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平西
「適才你說的,第二個想法是什麼?」
幾次談話下來,高洋對高殷的期待越來越高,每次談話都有新東西、新玩意兒,簡直不像是自己當初那個讀書讀傻了的漢兒,倒像是一個天賜的英傑。
莫非老子把他打開竅了?
高洋捏緊了拳頭,乾脆對幾個幼子也動手好了。
高殷不明就裡,還以為這傢伙犯病了,連忙說:「不知父皇知道西賊的府兵制?」
雖然後人叫府兵制,但時人是不知道的,高洋想了想:「你說的是黑獺假託周典置六軍,開的那個百府?」
他冷笑:「也不知道開那麼多府有什麼用。」
雖然府兵制是眼下一種優越的制度,但實際上是一種分權的手法,上下府兵階級分明,其他幾個柱國與宇文泰處於同等級的地位,是分割自己的權力、對其他軍頭的拉攏,來保證西魏軍心不散的手段,一如魏時的大丞相高歡,大丞相再如何尊貴,不稱帝,終究也是臣格。
然而宇文泰的個人威望,就和高歡一樣,在西魏遙遙領先,所以名義上柱國平級,實際上柱國都要聽宇文泰的。
只要宇文泰活著,這一點無關緊要,但如果他死了,那就差距極大了,因為官職和爵位可以有子嗣繼承,但個人的名聲與威望就要重新計算,否則原先的高殷也不會被趕下台了。
因此宇文泰才需要託孤宇文護,宇文護恐怕自身的威望不足,才逼迫西魏恭帝拓跋廓禪讓,建立北周,和高洋稱帝的原因如出一轍。
也因此,宇文泰極其忌憚獨孤如願,乃至把他的名字從如願改為了信,來展示自己在獨孤信之上,因為獨孤信是唯一一個可以挑戰宇文泰地位的人,他曾是賀拔勝的舊部,賀拔勝的弟弟賀拔岳如果不死,那建立北周的將會是賀拔岳。
也是在宇文泰死後,趙貴試圖剷除宇文護奪權,被宇文護殺死,宇文護順帶以同謀罪免了獨孤信的職,逼獨孤信在家自盡。
所以府兵制雖然好,但高洋不屑一顧,對他而言再造這麼幾個柱國沒有意義,反倒會觸動原先的勛貴格局,徒然讓國內不穩。
「是,百府只是宇文泰分權拉攏諸將的手段,但還有另一項作用,若是西賊讓府兵們農閒時訓練,平日耕作土地,戰時從軍作戰,則軍心將大增。」
「這些士兵平時就是農民,不需要多耗錢糧養兵,還能讓他們種地開荒,只要確認這些地是他們自己的,他們就會樂意之至,為了保護自己的土地,作戰也會捨生忘死。」
高殷點破了府兵制的奧妙。
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之上的,既國家有著充足的土地,但人口不足,於是允許人民自己耕種,到了一定時間就承認這片土地為該民所有。
在分發土地這件事上,高歡的東魏選擇了拉攏六鎮勛貴以及世家大族,民眾和土地被這些貴族所圈,使得高歡得到了他們的支持,構建了「高王命運共同體」,但這是有代價的,高王乃至齊帝惠及人民的很少。
相反,西魏較為弱小,因此西魏才沒有東魏那麼強大的門戶之見,只要能抵抗關東軍,不管是鮮卑人還是漢人都可以,只要不讓東人進來,我們就是自己人。
而這些分發的土地,到了底層流民和百姓的手中,為了守住自己的土地,他們一定會發奮作戰。
當然,這個時候的周國還沒有開始讓府兵制兵農合一,那是楊堅建立隋朝十年之後才開始進行的改革,在此之前,它的作用是廣募關隴漢族豪右,重建中央軍,鞏固宇文氏勢力,把軍將轉化為政治貴族。
所以北齊滅亡之時,守城的多為鮮卑子弟和婦女,漢人文士多緬懷齊國,但底層漢人冷眼旁觀,坐視齊國滅亡;
而周國逐漸壯大的原因就在於此,可周帝必須保證自己的至高地位,一旦宇文氏沒有卓越的才能和崇高的威望,就要受到剩下六名柱國的挑戰,最終被漢人楊氏摘取帝冕。
當然,也不是說齊國的做法就一定弱於周國,恰恰相反,齊國的軍隊戰力始終強於周國,直到滅亡之時,齊軍也險些把來北伐的周武帝給伐了。
齊國的滅亡很大程度在於君主本人的能力和性格,高緯實在廢得可以,應該滾去和胡亥一桌,北齊那個國勢不說讓劉徹、李世民來,哪怕是完顏守緒、朱由檢這樣的君主,即便不能扭轉局面,也不會輕易地讓周師入晉陽。
「重點是民有其土,農時耕種……」
高洋抓住了重點,但他也很無奈。
正如之前的原因,齊國即便還有很多土地,可人口都被世家和勛貴們扣住了,有些類似滿清的「圈地運動」,那些隱匿的人口成為了這個時代的包衣。
高歡時代還能查出六十萬人口,可那是高歡,之後他大哥同樣徹查勛貴,狠狠地打擊了高慎、李元忠等豪右門閥。
結果是高慎加上妻子被高澄調戲的因素,直接反叛西魏,而李元忠等則退出魏廷,脫職避事。
輪到高洋再如此做就更難了,雖然他是開國皇帝,但實際上已經是高家第三個掌舵者,在名分上壓倒眾臣一頭,也掌握著實權,可一旦要開刨某些臣子的根基,那就是要他們的命,為了自家的利益,他們一定會和高洋死磕到底。
天保八年遷移冀、定、瀛三州人口去幽州安置種田之事就是證明。別說他了,哪怕是朱元璋這樣雄偉的大一統王朝開國之君,臨死前也遇上了挑釁他的南北榜案。
所以對高洋來說,這些話也是廢話,他知道,但他改變不了。
從他剛剛登基,志得意滿的那個時間起就改變不了,而今已經是殘朽之身,時日不多,更做不到。
高殷知道他在困擾什麼,整理了一下思緒:「所幸西賊尚未使墾田籍帳一與民同,我齊也不必學西賊的府兵制,齊國自有法度,何須看賊?孩兒請在兩淮之地屯田。」
「哦?」
自從建康兵敗,高洋就對淮南不大上心了,只要維護防務,不讓南朝安定就好,還真沒想過去仔細開發淮南,導致南人覺得齊國政煩稅重。
「南朝衰弱,軍力弱小,陳氏又陷於前梁宗室,自保尚且奮命,更無餘力侵擾。孩兒認為淮南之地不需太多兵馬,可多民屯,再設『保糧都督』護之……孩兒算過,每年可收穫五萬石糧食。」
五萬石?
聽到這個數字,高洋略微詫異,蚊子再小也是肉,原本沒有上心的淮南能出糧,那就是賺。
「至於晉州、洛州等地,因為直接面對西賊,壓力甚重,孩兒以為當在平陽設立重鎮,和對方的蒲州對抗,深溝高壘,廣積糧草武器。如果西賊不出,我們就攻取黃河以東,剪除長安羽翼,西賊就會被我們困死。」
「反之,如果西賊出擊,兵力不過十萬就無法克我城池,我們的糧食都由關內運輸,士兵每年一輪換,糧草和兵員時刻充足,供應不斷。」
「他們進攻,我們就不戰,時日一長,敵方必然兵疲糧竭。他們撤退,我們就乘勢追殺。關西之地人煙稀少,城市間隔很遠,敵軍來往困難,即便是從蜀地運糧,蜀道艱難,也無濟於事。不出三年,敵軍大不如前,到時也是我大齊西征、一統北土之時!」
幾次談話下來,高洋對高殷的期待越來越高,每次談話都有新東西、新玩意兒,簡直不像是自己當初那個讀書讀傻了的漢兒,倒像是一個天賜的英傑。
莫非老子把他打開竅了?
高洋捏緊了拳頭,乾脆對幾個幼子也動手好了。
高殷不明就裡,還以為這傢伙犯病了,連忙說:「不知父皇知道西賊的府兵制?」
雖然後人叫府兵制,但時人是不知道的,高洋想了想:「你說的是黑獺假託周典置六軍,開的那個百府?」
他冷笑:「也不知道開那麼多府有什麼用。」
雖然府兵制是眼下一種優越的制度,但實際上是一種分權的手法,上下府兵階級分明,其他幾個柱國與宇文泰處於同等級的地位,是分割自己的權力、對其他軍頭的拉攏,來保證西魏軍心不散的手段,一如魏時的大丞相高歡,大丞相再如何尊貴,不稱帝,終究也是臣格。
然而宇文泰的個人威望,就和高歡一樣,在西魏遙遙領先,所以名義上柱國平級,實際上柱國都要聽宇文泰的。
只要宇文泰活著,這一點無關緊要,但如果他死了,那就差距極大了,因為官職和爵位可以有子嗣繼承,但個人的名聲與威望就要重新計算,否則原先的高殷也不會被趕下台了。
因此宇文泰才需要託孤宇文護,宇文護恐怕自身的威望不足,才逼迫西魏恭帝拓跋廓禪讓,建立北周,和高洋稱帝的原因如出一轍。
也因此,宇文泰極其忌憚獨孤如願,乃至把他的名字從如願改為了信,來展示自己在獨孤信之上,因為獨孤信是唯一一個可以挑戰宇文泰地位的人,他曾是賀拔勝的舊部,賀拔勝的弟弟賀拔岳如果不死,那建立北周的將會是賀拔岳。
也是在宇文泰死後,趙貴試圖剷除宇文護奪權,被宇文護殺死,宇文護順帶以同謀罪免了獨孤信的職,逼獨孤信在家自盡。
所以府兵制雖然好,但高洋不屑一顧,對他而言再造這麼幾個柱國沒有意義,反倒會觸動原先的勛貴格局,徒然讓國內不穩。
「是,百府只是宇文泰分權拉攏諸將的手段,但還有另一項作用,若是西賊讓府兵們農閒時訓練,平日耕作土地,戰時從軍作戰,則軍心將大增。」
「這些士兵平時就是農民,不需要多耗錢糧養兵,還能讓他們種地開荒,只要確認這些地是他們自己的,他們就會樂意之至,為了保護自己的土地,作戰也會捨生忘死。」
高殷點破了府兵制的奧妙。
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之上的,既國家有著充足的土地,但人口不足,於是允許人民自己耕種,到了一定時間就承認這片土地為該民所有。
在分發土地這件事上,高歡的東魏選擇了拉攏六鎮勛貴以及世家大族,民眾和土地被這些貴族所圈,使得高歡得到了他們的支持,構建了「高王命運共同體」,但這是有代價的,高王乃至齊帝惠及人民的很少。
相反,西魏較為弱小,因此西魏才沒有東魏那麼強大的門戶之見,只要能抵抗關東軍,不管是鮮卑人還是漢人都可以,只要不讓東人進來,我們就是自己人。
而這些分發的土地,到了底層流民和百姓的手中,為了守住自己的土地,他們一定會發奮作戰。
當然,這個時候的周國還沒有開始讓府兵制兵農合一,那是楊堅建立隋朝十年之後才開始進行的改革,在此之前,它的作用是廣募關隴漢族豪右,重建中央軍,鞏固宇文氏勢力,把軍將轉化為政治貴族。
所以北齊滅亡之時,守城的多為鮮卑子弟和婦女,漢人文士多緬懷齊國,但底層漢人冷眼旁觀,坐視齊國滅亡;
而周國逐漸壯大的原因就在於此,可周帝必須保證自己的至高地位,一旦宇文氏沒有卓越的才能和崇高的威望,就要受到剩下六名柱國的挑戰,最終被漢人楊氏摘取帝冕。
當然,也不是說齊國的做法就一定弱於周國,恰恰相反,齊國的軍隊戰力始終強於周國,直到滅亡之時,齊軍也險些把來北伐的周武帝給伐了。
齊國的滅亡很大程度在於君主本人的能力和性格,高緯實在廢得可以,應該滾去和胡亥一桌,北齊那個國勢不說讓劉徹、李世民來,哪怕是完顏守緒、朱由檢這樣的君主,即便不能扭轉局面,也不會輕易地讓周師入晉陽。
「重點是民有其土,農時耕種……」
高洋抓住了重點,但他也很無奈。
正如之前的原因,齊國即便還有很多土地,可人口都被世家和勛貴們扣住了,有些類似滿清的「圈地運動」,那些隱匿的人口成為了這個時代的包衣。
高歡時代還能查出六十萬人口,可那是高歡,之後他大哥同樣徹查勛貴,狠狠地打擊了高慎、李元忠等豪右門閥。
結果是高慎加上妻子被高澄調戲的因素,直接反叛西魏,而李元忠等則退出魏廷,脫職避事。
輪到高洋再如此做就更難了,雖然他是開國皇帝,但實際上已經是高家第三個掌舵者,在名分上壓倒眾臣一頭,也掌握著實權,可一旦要開刨某些臣子的根基,那就是要他們的命,為了自家的利益,他們一定會和高洋死磕到底。
天保八年遷移冀、定、瀛三州人口去幽州安置種田之事就是證明。別說他了,哪怕是朱元璋這樣雄偉的大一統王朝開國之君,臨死前也遇上了挑釁他的南北榜案。
所以對高洋來說,這些話也是廢話,他知道,但他改變不了。
從他剛剛登基,志得意滿的那個時間起就改變不了,而今已經是殘朽之身,時日不多,更做不到。
高殷知道他在困擾什麼,整理了一下思緒:「所幸西賊尚未使墾田籍帳一與民同,我齊也不必學西賊的府兵制,齊國自有法度,何須看賊?孩兒請在兩淮之地屯田。」
「哦?」
自從建康兵敗,高洋就對淮南不大上心了,只要維護防務,不讓南朝安定就好,還真沒想過去仔細開發淮南,導致南人覺得齊國政煩稅重。
「南朝衰弱,軍力弱小,陳氏又陷於前梁宗室,自保尚且奮命,更無餘力侵擾。孩兒認為淮南之地不需太多兵馬,可多民屯,再設『保糧都督』護之……孩兒算過,每年可收穫五萬石糧食。」
五萬石?
聽到這個數字,高洋略微詫異,蚊子再小也是肉,原本沒有上心的淮南能出糧,那就是賺。
「至於晉州、洛州等地,因為直接面對西賊,壓力甚重,孩兒以為當在平陽設立重鎮,和對方的蒲州對抗,深溝高壘,廣積糧草武器。如果西賊不出,我們就攻取黃河以東,剪除長安羽翼,西賊就會被我們困死。」
「反之,如果西賊出擊,兵力不過十萬就無法克我城池,我們的糧食都由關內運輸,士兵每年一輪換,糧草和兵員時刻充足,供應不斷。」
「他們進攻,我們就不戰,時日一長,敵方必然兵疲糧竭。他們撤退,我們就乘勢追殺。關西之地人煙稀少,城市間隔很遠,敵軍來往困難,即便是從蜀地運糧,蜀道艱難,也無濟於事。不出三年,敵軍大不如前,到時也是我大齊西征、一統北土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