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9
說鑒十二:鬼谷子的門生們(上)
根據司馬光的轉述,鬼谷子是縱橫家的立言者和教師爺,蘇秦、張儀系其高徒。
參照其他史料可知,鬼谷子本名王詡,生於孔子之後,活了近八十歲,是戰國初期的大隱士,通天徹地,學貫百家,在諸多領域都有高深造詣,據說其名垂青史的奇異門生就有法家的商鞅、李斯,兵家的孫臏、樂毅,縱橫家的蘇秦、張儀,如此等等,不勝枚舉,是公認的育才高手。但是,作為縱橫學派的創立者和縱橫之術的教導者,鬼谷子的兩個得意門生蘇秦和張儀分別從其學說一體兩面的相反方向執言入世,心照不宣地上演了縱橫捭闔的戰國大戲。據推測,鬼谷子離開人世時,這幕大戲的高潮已被兩個學生基本執演結束了,也就是說,自己的學生對自己所授理論的迭盪實踐尤其是縱橫天下的高光時刻,他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
縱橫捭闔這個詞,是對戰國時期的縱橫家操弄縱橫之術的經典概括,後來有了普遍意義。在普遍性意義下,所謂「縱」就是抱團對付共同的對手,採取的手段就是締約結盟即「闔」;所謂「橫」就是對抱團的對手有拉有打,各個擊破,採取的手段就是分化瓦解即「捭」。縱闔與橫捭是對立統一的,二者在國家層面的交鋒從來沒有停歇過,只是蘇秦和張儀是屬於在完整理論薰陶、指導下的第一批縱橫門派的實踐家。
就當年來說,相較於聯衡,顯然合縱的難度要大得多,得在六國之間穿梭協調並將其擰成一股繩,望之就令人畏縮。蘇秦起初先是入秦見秦王陳述聯橫術的,可秦王就是不為所動。據說蘇秦小張儀三十歲,出道時還是個年青人,權變在胸,意氣風發,既被秦王所輕就毅然棄秦而去,同時也丟棄了聯衡術,揀起了更具挑戰性的合縱術,年輕人的激情是難能可貴的。
蘇秦北上到了燕國。燕國與秦國不接壤,中間還隔著個趙國,應該說,他人眼裡的虎狼之秦只是燕國的遠邦,沒有必要與其敵對。可蘇秦給燕文公分析說:目下秦國雖然對燕國無害,卻是趙國的勁敵,趙國又遠遠強於燕國,作為鄰邦,若想侵伐旦夕便至。如果與趙國結成友邦,使其在與強秦的纏鬥中既能得到支持又無後顧之憂,感念之下必然處處回報,燕國便可高枕無憂了。
應該說,蘇秦對燕國安危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也是設身處地的。燕文公被說服了,資助蘇秦前往趙國遊說趙肅侯。雖然還只是把蘇秦當說客對待,可燕文公畢竟是蘇秦在職場上的起步貴人,人生從此就開掛了。試想,當初前往秦國遊說,表達的理念也很正確,可就是不被採信,一登場就受阻,只得自我調整,另覓他途。
蘇秦有了燕文公的加持,起碼已經成了一個半管方的說客,其狀其勢必然已非往常可比。他對趙肅侯說:對強秦來說,趙國是勁敵,也是心腹之患,暫時之所以相安無事,是因為有韓、魏二國掣肘,但這二國弱小,地理上又無險可依,一旦被秦人脅迫,必然會臣服,那時候趙國的禍患就迫在眉睫了。視看當今的天下,六國的國土五倍於秦,兵力十倍於秦,如果能團結一致併力攻秦,秦國雖強,也會被攻破的。現在的六國,各打各的小算盤,一些心懷鬼胎的臣屬操持著聯橫之術,總是慫恿著要與秦國單邊友好,無非就是割地、臣服,以此換取秦人一時的歡心。這些人不遺餘力地向秦國拋媚眼,總以秦國的強大恐嚇諸侯,也是為自己當下和將來的榮華富貴納投名狀,對此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如今最正確的出路,是六國締約結盟,只要一國受到秦國的攻伐,就視為對各國的攻伐,共同出兵抗秦;六國當中如有不遵守盟約的,立即受到其餘五國的共同打擊。
趙肅侯一聽,茅塞頓開,十分欣喜,尊蘇秦為上賓,賞賜豐厚,並拜託蘇秦前往各國約盟,寄予厚望。
蘇秦能成功遊說燕文公、趙肅侯,憑的並不是三寸不爛之舌,而是對天下形勢的正確解析和應對策略的可信陳述,他所構思的結盟格局,就是當今世界的多邊性同盟,也不離其宗。
根據司馬光的轉述,鬼谷子是縱橫家的立言者和教師爺,蘇秦、張儀系其高徒。
參照其他史料可知,鬼谷子本名王詡,生於孔子之後,活了近八十歲,是戰國初期的大隱士,通天徹地,學貫百家,在諸多領域都有高深造詣,據說其名垂青史的奇異門生就有法家的商鞅、李斯,兵家的孫臏、樂毅,縱橫家的蘇秦、張儀,如此等等,不勝枚舉,是公認的育才高手。但是,作為縱橫學派的創立者和縱橫之術的教導者,鬼谷子的兩個得意門生蘇秦和張儀分別從其學說一體兩面的相反方向執言入世,心照不宣地上演了縱橫捭闔的戰國大戲。據推測,鬼谷子離開人世時,這幕大戲的高潮已被兩個學生基本執演結束了,也就是說,自己的學生對自己所授理論的迭盪實踐尤其是縱橫天下的高光時刻,他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
縱橫捭闔這個詞,是對戰國時期的縱橫家操弄縱橫之術的經典概括,後來有了普遍意義。在普遍性意義下,所謂「縱」就是抱團對付共同的對手,採取的手段就是締約結盟即「闔」;所謂「橫」就是對抱團的對手有拉有打,各個擊破,採取的手段就是分化瓦解即「捭」。縱闔與橫捭是對立統一的,二者在國家層面的交鋒從來沒有停歇過,只是蘇秦和張儀是屬於在完整理論薰陶、指導下的第一批縱橫門派的實踐家。
就當年來說,相較於聯衡,顯然合縱的難度要大得多,得在六國之間穿梭協調並將其擰成一股繩,望之就令人畏縮。蘇秦起初先是入秦見秦王陳述聯橫術的,可秦王就是不為所動。據說蘇秦小張儀三十歲,出道時還是個年青人,權變在胸,意氣風發,既被秦王所輕就毅然棄秦而去,同時也丟棄了聯衡術,揀起了更具挑戰性的合縱術,年輕人的激情是難能可貴的。
蘇秦北上到了燕國。燕國與秦國不接壤,中間還隔著個趙國,應該說,他人眼裡的虎狼之秦只是燕國的遠邦,沒有必要與其敵對。可蘇秦給燕文公分析說:目下秦國雖然對燕國無害,卻是趙國的勁敵,趙國又遠遠強於燕國,作為鄰邦,若想侵伐旦夕便至。如果與趙國結成友邦,使其在與強秦的纏鬥中既能得到支持又無後顧之憂,感念之下必然處處回報,燕國便可高枕無憂了。
應該說,蘇秦對燕國安危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也是設身處地的。燕文公被說服了,資助蘇秦前往趙國遊說趙肅侯。雖然還只是把蘇秦當說客對待,可燕文公畢竟是蘇秦在職場上的起步貴人,人生從此就開掛了。試想,當初前往秦國遊說,表達的理念也很正確,可就是不被採信,一登場就受阻,只得自我調整,另覓他途。
蘇秦有了燕文公的加持,起碼已經成了一個半管方的說客,其狀其勢必然已非往常可比。他對趙肅侯說:對強秦來說,趙國是勁敵,也是心腹之患,暫時之所以相安無事,是因為有韓、魏二國掣肘,但這二國弱小,地理上又無險可依,一旦被秦人脅迫,必然會臣服,那時候趙國的禍患就迫在眉睫了。視看當今的天下,六國的國土五倍於秦,兵力十倍於秦,如果能團結一致併力攻秦,秦國雖強,也會被攻破的。現在的六國,各打各的小算盤,一些心懷鬼胎的臣屬操持著聯橫之術,總是慫恿著要與秦國單邊友好,無非就是割地、臣服,以此換取秦人一時的歡心。這些人不遺餘力地向秦國拋媚眼,總以秦國的強大恐嚇諸侯,也是為自己當下和將來的榮華富貴納投名狀,對此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如今最正確的出路,是六國締約結盟,只要一國受到秦國的攻伐,就視為對各國的攻伐,共同出兵抗秦;六國當中如有不遵守盟約的,立即受到其餘五國的共同打擊。
趙肅侯一聽,茅塞頓開,十分欣喜,尊蘇秦為上賓,賞賜豐厚,並拜託蘇秦前往各國約盟,寄予厚望。
蘇秦能成功遊說燕文公、趙肅侯,憑的並不是三寸不爛之舌,而是對天下形勢的正確解析和應對策略的可信陳述,他所構思的結盟格局,就是當今世界的多邊性同盟,也不離其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