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1
王福年臨危受命,肩負起小王莊大隊書記的重任,為鄉親們爭取到了寶貴的救濟糧和款項,暫時緩解了飢餓之困。這位新上任的大隊幹部並非只滿足於一時的救急,他深知外因雖可暫解燃眉,內因方為破繭成蝶的關鍵。
深夜,燭火搖曳,王福年手捧馬列著作,字句爛熟於心。他深知,單靠外部援助非長久之策,要真正帶領鄉親們走向富足,必須激發全大隊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方能讓小王莊的未來煥發出璀璨光芒。
經過深思熟慮,廣泛徵詢民意,王福年胸中漸漸有了藍圖。他向上級領導呈交了一份詳實的報告,闡述了他的思路與規劃。獲得批准後,王福年安排王二富通過大隊廣播通知:次日上午召開他上任後半年多的首次全體村民大會,主題為「重建家園,發展生產」。
這天,陽光穿透夏日清晨的薄霧,灑滿小王莊大隊的曬穀場,金黃的光線勾勒出每一個早早到來的身影。
寬闊的曬穀場中央,新老兩任書記——王福年與王有德並肩坐在主席台上。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台前矗立著三面鮮艷的紅旗,每面旗上醒目地繡著「小王莊大隊」五個大字。這源自王福年在部隊服役時學到的激勵方法:每當分配任務,負責人接過象徵使命的紅旗,莊重宣誓,以此提振士氣,古往今來,此法屢試不爽。
王福年詢問王二富是否全員到齊。
王二富迅速統計,答道:「報告福年書記,小王莊大隊共八百五十一人,實到八百五十一人,無人缺席,會議可以開始。」
村民們經歷過苦難,此刻皆靜默無聲,期待著新書記能為他們帶來希望的曙光與嶄新的轉折。
王福年首先表達了組織信任的感激,對老書記王有德的高尚品格予以高度讚揚,隨後話鋒一轉,以一種別開生面的方式開啟了大會:「鄉親們,你們都喜歡聽三國演義的故事吧?那你們覺得裡面誰最厲害呢?」
這是王福年踐行民主的一種方式,以輕鬆的話題作為開場,鼓勵大家各抒己見,逐步引導至會議主題,集眾人智慧,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良策。
儘管村民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但提起三國演義,他們如數家珍,自幼聽著大戲、評書、民間故事長大,對其中的人物故事耳熟能詳。
台下頓時活躍起來,多數人推崇「諸葛亮」,也有支持「曹操」、「劉備」、「孫權」、「司馬懿」等英雄人物的聲音此起彼伏。
王福年接過包著紅布的話筒,微笑著呼應:「沒錯,我和大部分鄉親的看法一致,諸葛亮無疑是三國中最令人敬佩的人物。」
他從褲兜里取出一張紙,上面是他近日在縣新華書店摘抄的一段古文,他朗聲念道:「北宋蘇軾曾這樣評價諸葛亮: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當,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前後應會,左右指揮;移五行之性,變四時之令。人耶?神耶?仙耶?吾不知之,真臥龍也!」
這段鏗鏘有力的讚譽,猶如一聲戰鼓,敲響在小王莊村民心中。王福年巧妙地借諸葛亮的智勇形象,寓言般預示了小王莊即將開啟的新篇章:憑藉集體的智慧與力量,他們將像諸葛亮一樣運籌帷幄,克服困難,重建家園,實現自給自足,最終走向繁榮。
王福年察覺到村民們對古文的理解可能有難度,便用平實易懂的語言解釋道:「我給大家簡單說說,這句話的意思是:諸葛亮用兵神鬼莫測,行動快如疾風閃電,敵人擋不住他進攻,追不上他撤退;無論白天黑夜,都無法對他發動有效進攻;不管敵軍多麼龐大,都難以戰勝他。這就是諸葛亮的厲害之處,大伙兒覺得如何?」
台下村民們紛紛點頭贊同,王福年接著說:「我之所以推崇諸葛亮,是因為他剛出山就連續放了三把火: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坡、火燒赤壁。咱們常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就是從這兒來的。我王福年是個土生土長的小王莊人,這片土地是我的根,我的家,如今鄉親們信得過我,讓我做了這大隊書記。雖然我沒有諸葛亮那麼大的本事,但今天,我也要在咱小王莊大隊燒它個三把火。」
他停頓片刻,潤了潤嗓子,繼續道:「這三把火具體怎麼燒,我和大隊委員們昨晚已經商量出了初步方案,大家都同意了。今天想聽聽大伙兒的意見。這關係到我們每個人切身利益的三把火,我這就告訴大家。」
「第一把火,我們重新補種一季春稻——水稻。大隊出錢買化肥、海南的雜交水稻苗,大家能出力的都得出力,可別偷懶啊,尤其是二狗、六娃你們幾個,平時就愛偷懶耍滑。要是讓我發現你們磨洋工、打醬油,別怪我不客氣,真給你們屁股上招呼!」
王福年故意加重語氣,台下頓時爆發出陣陣笑聲。
有人起鬨道:「二狗,看你以後還敢偷懶不!」又有人對六娃說:「書記可不是鬧著玩的,你小子小心點!」還有人打包票:「我們大伙兒都盯著呢,誰偷懶立馬向書記報告,沒你們好果子吃!」
王福年笑著揮手示意安靜:「好,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諒他們也不敢了。我接著講。」
「這項工作由王二富負責。他去過海南,之前還帶著第一生產隊種過雜交水稻、科學施肥,算是有經驗。二富,你上來,接下這面紅旗。」
王福年鄭重其事地拿起主席台前的第一面紅旗,遞到王二富手中。王二富興奮地揮舞起紅旗,台下掌聲雷動,村民們口中不斷冒出「好」字。
王福年也鼓掌響應,望著飄揚的紅旗,仿佛看到了希望的火花。
「接下來是第二把火,那就是修繕堤壩。咱村的堤壩垮了,沒有堤壩,哪來的灌溉水?春耕沒法正常進行,高產也就無從談起。所以我們必須重建堤壩,維護堤壩,還要加高加固。這項任務我交給……」
王福年目光掃過全場,尋找著合適的人選,最後在倒數第二排的中間位置,他看到了那個躲躲閃閃的身影。
深夜,燭火搖曳,王福年手捧馬列著作,字句爛熟於心。他深知,單靠外部援助非長久之策,要真正帶領鄉親們走向富足,必須激發全大隊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方能讓小王莊的未來煥發出璀璨光芒。
經過深思熟慮,廣泛徵詢民意,王福年胸中漸漸有了藍圖。他向上級領導呈交了一份詳實的報告,闡述了他的思路與規劃。獲得批准後,王福年安排王二富通過大隊廣播通知:次日上午召開他上任後半年多的首次全體村民大會,主題為「重建家園,發展生產」。
這天,陽光穿透夏日清晨的薄霧,灑滿小王莊大隊的曬穀場,金黃的光線勾勒出每一個早早到來的身影。
寬闊的曬穀場中央,新老兩任書記——王福年與王有德並肩坐在主席台上。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台前矗立著三面鮮艷的紅旗,每面旗上醒目地繡著「小王莊大隊」五個大字。這源自王福年在部隊服役時學到的激勵方法:每當分配任務,負責人接過象徵使命的紅旗,莊重宣誓,以此提振士氣,古往今來,此法屢試不爽。
王福年詢問王二富是否全員到齊。
王二富迅速統計,答道:「報告福年書記,小王莊大隊共八百五十一人,實到八百五十一人,無人缺席,會議可以開始。」
村民們經歷過苦難,此刻皆靜默無聲,期待著新書記能為他們帶來希望的曙光與嶄新的轉折。
王福年首先表達了組織信任的感激,對老書記王有德的高尚品格予以高度讚揚,隨後話鋒一轉,以一種別開生面的方式開啟了大會:「鄉親們,你們都喜歡聽三國演義的故事吧?那你們覺得裡面誰最厲害呢?」
這是王福年踐行民主的一種方式,以輕鬆的話題作為開場,鼓勵大家各抒己見,逐步引導至會議主題,集眾人智慧,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良策。
儘管村民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但提起三國演義,他們如數家珍,自幼聽著大戲、評書、民間故事長大,對其中的人物故事耳熟能詳。
台下頓時活躍起來,多數人推崇「諸葛亮」,也有支持「曹操」、「劉備」、「孫權」、「司馬懿」等英雄人物的聲音此起彼伏。
王福年接過包著紅布的話筒,微笑著呼應:「沒錯,我和大部分鄉親的看法一致,諸葛亮無疑是三國中最令人敬佩的人物。」
他從褲兜里取出一張紙,上面是他近日在縣新華書店摘抄的一段古文,他朗聲念道:「北宋蘇軾曾這樣評價諸葛亮: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當,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前後應會,左右指揮;移五行之性,變四時之令。人耶?神耶?仙耶?吾不知之,真臥龍也!」
這段鏗鏘有力的讚譽,猶如一聲戰鼓,敲響在小王莊村民心中。王福年巧妙地借諸葛亮的智勇形象,寓言般預示了小王莊即將開啟的新篇章:憑藉集體的智慧與力量,他們將像諸葛亮一樣運籌帷幄,克服困難,重建家園,實現自給自足,最終走向繁榮。
王福年察覺到村民們對古文的理解可能有難度,便用平實易懂的語言解釋道:「我給大家簡單說說,這句話的意思是:諸葛亮用兵神鬼莫測,行動快如疾風閃電,敵人擋不住他進攻,追不上他撤退;無論白天黑夜,都無法對他發動有效進攻;不管敵軍多麼龐大,都難以戰勝他。這就是諸葛亮的厲害之處,大伙兒覺得如何?」
台下村民們紛紛點頭贊同,王福年接著說:「我之所以推崇諸葛亮,是因為他剛出山就連續放了三把火: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坡、火燒赤壁。咱們常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就是從這兒來的。我王福年是個土生土長的小王莊人,這片土地是我的根,我的家,如今鄉親們信得過我,讓我做了這大隊書記。雖然我沒有諸葛亮那麼大的本事,但今天,我也要在咱小王莊大隊燒它個三把火。」
他停頓片刻,潤了潤嗓子,繼續道:「這三把火具體怎麼燒,我和大隊委員們昨晚已經商量出了初步方案,大家都同意了。今天想聽聽大伙兒的意見。這關係到我們每個人切身利益的三把火,我這就告訴大家。」
「第一把火,我們重新補種一季春稻——水稻。大隊出錢買化肥、海南的雜交水稻苗,大家能出力的都得出力,可別偷懶啊,尤其是二狗、六娃你們幾個,平時就愛偷懶耍滑。要是讓我發現你們磨洋工、打醬油,別怪我不客氣,真給你們屁股上招呼!」
王福年故意加重語氣,台下頓時爆發出陣陣笑聲。
有人起鬨道:「二狗,看你以後還敢偷懶不!」又有人對六娃說:「書記可不是鬧著玩的,你小子小心點!」還有人打包票:「我們大伙兒都盯著呢,誰偷懶立馬向書記報告,沒你們好果子吃!」
王福年笑著揮手示意安靜:「好,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諒他們也不敢了。我接著講。」
「這項工作由王二富負責。他去過海南,之前還帶著第一生產隊種過雜交水稻、科學施肥,算是有經驗。二富,你上來,接下這面紅旗。」
王福年鄭重其事地拿起主席台前的第一面紅旗,遞到王二富手中。王二富興奮地揮舞起紅旗,台下掌聲雷動,村民們口中不斷冒出「好」字。
王福年也鼓掌響應,望著飄揚的紅旗,仿佛看到了希望的火花。
「接下來是第二把火,那就是修繕堤壩。咱村的堤壩垮了,沒有堤壩,哪來的灌溉水?春耕沒法正常進行,高產也就無從談起。所以我們必須重建堤壩,維護堤壩,還要加高加固。這項任務我交給……」
王福年目光掃過全場,尋找著合適的人選,最後在倒數第二排的中間位置,他看到了那個躲躲閃閃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