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12
品讀《資治通鑑》之卷四
說鑒十五:雄主的柔腸和迷之自信
趙國的第六代國君趙武靈王,被譽為華夏自黃帝以來的第一位雄主,也就是說,連堯舜禹、湯文武、齊桓晉文也顯遜色。之所以下此結論,主要是著眼於華夏族與外族的攻守爭鬥,重在民族利益的結果。
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是華夏民族揮之不去的四境之患,尤其是北部的外族,一茬接一茬,一撥接一撥,仰仗騎戰優勢,時常寇邊犯境,數度入主中原,黃河以北更是不在話下,甚至兩度使華夏國土全部淪喪,江山社稷完完全全假手異族達三百六十六年。
趙武靈王之前,齊桓公曾北擊外寇,大獲全勝,這也是他首霸春秋的威信所在;秦的三任君王與西戎死戰,殞命沙場,磨礪和激發了秦人的鬥志;再往前推,見諸史冊的就數婦好殲滅外敵的豐功偉績了。有周以來,外族的入侵屢見不鮮,甚至傾國蒙難、被逼遷都,也是無奈之舉。
趙武靈王的非凡之處,是他當時所處的國勢以及腦洞大開的針對性改革。
趙國周圍的秦、楚、魏、齊、燕,哪一個都不是善茬;中山號稱千乘之國,嵌入趙境,世代為敵,實乃心腹大患;特別是北方外族,飛馬利箭,聚散如風,視征戰如同狩獵,喊殺喊打簡直是一種生活習性,占盡冷兵器時代的戰場優勢。
趙武靈王一即位,就設置了博聞司和左、右司過,很顯然,前者是為了廣徵博採,後者是為了糾錯,其格局和胸懷可見一斑。他還專注於守拙,不圖虛名,韜光養晦,連孱弱的韓、燕甚至七雄之外小小的宋君都稱王了,可他就是執意不肯,認為那是名不符實的,只是囑咐國人稱其為君(武靈王是死後的諡號),絕不當出頭鳥。繼位十三年,周邊戰爭打了八次,七敗一勝。痛定思痛,他開啟了「胡服騎射」這樣一場腦洞大開的軍政改革。在中國歷史上,異族漢化的改革屢見不鮮,趙武靈王的改革則是胡化,是一種文明其內、野蠻其外的改革,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做到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堅決扭轉華夏衣冠之士單純的文弱化傾向和農耕民族怯戰避戰不善戰的積弊。
改革的阻力是巨大的,改革的決心是堅定的,改革的成效則是非凡的:上下四百年歷史的中山國被吞滅,耀武揚威的林胡和樓煩被降服,匈奴被驅逐,拓地千餘里,國勢之隆,已經敢於覬覦強秦了。
趙武靈王骨子裡有一種不斷挑戰自我的性格,他討厭因循守舊,在「胡服騎射」的軍政改革大獲成效後,又腦洞大開地開啟了更進一步的體制改革,這次改革的核心是軍、政分開:扶太子為趙惠文王,主持政務;自己則號為主父,主持軍務。他的核心目的是將接班人推到一線,自己則退居二線,一來起到監國的作用,確保政權幾乎不留接縫地前後承繼;二來集中精力專注於軍事,其基本戰略是在統一北方各部族後倚勢拿下秦國,為此,他還喬裝打扮親往秦國窺視了一番。就改革的思路來說,很大膽,很創新,很有戰略眼光,沒有什麼可指責的。而其窺察秦國的傳奇性,更會令人嘆為觀止。
一段奇妙的情感經歷改變了一切:有個叫吳娃的佳人走進了趙武靈王的生活,從此纏綿斯守,輟朝多年,既封后,又改立太子,後來卻又不忍廢太子憋屈,想分國而立兩王,躊躇之間,不料廢太子發動政變,由此引發朝中重臣以平叛為由,大肆舉兵,結果禍及主父自己。春秋首霸齊桓公因立嗣不當被困餓致死,期間逼得捉鳥而食;無獨有偶,一代雄主趙主父也因立嗣不當被困餓致死,期間也逼得捉鳥而食。
趙武靈王可嘆的悲情結局,總括起來講:沉迷佳人以及在兩子之間不忍相棄的舐犢之心是一種英雄柔腸,少了偉大政治家的天下關懷和無我境界;而其心心念念要專注於軍事,卻實實在在荒廢了軍務,最終連自身安全都無軍事保障,軍事調動更是完全失察失控,發生這種事,如果不是老邁糊塗,就是對自己已經樹立起來的個人豐碑和精神威信太過於迷之自信了。
但是,趙主父作為一代雄主令人敬仰,就連他未竟的軍政體制探索也發人深思,但願他的悲情結局是因為意想不到的突發變故造成的,哀嘆他,也要祭奠他!
說鑒十五:雄主的柔腸和迷之自信
趙國的第六代國君趙武靈王,被譽為華夏自黃帝以來的第一位雄主,也就是說,連堯舜禹、湯文武、齊桓晉文也顯遜色。之所以下此結論,主要是著眼於華夏族與外族的攻守爭鬥,重在民族利益的結果。
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是華夏民族揮之不去的四境之患,尤其是北部的外族,一茬接一茬,一撥接一撥,仰仗騎戰優勢,時常寇邊犯境,數度入主中原,黃河以北更是不在話下,甚至兩度使華夏國土全部淪喪,江山社稷完完全全假手異族達三百六十六年。
趙武靈王之前,齊桓公曾北擊外寇,大獲全勝,這也是他首霸春秋的威信所在;秦的三任君王與西戎死戰,殞命沙場,磨礪和激發了秦人的鬥志;再往前推,見諸史冊的就數婦好殲滅外敵的豐功偉績了。有周以來,外族的入侵屢見不鮮,甚至傾國蒙難、被逼遷都,也是無奈之舉。
趙武靈王的非凡之處,是他當時所處的國勢以及腦洞大開的針對性改革。
趙國周圍的秦、楚、魏、齊、燕,哪一個都不是善茬;中山號稱千乘之國,嵌入趙境,世代為敵,實乃心腹大患;特別是北方外族,飛馬利箭,聚散如風,視征戰如同狩獵,喊殺喊打簡直是一種生活習性,占盡冷兵器時代的戰場優勢。
趙武靈王一即位,就設置了博聞司和左、右司過,很顯然,前者是為了廣徵博採,後者是為了糾錯,其格局和胸懷可見一斑。他還專注於守拙,不圖虛名,韜光養晦,連孱弱的韓、燕甚至七雄之外小小的宋君都稱王了,可他就是執意不肯,認為那是名不符實的,只是囑咐國人稱其為君(武靈王是死後的諡號),絕不當出頭鳥。繼位十三年,周邊戰爭打了八次,七敗一勝。痛定思痛,他開啟了「胡服騎射」這樣一場腦洞大開的軍政改革。在中國歷史上,異族漢化的改革屢見不鮮,趙武靈王的改革則是胡化,是一種文明其內、野蠻其外的改革,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做到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堅決扭轉華夏衣冠之士單純的文弱化傾向和農耕民族怯戰避戰不善戰的積弊。
改革的阻力是巨大的,改革的決心是堅定的,改革的成效則是非凡的:上下四百年歷史的中山國被吞滅,耀武揚威的林胡和樓煩被降服,匈奴被驅逐,拓地千餘里,國勢之隆,已經敢於覬覦強秦了。
趙武靈王骨子裡有一種不斷挑戰自我的性格,他討厭因循守舊,在「胡服騎射」的軍政改革大獲成效後,又腦洞大開地開啟了更進一步的體制改革,這次改革的核心是軍、政分開:扶太子為趙惠文王,主持政務;自己則號為主父,主持軍務。他的核心目的是將接班人推到一線,自己則退居二線,一來起到監國的作用,確保政權幾乎不留接縫地前後承繼;二來集中精力專注於軍事,其基本戰略是在統一北方各部族後倚勢拿下秦國,為此,他還喬裝打扮親往秦國窺視了一番。就改革的思路來說,很大膽,很創新,很有戰略眼光,沒有什麼可指責的。而其窺察秦國的傳奇性,更會令人嘆為觀止。
一段奇妙的情感經歷改變了一切:有個叫吳娃的佳人走進了趙武靈王的生活,從此纏綿斯守,輟朝多年,既封后,又改立太子,後來卻又不忍廢太子憋屈,想分國而立兩王,躊躇之間,不料廢太子發動政變,由此引發朝中重臣以平叛為由,大肆舉兵,結果禍及主父自己。春秋首霸齊桓公因立嗣不當被困餓致死,期間逼得捉鳥而食;無獨有偶,一代雄主趙主父也因立嗣不當被困餓致死,期間也逼得捉鳥而食。
趙武靈王可嘆的悲情結局,總括起來講:沉迷佳人以及在兩子之間不忍相棄的舐犢之心是一種英雄柔腸,少了偉大政治家的天下關懷和無我境界;而其心心念念要專注於軍事,卻實實在在荒廢了軍務,最終連自身安全都無軍事保障,軍事調動更是完全失察失控,發生這種事,如果不是老邁糊塗,就是對自己已經樹立起來的個人豐碑和精神威信太過於迷之自信了。
但是,趙主父作為一代雄主令人敬仰,就連他未竟的軍政體制探索也發人深思,但願他的悲情結局是因為意想不到的突發變故造成的,哀嘆他,也要祭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