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17
說鑒二十:鼎不可問更不可移,也可問也可移,就看誰問誰移
秦昭襄王攻陷周都洛邑,遷九鼎於咸陽,七年後周朝徹底滅亡。至於九鼎,遷往咸陽後就成了傳說,不知所終了。
當初,禹鑄九鼎於夏都,象徵九州一統、天命所歸、王權至上。嗣後,隨著商代夏,遷鼎於殷都;周代商,遷鼎於周都,最後被供奉在洛邑的明堂之中。先後形成的共識就是:得九鼎者得天下。
眼看周室日漸衰微,諸候沒有不惦念九鼎的,雄霸者想遷九鼎而王天下,弱小者生怕九鼎被遷遭池魚之鞅。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第一個對九鼎發出了咆哮聲,他在征伐一個衝撞到中原的遊牧戎族時,在周都洛邑的郊外舉行盛大的閱兵式。試想,一個諸侯王,地方政權的首腦,在首都檢閱自家雄師,究竟是在給誰耀武揚威?強者自強,楚人可算是露了個大臉;弱者自弱,周室可算是憋屈到了鬱悶的地步。但作為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周王還是強撐門面,派出王孫滿前往犒勞。楚莊王心高氣傲,輕蔑地問起了九鼎:大小若何?輕重幾何?還譏諷道:徒有九鼎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銷毀楚軍刀劍上的刃尖就能鑄成九鼎。意思表達得很清楚:九鼎很容易鑄就,但失去強兵悍將的拱衛是保不住江山的,廢掉了武功的周室單憑九鼎當鎮國神器純屬自欺欺人。王孫滿作為周室的貴裔,文化修養還是令人欽佩的,面對一代梟雄的詰難及其仰仗的堅甲利兵,他展示了強大的文化自信,以「在德不在鼎」的道義言辭折服了楚莊王:夏桀失德,遷鼎於商;商紂失德,遷鼎於周。守德,鼎小也重;失德,鼎大也輕。當年周成王安奉九鼎時卜了一卦,卦象顯示的周室國運還遠未到頭。因此,「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不可問也。」王孫滿既象一位學者娓娓演講,又象一位老師教導學生,還象一位神師指點信徒,總之是經過一番儒學加玄學的宏論之後,楚莊王就領著他的精銳三軍卷旗而歸了。
從此,終春秋一代,對九鼎只能動動心思而已,連問都無人敢問。
到了戰國年間,九鼎的命運又岌岌可危了。
最先跳出來的竟然還是歷史上首次問鼎中原的楚莊王的後世繼任者楚頃襄王,可見楚人對九鼎的圖謀是刻在骨子裡的。提起楚頃襄王,這個人自小出質秦、齊,歷經蹉跎,有磨練,但觀其一生卻乏善可陳,軍政大略屢屢失措,在楚王的任上幹得很憋屈,也曾一時激憤,想合縱伐秦,意淫之下竟然還對周王室有了圖謀,鄭重其事地謀劃著名一場假途滅虢的軍事行動。弱者的密謀也容易外泄,周室早早就知悉了詳情,派出一個使臣前往申明大義。使臣號曰武公,卻只能以文制勝。武公直接對楚令尹昭子說:對周室不可有圖謀之心。令尹一邊否認有圖周之謀,一邊又反問:即便圖周,有何不可?可見在令尹的心中,周室微不足道,無非還是拿九鼎在那裡蠱惑人心。武公不爭辯周室之微,他就象當年的王孫滿一樣,發表了一番睿智的陳詞:周王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所擁有的地界不足百里,裂其土不足以肥國,得其眾不足以強兵,但若背負一個弒君的罪名,諸侯攻伐荊楚就有了正當性,並且荊楚地廣人眾,諸侯撻伐既能獲得實惠又能搏取榮譽,如今真要誅殘天下所尊共主,攫取九鼎等三代所傳神器,戰禍就會接踵而來!這一番利害說辭,直接打消了楚人的非分之想。應該說,周室雖微,但文脈深厚,武公就象王孫滿一樣,曉以利害便能唬退三軍,氣定神閒的身姿似在眼前,可謂深藏於周室王庭的天下大隱。
下一個冒犯九鼎的是秦武王,他十八歲繼位為秦王,年輕氣盛,力壯如牛,有一窺周室的夙願。三百年前,楚莊王只是在周郊展示軍威時輕蔑地問了問周鼎,後來的楚令尹昭子只是暗示了一下對九鼎的覬覦,全都折服於周室使臣的言辭下,灰溜溜地熄滅了野心。可這位秦武王就直截了當了,他打下了宜陽,長驅直入洛邑,不顧周赧王的勸阻,橫衝直撞來到太廟旁室欣賞九鼎,見到象徵秦地的雍州鼎,便要帶回秦地,可見盛氣之凌人粗暴,純粹就沒把衰朽的周室放在眼裡。為了展現雄風,他心血來潮地舉起了這尊巨鼎,不料失手砸傷了自己的臏骨,不治身亡,貽笑於天下。貽笑是貽笑,作為少年力士的秦武王,一任豪邁的氣勢還是很合秦風的。
最後一位衝著九鼎而來的是秦武王的庶弟秦昭襄王,他在王兄舉鼎絕臏不久便遷鼎於咸陽,諸侯只能眼巴巴地看著,並不見得蜂集而來興師問罪,可見秦確實具備了冒犯神器的實力。不久秦代周祚,似乎又一次應驗了天命隨九鼎而依歸的絕妙傳奇。
這之後,九鼎消失於史海之中,大約是秦人做了什麼手腳,意在澆滅野心家們對這九尊神器的胡思亂想,讓神器所代表的天命永遠定鼎於秦。
其實,九鼎的依歸是軟、硬實力綜合作用的結果。當綜合實力不可撼動時,問鼎都是罪過;而當綜合實力左支右絀時,九鼎的基石就動搖了,別說問鼎,遷鼎也會成為現實。
九鼎的變遷如此神奇,問鼎中原就成了打江山坐天下的精煉總結,引伸開來,又有了中原逐鹿、鹿死誰手的說法,用大白話說,就是得中原者得天下。這話在愚者聽來就真的信以為實了,可愚者看不到,歷史上許多身處中原的割踞勢力都難成大氣候;而在智者聽來,中原系四戰之地,孤軍深入,斷無存活之理,即便獨占中原,天下四方也會戰雲壓境,永無寧日,如此還說得中原者得天下,便純屬兒戲一般的誑語,真正令人信服的是偏居一隅以積攢實力,待實力足以征服天下時再逐鹿中原,進而擁有中原,從而也就擁有了天下。
由此可見:
得中原不是得天下的原因,中原到手不一定天下到手;得中原是得天下的結果,天下即將到手的壓倒性優勢決定了中原到手,而中原到手就意味著江山一統、天下歸心。
秦昭襄王攻陷周都洛邑,遷九鼎於咸陽,七年後周朝徹底滅亡。至於九鼎,遷往咸陽後就成了傳說,不知所終了。
當初,禹鑄九鼎於夏都,象徵九州一統、天命所歸、王權至上。嗣後,隨著商代夏,遷鼎於殷都;周代商,遷鼎於周都,最後被供奉在洛邑的明堂之中。先後形成的共識就是:得九鼎者得天下。
眼看周室日漸衰微,諸候沒有不惦念九鼎的,雄霸者想遷九鼎而王天下,弱小者生怕九鼎被遷遭池魚之鞅。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第一個對九鼎發出了咆哮聲,他在征伐一個衝撞到中原的遊牧戎族時,在周都洛邑的郊外舉行盛大的閱兵式。試想,一個諸侯王,地方政權的首腦,在首都檢閱自家雄師,究竟是在給誰耀武揚威?強者自強,楚人可算是露了個大臉;弱者自弱,周室可算是憋屈到了鬱悶的地步。但作為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周王還是強撐門面,派出王孫滿前往犒勞。楚莊王心高氣傲,輕蔑地問起了九鼎:大小若何?輕重幾何?還譏諷道:徒有九鼎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銷毀楚軍刀劍上的刃尖就能鑄成九鼎。意思表達得很清楚:九鼎很容易鑄就,但失去強兵悍將的拱衛是保不住江山的,廢掉了武功的周室單憑九鼎當鎮國神器純屬自欺欺人。王孫滿作為周室的貴裔,文化修養還是令人欽佩的,面對一代梟雄的詰難及其仰仗的堅甲利兵,他展示了強大的文化自信,以「在德不在鼎」的道義言辭折服了楚莊王:夏桀失德,遷鼎於商;商紂失德,遷鼎於周。守德,鼎小也重;失德,鼎大也輕。當年周成王安奉九鼎時卜了一卦,卦象顯示的周室國運還遠未到頭。因此,「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不可問也。」王孫滿既象一位學者娓娓演講,又象一位老師教導學生,還象一位神師指點信徒,總之是經過一番儒學加玄學的宏論之後,楚莊王就領著他的精銳三軍卷旗而歸了。
從此,終春秋一代,對九鼎只能動動心思而已,連問都無人敢問。
到了戰國年間,九鼎的命運又岌岌可危了。
最先跳出來的竟然還是歷史上首次問鼎中原的楚莊王的後世繼任者楚頃襄王,可見楚人對九鼎的圖謀是刻在骨子裡的。提起楚頃襄王,這個人自小出質秦、齊,歷經蹉跎,有磨練,但觀其一生卻乏善可陳,軍政大略屢屢失措,在楚王的任上幹得很憋屈,也曾一時激憤,想合縱伐秦,意淫之下竟然還對周王室有了圖謀,鄭重其事地謀劃著名一場假途滅虢的軍事行動。弱者的密謀也容易外泄,周室早早就知悉了詳情,派出一個使臣前往申明大義。使臣號曰武公,卻只能以文制勝。武公直接對楚令尹昭子說:對周室不可有圖謀之心。令尹一邊否認有圖周之謀,一邊又反問:即便圖周,有何不可?可見在令尹的心中,周室微不足道,無非還是拿九鼎在那裡蠱惑人心。武公不爭辯周室之微,他就象當年的王孫滿一樣,發表了一番睿智的陳詞:周王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所擁有的地界不足百里,裂其土不足以肥國,得其眾不足以強兵,但若背負一個弒君的罪名,諸侯攻伐荊楚就有了正當性,並且荊楚地廣人眾,諸侯撻伐既能獲得實惠又能搏取榮譽,如今真要誅殘天下所尊共主,攫取九鼎等三代所傳神器,戰禍就會接踵而來!這一番利害說辭,直接打消了楚人的非分之想。應該說,周室雖微,但文脈深厚,武公就象王孫滿一樣,曉以利害便能唬退三軍,氣定神閒的身姿似在眼前,可謂深藏於周室王庭的天下大隱。
下一個冒犯九鼎的是秦武王,他十八歲繼位為秦王,年輕氣盛,力壯如牛,有一窺周室的夙願。三百年前,楚莊王只是在周郊展示軍威時輕蔑地問了問周鼎,後來的楚令尹昭子只是暗示了一下對九鼎的覬覦,全都折服於周室使臣的言辭下,灰溜溜地熄滅了野心。可這位秦武王就直截了當了,他打下了宜陽,長驅直入洛邑,不顧周赧王的勸阻,橫衝直撞來到太廟旁室欣賞九鼎,見到象徵秦地的雍州鼎,便要帶回秦地,可見盛氣之凌人粗暴,純粹就沒把衰朽的周室放在眼裡。為了展現雄風,他心血來潮地舉起了這尊巨鼎,不料失手砸傷了自己的臏骨,不治身亡,貽笑於天下。貽笑是貽笑,作為少年力士的秦武王,一任豪邁的氣勢還是很合秦風的。
最後一位衝著九鼎而來的是秦武王的庶弟秦昭襄王,他在王兄舉鼎絕臏不久便遷鼎於咸陽,諸侯只能眼巴巴地看著,並不見得蜂集而來興師問罪,可見秦確實具備了冒犯神器的實力。不久秦代周祚,似乎又一次應驗了天命隨九鼎而依歸的絕妙傳奇。
這之後,九鼎消失於史海之中,大約是秦人做了什麼手腳,意在澆滅野心家們對這九尊神器的胡思亂想,讓神器所代表的天命永遠定鼎於秦。
其實,九鼎的依歸是軟、硬實力綜合作用的結果。當綜合實力不可撼動時,問鼎都是罪過;而當綜合實力左支右絀時,九鼎的基石就動搖了,別說問鼎,遷鼎也會成為現實。
九鼎的變遷如此神奇,問鼎中原就成了打江山坐天下的精煉總結,引伸開來,又有了中原逐鹿、鹿死誰手的說法,用大白話說,就是得中原者得天下。這話在愚者聽來就真的信以為實了,可愚者看不到,歷史上許多身處中原的割踞勢力都難成大氣候;而在智者聽來,中原系四戰之地,孤軍深入,斷無存活之理,即便獨占中原,天下四方也會戰雲壓境,永無寧日,如此還說得中原者得天下,便純屬兒戲一般的誑語,真正令人信服的是偏居一隅以積攢實力,待實力足以征服天下時再逐鹿中原,進而擁有中原,從而也就擁有了天下。
由此可見:
得中原不是得天下的原因,中原到手不一定天下到手;得中原是得天下的結果,天下即將到手的壓倒性優勢決定了中原到手,而中原到手就意味著江山一統、天下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