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馬上相逢無紙筆 自古逢秋悲寂寥 風雪夜歸人 人生何處不相逢
逢,本義遇也,多指碰到、見到認識的人,因此有了常用搭配詞相逢,如生活中的俗語山水有相逢,延伸義有到了某個時間節點,如枯木逢春,形容枯死的樹木到了春天會恢復活力,兩者皆為自然現象,實際使用時多為其寓意。山水有相逢,原義是指自然界山水交接相連,寓意人與人總會有再遇或打交道的時候,不要把話說死、把事做絕,多點寬容之心,給彼此留有餘地等,枯木逢春,本義是乾枯的樹木到了春天就會迎接新生,現常寓意垂危之人或絕境的事務有轉機獲得新生的希望。相逢,寓意美好的遇見,正如歌曲《相逢是首歌》唱的那樣,相逢如歌曲般可愉悅人心,天各一方的成年人或有感慨,最美好的不是相遇而是重逢,相逢對成年人來說好比奢侈品一般。相逢,是詩詞裡常常會出現的詞彙,積極情感表達有如詞人秦觀的佳句「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詩人岑參的傷感詩句「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明代才子楊慎灑脫之言「一杯濁酒喜相逢」,自然也不乏寓意消極的,如初唐四傑王勃名篇《滕王閣序》中所言「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儘是他鄉之客」,蘇軾悼念亡妻的悲情詞句「縱使相逢應不識」,晏幾道的痴情佳句「猶恐相逢是夢中」。
逢,是個好字,清風不易逢,相逢是人世中難得的事情,如人生四大喜之一的「他鄉遇故知」便是人們所言的相逢,大到同城市上班的同窗,小到同住一條街道的好友,若非彼此特意相約,兩人之間極有可能是不會再逢的,易言之,同處一地的彼此都不相約而逢,遑論身處異地的人們。相逢難得,故在詩歌里表達傷情的居多,如杜牧暮年創作的七言絕句《江南逢李龜年》,表達了兩位落拓之人在瀟湘重逢的感慨,乃至親人之間,都猶如詩人李益所言的「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和權德輿的詩句「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今時今日,走親訪友都習慣性放在節假期,或許古人設立佳節,是相應王維所言的每逢佳節倍思親,而時至今日,可成為人們相約而逢的好日子,畢竟忙日苦多閒日少,水流雲散各西東,相逢好奢侈。儘管相逢常以傷感的意境出現,但亦有表達積極情感的,如白居易說婦人應似門前柳,逢春易發榮,劉禹錫名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等。
在古代,考慮到社會管理和統治的需求,身為士大夫階層的文人墨客,多有不允許籍貫所在地任職,或有禁止攜親帶屬等的規定,使得一些文人只身前往外地任職及處於羈旅途中,時間一長自然會觸發他們的思親情緒。在思親情緒湧上心頭之際,請人捎信或帶口信回家,想必是常有之事,即使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手機電話尚未普及之時,寫信或者請人捎帶口信,都是極為常見的事情。中唐詩人張籍任職洛陽時的一個秋天,想念家人的情思濃烈,於是請人捎信回家,捎信之人準備出發時,又叫回人家開啟信封,查看信件再斟酌一番,根據此情景,詩人創作了一首《秋思》名篇留存於世。盛唐時期著名邊塞詩人岑參,遠涉邊塞建功立業時,因常年未回京城,在馬上逢見入京使者,於是請求托帶口信,以慰在京懸望的家人,詩人根據請人捎帶信息時的情景,於是創作詩《逢入京使》,呈現出古代請人帶口信向懸望家人報平安的場景。
《逢入京使》
(唐)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從詩題可知,它描寫了詩人岑參與準備入京使者相逢的場景,首句「故園東望路漫漫」描寫作者當下的感受,表明已離開故園多時,唐代的邊塞主要是西北的XJ甘肅方向,故東望應是指望向京城長安(今陝西西安),第二句「雙袖龍鍾淚不干」說思鄉的淚怎麼也擦不干,以至於把兩條袖子都沾濕了,採用誇張的修辭手法表現濃郁的思親情感,為請入京使者捎書信回家報平安作鋪墊。後兩句「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作者想請使者捎帶書信回家,兩人騎在馬上,苦無紙筆的情形而有行匆匆的語氣,描寫的十分傳神,好比上世紀人們請即將登船或趕車之人捎帶口信的場景,追上去叮囑帶信之人,務必將口信轉達。這首詩表達了作者騎馬逢入京使時,苦於匆忙行路且無紙筆的情形下,只得請使者幫忙帶口信,尾句傳語報平安,也即說向京城的家人報平安,是作者請求捎帶口信的核心。邊塞詩人岑參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置身西北邊塞,渴望建立功業,亦掛念遠方的家人並通過使者傳達他平安的口信,唐代是車馬慢的時代,平安最為緊要,其實任何時代平安皆最為重要,猶如多年前歌曲《祝你平安》唱的扣人心弦。
逢春,枯木便會迎接新生,逢秋,文人甚感悲寂寥,或許春秋兩季的自然景象使得古典文人易有感觸,故描寫春與秋的氣象詩篇數不勝數,而描寫逢夏的景象詩詞少為人知,逢冬的景象詩詞亦有不少,但以描寫雪景的居多。逢雪情景之作,劉長卿所創作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或許最有意境感,這首詩是作者在貶謫路上,遭逢大雪不得前而投宿芙蓉山主人家時的感悟之作。居於北國的朋友,對於遭逢大雪深有感悟,而對於南國的朋友,就如筆者而言,最為記憶深刻的可能當屬2008年春運期間的雪災,它無情的阻斷了千萬農民兄弟的歸家之路,文學家韓愈曾寫到「雪擁藍關馬不前」,2008年的這次雪災,鐵軌上的列車不前,國道上的長途班車不前,更為無奈的是,很多人被迫待在車上進退失據,不得不艱難的面對一段歸家囧途。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據說,劉長卿是受到誣陷獲罪後被貶官時創作的這首詩,雖說唐宋時期貶官是士大夫階層的常有之事,但左遷畢竟是極其鬱悶之事,可想而知的是,這首詩的寓意可能另有所指。從字面表意上看,暮色降臨之際,蒼茫茫的遠山,路途還很遙遠,天寒地凍的氣候,簡陋的茅草房讓人徒增貧困之感,柴門外忽然傳來犬吠的聲音,知道是從風雪夜裡歸家的主人回來了。這首詩言簡意賅,勾勒出一幅冬天雪景畫,敘述簡樸,但是對於它的理解,卻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倘若僅僅理解為作者純粹勾勒一幅雪景圖,無疑是一首雪景佳作,然而對於身為士大夫的劉長卿而言,這首詩的寓意必然不啻字面意思。
此詩開端勾勒出暮色蒼茫、路途漫長的雪景場面,結合作者被貶的處境,可知作者正在面臨貶謫路上的舟車勞頓及艱苦的投宿環境,從後面兩句中,「聞犬吠」是作者已經入宿後想像的情景,從而獲悉作者得到了主人的招待,這裡可能是寓意被誣陷的時候,仍可得到如同芙蓉山主人般人物的關照,不至於獲罪入獄,蘊含了作者表達感謝芙蓉山主人的寓意。這首詩最具意境的表達是其尾句「風雪夜歸人」,表達的是在風雪之夜,家人或旅人歸來的情景,通常帶有孤獨、迫切和溫馨的氛圍,對於現代人而言它亦具有現實感,或有可能與詩人劉長卿所蘊含的寓意有點差異,含有一種歷經世事浮沉,用來形容那些從風雨里堅毅前行的人物形象,言語簡樸卻意境深遠。
逢春是個意象積極的詞彙,文人在春天創作時,逢春時也多是積極的,然而文學就是如此,積極情感的作品不易成為佳作,儘管詩詞領域裡,有很多描寫逢春的詩篇,但是成為佳作的寥若晨星,反倒是逢秋的佳作較多,因如劉禹錫所言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悲寂寥容易觸發文人的創作靈感,容易迸發出佳作。秋天裡自然景象多呈現蕭條淒清的感覺,讓許多文學創作者情不自禁的陷入嘆秋的基調中,使得逢秋而作的詩詞,多以淒涼、蒼茫、悲壯、傷感、哀愁的形式出現,也即所謂的逢秋必悲情節。悲秋情節,是古代文人創作詩歌的主基調,然而對於詩豪劉禹錫來說,逢秋不但不悲,反而覺得勝過春朝,從他的很多詩作來看,的確如此,即使眾人悲秋時刻,他依然保持積極樂觀心態,哪怕到晚年時,安慰白居易說到「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詩豪的稱號不可不謂是形容的貼切。
《秋詞》是劉禹錫逢秋時,依然保持樂觀主義的代表作,這首詩是他被貶謫到偏遠之地時創作的,古代仕途中人,被貶通常是鬱悶萬分的,心情特別低落,與劉禹錫同時期被貶至湖南永州的柳宗元就一直較為傷感,並創作千萬孤獨之言,然而劉禹錫卻恰好相反,多創作出積極詩篇。劉禹錫無疑是唐代詩人中的另類,被貶二十三年生涯中,多數作品所呈現的情感較為積極,更多的是化鬱悶為力量,坦然的接受被貶的命運安排,在仕途下行期依然保持樂觀,積極的融入當地生活中去,他的《竹枝詞》系列詩便是例證之一。《秋詞》共兩首,其中第一首較有盛名,它的可貴之處是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彰顯它對秋天及秋色感受的與眾不同,是劉禹錫另類的突出表現。
《秋詞》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正常自然景象是春天萬物新生,秋天萬物蕭瑟,一般人也應是喜春天而傷秋天,但劉禹錫卻一反常態的說「我言秋日勝春朝」,一改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慣性,開篇便傳遞妥妥的正能量。後兩句「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與前兩句遙相呼應,說秋日裡天高氣爽,晴空萬里,仙鶴衝上雲霄後,也可讓我的詩情飛上碧霄,劉禹錫此言也是驗證「我言秋日勝春朝」。此首詩的主旨是歌頌秋天的美好,一反常態的悲秋傳統,並借仙鶴直上雲霄的描寫,表達作者樂觀向上和豁達坦蕩的情懷。進入秋季,天氣轉涼,很多花草樹木開始枯萎,人非草木,但是見到枯萎的草木後,容易滋生傷感的愁緒,常理來講,劉禹錫亦有愁緒,但是他創作詩歌時卻要反其道而行之,描寫秋天也很美,比其它季節更有詩意,寫秋意不會營造悲傷之感,反而說比春天還有趣,一改文人騷客逢秋悲寂寥的姿態,這便是劉禹錫非常值得世人汲取的文學養分。
劉禹錫的才情眾所周知,十九歲便名震長安城,得益於深厚家室背景外,更是他任何時候都保持積極心態的特質使然,他出生名門,也曾經年少得志,倘若不參與革新運動,不想成就一番經天緯地的大事業,他的人生或許會順暢很多,不至於貶謫長達二十三年之久。更為難得可貴的是,樂觀向上的精神伴他終身,或許因為生不逢時,所處的中唐時期備受藩鎮割據、宦官爭權及黨爭的困擾,他參與的永貞革新亦是試圖消除這些困局,然而任何時代的革新運動,都不順利且多以失敗告終,革新運動的失敗使得劉禹錫陷入了長期的困境,然而他並沒有如同僚的柳宗元那麼鬱悶,更沒有表現出很悲傷,而是積極的面對,懷著「暫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堅定信念面對貶謫生涯。這首詩詮釋了劉禹錫了不起的一面,不單是樂觀面對逆流困境,更為重要的是推陳出新,寫秋天沒有傷秋之感,沒有悲秋之意,彰顯出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這是我們從他身上應當汲取的精神內涵。
人們初接觸的「逢」字詩句,是王維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所言的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的這句詩是人們年少時便開始搖頭吟誦的,初讀時不知其意,多年後才明白它的妙處,或許古人設立佳節便是為了此,每逢節日,人們有了加倍思親的緣由。邊塞詩人岑參逢入京使後,請求捎帶向家人報平安的口信,彰顯出平安對邊塞遊子們的重要性,五言長城詩人劉長卿,遭逢大雪阻擋前路而借宿芙蓉山主人家,雖住宿簡陋之家卻得到熱情款待,可寓意為逢雪的不順境遇下猶得一絲安慰,積極樂觀的劉禹錫逢秋非但不悲秋,還說勝過春天,猶如樂觀者的燈塔般存在。
描寫「逢」的詩篇,杜甫淪落到湖南時,著有佳作《江南逢李龜年》,流露出了猶如「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詩人杜牧亦曾有多個逢字詩句,他在思親的重陽節這天,登高賦詩時說塵世難逢開口笑,多年生活體驗後明白俗話「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的真諦,成年人世界的確難得幾回笑,最為經典的表達莫過是此生何處不相逢。「逢」在其他語境裡,亦有佳言妙句,流傳下來的經典俗語如狹路相逢勇者勝、屋漏偏逢連夜雨等都是經典名言,禪語「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亦是精彩之言。總而言之,由逢字組成的詩句或俗語,多有契合人們生活體驗的佳句,尤其是描寫相逢難得的意境詩句,因為相逢是個很美好的詞。
逢,是個好字,清風不易逢,相逢是人世中難得的事情,如人生四大喜之一的「他鄉遇故知」便是人們所言的相逢,大到同城市上班的同窗,小到同住一條街道的好友,若非彼此特意相約,兩人之間極有可能是不會再逢的,易言之,同處一地的彼此都不相約而逢,遑論身處異地的人們。相逢難得,故在詩歌里表達傷情的居多,如杜牧暮年創作的七言絕句《江南逢李龜年》,表達了兩位落拓之人在瀟湘重逢的感慨,乃至親人之間,都猶如詩人李益所言的「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和權德輿的詩句「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今時今日,走親訪友都習慣性放在節假期,或許古人設立佳節,是相應王維所言的每逢佳節倍思親,而時至今日,可成為人們相約而逢的好日子,畢竟忙日苦多閒日少,水流雲散各西東,相逢好奢侈。儘管相逢常以傷感的意境出現,但亦有表達積極情感的,如白居易說婦人應似門前柳,逢春易發榮,劉禹錫名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等。
在古代,考慮到社會管理和統治的需求,身為士大夫階層的文人墨客,多有不允許籍貫所在地任職,或有禁止攜親帶屬等的規定,使得一些文人只身前往外地任職及處於羈旅途中,時間一長自然會觸發他們的思親情緒。在思親情緒湧上心頭之際,請人捎信或帶口信回家,想必是常有之事,即使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手機電話尚未普及之時,寫信或者請人捎帶口信,都是極為常見的事情。中唐詩人張籍任職洛陽時的一個秋天,想念家人的情思濃烈,於是請人捎信回家,捎信之人準備出發時,又叫回人家開啟信封,查看信件再斟酌一番,根據此情景,詩人創作了一首《秋思》名篇留存於世。盛唐時期著名邊塞詩人岑參,遠涉邊塞建功立業時,因常年未回京城,在馬上逢見入京使者,於是請求托帶口信,以慰在京懸望的家人,詩人根據請人捎帶信息時的情景,於是創作詩《逢入京使》,呈現出古代請人帶口信向懸望家人報平安的場景。
《逢入京使》
(唐)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從詩題可知,它描寫了詩人岑參與準備入京使者相逢的場景,首句「故園東望路漫漫」描寫作者當下的感受,表明已離開故園多時,唐代的邊塞主要是西北的XJ甘肅方向,故東望應是指望向京城長安(今陝西西安),第二句「雙袖龍鍾淚不干」說思鄉的淚怎麼也擦不干,以至於把兩條袖子都沾濕了,採用誇張的修辭手法表現濃郁的思親情感,為請入京使者捎書信回家報平安作鋪墊。後兩句「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作者想請使者捎帶書信回家,兩人騎在馬上,苦無紙筆的情形而有行匆匆的語氣,描寫的十分傳神,好比上世紀人們請即將登船或趕車之人捎帶口信的場景,追上去叮囑帶信之人,務必將口信轉達。這首詩表達了作者騎馬逢入京使時,苦於匆忙行路且無紙筆的情形下,只得請使者幫忙帶口信,尾句傳語報平安,也即說向京城的家人報平安,是作者請求捎帶口信的核心。邊塞詩人岑參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置身西北邊塞,渴望建立功業,亦掛念遠方的家人並通過使者傳達他平安的口信,唐代是車馬慢的時代,平安最為緊要,其實任何時代平安皆最為重要,猶如多年前歌曲《祝你平安》唱的扣人心弦。
逢春,枯木便會迎接新生,逢秋,文人甚感悲寂寥,或許春秋兩季的自然景象使得古典文人易有感觸,故描寫春與秋的氣象詩篇數不勝數,而描寫逢夏的景象詩詞少為人知,逢冬的景象詩詞亦有不少,但以描寫雪景的居多。逢雪情景之作,劉長卿所創作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或許最有意境感,這首詩是作者在貶謫路上,遭逢大雪不得前而投宿芙蓉山主人家時的感悟之作。居於北國的朋友,對於遭逢大雪深有感悟,而對於南國的朋友,就如筆者而言,最為記憶深刻的可能當屬2008年春運期間的雪災,它無情的阻斷了千萬農民兄弟的歸家之路,文學家韓愈曾寫到「雪擁藍關馬不前」,2008年的這次雪災,鐵軌上的列車不前,國道上的長途班車不前,更為無奈的是,很多人被迫待在車上進退失據,不得不艱難的面對一段歸家囧途。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據說,劉長卿是受到誣陷獲罪後被貶官時創作的這首詩,雖說唐宋時期貶官是士大夫階層的常有之事,但左遷畢竟是極其鬱悶之事,可想而知的是,這首詩的寓意可能另有所指。從字面表意上看,暮色降臨之際,蒼茫茫的遠山,路途還很遙遠,天寒地凍的氣候,簡陋的茅草房讓人徒增貧困之感,柴門外忽然傳來犬吠的聲音,知道是從風雪夜裡歸家的主人回來了。這首詩言簡意賅,勾勒出一幅冬天雪景畫,敘述簡樸,但是對於它的理解,卻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倘若僅僅理解為作者純粹勾勒一幅雪景圖,無疑是一首雪景佳作,然而對於身為士大夫的劉長卿而言,這首詩的寓意必然不啻字面意思。
此詩開端勾勒出暮色蒼茫、路途漫長的雪景場面,結合作者被貶的處境,可知作者正在面臨貶謫路上的舟車勞頓及艱苦的投宿環境,從後面兩句中,「聞犬吠」是作者已經入宿後想像的情景,從而獲悉作者得到了主人的招待,這裡可能是寓意被誣陷的時候,仍可得到如同芙蓉山主人般人物的關照,不至於獲罪入獄,蘊含了作者表達感謝芙蓉山主人的寓意。這首詩最具意境的表達是其尾句「風雪夜歸人」,表達的是在風雪之夜,家人或旅人歸來的情景,通常帶有孤獨、迫切和溫馨的氛圍,對於現代人而言它亦具有現實感,或有可能與詩人劉長卿所蘊含的寓意有點差異,含有一種歷經世事浮沉,用來形容那些從風雨里堅毅前行的人物形象,言語簡樸卻意境深遠。
逢春是個意象積極的詞彙,文人在春天創作時,逢春時也多是積極的,然而文學就是如此,積極情感的作品不易成為佳作,儘管詩詞領域裡,有很多描寫逢春的詩篇,但是成為佳作的寥若晨星,反倒是逢秋的佳作較多,因如劉禹錫所言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悲寂寥容易觸發文人的創作靈感,容易迸發出佳作。秋天裡自然景象多呈現蕭條淒清的感覺,讓許多文學創作者情不自禁的陷入嘆秋的基調中,使得逢秋而作的詩詞,多以淒涼、蒼茫、悲壯、傷感、哀愁的形式出現,也即所謂的逢秋必悲情節。悲秋情節,是古代文人創作詩歌的主基調,然而對於詩豪劉禹錫來說,逢秋不但不悲,反而覺得勝過春朝,從他的很多詩作來看,的確如此,即使眾人悲秋時刻,他依然保持積極樂觀心態,哪怕到晚年時,安慰白居易說到「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詩豪的稱號不可不謂是形容的貼切。
《秋詞》是劉禹錫逢秋時,依然保持樂觀主義的代表作,這首詩是他被貶謫到偏遠之地時創作的,古代仕途中人,被貶通常是鬱悶萬分的,心情特別低落,與劉禹錫同時期被貶至湖南永州的柳宗元就一直較為傷感,並創作千萬孤獨之言,然而劉禹錫卻恰好相反,多創作出積極詩篇。劉禹錫無疑是唐代詩人中的另類,被貶二十三年生涯中,多數作品所呈現的情感較為積極,更多的是化鬱悶為力量,坦然的接受被貶的命運安排,在仕途下行期依然保持樂觀,積極的融入當地生活中去,他的《竹枝詞》系列詩便是例證之一。《秋詞》共兩首,其中第一首較有盛名,它的可貴之處是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彰顯它對秋天及秋色感受的與眾不同,是劉禹錫另類的突出表現。
《秋詞》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正常自然景象是春天萬物新生,秋天萬物蕭瑟,一般人也應是喜春天而傷秋天,但劉禹錫卻一反常態的說「我言秋日勝春朝」,一改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慣性,開篇便傳遞妥妥的正能量。後兩句「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與前兩句遙相呼應,說秋日裡天高氣爽,晴空萬里,仙鶴衝上雲霄後,也可讓我的詩情飛上碧霄,劉禹錫此言也是驗證「我言秋日勝春朝」。此首詩的主旨是歌頌秋天的美好,一反常態的悲秋傳統,並借仙鶴直上雲霄的描寫,表達作者樂觀向上和豁達坦蕩的情懷。進入秋季,天氣轉涼,很多花草樹木開始枯萎,人非草木,但是見到枯萎的草木後,容易滋生傷感的愁緒,常理來講,劉禹錫亦有愁緒,但是他創作詩歌時卻要反其道而行之,描寫秋天也很美,比其它季節更有詩意,寫秋意不會營造悲傷之感,反而說比春天還有趣,一改文人騷客逢秋悲寂寥的姿態,這便是劉禹錫非常值得世人汲取的文學養分。
劉禹錫的才情眾所周知,十九歲便名震長安城,得益於深厚家室背景外,更是他任何時候都保持積極心態的特質使然,他出生名門,也曾經年少得志,倘若不參與革新運動,不想成就一番經天緯地的大事業,他的人生或許會順暢很多,不至於貶謫長達二十三年之久。更為難得可貴的是,樂觀向上的精神伴他終身,或許因為生不逢時,所處的中唐時期備受藩鎮割據、宦官爭權及黨爭的困擾,他參與的永貞革新亦是試圖消除這些困局,然而任何時代的革新運動,都不順利且多以失敗告終,革新運動的失敗使得劉禹錫陷入了長期的困境,然而他並沒有如同僚的柳宗元那麼鬱悶,更沒有表現出很悲傷,而是積極的面對,懷著「暫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堅定信念面對貶謫生涯。這首詩詮釋了劉禹錫了不起的一面,不單是樂觀面對逆流困境,更為重要的是推陳出新,寫秋天沒有傷秋之感,沒有悲秋之意,彰顯出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這是我們從他身上應當汲取的精神內涵。
人們初接觸的「逢」字詩句,是王維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所言的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的這句詩是人們年少時便開始搖頭吟誦的,初讀時不知其意,多年後才明白它的妙處,或許古人設立佳節便是為了此,每逢節日,人們有了加倍思親的緣由。邊塞詩人岑參逢入京使後,請求捎帶向家人報平安的口信,彰顯出平安對邊塞遊子們的重要性,五言長城詩人劉長卿,遭逢大雪阻擋前路而借宿芙蓉山主人家,雖住宿簡陋之家卻得到熱情款待,可寓意為逢雪的不順境遇下猶得一絲安慰,積極樂觀的劉禹錫逢秋非但不悲秋,還說勝過春天,猶如樂觀者的燈塔般存在。
描寫「逢」的詩篇,杜甫淪落到湖南時,著有佳作《江南逢李龜年》,流露出了猶如「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詩人杜牧亦曾有多個逢字詩句,他在思親的重陽節這天,登高賦詩時說塵世難逢開口笑,多年生活體驗後明白俗話「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的真諦,成年人世界的確難得幾回笑,最為經典的表達莫過是此生何處不相逢。「逢」在其他語境裡,亦有佳言妙句,流傳下來的經典俗語如狹路相逢勇者勝、屋漏偏逢連夜雨等都是經典名言,禪語「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亦是精彩之言。總而言之,由逢字組成的詩句或俗語,多有契合人們生活體驗的佳句,尤其是描寫相逢難得的意境詩句,因為相逢是個很美好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