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正是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又逢君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台煙雨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江南,單從字面意思上講,應指長江以南地區,不過在歷史和人文地理上,人們在使用「江南」時卻賦予了它非凡的意義,江南在文學上與塞北對應,塞北出現在詩詞裡,多呈現蒼涼悲壯之感,而江南多以煙雨朦朧的形式出現,現在人們仍然較多使用煙雨江南之辭。從歷史角度上看,秦漢時期的江南泛指長江以南延至嶺南地區,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西晉朝廷無法有效抵禦北方少數民族的內遷,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被迫南遷,也即歷史上的首次衣冠南渡,長江以南地區迎來的大發展契機,到李唐時,中央政府設立江南道,江南這個名詞開始出現在行政區域裡,趙宋時期,江南又開始劃分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到明清時代,唐宋時的江南地區,富庶程度在全國遙遙領先,現在依然是全國最富裕的地帶。從人文地理上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江南泛指長江中下游地區,這地區一年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濕,冬季陰冷乾燥,依託長江流域,湖泊分布較廣,國內有名號的湖泊幾乎都集中於此,如江西的鄱陽湖,湖南的洞庭湖,江浙共享的太湖,安徽境內的巢湖,狹義的江南則專指江浙地區的幾個州府,也即以蘇杭為首的幾個城市,浙江的嘉興、湖州、紹興、杭州加上江蘇的蘇州、常州、南通、無錫等地,還加上獨立成直轄市的上海,它原屬清代JS省的松江府。

  江南的歷史演變,無論是從地理角度還是行政劃分,都逐漸從大到小,從西到東演化,這個變化過程符合江南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趨向,現在國人眼裡也幾乎只認「狹義」的江南,也即環太湖周邊的幾個江浙城市,這裡的經濟發展遙遙領先於全國,哪怕是改革前沿陣地的珠三角地帶,也不得不甘拜下風。曾經看到網上爭議JX省是否屬於江南地區,從遠點的歷史文化角度看,它屬於江南地區,如江西的滕王閣被譽為江南三大名樓,JX省也是從宋元時期的「江南西路」演變而來,JX省在行政區劃上定型並延續至當代,並且與核心江南地區的經濟文化漸行漸遠,因此在現代人眼裡,江西並不屬於江南,更有一種可能,江西在經濟上的地位一落千丈,以蘇杭為中心的狹義江南,不想與之共舞。大範圍內的兩湖地區,分布有號稱江南三大名樓的黃鶴樓和岳陽樓,似乎不在意是否冠以「江南」的名號,也沒有爭議是否屬於江南的話題,或許是兩湖文化人不想捲入無謂的爭論,倒不如專心發展屬於自己的「瀟湘」和「荊楚」人文名號,筆者故土江西也應該丟掉曾經輝煌過一時的「江南」角色,倒不如發展專屬自己的文化符號。

  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一詞出現在北朝文學家陸凱的詩中,陸凱贈別好友時,寫下「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意思是江南沒有什麼好的東西表達我的感情,姑且送給你一枝報春的梅花表達我的祝福,由此可知,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在長安洛陽一帶,當時的長江流域抑或太湖流域的發展,尚未使得當時的文人士大夫們刮目相看。自首次衣冠南渡之後,中國歷史上慢慢習成了政治上的南北之爭,政治向來北方占優勢碾壓南方,而且多數新朝開創者為北方人,而且歷史上向來是北方政權消滅南方政權進而完成大一統,其次官僚系統也是北方人占優勢,或許南方士族深知政治上難敵北方,索性努力發展經濟,南北朝時期便是典型的例子,偏安一隅的趙宋後半期亦是如此。南北朝時期,南朝經歷過宋齊梁陳四個政權,而北朝由多個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組成,從歷史事實來看,北朝延續下的隋朝政權滅掉了南朝陳,進而統一全國結束了中國長達三個多世紀的南北分裂局面,身為北朝人的陸凱,對南朝的「江南」地區有所輕視,想必也是情有可原。

  歲月流轉到唐代,南方的發展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一方面是衣冠南渡帶來的經濟效應,另一方面是南方的地理氣候條件,相對而言發展經濟更具有優勢。自安史之亂大肆破壞北方經濟後,也即唐朝中後期開始,古都西安一千多年的京師地位開始走下坡路,儘管千年之後的今日,西安尚保留著西北重鎮地位及濃郁的古城文化氣息,但它在國內的氣勢遠不如盛唐了。從大唐京師西安繼續往西北方向而行,就到了陝甘寧邊界,再繼續往北就是與江南對應的塞北,唐朝前半葉盛產邊塞詩,其本質上也是當時塞北在人文上勝過江南。從秦朝開始修築長城抵禦北方遊牧民族,漢高帝劉邦被匈奴圍困白登圍,到霍去病直驅千里北擊匈奴,南北朝時期的南方漢人政權和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對峙長達一百多年,歲月流轉至唐宋時期,對中原政權來說,一直深受北方政權的威脅,因此塞北一直中原政權抵禦北方強敵的重要關卡。唐宋以後逐漸富庶的江南,為國家提供糧食和經濟支持,也是因為江南地區相比北方的戰爭較少,可以得到較好的經濟積累,因此多用江南積累的財富支持塞北將士保家衛國。

  歷史書上講到,安史之亂可謂是中國的歷史走向的轉捩點,這次長達八年之久的動亂造就了再一次衣冠南渡,安史之亂主要發生在黃河流域,也即當時大唐的經濟和文化中心地帶,戰亂使得很多士族被迫南遷,由於這次的南遷,讓中國的經濟文化重心向南遷移。在宏觀南遷的歷史背景下,不知名的詩人張繼,為了逃避戰亂而跟隨士族漂泊至蘇州時,愁緒難以消遣故而創作出傳世經典《楓橋夜泊》,唐玄宗時期的著名音樂家李龜年淪落至湖南長沙,在長沙遇到了曾經的故友杜甫。安史之亂後,詩聖杜甫過著相對漂泊的生活,在四川安穩過一些年,不幸的是,主政蜀地的好友嚴武去世,晚年的杜甫便舉家離開蜀地,顛沛流離經過湖南長沙,遇到了曾經交往甚繁的音樂家李龜年,甚是感慨萬千,於是創作出《江南逢李龜年》這首詩,這首詩的背景也可謂是衣冠南渡的一個小縮影。


  杜甫作此詩不久,足跡止步於湖南地界,也即在杜甫的眼中,湖南地處長江以南,是理所當然「江南」,這當然是唐代時期的「江南」認知,故而在湖南的東面鄰省江西,在從廣義角度來講,毋庸置疑屬於江南的範疇。江南地區的確是個很大的地理概念,不過地理範圍太廣則不利於凸顯江南的特色,現代意義上的「江南」限定在江浙一帶部分地區,似乎更能彰顯江南的人文韻味和文化氣息。一位頗受皇家和王公貴族賞識的歌唱家李龜年,一位曾經漫遊長安積極入世的詩人杜甫,卻因戰亂不堪和政局變遷打亂了美好的人生境遇,戰亂後,李龜年不再受王公貴族的賞識而流落到江南,杜甫在蜀地可依靠的好友去世後不得不選擇出川過湖南,多年不見的他們同是天涯淪落人,都已經不再年輕的他們相逢在唐人時期的江南。故人相逢酒過三巡,撫今追昔,自是情不自禁感慨萬分,李龜年為杜甫演唱一曲,杜甫為李龜年賦詩一首,於是杜甫這首經典的七言絕句《江南逢李龜年》流傳給後人鑑賞。

  《江南逢李龜年》

  (唐)杜甫

  歧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從《江南逢李龜年》前兩句「歧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可以看出,杜甫和李龜年曾在京都長安生活的有滋有味,出身音樂世家的李龜年頗有藝術天份,成為唐明皇時期的頂流歌手,常在豪門貴族的府宅,尤其是皇室宗親岐王的家裡展現歌喉。崔九是唐玄宗的寵臣,經常邀請李龜年在自家庭院裡演唱,官宦世家出生的杜甫,在祖上的恩蔭下自是可漫遊在王公貴族的府邸,經常出入朱門豪戶,從而與音樂家李龜年交往甚繁,由此看出,若非安史之亂的影響,他們的生活大概率會是花天酒地,秦樓楚館隨時歡迎,常來體驗美麗人生。安史之亂期間,大難來時各自飛,八年的戰亂,大唐的政局發生重大轉折,朝廷的權威被削弱,藩鎮開始各自為政,在這樣的背景下,杜甫和李龜年為前途各奔西東。好巧不巧的是,他們在江南(湖南一帶)相遇了,他鄉遇故知,自是少不了噓寒問暖一番,回想下曾在岐王府宅和崔九庭院的瀟灑日子,開心釋懷一笑,感慨下「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他們在江南相遇時,正值江南風景秀麗,安史之亂前,江南原本只是他們消遣的愜意之所,本應該是他們相約去賞花的,沒想到卻是在他們「落花」時相逢於江南,也即在他們境遇低迷時相遇,不得不感慨人生境遇的滄桑變遷,同時呈現了作者感嘆世事難料的悲傷之情,對人生年華的盛衰,人情的聚散離合,彼此的流離悽苦頗為傷感。此詩語言平易,但是表達的意境極其深遠,賞析本詩時要結合時代背景和他們的經歷,聯結著杜甫和李龜年面對的時代滄桑和人生巨變,方能明白「江南好風景」和「落花時節」一揚一抑的深刻蘊涵,懂得這首詩字裡行間流露的無限感懷之情。

  杜甫在湖南長沙過世後的第二年,中唐詩壇的頂流人物白居易和劉禹錫相繼呱呱墜地,他們在未真正認識之前便已知彼此的存在,且也會互贈詩書,然而他們首次會面,則是他們中年後的事情。白居易在揚州附近的蘇杭一帶任職,劉禹錫恰好經過揚州,天賜良機促使他們首次約在江南名城揚州會面,自此後的他們,成為莫逆之交,經常唱和互贈詩篇,其中最為出名的詩句是劉禹錫酬謝白居易時所寫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兩句詩的境界極高,值得敬仰。白居易在蘇杭任職期間,自是遊歷過江南的大好風光,後來與劉禹錫正式成為知己後,兩人經常攜手同游江南風光,他們一度以「憶江南」曲作詩互贈對方,其中最為出名的詩篇便是白居易的《憶江南三首》。白居易在詩作回憶江南美景時說到,江南美景猶如「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最美的地方當屬蘇州和杭州,也即在宋代以後開始被譽為人間天堂的蘇杭,即狹義江南的核心之城,至今為止在國內城市地位方面依然保持前列。

  唐代以來,江南在中國的地位逐漸躍升,不管在經濟上還是人文上,至今為此已有千年引領全國,尤其是中唐以降,藩鎮叛亂時有發生,江南遠離京師長安及東都洛陽等政治中心,相對安定的環境也促使文人墨客紛紛入駐江南,閒居洛陽的白居易夢想再次神馳江南,或許已成為李唐中後期文人的普遍情愫。美麗的江南歡送詩王白居易和詩豪劉禹錫後不久,正值年輕有為的杜牧開始涉足江南,而立之年的杜牧受到淮南節度使的青睞,在揚州一帶任職,也即他多首詩篇提及的江南名城。熟悉杜牧詩篇的朋友應會知曉,杜牧在江南的風流韻事最為世人所熟悉,在春風十里的揚州路上誇讚歌妓、二十四橋明月夜時教玉人吹簫,想著聘聘裊裊十三餘的少女,總之杜牧對江南美色的描繪自有他匠心獨運的藝術手法。在杜牧獨樹一幟的腳本里,江南女子之美令人讚不絕口,在此之餘,他描寫的江南自然勝景也不相伯仲,《江南春》是他描寫江南山水風光的七言絕句,將江南風光描繪的神奇迷離,別有一番蘊意。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江南春》素有盛譽,詩開頭兩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簡短的十四字卻描寫出江南的豐富多彩,千里的江南大地鳥啼聲聲,綠草紅花相映襯,水邊的村寨,山麓的城郭到處都有酒旗在飄揚。在古代到處飄揚著酒旗,也即到處有酒館旅舍,是象徵著人間繁華的氣息,若是一個城市酒店旅館林立,這個城市必是繁華之城,燈紅酒綠雖然有時候是貶義詞,但是它也預示著繁華熱鬧的景象。後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讀者對這兩句的理解莫衷一是,有理解成煙雨朦朧的江南美景中,還依舊矗立著很多南朝時期遺留下來的寺廟,也可以理解成南朝時期的寺廟,很多已經湮沒在煙雨之中。前兩句肯定是讚美江南風光的,後兩句由於理解不一,有人認為是表現作者對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認為是一種諷刺,諷刺當朝大肆信佛事件。

  從南朝的宋齊梁陳四代到晚唐時的杜牧,至少有三百年光景,南朝時數以百計的土木建築型寺廟,從自然物質角度上看,早已經雨打風吹去,杜牧自是難以見到自南北朝時還尚存的寺廟,這兩句的理解則偏向於南朝的寺廟早已湮沒在煙雨中,但是從另外角度上看,許多千百年前建有寺廟的地方,現在依然是有名的古剎,故這兩句也可理解成,南朝時期的寺廟可以毀而復建,直至杜牧所處的晚唐,故能依舊矗立在煙雨中。把後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理解成,到處是南朝以來香菸繚繞的寺廟,亭台樓閣矗立在朦朧的煙雨之中,理解成江南很多人信奉佛寺,很多香客在寺內祈福,寺廟香火旺也是繁華景象之一,說明很多人有閒有錢供奉神仙。莫衷一是的解讀自有其可立腳的理由,千年後的今人自是無需對這些做無謂的爭論,權當它只是單純的描寫江南的春天美景,更為重要的是,人們習以為常的煙雨江南之詞,或許是從杜牧這首詩流傳開來的。

  南北朝時期,文學家陸凱贈別前往江南的朋友時,還是江南無所有,到杜牧所處的晚唐後期,詩人韋莊已言道「人人盡說江南好」,幾百年時間,江南在文人心中的位置位華麗變遷。今日的江南,在世人眼裡,多以煙雨江南和古鎮著稱,吸引著國內外遊客過來觀光,更為關鍵的是,江南的經濟地位一直位居國內榜首,這也是江南形成深厚文化底蘊的基礎所在。清朝前半期,康熙和乾隆兩爺孫多次下江南,無非是江南的經濟地位及稅賦對國家財政的舉足輕重,倘若皇帝只是勞民傷財般閒遊江南,那幫朝廷大臣可不會同意,但是為了威懾江南士族勢力及收攏江南的賦稅,則是借游江南辦正事,不過在文人眼裡則是調侃他們借辦事去閒遊。江南地區的經濟成就,造就了今日江南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氣息,江南古鎮的旅遊GG頻現,描寫江南風景的書籍不勝枚舉,將讓更多的人知道江南的美,吸引遊客感受江南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

  在欣賞江南古鎮風光時,尤其是在朦朧煙雨中,江南猶如一幅風景畫,此時的人們常常會用「煙雨江南」的話術形容眼前的江南,而煙雨一詞,想必與杜牧的「多少樓台煙雨中」有點瓜葛,畢竟這首傳誦甚廣的詩篇,是描繪江南的,而且在大眾眼裡,留下經典語句遠比歷史讓人記憶深刻。杜甫詩句中的江南系今日的湖南長沙,現在的湖南應幾乎不再冠以江南之名,畢竟他的瀟湘之名更有文藝范,杜牧詩篇的江南無疑是正宗的江南,是描寫江南之美的佳作。曾經對江南有所嚮往,皆是因為習讀了文人墨客關於江南的佳作,江南詩詞所述的江南,是文人眼中的江南盛景,從旅遊GG中看到的江南,也是經過人家有色眼鏡過濾的,真正體驗江南之美,不如自身親臨其境,畢竟未經歷過杜牧在江南的風流,想必感受不到春風十里之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