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託孤
秋去冬來,轉眼又是新的一年,劉備在劉禪的陪伴下心情有所好轉,但他始終不願意離開白帝城回成都去。看著父皇總是靜靜坐著眺望東南方,劉禪想起了自己在洛陽的時候,也時常這樣木然地望著益州方向。
信使們晝夜不分地往來於成都和白帝城之間,諸葛亮一邊處理戰事善後工作、安撫民眾,一邊調派軍隊鎮壓益州各地的騷亂;趙雲在白帝城以東借著山河地勢建立起一道新的防線,時刻監視著著魏吳兩國的動向;劉禪在白帝城中駕輕就熟地幫劉備處理著各種奏報文書,日日期盼著父皇的身子能有所好轉;後來日子長了,劉禪有些不勝其煩,乾脆將大部分瑣事交給趙廣處理,自己樂得清閒,也好有時間多陪陪父皇。
奇蹟終究還是沒能發生,入秋以後天氣驟變,劉備的身體狀況急轉直下,已經到了藥食不進、臥床不起的地步。
「你們都是飯桶嗎!開的什麼藥!」劉禪怒不可遏地將手中藥方撕得粉碎,一旁的御醫嚇得跪在地上瑟瑟發抖,「父皇身子都弱成這樣了,你們還給他加祛火的藥!祛個屁啊,再祛人都快沒了!」
這一日劉禪忙完公務,閒著無事時忽然想起自己在洛陽時翻看的那幾本醫書,正想著看看父皇平日裡都吃的什麼藥,拿起方子瞧了一眼,才發現這裡的醫生水平之差,與洛陽城裡張仲景的徒弟們相去甚遠,可偏偏自己當初又沒正兒八經的好好學學醫術,挑得出毛病,卻開不來方子,如今急得火燒眉毛卻又無計可施。
「下去下去,重新再開一副來。」劉禪揮揮手讓醫生退下,扶著額頭煩悶不已,又想起一件傷心往事——比起父皇病故,大張妃芳華早逝一事更令劉禪難以釋懷。現在看來,說不定和這幫庸醫也有關係。
以前劉禪未曾發覺,現在細細想來,自己到洛陽後淪為階下之囚,切切實實地感受到魏國對蜀漢全方位的碾壓,單論醫術這一項蜀漢便難望其項背。益州之地遠離華夏的中心,閉塞落後人口稀少,非但治國之才稀缺,民間各行各業的手藝匠人同樣十分匱乏。好在諸葛亮施政清廉公正,精於農事,又頗有經商頭腦,令百姓們安居樂業,還慢慢地發展起了一些特色手工業,令益州之地日益富庶,這才保得自己沒心沒肺地享了四十年清福。
「殿下,丞相一行到了,正在殿外等候。」劉禪正頭痛時,侍衛來報說諸葛亮已經到了白帝城。前些日子父皇突然把自己叫去,讓自己發出文書,令諸葛亮和趙雲速速前來白帝城覲見。此時召見重臣,言下之意大家都心知肚明,諸葛亮不敢怠慢,星夜兼程往白帝城趕來。
劉禪聽聞諸葛亮已經到了殿外,急忙趕到殿門口與他相見。簡單的問候過後,諸葛亮問起劉禪的狀況:「殿下近來狀況如何?國事繁重,可還應付的過來?」
「勞煩丞相掛念了,不過是幫父皇處理些文書而已,比起留在成都的各位,已經是輕鬆萬分了。」劉禪恭恭敬敬地回答著,他心裡清楚,未來的十多年中,這個勤勉睿智又略有些執拗的人會像長輩一樣陪著自己一路走下去,為自己遮風擋雨,幫自己排憂解難。
「殿下言重了,殿下親臨前方,輔佐陛下穩定大局,才使得人心安定,國內能迅速安定下來,殿下亦是辛苦了。」自成都一別後,諸葛亮與劉禪有一年多未見面,聽聞他在白帝城輔佐劉備處理公務,處事幹練深得群臣稱讚,心裡甚奇,實在教人難以想像這個少不更事的頑童竟一夜之間有了如此長足的成長。如今親眼一見,這位年幼的蜀漢接班人舉止談吐老成穩重,早已不是當年那個貪玩懶散的懵懂少年的模樣,其變化比起傳言之中有過之而無不及,不禁令他欣慰不已,亦感肩頭重擔輕鬆不少。
想當年漢中一戰,陛下得法正輔佐,又有張飛、黃忠一干猛將衝鋒陷陣,自己只需要在後方帶著文官們做著最擅長的政務工作,管理好後勤軍需,將兵員和物資源源不斷的輸送給前線就好,那是何等輕鬆簡單的日子啊。夷陵一敗,蜀漢精銳皆盡覆沒,國運風雨飄搖,面對內憂外患重重壓力,諸葛亮知道,若想挽大廈於將傾,唯有自己奮不顧身傾盡全力,如此而已。
好在殿下是真的成長了啊,隱隱有陛下當年的風姿。若朝堂上殿下能夠獨當一面的話,想來我也用不著殫精竭慮事必躬親了,諸葛亮這樣想著,躬身接著說道:「不知陛下現在狀況如何,依殿下看,臣應當何時去面見陛下?」
「丞相一路奔波,本應先讓丞相好生歇息一番。怎奈父皇掛念的緊,一直念叨著。丞相還是立即隨我去面見父皇吧。」
「好,全憑殿下安排。」
兩人正說話間,正好碰見趙雲從邊界防線上趕回來,看著這一文一武兩位蜀漢的擎天柱石,劉禪心裡終於踏實下來,領著二人一同進到殿內面見父皇。
白帝城的內殿被一層淡淡的哀愁所籠罩,劉備戎馬一生,與關羽、張飛馳騁沙場,同曹操、孫權逐鹿天下,本欲效仿先祖光復大漢天下,卻難違天命,侷促之下一招不慎,令自己和弟兄們的畢生心血付之東流。這位一生歷經風雨、胸懷天下的英雄,此刻正躺在病榻之上,氣息微弱,眼神中的光芒已似風中燭火。劉禪與諸葛亮及趙雲聚在他的身旁,靜靜地陪著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老人,等候著他最後的託付。
劉備緩緩睜開眼,目光依次掃過面前眾人。諸葛亮和趙雲,他倆不似關羽張飛那樣與自己脾氣相投,也不像法正龐統那樣懂得配合自己的小心思,明明秉性相異,卻又都對自己忠心耿耿,可自己卻因一時喜好,不能從善如流,認真聽取這二人的諫言。劉禪,這個晚熟的孩子,即便不似自己年少時那般滿腔豪情壯志,可也頑強地以自己的方式成長著,這一年來,將交給他的大小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待人接物也周到得體,儼然已漸漸有了人君的風範。
「孔明啊,」劉備艱難地抬起手來,聲音雖細若遊絲,語氣卻異常堅實,眼神中有信任也有不舍,「你我相知多年,你的為人和才智我深知於心,蜀漢的未來,就託付於你了,將來若太子無法擔當大任,北伐大業,你可自行其是。」
諸葛亮聞言,淚水止不住在眼眶裡泛起,古往今來,君臣間能有如此信任這還是第一次。「陛下放心,臣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誓要光復大漢,還天下海晏河清。」他聲音哽咽,牽起劉備的手,知道未來這一路坎坷難行,心中決意賭上此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劉備又再看向趙雲,這位身經百戰的猛將明明比自己還年長些,卻依然精神抖擻,哪像自己現在這般萎靡不振的樣子。
「子龍,你隨我這麼多年,屢次直言勸諫我,我卻不愛聽,唉……我把禪兒託付給你,望你今後能多多規勸他,大是大非面前一定不要讓他走偏了。」劉備的話語中充滿了遺憾與懇切,趙雲雙膝跪地哽咽難言:「陛下放心,雲雖萬死,定不負所托!」
最後,劉備的目光落在了劉禪身上,這個讓自己曾經失望的兒子,在危急存亡之際,竟成長為一個成熟穩重的可靠之人,肩上承載著蜀漢沉重的未來。夷陵慘敗後,正是這個兒子一點一滴的努力讓自己重拾了對蜀漢未來的希望,只是自己已經沒有時間再看到那一天了。
「禪兒,為父一生顛沛,前半輩子謹小慎微、恪守德行,這才有了些薄名,使百姓們追隨於我,這才是咱們蜀漢真正的基石,是亂世中安身立命的根本。只可惜後來,為父為了所謂大業,不顧宗室之情,背棄盟約,到最後反受其害,你一定要引以為戒。要虛心向孔明和子龍學習,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唯有以賢德待人,才能令天下人心歸服。」
劉禪已經淚流滿面,跪拜於地泣不成聲:「父皇教誨,兒臣銘記於心。定當勤勉治國,善待臣民百姓,不負父皇所望。」
「好、好,你是個好孩子,看著你長大了,為父終於能放心了。」這一年來,看著劉禪一點點成長起來,劉備雖然感到欣喜寬慰,更多的卻是心痛悔恨,如果留給他的是一個鼎盛的蜀漢,如果關羽張飛、龐統法正能夠和諸葛亮趙雲一同在身旁輔佐他,曹丕和孫權,應該不是這孩子的對手,大漢,或許真的能在他的手裡再次中興。劉備忽然自嘲地笑了笑,戎馬一生,臨到頭來最牽掛的,竟然是這個被自己忽視了十幾年的兒子。
屋內靜悄悄的,只有窗外偶爾傳來絲絲風聲,輕拂著滾滾東逝的長江之水,潮起潮落,潮落潮起,眨眼之間,意氣風發的少年變成了滿頭白髮的老者,漢室復興曾觸手可及,轉眼間又被付之一炬。罷了罷了,是非成敗不過轉頭空,離開那片桃園已經四十年了,二弟、三弟,你們等我很久了吧,我這就來見你們了。
信使們晝夜不分地往來於成都和白帝城之間,諸葛亮一邊處理戰事善後工作、安撫民眾,一邊調派軍隊鎮壓益州各地的騷亂;趙雲在白帝城以東借著山河地勢建立起一道新的防線,時刻監視著著魏吳兩國的動向;劉禪在白帝城中駕輕就熟地幫劉備處理著各種奏報文書,日日期盼著父皇的身子能有所好轉;後來日子長了,劉禪有些不勝其煩,乾脆將大部分瑣事交給趙廣處理,自己樂得清閒,也好有時間多陪陪父皇。
奇蹟終究還是沒能發生,入秋以後天氣驟變,劉備的身體狀況急轉直下,已經到了藥食不進、臥床不起的地步。
「你們都是飯桶嗎!開的什麼藥!」劉禪怒不可遏地將手中藥方撕得粉碎,一旁的御醫嚇得跪在地上瑟瑟發抖,「父皇身子都弱成這樣了,你們還給他加祛火的藥!祛個屁啊,再祛人都快沒了!」
這一日劉禪忙完公務,閒著無事時忽然想起自己在洛陽時翻看的那幾本醫書,正想著看看父皇平日裡都吃的什麼藥,拿起方子瞧了一眼,才發現這裡的醫生水平之差,與洛陽城裡張仲景的徒弟們相去甚遠,可偏偏自己當初又沒正兒八經的好好學學醫術,挑得出毛病,卻開不來方子,如今急得火燒眉毛卻又無計可施。
「下去下去,重新再開一副來。」劉禪揮揮手讓醫生退下,扶著額頭煩悶不已,又想起一件傷心往事——比起父皇病故,大張妃芳華早逝一事更令劉禪難以釋懷。現在看來,說不定和這幫庸醫也有關係。
以前劉禪未曾發覺,現在細細想來,自己到洛陽後淪為階下之囚,切切實實地感受到魏國對蜀漢全方位的碾壓,單論醫術這一項蜀漢便難望其項背。益州之地遠離華夏的中心,閉塞落後人口稀少,非但治國之才稀缺,民間各行各業的手藝匠人同樣十分匱乏。好在諸葛亮施政清廉公正,精於農事,又頗有經商頭腦,令百姓們安居樂業,還慢慢地發展起了一些特色手工業,令益州之地日益富庶,這才保得自己沒心沒肺地享了四十年清福。
「殿下,丞相一行到了,正在殿外等候。」劉禪正頭痛時,侍衛來報說諸葛亮已經到了白帝城。前些日子父皇突然把自己叫去,讓自己發出文書,令諸葛亮和趙雲速速前來白帝城覲見。此時召見重臣,言下之意大家都心知肚明,諸葛亮不敢怠慢,星夜兼程往白帝城趕來。
劉禪聽聞諸葛亮已經到了殿外,急忙趕到殿門口與他相見。簡單的問候過後,諸葛亮問起劉禪的狀況:「殿下近來狀況如何?國事繁重,可還應付的過來?」
「勞煩丞相掛念了,不過是幫父皇處理些文書而已,比起留在成都的各位,已經是輕鬆萬分了。」劉禪恭恭敬敬地回答著,他心裡清楚,未來的十多年中,這個勤勉睿智又略有些執拗的人會像長輩一樣陪著自己一路走下去,為自己遮風擋雨,幫自己排憂解難。
「殿下言重了,殿下親臨前方,輔佐陛下穩定大局,才使得人心安定,國內能迅速安定下來,殿下亦是辛苦了。」自成都一別後,諸葛亮與劉禪有一年多未見面,聽聞他在白帝城輔佐劉備處理公務,處事幹練深得群臣稱讚,心裡甚奇,實在教人難以想像這個少不更事的頑童竟一夜之間有了如此長足的成長。如今親眼一見,這位年幼的蜀漢接班人舉止談吐老成穩重,早已不是當年那個貪玩懶散的懵懂少年的模樣,其變化比起傳言之中有過之而無不及,不禁令他欣慰不已,亦感肩頭重擔輕鬆不少。
想當年漢中一戰,陛下得法正輔佐,又有張飛、黃忠一干猛將衝鋒陷陣,自己只需要在後方帶著文官們做著最擅長的政務工作,管理好後勤軍需,將兵員和物資源源不斷的輸送給前線就好,那是何等輕鬆簡單的日子啊。夷陵一敗,蜀漢精銳皆盡覆沒,國運風雨飄搖,面對內憂外患重重壓力,諸葛亮知道,若想挽大廈於將傾,唯有自己奮不顧身傾盡全力,如此而已。
好在殿下是真的成長了啊,隱隱有陛下當年的風姿。若朝堂上殿下能夠獨當一面的話,想來我也用不著殫精竭慮事必躬親了,諸葛亮這樣想著,躬身接著說道:「不知陛下現在狀況如何,依殿下看,臣應當何時去面見陛下?」
「丞相一路奔波,本應先讓丞相好生歇息一番。怎奈父皇掛念的緊,一直念叨著。丞相還是立即隨我去面見父皇吧。」
「好,全憑殿下安排。」
兩人正說話間,正好碰見趙雲從邊界防線上趕回來,看著這一文一武兩位蜀漢的擎天柱石,劉禪心裡終於踏實下來,領著二人一同進到殿內面見父皇。
白帝城的內殿被一層淡淡的哀愁所籠罩,劉備戎馬一生,與關羽、張飛馳騁沙場,同曹操、孫權逐鹿天下,本欲效仿先祖光復大漢天下,卻難違天命,侷促之下一招不慎,令自己和弟兄們的畢生心血付之東流。這位一生歷經風雨、胸懷天下的英雄,此刻正躺在病榻之上,氣息微弱,眼神中的光芒已似風中燭火。劉禪與諸葛亮及趙雲聚在他的身旁,靜靜地陪著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老人,等候著他最後的託付。
劉備緩緩睜開眼,目光依次掃過面前眾人。諸葛亮和趙雲,他倆不似關羽張飛那樣與自己脾氣相投,也不像法正龐統那樣懂得配合自己的小心思,明明秉性相異,卻又都對自己忠心耿耿,可自己卻因一時喜好,不能從善如流,認真聽取這二人的諫言。劉禪,這個晚熟的孩子,即便不似自己年少時那般滿腔豪情壯志,可也頑強地以自己的方式成長著,這一年來,將交給他的大小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待人接物也周到得體,儼然已漸漸有了人君的風範。
「孔明啊,」劉備艱難地抬起手來,聲音雖細若遊絲,語氣卻異常堅實,眼神中有信任也有不舍,「你我相知多年,你的為人和才智我深知於心,蜀漢的未來,就託付於你了,將來若太子無法擔當大任,北伐大業,你可自行其是。」
諸葛亮聞言,淚水止不住在眼眶裡泛起,古往今來,君臣間能有如此信任這還是第一次。「陛下放心,臣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誓要光復大漢,還天下海晏河清。」他聲音哽咽,牽起劉備的手,知道未來這一路坎坷難行,心中決意賭上此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劉備又再看向趙雲,這位身經百戰的猛將明明比自己還年長些,卻依然精神抖擻,哪像自己現在這般萎靡不振的樣子。
「子龍,你隨我這麼多年,屢次直言勸諫我,我卻不愛聽,唉……我把禪兒託付給你,望你今後能多多規勸他,大是大非面前一定不要讓他走偏了。」劉備的話語中充滿了遺憾與懇切,趙雲雙膝跪地哽咽難言:「陛下放心,雲雖萬死,定不負所托!」
最後,劉備的目光落在了劉禪身上,這個讓自己曾經失望的兒子,在危急存亡之際,竟成長為一個成熟穩重的可靠之人,肩上承載著蜀漢沉重的未來。夷陵慘敗後,正是這個兒子一點一滴的努力讓自己重拾了對蜀漢未來的希望,只是自己已經沒有時間再看到那一天了。
「禪兒,為父一生顛沛,前半輩子謹小慎微、恪守德行,這才有了些薄名,使百姓們追隨於我,這才是咱們蜀漢真正的基石,是亂世中安身立命的根本。只可惜後來,為父為了所謂大業,不顧宗室之情,背棄盟約,到最後反受其害,你一定要引以為戒。要虛心向孔明和子龍學習,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唯有以賢德待人,才能令天下人心歸服。」
劉禪已經淚流滿面,跪拜於地泣不成聲:「父皇教誨,兒臣銘記於心。定當勤勉治國,善待臣民百姓,不負父皇所望。」
「好、好,你是個好孩子,看著你長大了,為父終於能放心了。」這一年來,看著劉禪一點點成長起來,劉備雖然感到欣喜寬慰,更多的卻是心痛悔恨,如果留給他的是一個鼎盛的蜀漢,如果關羽張飛、龐統法正能夠和諸葛亮趙雲一同在身旁輔佐他,曹丕和孫權,應該不是這孩子的對手,大漢,或許真的能在他的手裡再次中興。劉備忽然自嘲地笑了笑,戎馬一生,臨到頭來最牽掛的,竟然是這個被自己忽視了十幾年的兒子。
屋內靜悄悄的,只有窗外偶爾傳來絲絲風聲,輕拂著滾滾東逝的長江之水,潮起潮落,潮落潮起,眨眼之間,意氣風發的少年變成了滿頭白髮的老者,漢室復興曾觸手可及,轉眼間又被付之一炬。罷了罷了,是非成敗不過轉頭空,離開那片桃園已經四十年了,二弟、三弟,你們等我很久了吧,我這就來見你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