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14
說鑒十七:猜忌是心魔
心胸決定視野,視野決定格局,格局決定廣度和高度。
心胸狹窄者,必然暗藏著一個猜忌的心魔,令其處處犯疑、處處設防,視野放不開,格局擴不展,限制了事業的廣度和高度。
燕昭王點將樂毅為統帥,半年之內攻陷齊國七十餘座城池,最後只剩下莒地和即墨兩座孤城在苦撐。相持日久,便有人在昭王面前進讒言了:樂毅大智大勇,舉手之間就幾乎拿下齊國全境,如今只剩下兩座已圍困三年的孤城,之所以城池未破,想必是樂毅心生異念,要擁兵自重、威服齊人,進而稱王道寡,唯一的後顧之憂是妻兒尚在燕國故土,但齊國盛出美女,時間一長必令樂毅著迷,那時就連故國的妻兒也心頭不計了,隱患所在,須早日根除。
燕昭王是胸懷博大的智者,他召集了一個酒會,點名斥責那位說壞話的:國家舉賢任能,首要的是為了強國禦侮,先王被無道的齊國殘害,想起來就痛徹入骨,有能報此深仇大恨者,與其共享王座都是應該的。如今樂將軍提兵破齊,夷平齊人宗廟,報了世仇,齊地已歸樂將軍統轄,若能取而代之,列於諸侯,則能與燕國結歡同好,協力抗衡列強,實屬燕國和本王之福。企圖進讒言害賢能是不能容忍的!
結果,那個倒是非進讒言的臣屬落了個被處斬的下場,樂毅的妻兒則受到優厚賞賜,由國相護送入齊,讓一家團聚,並冊立樂毅為齊王。樂毅大為惶恐,堅辭不受,誓死不做齊王,誓死效忠燕王。
燕昭王一死,繼位的燕惠王就是另一個格局了,他在太子任上就忌恨樂毅,加之中了齊人的離間之計,便派出一個叫騎劫的將軍去取代樂毅。樂毅知道奉召回國不會有好下場,只好投奔到了趙國。這件事令燕國將士耿耿於懷,從此上下不和,軍心動搖。
其實,莒地和即墨兩座孤城久攻不下是有原因的:一者是齊人苦守死戰;二者是齊人推出了一位力挽狂瀾的田單在統馭指揮;三者是鎮撫廣大的齊地必然會分散軍力、物力、精力。燕惠王量小智短,一出手就註定了一個敗局。
田單這個人了不起,他聽聞燕國的新君一向忌恨樂毅,便抓住契機,暗暗使人到處散布:齊國就殘存著兩座城池,要想攻破簡直易如反掌,之所以僵持到現在,是因為樂毅與新即位的燕王有嫌隙,生怕一回國就性命難保,也就故作姿態,名為伐齊,實為擁兵自重,真實的企圖是要南面稱王。
人紅是非多,編造的這個流言本來是燕昭王在位時讒言的翻版,燕昭王不採信,可燕惠王就不加辯識地採信了。
田單進一步使人散布:齊人最怕的是燕王換帥,萬一存有二心的樂毅被調離,兩座孤城便旦夕不保。
燕惠王被田單玩弄於股掌之間,猜忌的心魔立馬作祟了。
燕軍的新統領騎劫,根本就不是田單的對手,幾番用計下來,一次又一次入了圈套,加之軍心渙散,在田單的火牛陣下一潰千里,淪陷的七十餘座城池被一舉光復。
從燕惠王后來的姿態看,他是後悔了的,但代價是痛失了已經到手多年的幾乎整個齊國,不後悔才怪哩!就他那氣量,就他那作祟的心魔,註定撐不起大格局。
而樂毅的格局,從他後來對燕惠王的隔空喊話中就可見一斑:投奔他國可以全身,也是為了昭示先王的識人之明,此乃為臣的上策。若是自己因遭誹謗身毀名辱,也會令知人善任的先王蒙羞,此乃為臣最懼怕的後果…
心胸決定視野,視野決定格局,格局決定廣度和高度。
心胸狹窄者,必然暗藏著一個猜忌的心魔,令其處處犯疑、處處設防,視野放不開,格局擴不展,限制了事業的廣度和高度。
燕昭王點將樂毅為統帥,半年之內攻陷齊國七十餘座城池,最後只剩下莒地和即墨兩座孤城在苦撐。相持日久,便有人在昭王面前進讒言了:樂毅大智大勇,舉手之間就幾乎拿下齊國全境,如今只剩下兩座已圍困三年的孤城,之所以城池未破,想必是樂毅心生異念,要擁兵自重、威服齊人,進而稱王道寡,唯一的後顧之憂是妻兒尚在燕國故土,但齊國盛出美女,時間一長必令樂毅著迷,那時就連故國的妻兒也心頭不計了,隱患所在,須早日根除。
燕昭王是胸懷博大的智者,他召集了一個酒會,點名斥責那位說壞話的:國家舉賢任能,首要的是為了強國禦侮,先王被無道的齊國殘害,想起來就痛徹入骨,有能報此深仇大恨者,與其共享王座都是應該的。如今樂將軍提兵破齊,夷平齊人宗廟,報了世仇,齊地已歸樂將軍統轄,若能取而代之,列於諸侯,則能與燕國結歡同好,協力抗衡列強,實屬燕國和本王之福。企圖進讒言害賢能是不能容忍的!
結果,那個倒是非進讒言的臣屬落了個被處斬的下場,樂毅的妻兒則受到優厚賞賜,由國相護送入齊,讓一家團聚,並冊立樂毅為齊王。樂毅大為惶恐,堅辭不受,誓死不做齊王,誓死效忠燕王。
燕昭王一死,繼位的燕惠王就是另一個格局了,他在太子任上就忌恨樂毅,加之中了齊人的離間之計,便派出一個叫騎劫的將軍去取代樂毅。樂毅知道奉召回國不會有好下場,只好投奔到了趙國。這件事令燕國將士耿耿於懷,從此上下不和,軍心動搖。
其實,莒地和即墨兩座孤城久攻不下是有原因的:一者是齊人苦守死戰;二者是齊人推出了一位力挽狂瀾的田單在統馭指揮;三者是鎮撫廣大的齊地必然會分散軍力、物力、精力。燕惠王量小智短,一出手就註定了一個敗局。
田單這個人了不起,他聽聞燕國的新君一向忌恨樂毅,便抓住契機,暗暗使人到處散布:齊國就殘存著兩座城池,要想攻破簡直易如反掌,之所以僵持到現在,是因為樂毅與新即位的燕王有嫌隙,生怕一回國就性命難保,也就故作姿態,名為伐齊,實為擁兵自重,真實的企圖是要南面稱王。
人紅是非多,編造的這個流言本來是燕昭王在位時讒言的翻版,燕昭王不採信,可燕惠王就不加辯識地採信了。
田單進一步使人散布:齊人最怕的是燕王換帥,萬一存有二心的樂毅被調離,兩座孤城便旦夕不保。
燕惠王被田單玩弄於股掌之間,猜忌的心魔立馬作祟了。
燕軍的新統領騎劫,根本就不是田單的對手,幾番用計下來,一次又一次入了圈套,加之軍心渙散,在田單的火牛陣下一潰千里,淪陷的七十餘座城池被一舉光復。
從燕惠王后來的姿態看,他是後悔了的,但代價是痛失了已經到手多年的幾乎整個齊國,不後悔才怪哩!就他那氣量,就他那作祟的心魔,註定撐不起大格局。
而樂毅的格局,從他後來對燕惠王的隔空喊話中就可見一斑:投奔他國可以全身,也是為了昭示先王的識人之明,此乃為臣的上策。若是自己因遭誹謗身毀名辱,也會令知人善任的先王蒙羞,此乃為臣最懼怕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