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織造、牛耕、官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七月二十日,劉基返回舒縣。

  而今已是到了水稻收穫的季節,田間地里一片澄黃,今年是豐收!

  自己上任後第一個秋收能迎來豐收,劉基異常高興,在舒縣城外大宴賓客,還邀來各地鄉老士紳,一起慶祝豐收!

  在宴席上,劉基公布了自己的第一個新政——廬江女子織造局!

  劉基一回舒縣,就和張昭商議官辦女子織造局的事宜。漢代女子還比較自由,劉基的政策雖然有點新奇,但是張昭覺得並沒有違背禮法的地方。

  官辦女子織造局當然行得通,季漢諸葛臣相治蜀的其中一項政策就是讓官府組織婦女織造蜀錦。

  封建社會,錦帛長期作為一般等價物,作用和銅錢是一樣的,現代一般把這種東西叫做「實物貨幣」。

  相比官府鑄造的錢幣,錦帛對於百姓來說是更可靠的貨幣。

  因為你拿不準皇帝今年鑄的新幣里摻了多少鐵,含銅量究竟是多少。

  季漢先主劉備鑄造的「直百錢」,還有孫大帝的「大泉當千」和喪心病狂的「大泉五千」,都是通過劣幣搜刮國內財富的典範。

  諸葛亮推揚蜀錦,劉基推測應該是為了彌補「直百錢」的影響和國內財力不足的情況。

  而劉基想做的,就是學習諸葛臣相,大力織造錦帛,以富國力!

  而且這項政策有一個好處就是不會損耗民力。

  漢代女子雖然在中國歷史各朝代女性里相對自由,但耕田做官這些與政治經濟生產等活動,基本都是男子來做。

  劉基發動婦女,相當於讓社會上憑空多出許多人口。

  而且錦帛是生活必需品,多生產一些可以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多的也能賣給其他諸侯或者少數民族,充實本國!

  比如隔壁劉荊州,其治下百姓生活相對穩定,就是很好的傾銷地。

  還有百越土人,拿吳錦去換他們的人口。

  或者去交州,換奇珍異寶和糧食,都是不錯的買賣。

  在慶祝豐收的宴會上,劉基公布自己將命人在舒縣太守府旁專門建造一座官辦的織造局。

  到時會聘請各郡內善女紅的婦人婆子擔任教習,各鄉各縣的百姓家中女君若想賺個閒錢補貼家用的,都可以在本地長吏處報名,由官府專門互送到舒縣。

  織造局內包食宿,每月給假七天,方便女工探親。

  總之就是讓士紳百姓們多多支持。

  因為劉基前期不斷努力打造親民愛民的「人設」,同時結好各地豪右,在江東和淮揚等地的名聲讓宴席上的眾人都信服,大家都表示後回去後會在當地宣傳,定不讓府君失望。

  於是,官辦女子織造局的政令開始試行。

  沒錯,是試行!

  因為現在已經是七月,預計今年最多還能養兩輪蠶寶寶,所以劉基只能先試行一下,也讓民眾適應。

  七月下旬,劉基讓諸曹準備好織造局所需材料,聘請工匠在太守府旁建造織造局,並聯絡郡內擅女紅的婦人婆子。

  八月,農忙暫時結束,正好又到了桑忙的集結。

  劉基的廬江女子織造局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中。

  而今織造局已經快基本完工,包括工坊、蠶房、桑園、宿舍、食堂等建築一應俱全。

  讓工匠趕製的紡織機也一台台的被搬進織造局。採買的桑葉、蠶絲和蠶也會在開工前到位。

  至於人手,那更是不缺!

  舒城內報名的女子之多,出乎劉基的預料。

  當劉基問過緣由後,既欣喜又傷感。

  原來去歲經過孫策圍舒城,郡內死傷者眾,很多家裡失去勞力的婦人為了生存踴躍報名。

  因此劉基也叫停了周邊各鄉縣的報名,說人已經招滿,等明年織造局擴招後再報名。

  到八月底,廬江女子織造局終於開工大吉!

  開工後,劉基親自和長史張昭去織造局視察。

  不要覺得劉基和張昭要避諱什麼,女紅本就是詩經所載的國家大事。

  再說劉基又不是開窯子,身正不怕影子斜,沒人會自討沒趣。

  織造局內,女工們不停推動紡織機,唧唧之聲不絕於耳。


  劉基見自己治下的婦女們也能發光發熱,不禁喜笑顏開,對張昭道:「子布先生啊,我看婦女能頂半邊天呀!」

  張昭頷首:「少主能讓她們謀得生計,可名傳青史。」

  「實不相瞞,昭最初還覺得少主此舉有些荒唐,然而今日事成,方知非常人行非常事,所以有非常之功!」

  劉基見張昭竟然用自己說過的話表揚自己,不禁調侃:「沒想到子布先生也會拾人牙慧!」

  張昭哈哈一笑:「少主,我非生而知之,一言一行皆是拾前人智慧!」

  這個八月還有一件事,那就是今年的賦稅終於收上來了。

  出於各種考慮,劉基今年還是維持十稅七的田稅。因為現在是亂世,首要任務還是備戰!

  廬江共有在冊田畝約三百萬畝,但廬江北部被袁術禍害一年多,戰爭不斷,田畝多有荒廢,有收成的田地會更少。

  但廬江南部的舒縣、皖縣、居巢等地相對太平,農業生產得到延續,算是個好消息。

  舒縣有田三十五萬畝,居巢十五萬畝,皖縣二十萬畝,其餘幾個小縣零零散散湊出來十五萬畝,廬江南部總計總共約八十五萬畝田,總共收上來了89萬石糧食!

  但劉基能留在手裡的不足三成,因為官員們的俸祿要兩成,軍隊的俸祿要三成,還要上繳兩成半,最後落到劉基手裡的就剩兩成半,再其他各處零零總總(如運糧的損耗等),最後竟然只能存下將將兩成!

  也就是說89萬石糧食,落到手裡就剩下近18萬石了,劉基心裡苦啊!

  更苦的是,這18萬石糧食,還得承擔廬江郡境內五千兵馬(解煩衛+各地守軍)的吃飯問題。然後再預備一些備荒糧,以免明年老天爺不開心,最後能用的也就七八萬石。

  難怪歷代定鼎天下的開國之君們前期都要苟一段發育期,手裡沒糧,心裡發慌啊!

  劉基看著帳冊上的數字,恨不得立刻打土豪分田地。但也就只能想一想,世家也是基本盤。

  最後,劉基只能繼續在「開源節流」上想辦法。

  如何開源?墾田,蓄民力,做買賣……方法很多。

  如何節流?降低官員俸祿,修運河減少運輸損耗……方法同樣有很多。

  劉基準備先從最簡單的做起,那就是大力發展農業!

  但是淮揚、江東一帶在兩漢時期其實還沒有得到太多開發,農耕技術也不發達,江東甚至還沒有實行牛耕,鐵質農具由於官鐵荒廢,世家壟斷之下百姓們也用不起鐵質農具。

  劉基覺得應該由官府牽頭,普及耕牛和鐵質農具,提升治下的生產力水平。

  嗯……耕牛隻能從其他諸侯那裡引進,但是鐵質農具難道也要找世家買?!

  劉基越想越不對勁,用錢的地方反而更多了!

  我明明是開源節流,怎麼全成花大錢了?可不能當這樣的冤種!

  耕牛買我認了,鐵農具可不能找世家大族買,官鐵得重新振興!

  想著想著,劉基想出了辦法,於是他找來張昭商議。

  劉基先寒暄道:「子布先生,今年是一個豐年啊!」

  張昭笑道:「確實,昭要恭喜少主了!」

  劉基回以微笑,然後面露憂愁:「吾在徐州時,本郡百姓多用耕牛在田間地里勞作。然而到了揚州,卻連跟牛毛都沒見到,為何百姓們不用耕牛耕作呢?」

  張昭回答:「少主,因為江水兩岸的百姓不用牛耕。」

  劉基故作疑惑:「牛耕省力省事,為何不用呢?」

  張昭道:「淮揚一帶耕牛稀缺,除了世家大族,百姓們買不起耕牛,所以也就不用牛耕。」

  劉基微微一笑:「子布先生,吾想要從北方引進耕牛!」

  張昭笑了:「少主,此事容易。只需備足錢糧即可,中原諸侯混戰,您可以派人向他們購買耕牛。」

  劉基點頭,這確實是相對好辦的一件事,給錢去北方買就行。

  但劉基想要普及鐵農具,這就是要動世家的蛋糕,搞不好就會引起反彈和動亂……一成不變地實行兩漢的「鐵官制」肯定不行!

  劉基對張昭說:「子布先生,之前我到皖縣時,常看到皖縣豪右們家中日夜不斷的冒出煙霧。後來問過才知道,皖縣多鐵,豪右們多私設鐵礦,豪右們家中不停騰起的煙霧便是鐵爐升起的。」


  張昭問:「少主可是有什麼想法?」

  劉基點頭道:「秦漢以來,鹽鐵官辦之策就一直被先代帝王們重視,到本朝仍然在延續。雖然中間曾在京師和近畿等地廢止,但地方上從未中止。」

  張昭撫須道:「但官鐵官鹽常引來『與民爭利』之議,前漢更有桓寬著《鹽鐵論》,所以皇帝不得不在京師廢除鐵官。」

  劉基嗤笑道:「子布先生難道也覺得此舉是『與民爭利』嗎?」

  張昭微微一笑:「此乃謬論,但如果少主想要重振廬江鐵官,可要做好萬全之策。」

  劉基點頭:「確實。不過鐵官勢在必行,否則任由豪右私辦鐵礦,則鐵價不在朝廷掌握。豪右任意抬高或貶低鐵器價格,百姓叫苦不堪,朝廷也會受累!」

  張昭勸諫道:「此事還望少主三思,徐徐圖之,否則皖縣士人不滿,有累您的大業!」

  劉基聽他勸阻,剛開始有些懊惱。但從張昭的話里,他明白張昭不是站在食利者的角度勸阻他。

  於是劉基擺擺手:「子布先生放心,我不會行那太阿倒持之事!」

  張昭疑惑:「那少主想如何做?」

  劉基道出自己的想法:「我欲行『官紳合營』之政策!」

  張昭不解:「何為『官紳合營』?」

  劉基娓娓道來:「鹽鐵官營,在吾看來乃利國利民之善政!國家以此穩定鐵器價格,使百姓不用苦於地方豪右任意太高貶低鐵器價格,同時朝廷也能將鹽鐵納入稅收。」

  「但此策為何會激起世家反彈呢?便是只許朝廷壟斷,不許世家經營。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朝廷不讓世家藉此斂財,此所謂『與民爭利』,誠可笑耳!」

  張昭拱手:「少主所言極是!」

  劉基繼續說:「吾之『官紳合營』,就是讓鐵官與私礦並存!讓豪右與官府在規則里同台競爭!」

  張昭聽後,思緒豁然開朗,立刻明白「官紳合營」的核心主旨:「少主是想革除壟斷!」

  劉基笑道:「沒錯!打破壟斷,即可讓食利者的不滿降低。雖然他們仍然會不滿,但有骨頭啃總比連屎都沒得吃好。」

  張昭皺眉:「少主怎可出此妄言,將士族比做野狗?」

  劉基哈哈一笑:「我非是在說子布先生,是我一時放縱了,還望您原諒!」

  張昭搖頭道:「昭不在意少主把昭比作狗,但少主可不能在群臣面前說這話!」

  劉基油鹽不進的拱手:「子布先生放心,吾曉得!」

  張昭無奈地說:「請少主繼續吧!」

  劉基笑著繼續:「吾設官鐵卻不禁私鐵,士紳必然疑惑觀望。但吾之本意非與他們爭利,乃是為了平準鐵價,讓百姓們用得起鐵器,盈利是順帶之舉。」

  張昭聽他這樣說,也覺得可以嘗試,於是二人繼續完善政策細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