從未見過張三丰,但見到武當派掌門都畢恭畢敬地叫聲「師父」,哪裡還會不知,眼前這個身材高大,衣著破爛,白髮蒼蒼的老道人,就是江湖上傳說已久的張三丰張仙人!當下肝兒都顫了,使出全身力氣大喊道:「小人燕五虎,見過老神仙!」
他的聲音大,身後一直跪著的弟兄們聲音更響,齊刷刷的喊道:「見過老神仙!!!」
張三丰哈哈大笑,說道:「老道不過多活了幾十年,什麼仙不仙的,你們別跪著了,快都起來吧。」他本就生性豁達,剛才在裡面聽到對話,知道這些人是感念無忌的俠義,才來山上拜師,心裡更是無比歡喜。
他如今已過百歲,自少年時與郭襄分別後,於武當山獨自修行數年,方有感悟,便創立武當派,之後縱橫江湖數十載,直到七十餘歲才開始收徒。可便是百歲年紀,他依舊不修邊幅,更時時自稱「張邋遢」,與那仙人形象相去甚遠。不過他性情豪邁,見了這些樣貌慷慨豪爽、英風颯颯的江湖人,自然也是心中暢快無比。
張仙人雖然叫他們起身,可地上眾人或激動或害怕,渾身顫抖,哪裡敢起來,又哪裡起得來。
「你們說的話,我都聽見了。」張三丰笑道,「燕五虎,我問你,為何創立五虎門?」
「回仙人的話。」燕五虎說道,「小人祖上一直是漕幫,後來家道中落,人便散了,只剩這十幾個鐵桿弟兄,也不配掛漕幫的名,便改名五虎門。」
「哦?那你們便是熟悉押鏢運糧了?」張三丰問道。
「自是熟悉。」燕五虎痛快道,「小人還送過武當的藥材和茶葉,還做過豬倌,弟兄們也都幹過各種營生,廚子,殺豬,種地,什麼都會。」
張三丰點點頭:「你們身上的武藝,跟誰學的?」
「小人家裡的長輩,做過軍中槍棒教頭。」燕五虎聲音低下來,「稀疏平常,上不了台面。」
「你為何要拜師?」張三丰問道,「以後想做什麼?」
「回仙人,少俠之前說過,要心有俠義,嗯,還有道義,呃……」
「是心有俠義,堅守道義,秉持正義。」石破天提醒道,「外公說的。」
「對對對,師父說的對,是外公說的。」燕五虎抬起頭來,目光含淚,「小人心中慚愧,白長一把年紀,還比不上個孩子,不,比不上少俠,便想改過自新,做個錚錚男兒。小人想做的不多,一是憑自己本事吃飯,不再去做雞鳴狗盜之事,二是要殺光韃子,護佑家人平安。」
「好,好,好。」張三丰欣慰地看了一眼石破天,點點頭,又問道:「燕五虎,我無忌孫兒年齡尚小,無法收你為徒。我且問你,若拜別的師父,你可願意?」
燕五虎磕頭如搗蒜,說道:「小人願追隨少俠當牛做馬,拜不了師父,也,也沒關係。」
「我是問你,若我別的徒弟收你為徒,你可願意?」張三丰目光轉向宋遠橋,「遠橋,這燕五虎誠心可鑑,依我看,便由松溪收作記名弟子,你看如何?」
宋遠橋一愣。武當派和別的門派不同,至今並無記名弟子一說,也不知師父這是何意。不過既然師父已經發話,那他這個做弟子的,焉有不從之理。當下點頭道:「單憑師父決斷,弟子自當遵從。」
「啊?真,真,真,真的?多謝仙人,多謝仙人……」
燕五虎喜從天降,整個人都懵了,只顧得連連磕頭,別的什麼話都說不出來。
記名弟子,通俗解釋,乃是入室之前的後備弟子,待一兩年考核過後,便可進入門下,成為正式弟子。江湖上很多門派以招收記名弟子、並收取一定銀兩來作為營收的手段之一,但對於燕五虎來說,成為武當四俠的記名弟子,就等於一隻腳進了山門,焉有不喜之理。
「無忌,你以為如何?」張三丰低頭問道。
石破天如今回山數月,在太師父和師叔伯們的教導下,待人處世已有很大長進,這一會兒聽大家說的話,大概知道了什麼意思,便點頭道:「太師父說的,自然是好的。」
「好孩兒,為人處事,敬重長輩,你做的很好。」張三丰說道,「不過凡事也要有自己的決斷,如果此事交與你,你會如何處置?青書,你又會如何決斷?」
顯然,張三丰想藉此機會,來看看武當第三代弟子遇事應對能力。
「太師父。」宋青書畢竟大好幾歲,便先開口道,「青書以為,我武當收徒,首重心性。此人堅持拜師,心志堅定,若能洗心革面,步入正途,也不失為一樁佳話。只不過洗心革面,談何容易,又如何判斷,是以收為記名弟子,聽其言而觀其行,假以時日,便可自證。到那時,是走是留,也當有所依據。」
宋青書侃侃而談,一氣呵成,一旁的俞蓮舟和張松溪聽了,也微微點頭。宋遠橋更是嘴角帶笑,顯然對兒子的回答,甚為滿意。
張三丰點頭笑道:「不錯不錯,青書,你有此想法,也不枉這些年你父親的教導。」
宋青書心中歡喜,說道:「謝謝太師父誇獎。」
張三丰摸了摸石破天的腦袋,問道:「無忌,你覺得呢?」
石破天說道:「太師父,我肯定沒有宋師哥想的那麼好。我心裡覺得,他們不想做壞人,那便是想做好人,那自然是很好的事情。可不管做好人還是做壞人,都得吃飽飯才行,吃飽了飯,就不想做壞人了,若是吃不飽飯,難免再去偷,再去搶,又變成壞人。所以,若是又能吃飽飯,又能做好人,那便是最好的事情了。至於拜師收徒,這我可不懂了,太師父。」
一番言語下來,宋遠橋和俞蓮舟若有所思。
張松溪卻笑了出來,說道:「師父,無忌的想法,竟和您不謀而合。」
「哈哈哈哈哈……唉,翠山啊翠山,你若活著該多好。」張三丰莫名感傷,拍拍無忌的肩膀,說道,「無忌,你有這般赤誠之心,是武當之幸。青書,武當能有你和無忌這般少年才俊,真是好啊!」
「太師父,青書不太明白張師弟的話。」宋青書見張三丰對石破天這般點評,竟是比他剛才的回答還要滿意,心中困惑,不由得問道,「太師父不是問如何處置決斷嗎?張師弟所言,也並未有處置之法,為何太師父如此滿意?還請為青書解惑。」
「嗯,你沒明白,也是正常。便是無忌自己,恐怕也不明白,自己寥寥數語,竟能點出其中關鍵。」張三丰說完,看了一眼張松溪,兩人不約而同笑了起來。
張三丰問道:「遠橋,你是不是也有困惑,我為何今日要收燕五虎做記名弟子?」
「師父,弟子確有困惑。」宋遠橋恭敬答道。
「嗯,跟我來吧。」張三丰說道,「松溪,你去安排燕五虎的事情,我和他們說說話。」
「是,師父。」張松溪等人答應道。
張三丰牽著石破天的手,轉身朝觀里走去,宋遠橋等人跟在身後。
來到紫霄宮門前,張三丰環顧四周,視線中,層層崇台氣象森嚴,殿堂樓閣鱗次櫛比,紅牆翠瓦宏大壯觀,不知千百年後,這些場景還在不在,也不知千百年後,武當派還在不在。
良久,張三丰悠悠說道:「方才在屋裡的時候,我與松溪說起天下大勢,突然想起一人。」
他的聲音很輕,語速也慢,目光似乎穿透這天地,直抵回憶的長河。宋遠橋等人畢恭畢敬站在一旁,仔細地聽他說著:「我這一生,心中最欽佩兩人。其一便是我師父覺遠大師,其二便是那人。」
「自我創立武當至今,最大的願望,便是能將我師留下的九陽真經,貫通以柔克剛的至理,修成一門絕世武學,流傳千古。如今我近百年的修為,可再想起那人時,仍覺得比不上他。再細細想來,恐怕不是技藝不足,而是心性不夠。」
宋遠橋和俞蓮舟已經隱隱猜到師父說的是郭靖,只是不知師父今日為何提起他。
「當年,蒙古人攻打襄陽城,他武功高強,若在城破之時選擇離開,完全可以保全性命,可他卻選擇了堅守數十年,最後與襄陽城共同赴死。起初我百思不得其解,明知不可為,卻偏偏而為之,為什麼要赴死?為什麼不離開?到底是為什麼?」
「後來,我見元廷殘暴,韃子肆虐,心中悲憤之情難以言表,才漸漸懂得,在前朝存亡懸於一線,萬千漢人將淪為奴隸之時,那人心中的感受。也才開始明白,為國為民,捨生取義,方為俠之大者。那人便是郭靖郭大俠。他的名字,我每每提及,便覺如璀璨星辰,讓我永遠無法企及。」
張三丰慢慢地說,其他人也在慢慢地聽。石破天似懂非懂,卻也聽得心中熱血沸騰,額頭隱隱有些發汗。張三丰察覺到他手心發熱,便抬起手來,摸了摸他的腦袋,繼續說道:
「遠橋,過去我常告誡你們:天下之大,武當一派時榮是辱,何足道哉?若能昌大武學,將俠義發揚光大;進而再廣結天下義士,驅除韃虜,還我河山,才算盡了我輩武學之士的本分。可如今世道混亂,百姓疾苦,我武當既為天下一等一的大派,該如何去做?」
「武當立派以來,不論前朝宋廷還是元廷,都重金修繕道觀、賜我武當千畝良田,才慢慢有了這香火旺盛,產業亨通。可元廷殘暴,世風日下,百業凋零,民不聊生。我武當寥寥數人,又如何號召天下英豪,扛起救國救民的重任,解救百姓於困苦之中?」
宋青書心中激動難抑,他自小便在太師父膝下長大,時時接受教誨,卻從未有過今日這般,心潮澎湃,恨不得立刻仗劍下山,去殺遍韃子,解救那些受苦受難的百姓。
「自無忌歸來,得真武聖君垂憐,身體康復。我雖心中困惑,他身上的功法劍法,究竟是夢裡得授天機,還是得了什麼別的機緣,可便是有萬千變化,無忌就是無忌。」
張三丰一聲感嘆,隨後目光落在宋遠橋和俞蓮舟的臉上,笑著說道,
「與我武當而言,這或許就是個天命契機,近日我心有所悟,太極無極而生,以不變應萬變,變與不變,存乎一心,陽者動,陰者靜,陰陽變動,由心而知。如今世道陰暗,我武當為陽,該動一動了。否則,我百年收了七個徒弟,除了岱岩和翠山,剩下你們五人,百年再收三十五個徒弟,兩百年過去,武當派也只有數十人,這般景象,如何救國救民?」
「所以我與松溪談論,當以武當門下產業為基,廣受門徒,廣傳俠義,廣結善緣,護佑這八百里武當一方水土百姓安居樂業……這便是無忌說的,吃飽飯,做好人吶。」
身後的宋遠橋一愣,與俞蓮舟對視一眼,滿臉震驚:「師父,您說的難道是……護山道兵?」
「遠橋,你說的對,正是護山道兵。」
「師父。」宋遠橋趕緊回過頭,沖張三丰行了個禮,問道,「您老人家怎麼出來了。」
「我與松溪正說著今年山下收成的事情,聽說有人在山門拜師,便出來瞧瞧。」
張三丰笑盈盈地走出來,身後跟著俞蓮舟和張松溪。看到石破天站在這裡,便笑著摸了摸他的腦袋。
「太師父。」石破天和宋青書也給張三丰行了個禮,石破天看見俞蓮舟和張松溪,又叫了聲,「二伯,四伯。」
俞蓮舟點了點頭,而張松溪則沖他笑了笑,小聲道:「今日讀書了沒?」
「一會兒便去讀,四伯。」石破天笑道。
燕五虎雖然從未見過張三丰,但見到武當派掌門都畢恭畢敬地叫聲「師父」,哪裡還會不知,眼前這個身材高大,衣著破爛,白髮蒼蒼的老道人,就是江湖上傳說已久的張三丰張仙人!當下肝兒都顫了,使出全身力氣大喊道:「小人燕五虎,見過老神仙!」
他的聲音大,身後一直跪著的弟兄們聲音更響,齊刷刷的喊道:「見過老神仙!!!」
張三丰哈哈大笑,說道:「老道不過多活了幾十年,什麼仙不仙的,你們別跪著了,快都起來吧。」他本就生性豁達,剛才在裡面聽到對話,知道這些人是感念無忌的俠義,才來山上拜師,心裡更是無比歡喜。
他如今已過百歲,自少年時與郭襄分別後,於武當山獨自修行數年,方有感悟,便創立武當派,之後縱橫江湖數十載,直到七十餘歲才開始收徒。可便是百歲年紀,他依舊不修邊幅,更時時自稱「張邋遢」,與那仙人形象相去甚遠。不過他性情豪邁,見了這些樣貌慷慨豪爽、英風颯颯的江湖人,自然也是心中暢快無比。
張仙人雖然叫他們起身,可地上眾人或激動或害怕,渾身顫抖,哪裡敢起來,又哪裡起得來。
「你們說的話,我都聽見了。」張三丰笑道,「燕五虎,我問你,為何創立五虎門?」
「回仙人的話。」燕五虎說道,「小人祖上一直是漕幫,後來家道中落,人便散了,只剩這十幾個鐵桿弟兄,也不配掛漕幫的名,便改名五虎門。」
「哦?那你們便是熟悉押鏢運糧了?」張三丰問道。
「自是熟悉。」燕五虎痛快道,「小人還送過武當的藥材和茶葉,還做過豬倌,弟兄們也都幹過各種營生,廚子,殺豬,種地,什麼都會。」
張三丰點點頭:「你們身上的武藝,跟誰學的?」
「小人家裡的長輩,做過軍中槍棒教頭。」燕五虎聲音低下來,「稀疏平常,上不了台面。」
「你為何要拜師?」張三丰問道,「以後想做什麼?」
「回仙人,少俠之前說過,要心有俠義,嗯,還有道義,呃……」
「是心有俠義,堅守道義,秉持正義。」石破天提醒道,「外公說的。」
「對對對,師父說的對,是外公說的。」燕五虎抬起頭來,目光含淚,「小人心中慚愧,白長一把年紀,還比不上個孩子,不,比不上少俠,便想改過自新,做個錚錚男兒。小人想做的不多,一是憑自己本事吃飯,不再去做雞鳴狗盜之事,二是要殺光韃子,護佑家人平安。」
「好,好,好。」張三丰欣慰地看了一眼石破天,點點頭,又問道:「燕五虎,我無忌孫兒年齡尚小,無法收你為徒。我且問你,若拜別的師父,你可願意?」
燕五虎磕頭如搗蒜,說道:「小人願追隨少俠當牛做馬,拜不了師父,也,也沒關係。」
「我是問你,若我別的徒弟收你為徒,你可願意?」張三丰目光轉向宋遠橋,「遠橋,這燕五虎誠心可鑑,依我看,便由松溪收作記名弟子,你看如何?」
宋遠橋一愣。武當派和別的門派不同,至今並無記名弟子一說,也不知師父這是何意。不過既然師父已經發話,那他這個做弟子的,焉有不從之理。當下點頭道:「單憑師父決斷,弟子自當遵從。」
「啊?真,真,真,真的?多謝仙人,多謝仙人……」
燕五虎喜從天降,整個人都懵了,只顧得連連磕頭,別的什麼話都說不出來。
記名弟子,通俗解釋,乃是入室之前的後備弟子,待一兩年考核過後,便可進入門下,成為正式弟子。江湖上很多門派以招收記名弟子、並收取一定銀兩來作為營收的手段之一,但對於燕五虎來說,成為武當四俠的記名弟子,就等於一隻腳進了山門,焉有不喜之理。
「無忌,你以為如何?」張三丰低頭問道。
石破天如今回山數月,在太師父和師叔伯們的教導下,待人處世已有很大長進,這一會兒聽大家說的話,大概知道了什麼意思,便點頭道:「太師父說的,自然是好的。」
「好孩兒,為人處事,敬重長輩,你做的很好。」張三丰說道,「不過凡事也要有自己的決斷,如果此事交與你,你會如何處置?青書,你又會如何決斷?」
顯然,張三丰想藉此機會,來看看武當第三代弟子遇事應對能力。
「太師父。」宋青書畢竟大好幾歲,便先開口道,「青書以為,我武當收徒,首重心性。此人堅持拜師,心志堅定,若能洗心革面,步入正途,也不失為一樁佳話。只不過洗心革面,談何容易,又如何判斷,是以收為記名弟子,聽其言而觀其行,假以時日,便可自證。到那時,是走是留,也當有所依據。」
宋青書侃侃而談,一氣呵成,一旁的俞蓮舟和張松溪聽了,也微微點頭。宋遠橋更是嘴角帶笑,顯然對兒子的回答,甚為滿意。
張三丰點頭笑道:「不錯不錯,青書,你有此想法,也不枉這些年你父親的教導。」
宋青書心中歡喜,說道:「謝謝太師父誇獎。」
張三丰摸了摸石破天的腦袋,問道:「無忌,你覺得呢?」
石破天說道:「太師父,我肯定沒有宋師哥想的那麼好。我心裡覺得,他們不想做壞人,那便是想做好人,那自然是很好的事情。可不管做好人還是做壞人,都得吃飽飯才行,吃飽了飯,就不想做壞人了,若是吃不飽飯,難免再去偷,再去搶,又變成壞人。所以,若是又能吃飽飯,又能做好人,那便是最好的事情了。至於拜師收徒,這我可不懂了,太師父。」
一番言語下來,宋遠橋和俞蓮舟若有所思。
張松溪卻笑了出來,說道:「師父,無忌的想法,竟和您不謀而合。」
「哈哈哈哈哈……唉,翠山啊翠山,你若活著該多好。」張三丰莫名感傷,拍拍無忌的肩膀,說道,「無忌,你有這般赤誠之心,是武當之幸。青書,武當能有你和無忌這般少年才俊,真是好啊!」
「太師父,青書不太明白張師弟的話。」宋青書見張三丰對石破天這般點評,竟是比他剛才的回答還要滿意,心中困惑,不由得問道,「太師父不是問如何處置決斷嗎?張師弟所言,也並未有處置之法,為何太師父如此滿意?還請為青書解惑。」
「嗯,你沒明白,也是正常。便是無忌自己,恐怕也不明白,自己寥寥數語,竟能點出其中關鍵。」張三丰說完,看了一眼張松溪,兩人不約而同笑了起來。
張三丰問道:「遠橋,你是不是也有困惑,我為何今日要收燕五虎做記名弟子?」
「師父,弟子確有困惑。」宋遠橋恭敬答道。
「嗯,跟我來吧。」張三丰說道,「松溪,你去安排燕五虎的事情,我和他們說說話。」
「是,師父。」張松溪等人答應道。
張三丰牽著石破天的手,轉身朝觀里走去,宋遠橋等人跟在身後。
來到紫霄宮門前,張三丰環顧四周,視線中,層層崇台氣象森嚴,殿堂樓閣鱗次櫛比,紅牆翠瓦宏大壯觀,不知千百年後,這些場景還在不在,也不知千百年後,武當派還在不在。
良久,張三丰悠悠說道:「方才在屋裡的時候,我與松溪說起天下大勢,突然想起一人。」
他的聲音很輕,語速也慢,目光似乎穿透這天地,直抵回憶的長河。宋遠橋等人畢恭畢敬站在一旁,仔細地聽他說著:「我這一生,心中最欽佩兩人。其一便是我師父覺遠大師,其二便是那人。」
「自我創立武當至今,最大的願望,便是能將我師留下的九陽真經,貫通以柔克剛的至理,修成一門絕世武學,流傳千古。如今我近百年的修為,可再想起那人時,仍覺得比不上他。再細細想來,恐怕不是技藝不足,而是心性不夠。」
宋遠橋和俞蓮舟已經隱隱猜到師父說的是郭靖,只是不知師父今日為何提起他。
「當年,蒙古人攻打襄陽城,他武功高強,若在城破之時選擇離開,完全可以保全性命,可他卻選擇了堅守數十年,最後與襄陽城共同赴死。起初我百思不得其解,明知不可為,卻偏偏而為之,為什麼要赴死?為什麼不離開?到底是為什麼?」
「後來,我見元廷殘暴,韃子肆虐,心中悲憤之情難以言表,才漸漸懂得,在前朝存亡懸於一線,萬千漢人將淪為奴隸之時,那人心中的感受。也才開始明白,為國為民,捨生取義,方為俠之大者。那人便是郭靖郭大俠。他的名字,我每每提及,便覺如璀璨星辰,讓我永遠無法企及。」
張三丰慢慢地說,其他人也在慢慢地聽。石破天似懂非懂,卻也聽得心中熱血沸騰,額頭隱隱有些發汗。張三丰察覺到他手心發熱,便抬起手來,摸了摸他的腦袋,繼續說道:
「遠橋,過去我常告誡你們:天下之大,武當一派時榮是辱,何足道哉?若能昌大武學,將俠義發揚光大;進而再廣結天下義士,驅除韃虜,還我河山,才算盡了我輩武學之士的本分。可如今世道混亂,百姓疾苦,我武當既為天下一等一的大派,該如何去做?」
「武當立派以來,不論前朝宋廷還是元廷,都重金修繕道觀、賜我武當千畝良田,才慢慢有了這香火旺盛,產業亨通。可元廷殘暴,世風日下,百業凋零,民不聊生。我武當寥寥數人,又如何號召天下英豪,扛起救國救民的重任,解救百姓於困苦之中?」
宋青書心中激動難抑,他自小便在太師父膝下長大,時時接受教誨,卻從未有過今日這般,心潮澎湃,恨不得立刻仗劍下山,去殺遍韃子,解救那些受苦受難的百姓。
「自無忌歸來,得真武聖君垂憐,身體康復。我雖心中困惑,他身上的功法劍法,究竟是夢裡得授天機,還是得了什麼別的機緣,可便是有萬千變化,無忌就是無忌。」
張三丰一聲感嘆,隨後目光落在宋遠橋和俞蓮舟的臉上,笑著說道,
「與我武當而言,這或許就是個天命契機,近日我心有所悟,太極無極而生,以不變應萬變,變與不變,存乎一心,陽者動,陰者靜,陰陽變動,由心而知。如今世道陰暗,我武當為陽,該動一動了。否則,我百年收了七個徒弟,除了岱岩和翠山,剩下你們五人,百年再收三十五個徒弟,兩百年過去,武當派也只有數十人,這般景象,如何救國救民?」
「所以我與松溪談論,當以武當門下產業為基,廣受門徒,廣傳俠義,廣結善緣,護佑這八百里武當一方水土百姓安居樂業……這便是無忌說的,吃飽飯,做好人吶。」
身後的宋遠橋一愣,與俞蓮舟對視一眼,滿臉震驚:「師父,您說的難道是……護山道兵?」
「遠橋,你說的對,正是護山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