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君問歸期未有期 鉛華不可棄莫是藁砧歸 斜風細雨不須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唐宋之交的五代十國時期的吳越國,有個美好的故事流傳於世,吳越國的國主錢鏐料理完繁忙的政事後,欣賞到鳳凰山腳下桃紅柳綠、萬紫千紅的風景,頓時想起已經回娘家小住的夫人吳氏多日不見,於是提筆寫下一封書信託人帶去給夫人,信中寫到很想念她,卻又留言「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這麼頗有技巧的語言,讓夫人吳氏甚是感動,此事傳開後成為佳話。後來,這句話演變成丈夫對妻子深沉內斂的愛,一百多年後的蘇軾還依此典故作詩《陌上花三首》,說吳人(即吳越王所管轄的區域的人,今相當於江浙滬一帶)用其語為歌,含思宛轉,聽之悽然。「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的意思即田間阡陌上開滿了鮮花,夫人可以慢慢欣賞花,不用著急回來,原本吳越王是非常想念夫人而急切的想催她早點回來,但是卻正話反說,說緩緩而歸。這個美好的佳話,真實與否無關宏旨,它讓我們理解更多的是,語言表達是非常講究技巧的,漢語言體系中,正話反說是最為常見的言語技巧,尤其是漢語口語,乃至需要結合上下文背景及說話的語氣去理解,其本質上是人們在表達內心想法時宜避免直言不諱,直言不諱容易讓人心裡不舒服,而智慧之人通常多會委婉說辭。

  在詩詞文學中,婉轉隱晦的表達作者思想感情是非常多見的,猶如吳越王錢鏐的「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這句話的核心字詞無疑是歸,即返回歸來,從外面回來之意。歸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金文,其原來的本義是指女子出嫁,後引申為返回義,古人認為女子出嫁說明該女子有了歸宿,因此進一步引申為歸宿之意,其成語如無家可歸、歸心似箭等,都含有返回之意。在詩詞中,歸字算是出現頻率較多的字,其寓意往往是很久未返回的狀態,猶如「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之言,暗示夫人吳氏久去未返,漢代《十五從軍行》中的「十五從軍行,八十始得歸」、南北朝《木蘭辭》中的「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李白邊塞型詩篇《關山月》中的「戍客望邊色,思歸當苦顏」等,「歸」字的背後都含有「久去未返」之意,孟郊歌頌母愛的名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更是直白的詮釋了其蘊意。唐詩系列裡,有一種類型名為閨怨詩,這類詩大多描寫少女少婦在閨閣中的憂愁和怨恨,有些憂愁的源頭便是思念久久未歸的丈夫或情人,如中唐詩人權德輿膾炙人口的名作《玉台體》,晚唐詩人李商隱的代表作《夜雨寄北》亦相似,詩句中歸字皆有特色韻味。

  《玉台體》

  (唐)權德輿

  昨夜裙帶解,今朝蟢子飛。

  鉛華不可棄,莫是藁砧歸。

  得益於網絡的宣傳,有幸見識到這首詩,對尾句「鉛華不可棄」尤為喜歡,詩雖簡短,但需要註解方能讀懂,緣由網絡上看到詩詞學者對其的講解,方對這首詩感興趣,學者說此詩需要將其嵌入生活中理解,也說它含有濃郁的唐代生活氣息。首句「昨夜裙帶解」,女子晚上休息,丈夫不在家時,裙帶去莫名的自行解開了,這是很懸疑的說辭,有可能是女子睡覺時幻想和丈夫溫存一番,女子不由自主的解開裙帶,接著說「今朝蟢子飛今」,古代見到蟢子飛時,被視為喜樂的徵兆,前兩句皆為喜兆的描寫,亦是非常曖昧的藝術手法,把女子思念丈夫的急切之情展現的生動傳神,令人玩味。第三句「鉛華不可棄」,鉛華即女子的化妝品,話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儘管沒有人欣賞自己或是愛自己,也要精心裝扮一番,表現出自己愛自己的樣子,精心打扮無疑便是女子愛自己的直觀表現,裝扮不僅僅為了取悅他人,更重要的是取悅自己,去延伸這句話的深刻意境,則是哪怕人生處於最為荒涼無助的時候,也得把自己整得漂漂亮亮的,這句話或許適合送給那些處於低迷抑或不愛裝扮的女子們。尾句「莫是藁砧歸」用了典故,藁砧即今日切菜剁肉的砧板,出現在詩詞中,是古語中對丈夫的隱喻,故這句詩大意即說,莫非是丈夫要回來了。學者講解這句詩時,提到他小時候常在眷村里找朋友玩,時常聽到有婦人拿著菜刀剁砧板時嘴裡常念叨「殺千刀的」,學者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形象的講解了藁砧為何隱喻成丈夫,更說到這首詩需結合生活經驗去體會,意境韻味自會不言而喻。

  女子負責主內的社會情勢下,夫妻鬧彆扭吵架後,丈夫一般是甩門而出,而獨留妻子屋內哭哭啼啼,但是家務依然是妻子在操持,到準備膳食時,把肉菜放在砧板上,也即古代的藁砧上,妻子拿著菜刀在剁肉時,會習慣的在嘴裡念叨道「你這個殺千刀的,我剁死你」,這首詩第四句所蘊意的生活氣息便是如此。筆者早年在鄉下農村時,見識過母親或者伯母嬸嬸在廚房準備飯菜時,經常一邊切菜剁肉一邊嘮叨丈夫的不是,甚至開罵,結合該詩的註解,對這首詩的韻味自會宛然一笑。這首詩作者巧妙抓住唐代女子思夫的心態,通過生活化的語句對其進行渲染,將女子的思夫之情含蓄的呈現出來,對丈夫是否歸來卻不留筆墨或伏筆,留給讀者去自行遐想詩中的未盡之意。這首詩最為值得銘記的是「鉛華不可棄」,這句話好似女子的內心獨白,悄然的描繪出「豈無膏沐,誰適為容」的形象,拿到現代來講,可用來鼓勵女子為悅己者容,更重要的是寓意愛自己,將自己最美形態展現出來。以閨怨情調為主《玉台體》系列組詩是權德輿的代表作,猶如「昨夜裙帶解」這首,引用了裙帶解、蟢字飛等生活中不經意的生活細節,刻畫出女主人公內心深處的思夫情緒,感情真摯且樸素含蓄,俗不傷雅亦耐人尋味。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權德輿作為中唐時期的宰相、詩人、文學家,是歷史上少數去世後諡號為「文」的臣子,因此又稱他為權文公。在仕途上,權德輿仕宦顯達,曾執掌文柄和廁身宰相高位,名重一時,很多社會文人名流投其門下,政治上主張德政和法治結合,嚴懲貪官污吏和減輕民眾稅賦等,受到當時士大夫階層的認可和後世的讚賞。權德輿不僅是中唐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著述頗豐,同時代頗有盛名的文學家韓愈更是讚賞稱道他「行世祖之,文世師之」,然後文學知名度卻遠不及韓愈。韓愈的歷史名氣主要源自他被後世文人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且著有多篇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文章,如《師說》和《馬說》等,《祭十二郎文》亦是代表作之一。魏文帝曹丕曾言道,文章乃不朽之盛事,也即好文章可以名垂千古,這對於一些文學家的確是做到了,如一代文宗韓愈以及著名的大詩人李白杜甫等,權德輿未能名垂至今,或許是他的詩文不敵韓愈,儘管他們曾經都是文學大家,都獲得最高等級諡號的單字「文」。

  《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的代表作,此詩是作者給家人的回信,有學者考證此詩是作者寫給妻子王氏的,也有認為是寫給友人的,由於年代久遠,沒有確切的考證,從其內容來看,詩意情思委屈,纏綿悱惻,大概率像是寫給妻子的,倘若是寫給友人的,基友情節明顯,而且未免纖弱過於細膩柔媚,默認此詩是寫給妻子的回信,更為有利於解讀此詩意境。對於李商隱而言,非常遺憾的事情是,作此詩時,妻子已不幸病故,因此甚至會有人牽強的將此詩賞析為悼亡妻子的詩,也有人考證得出,李商隱作此詩時是已經獲悉妻子亡故的,因此此詩是回復位於北方的長安友人的,總之尚無權威的考證定論,莫衷一是,全憑讀者按情感傾向去賞析,然而這首詩蘊含的纏綿故事,易受許多重感情的讀者喜歡。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未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首詩首句「君未歸期未有期」是一問一答的寫作手法,您問歸期,但是無法給出確切的歸期,這句表現出作者仕途羈旅中的愁緒和不得歸家的酸苦。接下來說的「巴山夜雨漲秋池」是一般現在時,通過描寫近來連夜大雨,淅淅瀝瀝已經漲滿了秋池,道出作者自己在巴山的生活情景和秋思之情。第三句「何當共剪西窗燭」是生活中場景的描寫,蠟燭是古代夜裡照明的主要方式,點蠟燭時需要時不時的將燒焦的燭芯剪斷,以便蠟燭點的更亮,因此這句詩的意思是期待一起剪蠟燭燈芯,很像熱戀情人之間的生活場景,也因如此纏綿的生活情景的描繪,讓許多人認定這首詩是寫給妻子的,不過也有讀者認為,基友之間也是可以共剪燭芯的。尾句「卻話巴山夜雨時」是將來時,與第二句相對應,且復用「巴山夜雨」,一般來講,詩詞創作宜避免使用重複字詞,然而李商隱別出心裁,復用「巴山夜雨」之辭,構造出一般現在時和將來時的時態對比,巧妙的表現出詩人濃郁的相思之情,令人盪氣迴腸。

  李商隱之詩習慣性帶有隱晦朦朧的感覺,同比李杜詩篇而言,或者對比同時期的杜牧來說,他的詩著實讓人費解許多,或許是因為朦朧詩的特質,只可意會的意境,頗受多情重義的讀者喜歡。李商隱另有一首思歸、盼歸的詩《端居》中寫到「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同是表現客居他鄉思念親人的作品,在雨夜裡輾轉反側難以入眠,難免徒生愁緒,尚未獲悉親人音訊的李商隱,唯獨在思歸的夢中尋找慰藉。唐代詩人王灣在旅途停泊北固山時,感嘆「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盼望被趙宋朝廷扣留的弟弟能夠返回的詞人李煜寫到「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宋廷淪亡之際,詞人蔣捷,面對旅居他鄉徒增愁緒時說「何日歸家洗客袍」,這些也是思歸、盼歸的優秀詩詞,甚是值得推薦品讀。

  或許是因為古代文人長期面對羈旅生涯、戍衛邊疆、客居他鄉等生態,造就了很多人萌生思歸、盼歸的情愫,如前文提及的「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便是講述在邊疆戍衛國家的將士,十年或許才有得返回家鄉一趟,甚至更為淒涼的是少年出徵到耄耋老年才得返回,上世紀中葉,從各省潰退到台灣的士兵便上演過「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的淒涼世事,而相當部分人則是魂斷他鄉。權德輿的這首《玉台體》和李商隱的《夜雨寄北》都是有關思歸、盼歸的佳作,前者是妻子思念丈夫歸來,後者是丈夫想念妻子或者思念親友而期待歸家,都是簡短的絕句,紙短情長,用最簡潔凝練的語言刻畫出最長情的思歸愁緒,自是思歸、盼歸詩篇中的佳作,對於長期與親朋好友分隔兩地的讀者而言,細細品讀不啻為一種精神慰藉。

  在閨怨風格詩中,有時候閨怨即歸怨,怨久久未歸,這也可能是中文同音字里的博大精深之處,「歸」字在詩詞裡僅僅表示歸來也是常見的,如清朝詩人高鼎賦詩寫到「兒童散學歸來早」,它另有一種常見的寓意,指士大夫回家隱居不再做官,如陶淵明詩作《歸園田居》中寫到「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作為士大夫階層,無需稼穡之事,而陶淵明卻帶農業工具鋤頭而歸,必然是他辭官退隱後才有的。陶淵明是中國首位田園派詩人,江西首位文學巨匠,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其代表作《桃花源記》一度視為士大夫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象徵,被視為隱士的精神追求,他的詩作《歸園田居》曾是中學生必學的詩篇。歷史上辭官退隱的士大夫不少,例如素有梅妻鶴子之稱的林逋(宋仁宗賜諡「和靖先生」,世稱林和靖),唐代詩人張志和也曾經因為宦海沉浮和感慨人生無常而辭官歸隱,辭官之前便有了歸隱想法,為此賦詩《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表達出他的內心嚮往。

  張志和在仕途上有輝煌的經歷,在安史之亂前,得到太子李亨的賞識,後來李亨在安史之亂後登基稱帝,張志和得以重用,獻上的計謀取得成功,因此被擢升為大將軍享受正三品待遇,就純講待遇而言,這可和當代高官相當,可見張志和有平步青雲的時刻,然而後期政局的動盪和藩鎮割據的影響,張志和逐漸遠離廟堂權力中心,也便有了後期歸隱田園的經歷。在仕途上遭遇挫折,不得不選擇辭官歸隱,或者覺得自身才能已經不再得到重視,萌生退意或是在波譎雲詭的官場中抽身,不失為平穩著陸的好退路,總比那些眷戀官場而卻最後被清算的強百倍。著名書法家顏真卿任湖州刺史期間,歸隱後的張志和前往拜謁,時值暮春季節,桃花盛開湖泊水漲,鱖魚肥美,惺惺相惜的他們唱和切磋文藝,在此情勢下,張志和創作了這首歸隱佳作《漁歌子》。創作這首詩詞的次年,張志和不幸落水而亡,這首作品曾一度散失,好在被後來的黨爭領袖李德裕訪得之並記載下來,一時唱和者甚多並得以流傳至今,且影響過後世的一眾文人,尤其是宋代文人蘇軾和黃庭堅等文學家,特別推崇該作,甚至仿照它延伸創作新品。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

  (唐)張志和

  西塞山邊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首《漁歌子》描寫了江南水鄉春夏之交漁夫垂釣的情境,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白鷺象徵生活的閒適,前兩句描寫白鷺在山前自由的翱翔,襯托漁夫的悠然自得,正是桃花盛開時,掉落在潺潺流水中,江水裡的鱖魚長得正肥,表明漁夫可捕到豐厚的鱖魚,渲染漁夫生活環境的得意,生活在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中,能嘗到釣魚的生活樂趣。第三句「青箬笠,綠蓑衣」,這種景象在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譽的桂林能見識到,對於古代漁民而言,則是再正常不過的生活情景,尾句「斜風細雨不須歸」,即為了捕捉到肥美的鱖魚,不在乎微風細雨時的不利影響,不必為避雨而急急忙忙返回家,用語生動的呈現了漁夫閒適自由的生活情趣。作者大致的概括了漁夫垂釣的生活場景,將秀麗的江南水鄉風光融入到理想化的生活中,從而表達熱愛自然的情愫,呈現出對悠閒自由生活的美好嚮往。第二句中「桃花流水」,一般是用來形容春日美景,有時候也比喻男女之間的美好愛情,詩人李白曾寫過詩句「桃花流水窅然去」,亦是指自然美景幽深遙遠,張志和採用此詞語賦詩,便是詮釋他願傾心於鱖魚肥的美景之中,貼合他辭官退隱後的心境,自是在斜風細雨中不用著急著回家。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