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仇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七月十日,捷報傳到柴桑,正與華歆飲茶賦詩的劉基大喜。

  他當眾向在場眾人念道:

  「吾愛將太史慈已為我收復六安、安風、陽泉、潛縣四縣!斬俘千五,淮水以南廬江北境已全部歸順朝廷,快哉快哉!」

  豫章太守華歆聞言,立刻端起茶碗恭賀:「少主知人善任,方有此大勝,歆以茶代酒,敬少主!」

  周圍人等也都以茶代酒恭賀劉基。

  劉基對眾人回禮,然後急切地問那令使:「原本我覺得子義能為我收復六安,我便知足了。沒想到他竟然能為我收復淮水以南全境,你快與我說說,子義是怎麼做到的?!」

  令使當即陳述整件事的過程。

  原來太史慈在接受劉基的軍令後,領著三千人直往六安。

  待抵達六安後,他命人聯繫駐紮在龍舒縣看守大別山的於麋,告知於麋自己的計策,讓他配合自己。

  而後太史慈命人圍住六安,在四周修築營壘,黃蓋坐穩六安,只等太史慈來攻。

  然而築營的第四日,他就讓麾下一半士卒趁夜色離開,回頭去攻打潛縣。

  同時於麋領著自己麾下的五百解煩衛繼續攻擊大別山中的孫策軍,讓他們無法回援潛縣。潛縣僅有數十人駐守,不日即被攻克。

  太史慈的偏師從潛縣進入大別山,配合於麋前後夾擊,清繳山中各堰堡的數百孫策軍,兩日內即完全控制了大別山。

  然後於麋就領著兩千人順著沘水、泄水向北,攻打安風。

  不出太史慈所料,孫策在安風沒有留多少軍隊駐守,城內守軍僅百人,且城池低矮,於麋僅花兩日就攻下安風。

  至此,太史慈和於麋都清楚孫策恐怕調集大軍直撲汝南去了。

  廬江境內除了潛縣及大別山內有五百人、六安有一千守軍,剩下的安風和陽泉都很空虛。

  於是太史慈又讓六安城外剩下的軍隊趁夜色前往陽泉,配合於麋攻打陽泉。自己僅留三百人維持假象。

  他故技重施,將在北海使用的那套驕兵之計使出,每日早晨在六安東門射箭,下午派人招降。飯點時也讓士兵多生火,假裝數千大軍仍在營中造飯的假象,其餘手段還有諸如在營內升起煙塵等,以此迷惑城內守軍。

  如此日久,太史慈料到黃蓋內心一定生疑,夜襲試探。

  所以他讓人在營門到處紮上草人,到時黃蓋來了,看到到處都是草人,唯恐自己中埋伏,必定退回城中。他第二日再去城前挑釁,加深黃蓋認為太史慈是想讓自己出城決戰的念頭。

  等到六月末,於麋領兵回師匯合太史慈,黃蓋方知自己被騙,城內守軍投降之念已不可平息。

  黃蓋深感自己辜負了現主孫策和舊主孫堅,從城頭一躍而下自盡身亡!

  劉基聽黃蓋死了,一驚:「你說什麼?黃蓋死了?!」

  那令使毫不猶豫地點頭。

  劉基有些難以置信,但事已至此,又能怎樣呢?

  將軍戰死沙場是宿命,也是褒獎,這也算是成全黃蓋吧。

  劉基感嘆道:「黃老將軍是故烏程侯麾下悍將,為漢室流血出力,而今卻因孫策而死,實在可惜!」

  「陸績,錄詩!」

  華歆見劉基又有詩作,立刻讓人給陸績再把墨磨一磨。

  劉基吟道: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傳聞一戰百神愁,兩岸強兵過未休。

  誰道江淮總無事,近來長共血爭流。」

  左右聽罷,皆拍手:「好!好!好詩!」

  劉基抬手示意眾人安靜,然後珍重道:「而今海內不平,寰宇不清,天子困於豺狼之手,諸侯皆心有異志,以為我漢室有如暴秦,已失其鹿。這才致使忠誠之士或枉死無正義之戰,或隱匿於鄉野之間。讓慳吝奸邪之輩橫行,百姓生靈塗炭。」

  他長舒一口氣:「嗟夫——!劉基年幼,但宗室血脈流淌己身,沒齒不敢忘懷!吾以匡扶漢室、澄清玉宇、還天下太平為己任,實不忍聽到黃老將軍事,做此詩以抒胸臆。」

  豫章太守華歆拱手:「少主志向遠大,是漢室之幸。黃蓋九泉之下若知少主因他做此詩,也會含笑九泉的!」


  劉基點頭,對令使道:「傳我令,任命太史慈為陽泉督,調陽泉縣長,升中郎將,領一千解煩衛駐陽泉,鎮守蘆北!」

  「升於麋為屯田校尉,加安風縣長,領兵三千屯駐安風!」

  「調顧雍為六安縣令!安撫地方!」

  令使記下:「謹遵府君指令!」

  安排好諸事後,劉基看向華歆,對他說:「華公,近日多有叨擾,現在廬北新復,公務繁忙,我就告辭了!」

  華歆笑道:「少主且安心去,若有閒暇,多來豫章轉轉!」

  劉基點頭,提醒他:「吾之請求,就拜託華公多費心了。」

  華歆答應:「少主放心,歆必不負所托!」

  ……

  汝南郡,汝陰城下,孫策正帶兵圍攻汝陰。

  五日前,當張紘、呂范等人找到他,並告知陽泉已經被於麋攻破後,孫策大怒,欲收兵奪回陽泉。幸得周瑜、張紘、程普等人勸阻,孫策才繼續圍攻汝陰。

  可是士兵們知道退路已斷,難免士氣低落,這幾日攻城已經有些吃力。

  這日,又有人來報,說黃蓋不願投降,跳下城牆赴死。

  孫策及眾臣皆驚,沉默半晌後,孫策留著淚對眾人道:「黃老將軍是阿爺的愛將,而今卻為我守城而死,我心傷悲啊!」

  麾下韓當、孫和、陳武等人全都請戰:「少主公!咱們回師吧!為黃老將軍報仇!」

  就在周瑜、張紘、呂范等人擔憂孫策上頭之時,卻聽孫策悲傷卻沉著地說:

  「你們別再說了,此事最終都怨我。如果要報仇,那我就在這裡自盡以謝黃老將軍吧!」

  說著,就要拔劍自刎!

  眾人起身拉住他,都道不可。

  然後孫策紅著眼睛高聲說:「而今我等已經無路可退,除非攻下這汝陰城,否則孫氏基業就此敗在你我手中!」

  他走出營帳,讓人招來各軍將士,無論是孫堅舊部的精銳,還是近來新追隨孫策的士兵,全都面有戚戚地走來。

  孫策站在營帳外,見眾人環繞於四周,氣勢決絕地說:「眾將士!想必你們也知道了,陽泉沒了、六安也沒了、連黃老將軍也追隨亡父去了!我們已經陷入絕境!」

  孫堅舊部的將士們聽到黃蓋死了,紛紛垂淚。

  孫策也和他們一樣悲傷,淚水划過他英俊的面龐,但孫策依舊用手指指向不遠處的汝陰城,堅決地說:

  「汝陰就在那裡,如果攻破它,我們還可以此為根基爭霸於亂世,往後不失封侯封王之機!」

  「但是如果我們現在散去,最終也只不過如草芥般死去,連野狗都不如!!」

  「現在我要先登破城,你等可願意繼續追隨我,殺他個王圖霸業出來?!!」

  眾將士被他激昂的演講刺激,已生死戰之心。

  三軍齊呵:「誓死追隨將軍!!!」

  孫策狂笑:「哈哈,哈哈哈哈!」

  「爾等且隨我來!看我第一個殺上城頭!斬將奪旗!」

  眾將士齊呵:「殺——!殺——!殺——!」

  汝陰城頭,守將劉勛見孫策軍殺氣逼人,自知不可力敵。

  他害怕地偷偷丟下城門,帶著家人出城逃亡平輿。

  不多時,孫策衝鋒在前,第一個殺上城頭,孫策神勇不可阻擋,守軍驚駭,紛紛潰敗。

  汝陰城隨即被孫策攻破!

  進城後,孫策約束將士,言此城乃自己的根基,不可迫害百姓,四處安撫。汝陰百姓見孫策軍秋毫不犯,都簞食壺漿出來迎接。

  待一切安定後,孫策在汝陰官署召集手下,自領豫州刺史,命張紘為長史,呂范為治中,周瑜為主簿,程普為兵曹掾,其餘人等一應授予官職。

  會議上,孫策流著淚說:「今日據有汝陰,策終於不用再做籠中鳥,池中魚,天下任我騰飛。還望諸君忠心輔佐,成就霸業!」

  眾人行禮高呼:「願為主公效死!」

  隨即孫策問計周瑜、張紘、呂范等人,周瑜道:「主公當乘勝勢,掃蕩汝南各縣,充實己身。袁術現今被困於壽春,楊弘、張勳等群龍無首,必不敢出平輿與我軍交戰。若他們出城,我軍將士用命,擊破他們易如反掌!」


  其餘人等都贊同。

  張紘此時道:「若此事順利,主公可進取潁川,再由潁川入洛陽。天子如今困於李傕郭汜之手,二賊前陣互相攻打,最終由張濟出手調解。然而天子越發有東出之意,主公可趁此機會迎接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則大事可成!」

  孫策驚訝,然後覺得張紘此言甚是可行,點頭道:「子綱先生真乃吾之張良!」

  周瑜也說:「張子綱此策可稱得上千古奇策!」

  孫策於是決定:「就依公瑾和子綱先生所言,讓將士休息兩日,三日後出兵新蔡!」

  下達完指令,眾人退出,只留周瑜和孫策二人。

  周瑜有些擔憂孫策的精神狀況:「伯符?」

  孫策此時雙眼血紅,自嘲道:「公瑾,你說我還有機會為公覆報仇嗎?」

  周瑜分析道:「劉基麾下太史慈乃不世出的名將,又深得淮揚世家擁戴,他寫的幾首農事詩即使是小兒也在傳唱。如此已成升龍在天之勢,不可阻擋。其父劉繇坐擁揚州全境,雖無成就霸業的能耐,但卻是守成之主。」

  然後他誠懇地說:「伯符,而今我等還需蟄伏,若能將子綱先生之策實現,則還有機會。」

  孫策緩緩點頭:「公瑾,我知道了,讓我靜一靜吧!」

  周瑜還是有些憂慮,但覺得應該沒什麼大事,便退出屋子。

  他剛一出屋,就聽身後傳來東西被推倒雜碎的聲音!

  「啊啊啊啊啊!劉基!太史慈!吾必殺汝二人!」

  周瑜搖頭嘆息一聲,離開此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