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11
說鑒十四:鬼谷子的門生們(下)
面臨一個共同的危脅,是不同的個體能夠團結一致的前提。六國合縱,從當時的形勢看,說服韓、趙、魏相對容易些,因為這三國的國力都不如秦,又與秦接壤,時常受秦欺凌,可以說是「苦秦久矣」;但說服偏遠的燕、齊就不容易了,因為兩國均不與秦搭界,又是被秦遠交連橫的對象,況且還要與合縱的鄰國捐棄前嫌;至於楚,雖然與秦相鄰,卻歷來都狂妄,根本就不認為自己弱勢,我行我素慣了。這麼複雜的「一紙盟約」,竟然讓蘇秦一番穿梭、六通陳詞就完成了「畫押用璽」的全過程,其才情之揮灑,牽拉之睿智,堪稱千古奇觀。合縱聯盟的形成,致使強秦躊躇於函谷關內,輕易不敢冒犯六國。但是,雜亂紛擾的六國難以徹底去除各自的私心,不時就會露出被強秦離間的縫隙,這是蘇秦時刻面臨的尖銳挑戰。果然,秦人的連橫術首先使齊、魏兩國就範,竟然明目張胆地合謀伐趙,六國的縱約便面臨第一次瓦解,急切之下,蘇秦立即自趙國出使燕國,想結成一個懲治齊國的統一陣線,不料令人沮喪的事接踵而來,先是魏國向秦國納土獻媚,接著齊國攻伐燕國,十座城邑先占後還,很是戲耍了一番,自己又沒有受到任何懲罰。
即便六國合縱一時受挫,但蘇秦在風雲際會的大舞台上已經上演了一幕精彩,作為一個傳奇性的才俊,受人景仰並被寄予厚望是很自然的,況且合縱與連橫的反覆性較量是明擺著的,二者的低潮與高潮此消彼長,光環繞身的蘇秦說不定就會抓住某個契機再放異彩。
千不該萬不該,蘇秦把滑不住,竟然與燕國先君燕文公的遺孀搞到了一起,而燕文公還是他職場起步、榮顯天下的第一個貴人。這事成了燕國的大醜聞,馬腳一露,繼任的燕易王當然既惱又羞。慌恐之下,蘇秦只得在完成一通操作後入仕齊國,實則是要與燕國暗通款曲,竟然干起了間諜的勾當,七年後死於非命。他甘於自賤,大約也是一個情種,對燕國那位守寡的夫人及其死去的先君、繼位的兒子又孫子懷有複雜的情感。
蘇秦雖死,他未竟的合縱大業還在起伏,隨後近八十年間,大的合縱高潮有五次,包括齊國之外的其餘五國先後合縱攻秦三次,燕國之外的其餘五國合縱功秦一次,燕、楚之外的其餘四國合縱攻秦一次。五次有影響的合縱攻秦,有勝有敗有僵持,湧現出了如公孫衍、楚懷王、孟嘗君、信陵君等傑出的合縱領袖,他們循著蘇秦的路徑和格局用心用力,又何嘗不歸屬於蘇秦的老師鬼谷子的門生之列。
六國首次締結的合縱聯盟敗約,蘇秦也漸行漸失意,恰在此時,鬼谷子的另一個得意門生張儀,操著縱橫學的另一端即連橫術,逐漸走向了戰國政治、軍事舞台的中心。試想,作為理論創始者和傳授者,當鬼谷先生為弟子蘇秦的失意而失意時,轉眼又會為弟子張儀的得意而得意。縱橫天下,儘是先生的左右手之爭,其精妙絕倫,也把玩在先生的手心裡。
張儀放開手腳致力於連橫術是在蘇秦的縱約解體之後,這是他對同窗、知己、恩友的一種高義。與蘇秦不同,張儀一登場,就有軍、政兩手,他帥師犯魏,攻取城邑。在一般的將帥來說,攻城掠地之後,要麼乘勝再戰,要麼得勝回師,要麼脅迫簽下城下之盟。可張儀不同,他首先定位自己是一個政治家,把軍事當作政治的繼續,當作達成政治目的的一種特殊手段,這就超越了單純的軍事觀點。經他一番建議,秦國不僅歸還了攻取的城邑,還出質公子以示睦鄰的誠意。挨了揍的魏國經此一番撫弄,十分知趣,不僅獻出上郡的許多田土人口作回報,並且規規矩矩地委身於強秦身旁,屏聲斂息,輕易不敢造次。這齣令人叫絕的連橫大戲一結束,張儀便出任秦相,走上了更大的政治舞台。
此後,張儀文攻武略,牢牢把攥著家門口的魏國,又與齊、楚會盟連橫,把一個六國合縱的聯盟體衝擊得七零八落,撇下韓、趙、燕三國在那裡形影相弔抹眼淚。
不虧是師出一門,張儀也象蘇秦一樣干起了間諜的勾當,只是他的人設更加高大上,令人吃驚地做起了魏相,心心念念的卻是怎麼樣才能使魏國作個示範,讓諸侯國都效仿著臣服於秦。眼看著這項工作成效不大,他便託辭回到秦國,再次出任秦相,超前性地提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思想,雖然未被秦惠文王採納,但五百年後,這一思想被三國時期的曹孟德演繹得淋漓盡致。
張儀在秦武王繼位後失勢,投奔魏國,仍任魏相,一年後去世。張儀雖死,連橫派的實踐家卻在戰國年間代代延續,一直到秦末自認師門的魏斯,這個人經歷、參與、主導、見證了戰國年間連橫術打敗合縱術的終極歷史。
其實,國家間的爭鬥一直在繼續,合縱與連橫的權術較量當然也在繼續,不同的是這種較量早已演變成了裹脅著全人類命運沉浮的全球大爭鬥,可爭來斗去,還是不出縱橫術的窠臼,不出鬼谷子這位先智的手心。所以,但凡帶有國際政治性的事件,其活動人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無非就是縱橫二字,說白了就是團結盟(朋)友孤立和打擊敵人(對手),非縱即橫而已。從這個意義上講,國際政治人物都是大大小小的縱橫家,古今中外,鬼谷子的門生們層出不窮,無時不有、無國不有!
面臨一個共同的危脅,是不同的個體能夠團結一致的前提。六國合縱,從當時的形勢看,說服韓、趙、魏相對容易些,因為這三國的國力都不如秦,又與秦接壤,時常受秦欺凌,可以說是「苦秦久矣」;但說服偏遠的燕、齊就不容易了,因為兩國均不與秦搭界,又是被秦遠交連橫的對象,況且還要與合縱的鄰國捐棄前嫌;至於楚,雖然與秦相鄰,卻歷來都狂妄,根本就不認為自己弱勢,我行我素慣了。這麼複雜的「一紙盟約」,竟然讓蘇秦一番穿梭、六通陳詞就完成了「畫押用璽」的全過程,其才情之揮灑,牽拉之睿智,堪稱千古奇觀。合縱聯盟的形成,致使強秦躊躇於函谷關內,輕易不敢冒犯六國。但是,雜亂紛擾的六國難以徹底去除各自的私心,不時就會露出被強秦離間的縫隙,這是蘇秦時刻面臨的尖銳挑戰。果然,秦人的連橫術首先使齊、魏兩國就範,竟然明目張胆地合謀伐趙,六國的縱約便面臨第一次瓦解,急切之下,蘇秦立即自趙國出使燕國,想結成一個懲治齊國的統一陣線,不料令人沮喪的事接踵而來,先是魏國向秦國納土獻媚,接著齊國攻伐燕國,十座城邑先占後還,很是戲耍了一番,自己又沒有受到任何懲罰。
即便六國合縱一時受挫,但蘇秦在風雲際會的大舞台上已經上演了一幕精彩,作為一個傳奇性的才俊,受人景仰並被寄予厚望是很自然的,況且合縱與連橫的反覆性較量是明擺著的,二者的低潮與高潮此消彼長,光環繞身的蘇秦說不定就會抓住某個契機再放異彩。
千不該萬不該,蘇秦把滑不住,竟然與燕國先君燕文公的遺孀搞到了一起,而燕文公還是他職場起步、榮顯天下的第一個貴人。這事成了燕國的大醜聞,馬腳一露,繼任的燕易王當然既惱又羞。慌恐之下,蘇秦只得在完成一通操作後入仕齊國,實則是要與燕國暗通款曲,竟然干起了間諜的勾當,七年後死於非命。他甘於自賤,大約也是一個情種,對燕國那位守寡的夫人及其死去的先君、繼位的兒子又孫子懷有複雜的情感。
蘇秦雖死,他未竟的合縱大業還在起伏,隨後近八十年間,大的合縱高潮有五次,包括齊國之外的其餘五國先後合縱攻秦三次,燕國之外的其餘五國合縱功秦一次,燕、楚之外的其餘四國合縱攻秦一次。五次有影響的合縱攻秦,有勝有敗有僵持,湧現出了如公孫衍、楚懷王、孟嘗君、信陵君等傑出的合縱領袖,他們循著蘇秦的路徑和格局用心用力,又何嘗不歸屬於蘇秦的老師鬼谷子的門生之列。
六國首次締結的合縱聯盟敗約,蘇秦也漸行漸失意,恰在此時,鬼谷子的另一個得意門生張儀,操著縱橫學的另一端即連橫術,逐漸走向了戰國政治、軍事舞台的中心。試想,作為理論創始者和傳授者,當鬼谷先生為弟子蘇秦的失意而失意時,轉眼又會為弟子張儀的得意而得意。縱橫天下,儘是先生的左右手之爭,其精妙絕倫,也把玩在先生的手心裡。
張儀放開手腳致力於連橫術是在蘇秦的縱約解體之後,這是他對同窗、知己、恩友的一種高義。與蘇秦不同,張儀一登場,就有軍、政兩手,他帥師犯魏,攻取城邑。在一般的將帥來說,攻城掠地之後,要麼乘勝再戰,要麼得勝回師,要麼脅迫簽下城下之盟。可張儀不同,他首先定位自己是一個政治家,把軍事當作政治的繼續,當作達成政治目的的一種特殊手段,這就超越了單純的軍事觀點。經他一番建議,秦國不僅歸還了攻取的城邑,還出質公子以示睦鄰的誠意。挨了揍的魏國經此一番撫弄,十分知趣,不僅獻出上郡的許多田土人口作回報,並且規規矩矩地委身於強秦身旁,屏聲斂息,輕易不敢造次。這齣令人叫絕的連橫大戲一結束,張儀便出任秦相,走上了更大的政治舞台。
此後,張儀文攻武略,牢牢把攥著家門口的魏國,又與齊、楚會盟連橫,把一個六國合縱的聯盟體衝擊得七零八落,撇下韓、趙、燕三國在那裡形影相弔抹眼淚。
不虧是師出一門,張儀也象蘇秦一樣干起了間諜的勾當,只是他的人設更加高大上,令人吃驚地做起了魏相,心心念念的卻是怎麼樣才能使魏國作個示範,讓諸侯國都效仿著臣服於秦。眼看著這項工作成效不大,他便託辭回到秦國,再次出任秦相,超前性地提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思想,雖然未被秦惠文王採納,但五百年後,這一思想被三國時期的曹孟德演繹得淋漓盡致。
張儀在秦武王繼位後失勢,投奔魏國,仍任魏相,一年後去世。張儀雖死,連橫派的實踐家卻在戰國年間代代延續,一直到秦末自認師門的魏斯,這個人經歷、參與、主導、見證了戰國年間連橫術打敗合縱術的終極歷史。
其實,國家間的爭鬥一直在繼續,合縱與連橫的權術較量當然也在繼續,不同的是這種較量早已演變成了裹脅著全人類命運沉浮的全球大爭鬥,可爭來斗去,還是不出縱橫術的窠臼,不出鬼谷子這位先智的手心。所以,但凡帶有國際政治性的事件,其活動人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無非就是縱橫二字,說白了就是團結盟(朋)友孤立和打擊敵人(對手),非縱即橫而已。從這個意義上講,國際政治人物都是大大小小的縱橫家,古今中外,鬼谷子的門生們層出不窮,無時不有、無國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