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青年蓋里斯完
第293章 青年蓋里斯·完
在原先的歷史上,第三次十字軍的結局有些平淡,薩拉丁沒有成功驅逐所有的十字軍,獅心王在接連取得勝利後,也未奪回耶路撒冷。
單純從軍事層次來說,獅心王在聖地的征戰,展現出了一種無人匹敵的強勢。
當然,也因為獅心王本身的強勢,使得第三次十字軍的內部矛盾被格外放大。
以至於第三次十字軍在接連勝利後,不歡而散。
在眾多軍事勝利中,發生在沙侖平原的阿爾蘇夫戰役,是最為經典的,也能代表雙方軍事實力差距的。
阿爾蘇夫戰役其實爆發於1191年,獅心王在奪下阿卡後,便準備向耶路撒冷進軍。
同蓋里斯一致,獅心王同樣選擇將下一個目標設為雅法港,且他的行軍路線同樣是沿著海岸線進軍,從而方便通過自己的優勢艦隊來獲得補給。
雅法港,一個距離耶路撒冷只有五十公里的港口,這意味著糧草在陸地上的轉運周期,能夠壓在兩天之內,從而避免因為距離的暴虐所造成的損耗。
行軍的時候,獅心王選擇只在早晨氣溫尚未升高時行軍,並經常讓大軍在水源地附近休整。
考慮到敵軍可能會發動襲擊,他將軍隊排列成緊密編隊的陣型。
隊伍中間是十二個騎兵分隊,每個分隊有一百名騎士。再把裝備精良的重步兵部署在靠近內陸的一側,以保護騎兵的側翼,使騎兵免受遠程武器的威脅,步兵隊伍的最外層安排重弩兵來與薩拉丁的遊牧騎手們對射。
最後他把十字軍的輜重隊,以及從陸路一側撤換下來褪下鎧甲的步兵,放們在靠海的一側。
這種行軍陣型的安排,一方面是保護住了這年頭西歐軍事體系中最寶貴的騎士;一方面是通過輪換的方式,來讓大量的步兵不用披甲行軍從而節省體力;再一方面就是重弩兵能夠在於遊牧騎手的對峙中,占據一個絕對的優勢。
畢竟馬上開弓的射程不過是幾十步上下,力道軟弱,基本上難以對披甲步兵造成什麼傷害。
可使用重弩的弩手們,雖然射速慢了不少,但他們的射程與殺傷卻是要強了許多,更關鍵的是射人先射馬,馬的體積可比人大多了。
穆斯林史學家兼戰爭的目擊者巴哈丁·伊本·沙達德描述了當時的戰況:穆斯林的軍隊從四面八方向敵軍傾瀉箭雨,試圖激怒並引誘他們發起衝鋒,但結果是失敗的,敵軍保持出色的自制力,有條不紊地繼續向前邁進,而他們的船隻就在不遠處的海面上隨軍航行,就這樣,他們完成每日的路程抵達紮營地點。
巴哈丁還描述了十字軍的弩和穆斯林的複合弓在威力的差距,他親眼見到法蘭克人步兵盔甲上插了複數的箭,但看起來卻不像有受到明顯傷害的樣子,而十字軍的弩兵卻往往能讓穆斯林的弓騎兵連人帶馬倒下。
隨著獅心王的烏龜陣行軍,薩拉丁麾下的士兵一次又一次的傾瀉箭雨,卻毫無用途。
但這樣的行為在突破某個界限後,依舊激怒了聖殿騎士團,伴隨著醫院騎士團不聽號令的一次反擊,原先行軍隊列的獅心王大軍,猶如猛虎一般反撲過去。
面對所料不及的反擊,薩拉丁上萬的大軍在頃刻間土崩瓦解。
蓋里斯自然是沒法重複這樣的戰役,因為現如今的薩拉丁已經具備火炮了。
棉甲、武裝衣、鎖子甲,這些盔甲,雖然能夠抵禦馬弓的侵襲,但顯然無法抗衡火炮。
因此這一次的戰役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當埃及方面傳來獅心在圍攻達米埃塔消息、自己後方傳來耶路撒冷城面臨圍城威脅、大馬士革方面被人盯著的種種消息後,薩拉丁便坐不住了。
他選擇了進攻。
「鋪天蓋地的突厥人從各個方向向我們撲來,既有大海的一面也有陸地的一面。在不到兩英里方圓的戰場上,來勢洶洶的土耳其人覆蓋了每一寸土地。然後他們遭遇到了平生最後一次也即是覆滅他們的炮火。」
不計其數的戰旗在空中紛飛
獵獵飛舞如浪奔涌
超過三萬突厥騎兵列隊整齊,武裝完畢
向我軍迅猛衝來;他們胯下的快馬如同閃電
身後掀起了滾滾煙塵
號手一騎當先
埃米爾緊隨其後
還有一些人擂響戰鼓,吶喊震天
恍若天主之雷重現人間
……
簡單說就是薩拉丁將輕騎兵分為了幾支,在清晨時分主動發起了進攻,貝都因人和努比亞人先行衝鋒,在面對火炮與強弩的射擊下,他們開始潰散。
隨著薩拉丁炮兵的推進,雙方進入炮戰環節。
有著炮術訓練的耶路撒冷炮兵,以樸實無華的射程優勢,再加上更加精準的射擊能力,摁著薩拉丁的炮兵部隊打。
哪怕雙方所使用的武器,並沒有什麼明顯代差,可雙方在科學技術掌握的層次上,卻是天差地別。
而在軍隊的組織架構上,也是完全的兩碼事。
蓋里斯這邊的軍隊組織模式,已經摸到了近代的門檻,而薩拉丁麾下的部族,甚至說不清是奴隸時代亦或是封建軍隊。
而這還只是薩拉丁噩夢的開始,當薩拉丁義無反顧帶著兩名侍從,沖入戰場,試圖去鼓舞士氣打算向聯軍陣地發起猛攻的時候,那些原本游弋在遠方的海軍艦船,靠了過來,對沿著海岸部署軍隊的薩拉丁部隊進行了猛烈的炮擊。
薩拉丁麾下的部隊們,遭遇到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海軍對陸軍的炮擊……損失不大,但恐慌很甚。
因為他們發現自己,或許有機會衝掉耶路撒冷王國的陸軍炮兵陣地,但卻對海上的炮擊,毫無辦法。
那麼一刻的迷茫與混亂,所等來的結果卻就是,一次習以為常的騎士衝鋒。
敕令騎士團的三板斧,也就是炮擊,騎士衝鋒,以及步兵壓上。
而這三板斧更是成了這次聯軍行動的基本行動方針,在會戰雙方,基本沿著海岸線戰鬥的情況下,可供薩拉丁麾下輕騎兵發揮的空間就非常小。
到頭來,也就只能相互之間硬碰硬的對撞。而對於西歐騎士們來說,這樣的對撞,可以說是他們最喜歡的戰術了。
在所有的騎士當中,又以敕令騎士團最為醒目。
兩名敕令騎士團的大隊長,帶領著各自自己的麾下的八十名騎士,集結在陣中,在他們的前方是步兵團構建的防禦陣線,在他們的身後是醫院騎士團與與聖殿騎士團兩個老牌騎士團。
能讓那傲慢的宗教騎士團,將帶頭衝鋒的榮譽讓給敕令騎士團,這固然與聯軍司令部的安排有關,也與那一百六十名敕令騎士的裝備有關。
莫諾握了握自己的鐵拳套,然後敲擊了下自己那拋光並鍍銀的奢華胸甲,他與他身後的騎士們,做到了人馬俱甲,而不是僅讓馬披著罩袍。
莫諾身上的鎧甲,並非板甲,而是胸板甲與鎖子甲的結合,穿了相當多層。
這樣的結構,雖然沉重,但卻能夠給予足夠強的防護,使得他敢於義無反顧的衝鋒陷陣。
他們這一百六十二名人馬具甲的騎士,也是軍陣里最為醒目的隊伍,太陽的光芒照在他們身上,折射出耀眼的的色彩。
前線維持陣線的步兵向兩側退去,張開了一個口子,軍陣里伴隨著軍號,,響起了那馬蹄鐵敲擊地面時的響動。
一百六十二名的敕令騎士帶頭衝鋒,緊隨他們之後的是聖殿騎士團與醫院騎士團,再然後才是土科波部隊以及那些尋常的貴族騎士們。
所有參與過那次會戰,見證過敕令騎士們衝鋒的人,都不會忘記那銀甲染血的場面。
莫諾架起騎槍奔騰起來的時候,他心無旁騖,眼裡有的只是那些在艦炮打擊下混亂的馬穆魯克步兵們。
在這數以千計的馬蹄聲震天的騎兵衝鋒里,安塞爾清晰聽見了自己騎槍斷裂時那一聲炸響,而後他抽出了自己腰間的劍,斬向了那些潰散的敵軍,在他的劍下一條通往勝利之路被開闢了出來。
當一切塵埃落定的時候,已經是快要中午了,安塞爾在那炙熱的陽光下摘下了自己的頭盔,他審視自己身上的盔甲,能看到大量的劃痕,甚至是近乎致命的凹陷,但他終究是活下來,在他的身後,屍體鋪了上千米之遠。
戰爭結束了,已經沒什麼好打的了,這一次會戰所平息的,不僅僅是薩拉丁麾下的主力部隊,也同樣是整個東地中海沿岸穆斯林們的軍事武裝。
偌大的阿尤布王朝,再也不可能集結這麼一支總量達到數萬的軍團。
……
與歷史上的阿爾蘇夫戰役不同,那次戰役中獅心王率領著麾下騎士接連衝擊了三次薩拉丁的部隊,但因為用兵謹慎的緣故,次次都只是擊潰而未想著長久追擊。
雖然薩拉丁的部隊損失慘重。但戰後薩拉丁依舊能夠將自己的部隊重新集結起來,並且準備進行一次耶路撒冷會戰。
可這一次的阿爾蘇夫戰役卻並非如此,可以說整個阿尤布王朝的精銳力量盡數折損在這片戰場上。
就如先前所計劃過的一般,薩拉丁見事不可為,便撤向大馬士革,阿迪爾則要趕忙回到埃及。
至此耶路撒冷徹底成為了一座空城。
當耶路撒冷王國的軍旗飄蕩在大衛塔前時,未有一矢敢於射向那等候進城的大軍。
耶路撒冷、三教聖地,無數人心中的神聖之所。
無論是伊甸還是康拉德又或者當初那些被逐出了聖城的耶路撒冷貴族騎士們,他們心中的歡悅難以言語。
當然了,蓋里斯卻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
他來到這座城市,拿下這座城市。
僅僅是因為這是耶路撒冷王國這個國家所必須行駛的使命,沒有耶路撒冷城的耶路撒冷王國,根本無從談起天國王朝。
面對著遠方那古老的大衛塔。
蓋里斯望向身後大軍,對著一旁的隨從們,簡單言語了兩句。
「或許有一天,這個國家的名字改成巴勒斯坦王國會更合適。」
「大人那安條克、的黎波里那邊怎麼算?」
伊拉克略在一旁提出了疑問。
「那就巴勒斯坦及敘利亞聯合王國?」
「大人,或許會有人來反對吧。」
雖然沒人提及什麼樣的人會反對,但蓋里斯其實也清楚是在指哪些人。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是那些緬懷昔日榮光的舊貴族群體,甚至還可能包括了的黎波里的諸侯們。
耶路撒冷王國到敘利亞王國,這裡面的含義對於那些十字軍貴族們來說,可以講是天差地別才對。
當初第一次十字軍成功之前,歷史上其實從未出現過什麼所謂的耶路撒冷王國,也不存在什麼的黎波里伯國、安條克親王國、埃德薩伯國。
這四個國家都是由十字軍們因地制宜而創建出的,是歐洲天主徒對中東地區進行殖民的重要工具與手段。
從始至終法蘭克人群體在這些國家裡,即是統治者也是外來者,縱然在文化上以及血脈上,存在一定的融合趨勢,但不同族群之間的割裂依舊非常嚴重。
法蘭克人占據城市,而撒拉遜人擁有鄉村。
這種相互隔離的處境,其實也是確保了貴族群體的穩固統治。因為他們並非是以個人的身份去壓榨異族,而是以族群的身份統治這些國家。
可一旦建立起聯合王國呢?
這可不僅僅是把國名改了就行,也意味著黎凡特地區、敘利亞地區、沙姆地區這些指代相差無幾的詞彙,將會被整合起來,塑造出一個全新的國度。
如果蓋里斯打算繼續維持法蘭克人貴族的特權,或者說對國家權力的壟斷,那麼他大可不必來新建立一個國家。
拿歐陸風雲4來理解,差不多就是因為國土面積的擴張,再加上想整一套新的國家理念。
所以蓋里斯需要點一下變身決議,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原本的主體文化法蘭克,也會在日後的那次變身里淪為接納文化。
這其中所牽扯的利益變動,對於遊戲來說只是幾個BUFF或者一兩個事件,但落實在現實里的話,對那些既得利益者而言卻意味著一次不情不願的洗牌。
「大人,大馬士革那邊我們怎麼辦?」
「替伊甸準備一部分軍隊進行支援吧,如果可以的話的,我甚至希望能夠把國內的那些貴族都丟過去。」
如果伊甸真的拿下了大馬士革,其實也意味著他與中東穆斯林群體的衝突,將會長久的持續下去。
如此一來一方面能消耗法蘭克人貴族群體的力量,另外一點就是替蓋里斯牽制住那些穆斯林勢力,避免對方老是惦記著耶路撒冷城。
「東北方向大馬士革還有埃德薩讓伊甸去,而埃及方面有獅心,接下來的這些日子,想來會安生不少,我們也才能真的能抽出精力來建設這個國家。」
說著的時候,蓋里斯用力踩了踩大地,他試圖感受這片土地上所承載的歷史,而他將延續那些歷史,並且鑄就出一個輝煌的國度。
當大軍駛入這座被廢棄的空城後,蓋里斯去了次聖墓教堂。
他從朱達·阿勒勾迪亞家族成員的手中接過了聖墓教堂的鑰匙,而努賽貝家族的成員替蓋里斯打開了聖墓教堂的大門。
整個基督教世界最為神聖的土地,便展露在了蓋里斯以及他身後眾人們的眼前。
朱達·阿勒勾迪亞家族「鑰匙的保管者」的職位與努賽貝家族「聖墓教堂的守護人與守門人」的身份是薩拉丁任命的。
他們並沒有拋棄耶路撒冷這座城市,畢竟他們其實是本地人。
而蓋里斯也沒有急於廢除他們的職位,反倒是予以了承認,好安撫耶路撒冷城中穆斯林的緊張情緒。
事實上他們家族的身份從薩拉丁任命起,是真切傳承到了21世紀。
而有關聖墓教堂的紛爭,也從其建立之初其延續到21世紀。
聖墓教堂自公元4世紀落成起,就是基督教維護的聖地,但羅馬天主教會、希臘正教會、亞美尼亞教會、敘利亞正教會、埃及科普特正教會和衣索比亞正統台瓦西多教會等六個教會都認為自己才擁有聖墓教堂的管理權,因此教派之間時常發生爭執、甚至有嚴重的肢體衝突。
於是奧斯曼蘇丹奧斯曼三世,在1757年頒布一道敕令,命令耶路撒冷與伯利恆的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徒,都必須「維持現狀」。
意思是當時管理權是誰的,那地方就是屬於誰的。從此不許再繼續爭土地或爭物權。
而一把最起碼從1728年之前,就已經被放置在聖墓教堂大門上方一扇窗戶下的梯子,就因為這道法令,持續到蓋里斯他穿越之前,都沒怎麼挪動過位置,哪怕被偷過一次,最後也被人還了回去。
對了,那把梯子是屬於希臘正教會的,而窗戶是亞美尼亞教派的,因為這把梯子的歸屬雙方打了不知多少次嘴仗。
而動手的次數也一樣不少,例如2002年在聖墓教堂的屋頂上,東正教的修士覺得天氣熱,擅自把椅子挪到屬於衣索比亞正教的陰影處,於是被視為挑釁行為,雙方起衝突造成11人送醫。
聖墓教堂……
蓋里斯初見這座教堂的時候,僅僅是想到那些傳聞就不由得扯了扯嘴角,能意識到這座教堂所代表著的麻煩程度。
在進大門前,蓋里斯甚至還抬起頭,看了眼那扇屬於亞美尼亞教派的窗戶,所幸那裡尚未被擺上一把梯子。
蓋里斯遵循著傳統,在這座教堂里完成了一次禮拜,而與之同行還有堅持要來到此地的巴利安。
如今,巴利安已是要油盡燈枯,卻還是讓人抬著擔架將他送來此地。
其他人都離去後,在蓋里斯的攙扶下,巴利安站起身子,這禮堂里只剩下他們兩人。
巴利安在這沉默的氣氛里,咳嗽了兩聲,雖然隨著耶路撒冷王國的日益興盛,巴利安的情緒變得積極向上,卻無法改變他身體健康每況愈下的處境。
「你想去看下自己死後的長眠之地麼?」巴利安突然提議了這麼一句。
蓋里斯沒有否認,或者說不想在這個關頭拒絕巴利安。因而他在略微猶豫後,就點了點頭。
在巴利安的帶領下,走進聖墓教堂里的一間地下陵寢,歷代的耶路撒冷之王皆被埋葬在這其中,除了居伊。
陵寢里那些石棺,象徵著歷史與王權,這些君主們,先後來自三個家族,他們分別布洛涅家族,勒泰勒家族,以及安茹家族。
耶路撒冷王國不過歷經90年,卻已經先後躺下了九代君主,換了三個王朝。十字軍之王的王座,那是以敵與我的鮮血鑄就。
而如果不出意外的話,第四個家族與王朝或許會延續維勒羅伊的名號。
「可如果出了意外呢?」蓋里斯自言自語了一句。
巴利安沒有注意到蓋里斯的言語,他的腳步要快上不少,而他的目標正是麻風王的石棺,
那位昔日的王者長眠於此。
巴利安心知肚明自己不太可能被葬於此,但他依舊渴求著自己死後能夠能加的貼近眼前這位年輕人。
「辛苦了。」
那嘶啞的聲音響在了巴利安的耳畔。
轉過頭望去,那個年輕人就站在自己的身後,他向巴利安點了點頭,而巴利安則回應了對方。
巴利安覺得自己輕鬆了許多,身體上的許多病痛都好了。
他不再需要蓋里斯的攙扶,自己站立起身子,主動向鮑德溫走去,然而他天走了兩步之後,又突然意識到什麼,陡然間回頭,卻就看見自己依舊在被蓋里斯所攙扶著。
並且蓋里斯還流露出了一絲慌張的神色,這可不是常見的表情。
因此,巴利安流露出點微笑。
一旁的鮑德溫則開口對他說道:
「那美好的仗你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也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都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必有公義的冠冕為你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也要賜給你,賜給尊從祂道路的人。」
(本章完)
在原先的歷史上,第三次十字軍的結局有些平淡,薩拉丁沒有成功驅逐所有的十字軍,獅心王在接連取得勝利後,也未奪回耶路撒冷。
單純從軍事層次來說,獅心王在聖地的征戰,展現出了一種無人匹敵的強勢。
當然,也因為獅心王本身的強勢,使得第三次十字軍的內部矛盾被格外放大。
以至於第三次十字軍在接連勝利後,不歡而散。
在眾多軍事勝利中,發生在沙侖平原的阿爾蘇夫戰役,是最為經典的,也能代表雙方軍事實力差距的。
阿爾蘇夫戰役其實爆發於1191年,獅心王在奪下阿卡後,便準備向耶路撒冷進軍。
同蓋里斯一致,獅心王同樣選擇將下一個目標設為雅法港,且他的行軍路線同樣是沿著海岸線進軍,從而方便通過自己的優勢艦隊來獲得補給。
雅法港,一個距離耶路撒冷只有五十公里的港口,這意味著糧草在陸地上的轉運周期,能夠壓在兩天之內,從而避免因為距離的暴虐所造成的損耗。
行軍的時候,獅心王選擇只在早晨氣溫尚未升高時行軍,並經常讓大軍在水源地附近休整。
考慮到敵軍可能會發動襲擊,他將軍隊排列成緊密編隊的陣型。
隊伍中間是十二個騎兵分隊,每個分隊有一百名騎士。再把裝備精良的重步兵部署在靠近內陸的一側,以保護騎兵的側翼,使騎兵免受遠程武器的威脅,步兵隊伍的最外層安排重弩兵來與薩拉丁的遊牧騎手們對射。
最後他把十字軍的輜重隊,以及從陸路一側撤換下來褪下鎧甲的步兵,放們在靠海的一側。
這種行軍陣型的安排,一方面是保護住了這年頭西歐軍事體系中最寶貴的騎士;一方面是通過輪換的方式,來讓大量的步兵不用披甲行軍從而節省體力;再一方面就是重弩兵能夠在於遊牧騎手的對峙中,占據一個絕對的優勢。
畢竟馬上開弓的射程不過是幾十步上下,力道軟弱,基本上難以對披甲步兵造成什麼傷害。
可使用重弩的弩手們,雖然射速慢了不少,但他們的射程與殺傷卻是要強了許多,更關鍵的是射人先射馬,馬的體積可比人大多了。
穆斯林史學家兼戰爭的目擊者巴哈丁·伊本·沙達德描述了當時的戰況:穆斯林的軍隊從四面八方向敵軍傾瀉箭雨,試圖激怒並引誘他們發起衝鋒,但結果是失敗的,敵軍保持出色的自制力,有條不紊地繼續向前邁進,而他們的船隻就在不遠處的海面上隨軍航行,就這樣,他們完成每日的路程抵達紮營地點。
巴哈丁還描述了十字軍的弩和穆斯林的複合弓在威力的差距,他親眼見到法蘭克人步兵盔甲上插了複數的箭,但看起來卻不像有受到明顯傷害的樣子,而十字軍的弩兵卻往往能讓穆斯林的弓騎兵連人帶馬倒下。
隨著獅心王的烏龜陣行軍,薩拉丁麾下的士兵一次又一次的傾瀉箭雨,卻毫無用途。
但這樣的行為在突破某個界限後,依舊激怒了聖殿騎士團,伴隨著醫院騎士團不聽號令的一次反擊,原先行軍隊列的獅心王大軍,猶如猛虎一般反撲過去。
面對所料不及的反擊,薩拉丁上萬的大軍在頃刻間土崩瓦解。
蓋里斯自然是沒法重複這樣的戰役,因為現如今的薩拉丁已經具備火炮了。
棉甲、武裝衣、鎖子甲,這些盔甲,雖然能夠抵禦馬弓的侵襲,但顯然無法抗衡火炮。
因此這一次的戰役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當埃及方面傳來獅心在圍攻達米埃塔消息、自己後方傳來耶路撒冷城面臨圍城威脅、大馬士革方面被人盯著的種種消息後,薩拉丁便坐不住了。
他選擇了進攻。
「鋪天蓋地的突厥人從各個方向向我們撲來,既有大海的一面也有陸地的一面。在不到兩英里方圓的戰場上,來勢洶洶的土耳其人覆蓋了每一寸土地。然後他們遭遇到了平生最後一次也即是覆滅他們的炮火。」
不計其數的戰旗在空中紛飛
獵獵飛舞如浪奔涌
超過三萬突厥騎兵列隊整齊,武裝完畢
向我軍迅猛衝來;他們胯下的快馬如同閃電
身後掀起了滾滾煙塵
號手一騎當先
埃米爾緊隨其後
還有一些人擂響戰鼓,吶喊震天
恍若天主之雷重現人間
……
簡單說就是薩拉丁將輕騎兵分為了幾支,在清晨時分主動發起了進攻,貝都因人和努比亞人先行衝鋒,在面對火炮與強弩的射擊下,他們開始潰散。
隨著薩拉丁炮兵的推進,雙方進入炮戰環節。
有著炮術訓練的耶路撒冷炮兵,以樸實無華的射程優勢,再加上更加精準的射擊能力,摁著薩拉丁的炮兵部隊打。
哪怕雙方所使用的武器,並沒有什麼明顯代差,可雙方在科學技術掌握的層次上,卻是天差地別。
而在軍隊的組織架構上,也是完全的兩碼事。
蓋里斯這邊的軍隊組織模式,已經摸到了近代的門檻,而薩拉丁麾下的部族,甚至說不清是奴隸時代亦或是封建軍隊。
而這還只是薩拉丁噩夢的開始,當薩拉丁義無反顧帶著兩名侍從,沖入戰場,試圖去鼓舞士氣打算向聯軍陣地發起猛攻的時候,那些原本游弋在遠方的海軍艦船,靠了過來,對沿著海岸部署軍隊的薩拉丁部隊進行了猛烈的炮擊。
薩拉丁麾下的部隊們,遭遇到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海軍對陸軍的炮擊……損失不大,但恐慌很甚。
因為他們發現自己,或許有機會衝掉耶路撒冷王國的陸軍炮兵陣地,但卻對海上的炮擊,毫無辦法。
那麼一刻的迷茫與混亂,所等來的結果卻就是,一次習以為常的騎士衝鋒。
敕令騎士團的三板斧,也就是炮擊,騎士衝鋒,以及步兵壓上。
而這三板斧更是成了這次聯軍行動的基本行動方針,在會戰雙方,基本沿著海岸線戰鬥的情況下,可供薩拉丁麾下輕騎兵發揮的空間就非常小。
到頭來,也就只能相互之間硬碰硬的對撞。而對於西歐騎士們來說,這樣的對撞,可以說是他們最喜歡的戰術了。
在所有的騎士當中,又以敕令騎士團最為醒目。
兩名敕令騎士團的大隊長,帶領著各自自己的麾下的八十名騎士,集結在陣中,在他們的前方是步兵團構建的防禦陣線,在他們的身後是醫院騎士團與與聖殿騎士團兩個老牌騎士團。
能讓那傲慢的宗教騎士團,將帶頭衝鋒的榮譽讓給敕令騎士團,這固然與聯軍司令部的安排有關,也與那一百六十名敕令騎士的裝備有關。
莫諾握了握自己的鐵拳套,然後敲擊了下自己那拋光並鍍銀的奢華胸甲,他與他身後的騎士們,做到了人馬俱甲,而不是僅讓馬披著罩袍。
莫諾身上的鎧甲,並非板甲,而是胸板甲與鎖子甲的結合,穿了相當多層。
這樣的結構,雖然沉重,但卻能夠給予足夠強的防護,使得他敢於義無反顧的衝鋒陷陣。
他們這一百六十二名人馬具甲的騎士,也是軍陣里最為醒目的隊伍,太陽的光芒照在他們身上,折射出耀眼的的色彩。
前線維持陣線的步兵向兩側退去,張開了一個口子,軍陣里伴隨著軍號,,響起了那馬蹄鐵敲擊地面時的響動。
一百六十二名的敕令騎士帶頭衝鋒,緊隨他們之後的是聖殿騎士團與醫院騎士團,再然後才是土科波部隊以及那些尋常的貴族騎士們。
所有參與過那次會戰,見證過敕令騎士們衝鋒的人,都不會忘記那銀甲染血的場面。
莫諾架起騎槍奔騰起來的時候,他心無旁騖,眼裡有的只是那些在艦炮打擊下混亂的馬穆魯克步兵們。
在這數以千計的馬蹄聲震天的騎兵衝鋒里,安塞爾清晰聽見了自己騎槍斷裂時那一聲炸響,而後他抽出了自己腰間的劍,斬向了那些潰散的敵軍,在他的劍下一條通往勝利之路被開闢了出來。
當一切塵埃落定的時候,已經是快要中午了,安塞爾在那炙熱的陽光下摘下了自己的頭盔,他審視自己身上的盔甲,能看到大量的劃痕,甚至是近乎致命的凹陷,但他終究是活下來,在他的身後,屍體鋪了上千米之遠。
戰爭結束了,已經沒什麼好打的了,這一次會戰所平息的,不僅僅是薩拉丁麾下的主力部隊,也同樣是整個東地中海沿岸穆斯林們的軍事武裝。
偌大的阿尤布王朝,再也不可能集結這麼一支總量達到數萬的軍團。
……
與歷史上的阿爾蘇夫戰役不同,那次戰役中獅心王率領著麾下騎士接連衝擊了三次薩拉丁的部隊,但因為用兵謹慎的緣故,次次都只是擊潰而未想著長久追擊。
雖然薩拉丁的部隊損失慘重。但戰後薩拉丁依舊能夠將自己的部隊重新集結起來,並且準備進行一次耶路撒冷會戰。
可這一次的阿爾蘇夫戰役卻並非如此,可以說整個阿尤布王朝的精銳力量盡數折損在這片戰場上。
就如先前所計劃過的一般,薩拉丁見事不可為,便撤向大馬士革,阿迪爾則要趕忙回到埃及。
至此耶路撒冷徹底成為了一座空城。
當耶路撒冷王國的軍旗飄蕩在大衛塔前時,未有一矢敢於射向那等候進城的大軍。
耶路撒冷、三教聖地,無數人心中的神聖之所。
無論是伊甸還是康拉德又或者當初那些被逐出了聖城的耶路撒冷貴族騎士們,他們心中的歡悅難以言語。
當然了,蓋里斯卻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
他來到這座城市,拿下這座城市。
僅僅是因為這是耶路撒冷王國這個國家所必須行駛的使命,沒有耶路撒冷城的耶路撒冷王國,根本無從談起天國王朝。
面對著遠方那古老的大衛塔。
蓋里斯望向身後大軍,對著一旁的隨從們,簡單言語了兩句。
「或許有一天,這個國家的名字改成巴勒斯坦王國會更合適。」
「大人那安條克、的黎波里那邊怎麼算?」
伊拉克略在一旁提出了疑問。
「那就巴勒斯坦及敘利亞聯合王國?」
「大人,或許會有人來反對吧。」
雖然沒人提及什麼樣的人會反對,但蓋里斯其實也清楚是在指哪些人。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是那些緬懷昔日榮光的舊貴族群體,甚至還可能包括了的黎波里的諸侯們。
耶路撒冷王國到敘利亞王國,這裡面的含義對於那些十字軍貴族們來說,可以講是天差地別才對。
當初第一次十字軍成功之前,歷史上其實從未出現過什麼所謂的耶路撒冷王國,也不存在什麼的黎波里伯國、安條克親王國、埃德薩伯國。
這四個國家都是由十字軍們因地制宜而創建出的,是歐洲天主徒對中東地區進行殖民的重要工具與手段。
從始至終法蘭克人群體在這些國家裡,即是統治者也是外來者,縱然在文化上以及血脈上,存在一定的融合趨勢,但不同族群之間的割裂依舊非常嚴重。
法蘭克人占據城市,而撒拉遜人擁有鄉村。
這種相互隔離的處境,其實也是確保了貴族群體的穩固統治。因為他們並非是以個人的身份去壓榨異族,而是以族群的身份統治這些國家。
可一旦建立起聯合王國呢?
這可不僅僅是把國名改了就行,也意味著黎凡特地區、敘利亞地區、沙姆地區這些指代相差無幾的詞彙,將會被整合起來,塑造出一個全新的國度。
如果蓋里斯打算繼續維持法蘭克人貴族的特權,或者說對國家權力的壟斷,那麼他大可不必來新建立一個國家。
拿歐陸風雲4來理解,差不多就是因為國土面積的擴張,再加上想整一套新的國家理念。
所以蓋里斯需要點一下變身決議,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原本的主體文化法蘭克,也會在日後的那次變身里淪為接納文化。
這其中所牽扯的利益變動,對於遊戲來說只是幾個BUFF或者一兩個事件,但落實在現實里的話,對那些既得利益者而言卻意味著一次不情不願的洗牌。
「大人,大馬士革那邊我們怎麼辦?」
「替伊甸準備一部分軍隊進行支援吧,如果可以的話的,我甚至希望能夠把國內的那些貴族都丟過去。」
如果伊甸真的拿下了大馬士革,其實也意味著他與中東穆斯林群體的衝突,將會長久的持續下去。
如此一來一方面能消耗法蘭克人貴族群體的力量,另外一點就是替蓋里斯牽制住那些穆斯林勢力,避免對方老是惦記著耶路撒冷城。
「東北方向大馬士革還有埃德薩讓伊甸去,而埃及方面有獅心,接下來的這些日子,想來會安生不少,我們也才能真的能抽出精力來建設這個國家。」
說著的時候,蓋里斯用力踩了踩大地,他試圖感受這片土地上所承載的歷史,而他將延續那些歷史,並且鑄就出一個輝煌的國度。
當大軍駛入這座被廢棄的空城後,蓋里斯去了次聖墓教堂。
他從朱達·阿勒勾迪亞家族成員的手中接過了聖墓教堂的鑰匙,而努賽貝家族的成員替蓋里斯打開了聖墓教堂的大門。
整個基督教世界最為神聖的土地,便展露在了蓋里斯以及他身後眾人們的眼前。
朱達·阿勒勾迪亞家族「鑰匙的保管者」的職位與努賽貝家族「聖墓教堂的守護人與守門人」的身份是薩拉丁任命的。
他們並沒有拋棄耶路撒冷這座城市,畢竟他們其實是本地人。
而蓋里斯也沒有急於廢除他們的職位,反倒是予以了承認,好安撫耶路撒冷城中穆斯林的緊張情緒。
事實上他們家族的身份從薩拉丁任命起,是真切傳承到了21世紀。
而有關聖墓教堂的紛爭,也從其建立之初其延續到21世紀。
聖墓教堂自公元4世紀落成起,就是基督教維護的聖地,但羅馬天主教會、希臘正教會、亞美尼亞教會、敘利亞正教會、埃及科普特正教會和衣索比亞正統台瓦西多教會等六個教會都認為自己才擁有聖墓教堂的管理權,因此教派之間時常發生爭執、甚至有嚴重的肢體衝突。
於是奧斯曼蘇丹奧斯曼三世,在1757年頒布一道敕令,命令耶路撒冷與伯利恆的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徒,都必須「維持現狀」。
意思是當時管理權是誰的,那地方就是屬於誰的。從此不許再繼續爭土地或爭物權。
而一把最起碼從1728年之前,就已經被放置在聖墓教堂大門上方一扇窗戶下的梯子,就因為這道法令,持續到蓋里斯他穿越之前,都沒怎麼挪動過位置,哪怕被偷過一次,最後也被人還了回去。
對了,那把梯子是屬於希臘正教會的,而窗戶是亞美尼亞教派的,因為這把梯子的歸屬雙方打了不知多少次嘴仗。
而動手的次數也一樣不少,例如2002年在聖墓教堂的屋頂上,東正教的修士覺得天氣熱,擅自把椅子挪到屬於衣索比亞正教的陰影處,於是被視為挑釁行為,雙方起衝突造成11人送醫。
聖墓教堂……
蓋里斯初見這座教堂的時候,僅僅是想到那些傳聞就不由得扯了扯嘴角,能意識到這座教堂所代表著的麻煩程度。
在進大門前,蓋里斯甚至還抬起頭,看了眼那扇屬於亞美尼亞教派的窗戶,所幸那裡尚未被擺上一把梯子。
蓋里斯遵循著傳統,在這座教堂里完成了一次禮拜,而與之同行還有堅持要來到此地的巴利安。
如今,巴利安已是要油盡燈枯,卻還是讓人抬著擔架將他送來此地。
其他人都離去後,在蓋里斯的攙扶下,巴利安站起身子,這禮堂里只剩下他們兩人。
巴利安在這沉默的氣氛里,咳嗽了兩聲,雖然隨著耶路撒冷王國的日益興盛,巴利安的情緒變得積極向上,卻無法改變他身體健康每況愈下的處境。
「你想去看下自己死後的長眠之地麼?」巴利安突然提議了這麼一句。
蓋里斯沒有否認,或者說不想在這個關頭拒絕巴利安。因而他在略微猶豫後,就點了點頭。
在巴利安的帶領下,走進聖墓教堂里的一間地下陵寢,歷代的耶路撒冷之王皆被埋葬在這其中,除了居伊。
陵寢里那些石棺,象徵著歷史與王權,這些君主們,先後來自三個家族,他們分別布洛涅家族,勒泰勒家族,以及安茹家族。
耶路撒冷王國不過歷經90年,卻已經先後躺下了九代君主,換了三個王朝。十字軍之王的王座,那是以敵與我的鮮血鑄就。
而如果不出意外的話,第四個家族與王朝或許會延續維勒羅伊的名號。
「可如果出了意外呢?」蓋里斯自言自語了一句。
巴利安沒有注意到蓋里斯的言語,他的腳步要快上不少,而他的目標正是麻風王的石棺,
那位昔日的王者長眠於此。
巴利安心知肚明自己不太可能被葬於此,但他依舊渴求著自己死後能夠能加的貼近眼前這位年輕人。
「辛苦了。」
那嘶啞的聲音響在了巴利安的耳畔。
轉過頭望去,那個年輕人就站在自己的身後,他向巴利安點了點頭,而巴利安則回應了對方。
巴利安覺得自己輕鬆了許多,身體上的許多病痛都好了。
他不再需要蓋里斯的攙扶,自己站立起身子,主動向鮑德溫走去,然而他天走了兩步之後,又突然意識到什麼,陡然間回頭,卻就看見自己依舊在被蓋里斯所攙扶著。
並且蓋里斯還流露出了一絲慌張的神色,這可不是常見的表情。
因此,巴利安流露出點微笑。
一旁的鮑德溫則開口對他說道:
「那美好的仗你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也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都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必有公義的冠冕為你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也要賜給你,賜給尊從祂道路的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