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16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說鑒十九:大一統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說明國家統一是有必然性的。

  戰國分立也紛爭,主要的參與者,除了七雄即齊、楚、燕、韓、趙、魏、秦外,就是宋、衛、中山,再加上一個被架空的周王室而已。這些諸侯國都在縱橫捭闔,都想擴疆拓土,都有代周室而王天下的企圖;至於周王室,何嘗不心心念念恢復昔日號令天下的榮光呢?也就是說,誰也沒有把分立當作永恆,誰也在追求天下一統,只是天下一統必須在自己的主導之下。天下大亂,國無寧日,人不安生,皆因對統一的嚮往,統一是大勢所趨,具有必然性。

  周王室就象一駕舊馬車,到戰國時期已基本被安置到了歷史的陳列館,不可能再驅動了。那麼,橫掃六合、併吞八荒的為什麼是秦而非其他諸侯呢?這也有必然性,因為秦的改革開放最徹底、最持久:在對內改革上,比如二十階爵位所代表的身份與權勢,非戰即耕,只要敢於殺敵、樂於耕作,人人都可以獲得,由此激發起來的社會洪流,推動商鞅變法的成果持續貫徹,所以商鞅雖死,秦法不敗;在對外開放上,單就廣招賢良、放手重用客卿這一點,就很持久很有效,商鞅、張儀、范雎、魏冉、呂不韋、鄭國、李冰、李斯等等,為秦的強盛和統一嘔心瀝血,個個值得大書特書,卻都是生於他國長於他國而為秦國所用的傑出人才。秦的名將多是土生土長的,這與秦人的尚武精神有關;而秦的名相則多是四方延攬而來的客卿,這與東方諸國的文化優勢有關。變法革新湧現了名將,開放包容湧入了名相,二者完美結合,文武兼備,秦的統一就有了壓倒性優勢。

  至於秦的統一的歷史節點,就有些偶然性了:

  第一,宣太后的剛毅睿智和年壽之高。宣太后羋八子,十六歲被秦惠文王贏駟納為小妾,贏駟死後,嫡子贏盪即位為秦武王,不意過早死於非命,秦惠文后便擁立庶長子贏壯即位,這可刺激了羋八子,自己的兒子也屬庶出,只是不算庶長子而已,她依靠異父弟魏冉發動政變,誅殺了秦惠文后並秦王贏壯及其弟贏雍,另立自己的親兒子贏稷為秦昭襄王,因為兒子年幼,以王太后身份臨朝攝政,自號宣太后,睿智善斷,依靠外戚勢力牢牢把控朝局,開太后攝政、外戚專權的歷史先河。她政略恆定,雖與義渠王私通卻誘殺義渠王,吞併義渠國。她壽考綿長,在那個缺醫少藥的年代活了整整八十歲,妥妥地把兒子歷練成了治國理政的雄才,並在兒子完全能夠施展抱負的時候甘作其立威的祭品,被廢黜太后名號後暗然退出了歷史舞台。

  第二,昭襄王的罕見雄略和享國之長。秦昭襄王親政前有賴於母后的精明霸氣,親政後的雄略更是令人折服。他拜范雎為相、白起為將,罷黜太后干政,驅逐「四貴」擅權,採行遠交近攻策略,發起的著名戰役有伊闕之戰、伐齊之戰、鄢郢之戰、華陽之戰、長平之戰等,先後打敗韓、趙、魏、齊、楚,攻取河東郡、南陽郡、黔中郡、郢都,攻陷王都洛邑,浮獲周赧王,遷九鼎於咸陽,終結了周朝八百年的國祚,奠定了秦統一的雄厚基礎。他傳承了母親長壽的基因,活了七十五歲,執政五十六年,算是秦國最高壽、執政時間最長的君王。在戰國時代那個群雄逐鹿的關鍵時期,有一個雄略超凡的君王長期執政是多麼難得的歷史機遇!

  第三,「四貴」可貴的服從性。所謂「四貴」,指宣太后重點依靠的四個人。第一個是穰侯魏冉,宣太后的異父弟,發動宮庭政變的主要依靠力量,援立昭襄王即位,推薦白起為將,軍政兼備,南掠楚地,東取齊土,馴服了天下諸侯。第二個是華陽君羋戎,宣太后的同父弟,英武灑脫,曾率軍攻取楚國新城。第三個高陵君秦悝、第四個涇陽君贏芾,均系宣太后之子,昭襄王之弟。這四人,在宣太后攝政期間位高權重,功績卓著,當然也就給人一種權傾朝野的印象,最為君王所忌諱。經范雎點透,昭襄王一通令下,太后被廢,「四貴」也隨之退場,沒有出現任何風波。「四貴」展現了難能可貴的服從心,為此,司馬光還特別替穰侯魏冉大鳴不平。

  第四,千古一帝的贏政及時登位。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是中國封建社會大一統帝國的締造者。按說,雖然昭襄王奠定了秦統一的基礎,但六國尚存,合縱的沉渣還會不時泛起,沒有「振長策而御宇內」的天賦異秉,斷難在短期內「包舉宇內,併吞八荒」的。天佑中華,那時候這個超人已經生長著,他就是贏政,可他只是昭襄王的曾孫,要承繼王位,中間還整整隔著兩代人,奇巧的是他的爺爺贏柱只做了三天的秦孝文王就死掉了,父親贏異人只做了三年的秦莊襄王也死掉了,可見贏政衝擊王位的能量場有多強!這樣,贏政十三歲登基,二十二歲親政,三十九歲稱帝,一統華夏,以始皇帝這個自信「德兼三皇、功蓋五帝」的千古名號,君臨天下十一年。

  秦統一的歷史就是這樣,必然性中有偶然性,偶然性中有必然性,必然性決定大勢,偶然性決定具象。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