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5
說鑒八:大業承繼何其險
魏文侯一世英明,在立儲承繼的問題上也無甚差遲,老早就確立了長子魏擊的太子地位,延請名師調教,二十來歲就讓領兵出征,後來又經多方歷煉,眼見著處理起國事來日益得心應手,可謂後繼有人了。文侯一薨,太子平穩繼任,子承父業嚴絲合縫。
魏擊就是魏武侯,在位十六年(一說二十六年),四方征伐,繼續雄霸三晉。但魏國在武侯時期的雄強更多的是仰賴於前君文侯打下的基礎,武侯的胸襟膽識政略籌謀遠遜於他的君父,就拿用人來說,逼走了戰功卓著的吳起就能說明一切。
無論是在位十六年還是二十六年,總之,魏武侯終其一生都沒有立儲,兩個因爭儲內鬥互不服氣的兒子罃、緩,都三十來歲了也未曾肩負過什麼重任,沒有放手讓歷煉歷煉。什麼原因?可能是害怕形成太子黨羽,大權旁落;可能是識人無准究,舉棋不定;也可能是自信可以長命不死,不必著忙;更有可能是胸襟極端狹窄的結果。
壽考難料,武侯一朝而薨,千秋偉業的承繼問題突兀而來,兩個兒子爭立,勢成水火,臣僚無所適從,國家大亂。
這給韓、趙二國以可乘之機,兩家立即合謀攻魏,大敗魏軍,包圍了魏都。後來也滑稽,在如何處置又混亂又戰敗的魏國上,韓、趙兩家意見不合,竟然先後罷兵而還,算是把蒙羞的魏國放了一把。
就魏國的這場蒙難,司馬光引用了他的先輩司馬遷的話:「君終無適子,其國可破也。」大意是前君後君的承繼若是出了問題,國家就極有可能遭滅頂之災。
君王在立儲問題上各有各的盤算,也各有各的做法,熟對熟錯,始終沒個定論。
立,儲君已定,未來可期,斷了不肖之徒的覬覦念想,而作為見習君王、影子君王,預先感知軍國政要,跟著君父亦步亦趨,一旦先君撒手,順理成章步履大位,避免了國喪帶來的危機;但是,立儲也可能形成第二個權力中心,致使太子坐大,黨羽依附,政令掣肘,臣屬觀望,坐等新老交替;另外,儲君的地位十分微妙,進退拿捏,分寸上無異於走鋼絲,搞不好不是莽撞翻車就是戰戰兢兢弄出神經病來,加之老早就成了其他心懷不軌的王弟、王子甚至王孫們的靶標,極易被構陷致害,儲君難儲,反致殞命。
不立,政令統一,臣屬一心,避免了權力副中心的形成,避免了政治觀望、政治依附、政治寄託。但是,儲君虛位,奪嫡之爭不是暗流涌動就是明火執仗,大位輪替就沒有預期性、安全性和承繼性,極易導致國喪即國危,極易發生政治顛覆和安全災難。
歷史地看,立儲之利自不必說,立儲之害也觸目驚心,比如唐高祖的太子李建成,被他的功勳弟弟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死在了李世民親手射出的箭簇下。至於不立儲,好處不必說了,害處也觸目驚心,比如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就因為沒有明確立儲,導致死後六十七天無人問津,五公子爭位,四十四年國無寧日,霸業一朝凋零。
立與不立,清代的康熙帝算是體會到家了,他總共有二十四個兒子,其中的九個參與了奪嫡之爭,史稱「九子奪嫡」,弄得朝野不寧,太子胤礽兩立兩廢,最後乾脆不再明立太子,想出了一個秘密立儲的絕招,也算用盡了心思,即便那樣,承繼大統的胤禛也有纂位之嫌。
其實,古今中外,沒有一個穩定的政治大局,都難保新舊輪替的平穩過渡;而統治集團作為一個整體,組織成熟,運行健康,是政治大局穩定的可靠保證。至於歷史上的立儲與不立儲之爭,歷史本身也已經證明:立與不立,都不是萬全之策,沒有一個穩定的政治大局,大業承繼就險象環生。
所以,專注於未來的接替問題,不如專注於當前的政局問題,健康的政治生態一旦形成,就足以應對各種風浪的考驗。
魏文侯一世英明,在立儲承繼的問題上也無甚差遲,老早就確立了長子魏擊的太子地位,延請名師調教,二十來歲就讓領兵出征,後來又經多方歷煉,眼見著處理起國事來日益得心應手,可謂後繼有人了。文侯一薨,太子平穩繼任,子承父業嚴絲合縫。
魏擊就是魏武侯,在位十六年(一說二十六年),四方征伐,繼續雄霸三晉。但魏國在武侯時期的雄強更多的是仰賴於前君文侯打下的基礎,武侯的胸襟膽識政略籌謀遠遜於他的君父,就拿用人來說,逼走了戰功卓著的吳起就能說明一切。
無論是在位十六年還是二十六年,總之,魏武侯終其一生都沒有立儲,兩個因爭儲內鬥互不服氣的兒子罃、緩,都三十來歲了也未曾肩負過什麼重任,沒有放手讓歷煉歷煉。什麼原因?可能是害怕形成太子黨羽,大權旁落;可能是識人無准究,舉棋不定;也可能是自信可以長命不死,不必著忙;更有可能是胸襟極端狹窄的結果。
壽考難料,武侯一朝而薨,千秋偉業的承繼問題突兀而來,兩個兒子爭立,勢成水火,臣僚無所適從,國家大亂。
這給韓、趙二國以可乘之機,兩家立即合謀攻魏,大敗魏軍,包圍了魏都。後來也滑稽,在如何處置又混亂又戰敗的魏國上,韓、趙兩家意見不合,竟然先後罷兵而還,算是把蒙羞的魏國放了一把。
就魏國的這場蒙難,司馬光引用了他的先輩司馬遷的話:「君終無適子,其國可破也。」大意是前君後君的承繼若是出了問題,國家就極有可能遭滅頂之災。
君王在立儲問題上各有各的盤算,也各有各的做法,熟對熟錯,始終沒個定論。
立,儲君已定,未來可期,斷了不肖之徒的覬覦念想,而作為見習君王、影子君王,預先感知軍國政要,跟著君父亦步亦趨,一旦先君撒手,順理成章步履大位,避免了國喪帶來的危機;但是,立儲也可能形成第二個權力中心,致使太子坐大,黨羽依附,政令掣肘,臣屬觀望,坐等新老交替;另外,儲君的地位十分微妙,進退拿捏,分寸上無異於走鋼絲,搞不好不是莽撞翻車就是戰戰兢兢弄出神經病來,加之老早就成了其他心懷不軌的王弟、王子甚至王孫們的靶標,極易被構陷致害,儲君難儲,反致殞命。
不立,政令統一,臣屬一心,避免了權力副中心的形成,避免了政治觀望、政治依附、政治寄託。但是,儲君虛位,奪嫡之爭不是暗流涌動就是明火執仗,大位輪替就沒有預期性、安全性和承繼性,極易導致國喪即國危,極易發生政治顛覆和安全災難。
歷史地看,立儲之利自不必說,立儲之害也觸目驚心,比如唐高祖的太子李建成,被他的功勳弟弟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死在了李世民親手射出的箭簇下。至於不立儲,好處不必說了,害處也觸目驚心,比如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就因為沒有明確立儲,導致死後六十七天無人問津,五公子爭位,四十四年國無寧日,霸業一朝凋零。
立與不立,清代的康熙帝算是體會到家了,他總共有二十四個兒子,其中的九個參與了奪嫡之爭,史稱「九子奪嫡」,弄得朝野不寧,太子胤礽兩立兩廢,最後乾脆不再明立太子,想出了一個秘密立儲的絕招,也算用盡了心思,即便那樣,承繼大統的胤禛也有纂位之嫌。
其實,古今中外,沒有一個穩定的政治大局,都難保新舊輪替的平穩過渡;而統治集團作為一個整體,組織成熟,運行健康,是政治大局穩定的可靠保證。至於歷史上的立儲與不立儲之爭,歷史本身也已經證明:立與不立,都不是萬全之策,沒有一個穩定的政治大局,大業承繼就險象環生。
所以,專注於未來的接替問題,不如專注於當前的政局問題,健康的政治生態一旦形成,就足以應對各種風浪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