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抵達小王莊村口,那群等待消息的鄉親們仍聚在那裡,七嘴八舌地議論紛紛,大隊幹部們則在一旁耐心勸導。王福年的身影逐漸清晰,一百米、五十米、二十米……
終於,王福年站在鄉親們面前,沒有絲毫猶豫,直截了當地宣布:「鄉親們,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調撥的儲備糧來應急了,咱們有口糧吃了!」
他特意走到王守成叔公跟前,打趣道:「守成叔公,您瞧,給大家送救濟糧來了,這下,您是不是可以把手中的討飯棍扔了?」
王守成雖年邁耳背,但這句話卻聽得真真切切。他用力點點頭,率先將手中的木棍扔在地上,其他人也隨之效仿,一根根象徵苦難的討飯棍紛紛落地。
王福年深知,身為大隊書記,肩上的擔子重得多,不僅業務能力要過硬,更要善於做思想工作。此刻,他決心鼓舞大家的鬥志:「守成叔公做得好,鄉親們做得好啊!」
他指向地上那些木棍:「這討飯棍,祖輩們曾靠它熬過無數災禍,但如今,丟棄它是最好的選擇,最好把它丟到太平洋去,我們永不再拾起。」
鄉親們被這番話語點燃,紛紛附和:
「對,丟到太平洋!」
「永不再拿起!」
「書記說得太好了!」
「聽書記的!」
掌聲、歡呼聲交織成一片,這是對時代的敬仰,更是對告別貧窮、丟棄討飯生涯的熱烈慶祝。
王福年望著激動不已的鄉親們,眼眶不禁泛紅,淚水在眼眶中打轉。
胡歆琰則快速按下快門,記錄下這感人至深的畫面。她計劃撰寫一篇題為《把討飯棍丟到太平洋去》的文章,真實展現鄉親們抗洪救災的英勇精神。
王福年立即組織人馬駕駛拖拉機前往運糧,村民們爭先恐後地跟隨,迫不及待地想親眼見證生活的保障——救濟糧的到來。浩浩蕩蕩的隊伍宛如一條巨龍蜿蜒前行,那氣勢,更多的是鄉親們自發的熱情參與。
胡歆琰亦步亦趨,沿途捕捉每一個動人的瞬間,誓要把這場抗災鬥爭的真實面貌完整記錄下來。
四十分鐘後,隊伍抵達拖拉機拋錨之處,那裡卻是一片嘈雜混亂。王二富與一群人激烈爭論的聲音愈演愈烈。
漸行漸近,顯然是發生了爭執。對,沒錯,就是發生了爭執。
齊家河大隊的村民們眼見小王莊有送來的救命糧,自家同樣受災卻未見救濟蹤影,心中憤憤不平。
幾個性急的壯漢一呼百應,糾集了本村一眾鄉親,氣勢洶洶地趕來搶糧。
王二富挺身而出,試圖以理服人,卻被他們一頓拳腳教訓,只得捂著腫脹的臉頰,向小王莊的鄉親們報告實情。
得知齊家河人竟如此跋扈,小王莊的鄉親們頓時怒火中燒,個個摩拳擦掌,迅速將對方十幾名青壯年圍得水泄不通,揚言要以牙還牙,教訓這群來犯之徒。
眼看一場械鬥即將爆發,王福年當機立斷,疾步上前攔住眾人。他知道,一旦兩家鬧翻,從此結下樑子,對誰都沒有好處。
況且,糧未失,事未釀,不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都是窮苦出身,何苦為難彼此?
王福年心底暗想,南方不少地方常因土地糾紛、溫飽問題引發世代械鬥,根源皆在於人多地少、饑荒頻發。唯有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填飽肚子,穿上暖衣,方能從根本上消除這類矛盾。
他目光掃過兩個大隊的人群,那份決心愈發堅定:一定要引領大家走上富裕之路。
恰在此時,齊家河大隊的齊支書齊一新匆匆趕到,身後跟著一大群齊家村鄉親。
齊支書是個明理之人,年長王福年一輩,他疾步上前,滿臉歉意地對王福年道:「福年書記,真是對不住啊,我們大隊這幾個不懂事的傢伙,給您添麻煩了。」
說罷,齊支書雙拳抱於胸前,面向小王莊的鄉親們深深鞠躬,連聲道:「齊家河對不住各位鄉親,是我管教不嚴,我代表我們大隊給大家賠禮道歉,請大家多多包涵。」
王福年見狀,順勢寬慰道:「齊書記,沒事的,事情已經過去了。大家都是受災戶,心情可以理解。我相信很快會將有救濟糧發放到各個大隊,齊家河的鄉親們再耐心等等。」
「鄉親們,讓開路吧。」王福年一聲令下,示意眾人散開,不要與齊家河的人發生衝突。小王莊的鄉親們深知拿到糧食才是當前要務,便遵從王福年的指示,逐漸讓出路來。
一場劍拔弩張的搶糧風波就此平息,雙方各自返回村莊。
回到小王莊,王福年立即組織在曬穀場上分發糧食,每位鄉親都領到了足夠維持一個多星期的口糧。
他們捧著沉甸甸的糧袋,心中滿是感激與安定。
數日後,省里的救濟款與救濟糧如約送達各受災地區。
各大隊的村民們重拾農具,再次投入緊張有序的勞動生產之中,田間地頭又恢復了往日的忙碌景象。
終於,王福年站在鄉親們面前,沒有絲毫猶豫,直截了當地宣布:「鄉親們,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調撥的儲備糧來應急了,咱們有口糧吃了!」
他特意走到王守成叔公跟前,打趣道:「守成叔公,您瞧,給大家送救濟糧來了,這下,您是不是可以把手中的討飯棍扔了?」
王守成雖年邁耳背,但這句話卻聽得真真切切。他用力點點頭,率先將手中的木棍扔在地上,其他人也隨之效仿,一根根象徵苦難的討飯棍紛紛落地。
王福年深知,身為大隊書記,肩上的擔子重得多,不僅業務能力要過硬,更要善於做思想工作。此刻,他決心鼓舞大家的鬥志:「守成叔公做得好,鄉親們做得好啊!」
他指向地上那些木棍:「這討飯棍,祖輩們曾靠它熬過無數災禍,但如今,丟棄它是最好的選擇,最好把它丟到太平洋去,我們永不再拾起。」
鄉親們被這番話語點燃,紛紛附和:
「對,丟到太平洋!」
「永不再拿起!」
「書記說得太好了!」
「聽書記的!」
掌聲、歡呼聲交織成一片,這是對時代的敬仰,更是對告別貧窮、丟棄討飯生涯的熱烈慶祝。
王福年望著激動不已的鄉親們,眼眶不禁泛紅,淚水在眼眶中打轉。
胡歆琰則快速按下快門,記錄下這感人至深的畫面。她計劃撰寫一篇題為《把討飯棍丟到太平洋去》的文章,真實展現鄉親們抗洪救災的英勇精神。
王福年立即組織人馬駕駛拖拉機前往運糧,村民們爭先恐後地跟隨,迫不及待地想親眼見證生活的保障——救濟糧的到來。浩浩蕩蕩的隊伍宛如一條巨龍蜿蜒前行,那氣勢,更多的是鄉親們自發的熱情參與。
胡歆琰亦步亦趨,沿途捕捉每一個動人的瞬間,誓要把這場抗災鬥爭的真實面貌完整記錄下來。
四十分鐘後,隊伍抵達拖拉機拋錨之處,那裡卻是一片嘈雜混亂。王二富與一群人激烈爭論的聲音愈演愈烈。
漸行漸近,顯然是發生了爭執。對,沒錯,就是發生了爭執。
齊家河大隊的村民們眼見小王莊有送來的救命糧,自家同樣受災卻未見救濟蹤影,心中憤憤不平。
幾個性急的壯漢一呼百應,糾集了本村一眾鄉親,氣勢洶洶地趕來搶糧。
王二富挺身而出,試圖以理服人,卻被他們一頓拳腳教訓,只得捂著腫脹的臉頰,向小王莊的鄉親們報告實情。
得知齊家河人竟如此跋扈,小王莊的鄉親們頓時怒火中燒,個個摩拳擦掌,迅速將對方十幾名青壯年圍得水泄不通,揚言要以牙還牙,教訓這群來犯之徒。
眼看一場械鬥即將爆發,王福年當機立斷,疾步上前攔住眾人。他知道,一旦兩家鬧翻,從此結下樑子,對誰都沒有好處。
況且,糧未失,事未釀,不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都是窮苦出身,何苦為難彼此?
王福年心底暗想,南方不少地方常因土地糾紛、溫飽問題引發世代械鬥,根源皆在於人多地少、饑荒頻發。唯有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填飽肚子,穿上暖衣,方能從根本上消除這類矛盾。
他目光掃過兩個大隊的人群,那份決心愈發堅定:一定要引領大家走上富裕之路。
恰在此時,齊家河大隊的齊支書齊一新匆匆趕到,身後跟著一大群齊家村鄉親。
齊支書是個明理之人,年長王福年一輩,他疾步上前,滿臉歉意地對王福年道:「福年書記,真是對不住啊,我們大隊這幾個不懂事的傢伙,給您添麻煩了。」
說罷,齊支書雙拳抱於胸前,面向小王莊的鄉親們深深鞠躬,連聲道:「齊家河對不住各位鄉親,是我管教不嚴,我代表我們大隊給大家賠禮道歉,請大家多多包涵。」
王福年見狀,順勢寬慰道:「齊書記,沒事的,事情已經過去了。大家都是受災戶,心情可以理解。我相信很快會將有救濟糧發放到各個大隊,齊家河的鄉親們再耐心等等。」
「鄉親們,讓開路吧。」王福年一聲令下,示意眾人散開,不要與齊家河的人發生衝突。小王莊的鄉親們深知拿到糧食才是當前要務,便遵從王福年的指示,逐漸讓出路來。
一場劍拔弩張的搶糧風波就此平息,雙方各自返回村莊。
回到小王莊,王福年立即組織在曬穀場上分發糧食,每位鄉親都領到了足夠維持一個多星期的口糧。
他們捧著沉甸甸的糧袋,心中滿是感激與安定。
數日後,省里的救濟款與救濟糧如約送達各受災地區。
各大隊的村民們重拾農具,再次投入緊張有序的勞動生產之中,田間地頭又恢復了往日的忙碌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