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君向瀟湘我向秦 郴江幸自繞郴山 為誰流下瀟湘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上世紀90年代,要想觀看精彩節目,得準時準點守在電視機面前等候,那時電視節目的可選擇性不多,只能看本地衛視和中央電視台,進入21世紀後,更確切的說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電視節目也順勢蓬勃發展起來,人們可選擇的節目日益豐富,此時各地也開始流行綜藝節目。猶記青春期的高中時代,湖南衛視製作的綜藝節目《超級女生》風靡全國,促使選秀綜藝節目達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熱度,進入大學時代後,由江蘇衛視製作的《非誠勿擾》成為全民熱議的節目,也即在筆者青春時代,中國綜藝節目百花齊放,明星真人秀、選秀訪談類及益智類節目大行其道。綜藝節目曾經風行一時,湖南衛視的表現功不可沒,在《超級女聲》曾經一炮而紅外,它另有《快樂大本營》讓80年代生人記憶深刻。雖說湖南衛視的綜藝節目很火熱,但是筆者卻未追過這些節目,或許是因為它風靡全國的時候,處於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時代,但是青春又是立體的,多少會受這些綜藝節目影響,其影響之一便是學校外面瘋傳這些綜藝節目及相關人物的宣傳GG。

  中國經濟發展向來分東部、中部和西部,從經濟角度來看各省的在全國的知名度,位於東部的江浙滬自是位居榜首,筆者出生於JX省,直到讀大學之前,足跡只踏足過往東的ZJ省。筆者自小便聽聞鄉民前往ZJ省務工,其次是FJ省和GD省,筆者有段留守少年經歷,不過比很多新聞媒體上報導出來的留守兒童好很多,暑假的時候,可以跟隨大人前往浙江,初識城市的風貌,長期鄉村環境的薰陶,遠比不上暑假期間受城市繁華的衝擊,使得筆者一直嚮往浙江。高考那年,心裡一直在想報考去浙江讀大學,一方面出過遠門的地方只有浙江,其次也挨近家鄉江西上饒,行程較為方便,但是世事茫茫難自料,只因已經在廣東成家立業的表兄推薦,陰差陽錯的來了千里之外的GD省。江西和廣東是臨省,從家前往學校乘坐火車時卻要途徑HUN省,更讓筆者意外的是,很多熟悉的同學競相報考HUN省的高校,儘管未知他們選擇湖南的緣由,但是猜想,那時候同學普遍對湖南了解有限,或許是綜藝節目《超級女生》和《快樂大本營》廣泛宣傳的湖南對他們有影響所致。多位熟悉的同學選擇前往湖南讀書,具體原因無關宏旨,想必是當年火爆一時的湖南衛視,鄭重的向青春時期的同學推介了一番,引致當年的他們將報考HUN省的大學當作可行方案。

  雖然沒有挑燈看劍似的追過星和必看綜藝節目,但湖南衛視當年的勢頭,不得不讓筆者也會偶爾看看,就在觀看湖南衛視的綜藝節目時,一位知名主持人鄭重其事的講到,湖南有個好聽的雅稱瀟湘。廣泛欣賞古典詩歌文學後,發現瀟湘是出現頻率較高的詞彙,猶如經典古詩詞中經常出現古都長安、洛陽、金陵及江南名城揚州等,詩詞中的地名通常就是指地名,而瀟湘卻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它不是指具體地名,而是與湖南地界相關的地方皆可使用瀟湘代指,再者,瀟湘在詩詞中蘊含了相思或傷心之寓意,是創作者寄託情感的代名詞。隨著對瀟湘之名的深入了解,開始喜歡這個地理名詞的稱謂,猶如許多朋友喜歡煙雨江南一致,瀟湘的名氣或許難敵江南,在拼音朗誦上面,甚是感覺瀟湘應勝出,中國的三十多個省市雅稱或別稱中,湖南的瀟湘之稱呼自是認為可以摘得桂冠。

  瀟,指湖南境內的瀟水河,而湘是指橫貫湖南的河流湘江,這詞最早出現在《山海經》中,記載「帝之兒女居之,是常游於江淵,澧沅之水,交瀟湘之淵」,澧沅瀟湘四個字皆是湖南境內的河流之名,然而取瀟湘作為湖南的美稱,有可能是瀟水和湘江的水流對湖南的養育作用更大,再者,瀟湘的讀音容易入耳,音色動聽想必也是很多文化人喜歡用它作為HUN省雅稱的重要原因。《山海經》的記載著一個很古老的傳說,據傳堯帝的兩個女兒湘妃娥皇、湘夫人女英同是嫁給了舜帝,舜帝在巡查湖南的路途中去世,娥皇女英聞訊而至,悲鳴灑淚,相繼投江而亡,成為湘水之神。此後,瀟湘之名廣為流傳,經歷代文人的演繹並不斷賦予新的內涵,成為美的象徵,也同時蘊含了傷感寓意,如用作詞牌《瀟湘神》、戲曲名《瀟湘夜雨》,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經過瀟湘之地後便以《瀟湘神》之名進行了詩歌創作。

  如上文所言,作為HUN省的雅稱,這個名字著實讓人愛,嵌入詩詞裡卻多寓意為離愁別緒和悽美情感,成為文人眼中很是傷感的詞語,超出它原來地域名稱所賦予的意義,或許正因為它悽美的寓意,故能成為文人創作時慣用的地域名稱。三國時期,富有政治抱負的曹植,渴望建功立業,但卻不得其兄魏文帝和侄兒魏明帝的重用,多次遷徙封地頗為不得意,遷徙途中經過湖南時,創作詩句「朝游江北岸,夕宿瀟湘沚」,也即他曾在瀟湘的水洲棲息,在曹植所在的時代,湖南多數地區尚屬蠻荒之地,曹植在小洲上棲息,足見他作此詩時心境非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曾經被貶至湖南永州(瀟水主要徑流的城市),今日的永州依舊是HUN省乃至全國範圍內落後的城市,貶至永州的柳宗元,心境十分低落,為此感慨的寫到「春風無限瀟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向友人表達自己的艱難處境。


  宋代文學家陸游曾高度的評價瀟湘在詩詞文學裡的魅力,誇張的寫到「揮毫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意思即要想創作一首好詩,需要到瀟湘歷經一番。湖南在車馬慢的時代,大部分地區較為落後,且離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有較遠的距離,故成為朝廷貶謫文人士大夫的常選之地,這麼理解的話,陸游的瀟湘之辭或許有遭受貶謫或者時處逆境之意,內心不平而鳴之,方能創作出深遠宏闊的詩句。貶謫湖南的文化名人,在唐代以柳宗元為代表,在宋代以婉約派詞人秦觀為代表,他們被貶至瀟湘的共同點,皆源於朝廷厲行改革後造成的黨同伐異,最常用的說法是政治鬥爭,他們分別貶謫至永州和郴州,也都留下瀟湘之辭,其中秦觀的瀟湘詩句有多首,以《踏莎行·郴州旅舍》最為值得欣賞。

  趙宋哲宗朝時,廟堂上的新舊兩黨的鬥爭逐漸惡化,親政後的宋哲宗為恢復其父宋神宗革故鼎新的遺志,大力貶黜舊黨成員並讓新黨人員官復原職,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和蘇軾同屬舊黨而面臨被貶的時運。宋哲宗紹聖年間的一個初春時節,被貶到郴州的秦觀遭遇了人生最低谷,削去官爵和俸祿,又接著被貶至更遠的橫州(今廣西南寧),準備離開郴州寓居旅舍時,寫下了這首淒婉傷感之作,文學界的秦觀被稱為「古之傷心人」,細細品味完這首《踏莎行·郴州旅舍》,究其緣由自可明了。踏莎行,本意是歌詠古代民間盛行的春天踏青活動,演變為詞牌名後,多被詞人用來描寫離愁別緒的情感,其中以秦觀的這首最為經典,尤其是其結尾含有「瀟湘」的兩句,可謂是最為令人喜歡的瀟湘名句。

  《踏莎行·郴州旅舍》

  (宋)秦觀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這首詞大意是,暮靄沉沉,樓台消失在濃霧之中,月色朦朧,渡口迷失不見,拼命尋找也找不到理想的桃花源,怎麼能受得住獨居在郴州旅舍的寂寞,春寒結束的斜陽時刻,聽到杜鵑聲聲哀鳴,收到遠方友人的關心,寄來了問候的書信,卻平添了我深深的離恨別緒,郴江之水繞著郴州流就好了,卻偏偏要流到瀟湘去。驛寄梅花是化用了北朝文學家陸凱的詩句「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遺枝春」,寓意收到了遠方好友的問候,古代郵寄信件很麻煩,於是便將信件放入魚形的匣子裡,故有將魚傳尺素比喻收到書信,收到好友的關心和問候,想到好友們和自己一樣,遭遇貶謫,一路上也是悽苦寂寞。這首詞寫出作者羈旅路上的哀怨欲絕,「桃源望斷無尋處」,不僅說明作者未能尋找到理想的安樂之所,也是作者悲觀的認為,悽苦孤獨的貶謫之路不知何時何地才是盡頭。近代詞論家王國維曾評價秦觀詞作最為淒婉,至《踏莎行》中「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變得更加悽厲矣,有人認為「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乃絕唱,深刻的詮釋出秦觀作為失意人的悽苦和哀怨心情。

  據傳,秦觀左遷至郴州的旅途中,經過長沙時,結識到一位仰慕他很久的歌妓,並且數日繾綣把酒言歡,乃至這位歌妓向秦觀表示願侍奉左右,後來秦觀尚未北還便過世了,這位長沙的歌妓聞訊哀慟而死。這樣的故事,似乎很是流行於宋代失意的士大夫中,有如甚至胡編亂造,說著名詞人柳永在貧困交加中去世,靠藝妓們眾籌得以安葬,這些故事的真實性無關宏旨,或許可以說明一點,宋代失意的文人喜歡在歌妓中尋找心理慰藉。秦觀與長沙歌妓的故事,應當確有其事,但不至於像傳說的這般悽美,把「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理解成秦觀內心包含了對長沙歌妓的相思之情,自是牽強的理解,更有甚者說秦觀的名篇《鵲橋仙》與這位歌妓同樣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秦觀的另外一首瀟湘詞作《阮郎歸·瀟湘門外水平鋪》,從詞作內容上來看,應是長沙歌妓依依送別他時而創作的詞,而《踏莎行》這首是秦觀在郴州旅舍時創作的,似乎與這位歌妓無關。然而,將秦觀與歌妓的經歷編纂成悽美的愛情故事,用以吸引讀者的興趣,在詞句的基礎上加持哀怨動人的故事,讓人更容易理解它的魅力,不失為一種推廣優美詩詞的好方式,畢竟讀者更喜歡讀故事,而非冷冰冰的辭賦文章。

  不管是柳宗元的「春風無限瀟湘意」,抑或是秦觀的「為誰流下瀟湘去」,瀟湘的寓意都帶有濃郁的悲情,這是瀟湘出現在詩詞中最為突出的寓意,其次瀟湘嵌入在詩詞中後,還具有離別的寓意。盛唐詩人王昌齡,有一段貶謫至湖南龍標縣的經歷,李白為此賦詩「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表示慰問,王昌齡與大多數淪落至湖南的文人一樣,也創作過瀟湘之辭,較為值得一讀的是名為《送魏二》的送別之作,寫到「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裡長」,深刻的反映出作者對友人的惜別之情及面對分別後的羈旅愁緒。瀟湘出現在送別作品中,更為值得欣賞的是晚唐詩人鄭谷的七絕佳作《淮上與友人別》,它用語精簡凝練,讀起來朗朗上口,友人之間的深厚友誼瀰漫在字裡行間。

  《淮上與友人別》

  (唐)鄭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從詩題可知是作者與友人分別時所作,有可能是即興之作,這首詩與常見的送別詩有所不同,是兩人各奔前程的握別。揚子江即長江在江蘇一帶的稱謂,因此詩題的淮上是指揚州,古時候常有折柳送別的習慣,故作者開頭便寫揚子江頭的楊柳,首句便有離別之意,接著說愁殺渡江人,說明準備渡江的他們滿懷愁緒,渡江人也有離別情愫。源於古代車馬慢的客觀條件,分別地點一般會選擇有口岸渡口的河邊,或者在古道邊供人歇息的驛亭,這些畫面一般會常見於古裝影視劇中。第三句「數聲風笛離亭晚」,再次寫到了離別之意,與友人在驛亭餞別,酒酣情濃,席間吹奏起來的風笛聲,渲染了他們將要各奔東西的愁緒,從其詩句地名所代表的方位來看,各奔南北更恰當點。最後一句富有韻味,其字面意思是他們從揚州出發,友人往西北方向奔赴陝西(三秦之地,源自秦朝建都陝西咸陽而得名),作者向西南方向前往湖南,點到他們一南一北各向天涯為止,呈現友人愁作者亦愁的韻味。作者的這四句詩中,從楊柳、渡江、離亭到兩「向」,每一句詩中都蘊含了離別之意,對彼此的離情進行反覆渲染,深刻的表現出作者與友人即將南北異途的無限愁緒,尤其是尾句「君向瀟湘我向秦」,不言離悵別緒,而愴然離別之意溢於言表,是含有瀟湘之名的經典離別之辭。

  瀟湘不僅在詩詞文學中有濃厚的一筆,在長篇小說文學中亦見長,有四大古典名著之首頭銜的《紅樓夢》,與瀟湘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在小說裡面,奢華的賈府為了迎接成為妃子的賈元春歸家省親,窮奢極欲的興建大觀園供賈府的青少女們居住,其中女主角林黛玉居住的房子名為瀟湘館,因此也用瀟湘代指林黛玉,從這個稱謂便可知,瀟湘是小說作者曹公設下的伏筆,預示著林妹妹淒冷哀婉的結局。曹公創作下的林黛玉,「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是典型的人見人愛的美人胚子,或許太過絕世的容顏背後,卻是羸弱多病的體質和孤僻冷傲的性情,自帶紅顏薄命的意味,而瀟湘之名在文學中,多含有傷心悲苦之地、無可奈何之意,正合主人公林黛玉的命運。

  作為省級行政區域的雅稱,HUN省之瀟湘,遠遠勝過SX省之三秦、SX省之三晉,還有名為齊魯的SD省,更有甚者,猶如筆者故鄉江西,有個贛鄱之稱謂,都難以與瀟湘相提並論。無論是在詩詞文學中還是在古典小說中,瀟湘之名都富有生命力,多款網路遊戲繼續使用瀟湘的名稱,被從事文學創作的朋友用作筆名等,在它本身拼音流暢優美之餘,還被歷代文化人賦予深刻的韻味寓意,使得很多喜歡文學的讀者也喜歡了瀟湘這個名詞。瀟湘的詩詞名句遠不止秦觀的「為誰流下瀟湘去」和鄭谷的「君向瀟湘我向秦」,柳宗元的「春風無限瀟湘意」和王昌齡「憶君遙在瀟湘月」等皆是不錯的佳句,然而就筆者的文學欣賞感覺來看,自是當屬秦觀的名句摘得桂冠,鄭谷的別離之辭贏得榜眼。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