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章 順風順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天,孔家莊來了一位道人庚酉,他走到楊振浩院門前,被這院闊綽的院落吸引住,他想到楊宅施捨一碗飯吃。

  楊振浩看到是一位道人,他熱情接待。

  「請問先生來自何處?」楊振浩問道。

  「來自貴南,卑僧庚酉,請問您貴姓?」

  「免貴,姓楊,來此地是辦事?」

  「遊學傳道。」

  「善哉!善哉!」

  楊振浩打發後廚為道人庚先生做了頓飯。

  庚酉吃過飯後準備離開,楊振浩看到道人腿有些顛簸,行走不便,問道:「庚先生,您的腿咋了?」

  「行走時間長了,風濕病犯了。」

  「您有腿疾,要不先暫住幾天,等腿疾病有所緩解再走?」

  庚酉想,自己的腿疾確實非常嚴重,在這安穩的地方歇息幾天養養腿疾,也可以。

  「感謝楊先生!」庚酉暫時住了下來。

  楊振浩與庚酉都是風水先生,他們有了共同的語言。

  「楊先生,傳道堪輿多長時間了?」

  「七八年的時間,我是半路出家,對堪輿風水略知一二。」

  「楊先生過謙了,憑你現在的狀況,可不是一般的風水先生。」庚酉說的意思,居住這麼豪華闊綽的四合院,一般的人家是建蓋不起的。

  楊振浩聽了庚酉的話,知道他對自己有所了解,兩人就風水八卦知識攀談起來,楊振浩認為這是一次學習交流的很好機會,他想了解一下風水八卦出現的歷史狀況,增加風水八卦的理論知識。

  「庚先生,風水術是啥時候出現的?」楊振浩問道。

  「風水術,出現在稱秦時期,是古代先民對生存以及死後『棲息』環境條件的選擇,古代的風水思想,是在選擇生活環境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景觀評價系統。在古代,先民們認為『風』和『水』的結合生成了萬象滋生、生物繁衍的環境,從古至今,人們把興旺發財、多子多孫的吉凶和風水好壞聯繫起來。」

  「哦,您的意思,風水術不是古人憑空創造的。」

  「不是,風水術的產生,受到古代原始文化和先秦諸子百家以及人們自然哲學思想的綜合影響,曾提出『靈魂不死,天人合一」觀。」

  「庚先生,此話怎講?」

  這個問題看起來楊振浩問的有些淺顯,其實他想知道風水術的基本理論知識,因為他的風水理論欠缺。

  「『靈魂不死,天人合一』觀,是古代自然哲學的重要命題,也是儒、道兩家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最終回答,它雖然由漢代董仲舒完整提出,但它最初孕育於《周易》及儒家的生態思想,在老子、莊子的道家思想中,得以完善發展。」

  「『天人合一』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楊振浩道。

  「對,『天人合一』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是與天地的理想來表達的,《周易》中六十四卦象整體循環,象徵了宇宙的一切自然現象,道家老子認為天、地、人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道之尊,德之貴,夫莫父母之命而常自然,他認為人和自然都是遵循著所有固有的運動規律,而道本身的運動規律即『復命』」。

  「復命?」

  「復命,即循環演化,莊子認為,天在內,人在外,德在乎宇,意思是,自然是內在的本質,人為是顯露於外的東西,高尚的道德就在於順應自然,因而人們不應為了追逐虛名而毀滅自然的事物,而應遵循自然規律,恪守自然之本性而不迷失,以求『返璞歸真』。」

  「庚先生說得對,老子與莊子都非常強調作為自我循環的自然系統,在動態過程中的協調、穩定與和諧,主張把自然界的這種天然狀況作為人類社會所追求的理想模式,應作為堪輿風水的基本準則。」

  「是的,老子、莊子強調天道自然無為,人道應遵從天道,順應自然,實踐無為,才能無為而無所為。因此,風水術繼承了天、地、人各大系統自我循環、協同穩定的自然哲學思想。在人、地關係上,風水思想又不同於人定勝天、人是自然界的主人及地理環境決定論等觀點。」庚酉道。

  庚酉的風水思想深刻,楊振浩交流受益深刻,現在李振浩算是遇到知己了。

  庚酉接著說道:「風水術追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認為和諧是達到幸運和富裕的康莊之路,堪輿風水的目的,就是為了這生命賦予的康莊之路。」


  「庚先生理論深厚,定是一位風水大家。」

  「稱不上大家,只是為了養家餬口,服務於平民百姓。」

  庚酉這句話讓楊振浩有點汗顏,這麼優秀的風水先生,堪輿的目是為了掙養家餬口的碎銀,而自己卻受益於堪輿風水,建這麼闊綽的院落,楊振浩表情尷尬。

  不過楊振浩又想,建院落的銀兩不是他向東家索要的,而是他們自願給的,想到這裡,他的心中略有平衡。

  「風水術的出現,還有『天人感應,陰陽五行互補』的說法,風水術思想另一重要根源在於『天人感應,陰陽五行互補』之說。」庚酉道。

  「嗯。」楊振浩點了點頭。

  「原始風水思想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有陰陽結合而成。」

  「陰陽是宇宙間最基本的兩種力量,生物生長、人類繁衍、風雨雷電、自然現象等一切生命和非生命現象都是陰陽結合的結果,陰陽結合的場所是生氣聚集之地,也就是『風水寶地』。」楊振浩道。

  「說的對,有了陰陽,也就有了生命,它是世界開始的本源,陰和陽的關係,並非矛和盾的對立關係,而是一種互補互助、相依為命的共存關係,是世間的根本關係。」

  「陰陽關係《周易》一書中闡述的清楚。」

  「咱們有同感,說說聽聽。」庚酉道。

  「《周易》卦術中認為,陰陽兩極的流動生成自然循環流轉,這一思想具有一定生態學合理內核,它最早闡述了日月運行,季節更替,生命機體的生長、成熟、衰老、死亡等一切對立事物的循環變化。」

  「理解的正確。」

  得到庚酉的認可,楊振浩心中高興,這些內容是他在前幾天才學到的,沒想到在與一位外來風水先生交談中用上了,這也表現他對風水八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楊振浩接著道:「老子認為天人是相報的,不僅生物界有循環,而且大自然也有循環,大自然又有陰陽之氣,則循環無方,聚散相求,細蘊相柔,這也許是世間最早的生態循環往復,不可窮盡的永恆運動。」

  「對,正是這些陰陽循環流轉的思維方式,為古代風水術奠定了『天人感應,世代輪迴』的堅定理論基礎。」

  「另外,儒、道生死觀對風水思想的產生發展也有深刻的影響,孔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道家把死看成一種休息,即息我以死,從而取消了生與死的對立。」庚酉道。

  「既然死是一種休息,因而風水術尤其看重在死後長眠的場所,它要求這些場所依山依水,陰陽協調,靜謐祥和。」

  「這是咱們風水先生堪輿陰宅應看重的,佛、道兩家主張『超生死,得解脫』這一主張對風水術中『靈魂不死,肉體不滅』思想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靈魂不死,肉體不滅』,認為靈魂必常住肉體而超生,人們超生死,得解脫的道路不是圓應寂滅,而是肉體成仙。」

  「此種思想自先秦以來就已存在,並一直影響著風水術的發展,因此後來的風水思想尤其重視死後肉體『入土為安』,並能得到一塊葬身之地的希冀,通過陰陽輪迴,早日轉世回到人間。」

  「這是現代人注重堪輿風水的原因。」

  「說的是,人們對堪輿風水的重視,才為我們提供了生活的機會。」庚酉道。

  「如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楊振浩讚嘆道。

  「過獎了。」

  「庚先生,時間晚了,咱們歇息。」

  「感謝楊先生為我提供了住宿,鄙人不勝感激。」

  「庚先生,客氣了。」

  楊振浩說著回房歇息去了。

  第二天早上起床,白倩莉把早飯做好,楊振浩叫庚酉吃早飯,他見庚酉蜷縮在床上。

  「庚先生,你這是咋了?」

  「我腿疼得厲害,起不了床了。」

  楊振浩走到床前,扶他坐起,他的兩腿膝蓋腫的跟發麵饃似的,他趕緊請郎中給庚酉治病。

  郎中看後,道:「這是類風濕病,長時間在潮濕環境中待的,沒有好的方法治療,只能緩慢療養,不能多走路。」

  庚酉想,既然自己不能走路,只能在楊先生家中暫時呆著了,他向楊振浩表達了自己的意思,楊振浩欣然同意。

  庚酉在楊振浩家中暫住了下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