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4
說鑒七:雇兇殺人__政治上的野蠻粗鄙應遭唾棄
政治鬥爭有殘酷性的一面,但政治鬥爭有政治鬥爭的藝術和格調,在政治鬥爭領域採取雇兇殺人的極端手段剪除異己,這種做法看似痛快,實則是十分可悲的,必然會造成政局動盪,政治前景也必然會暗淡起來。
韓烈侯任用叔父俠累為相國,又重用愛卿嚴遂實行變法革新。嚴遂與俠累在政見上針鋒相對:作為革新重臣的嚴遂,敢於直言冒犯,難免與守舊貴族的代表即相國俠累頂撞上,大約意念上太過執著,情緒上太過激昂,有一次竟然在朝堂上拔劍直取俠累,雖然被人勸解,卻從此日夜不寧,生怕俠累報復,最終還是逃亡了。
朝會是陳說國情、辯議國事、決斷國策的最高場合,應該說是有一定的規制、儀軌和禮樂傳承的,形式上的莊重體現著不可冒犯的嚴肅性。一個朝會如此混亂不堪,說明朝政也是混亂不堪的。臣屬的爭鬥已經破局,已經形不成共識,已經不能一朝為臣了,也說明韓烈侯是一個無能之君,內無心法,外無辦法,君已不君,如此下去,禍亂必至。
果然,逃離韓國的嚴遂沒有閒著,他在精心謀畫著一起驚天大案。
嚴遂出逃到了齊國,以重金求購刺客,終於收買了一個狠人。這人叫聶政,本來也是韓國人,因義憤殺人除害,避禍到了齊國,隱姓埋名,以屠為業,但任俠好勇,市井裡巷頗有傳揚。韓遂不缺錢,也很有心計,他先是與聶政結交,有了「棠棣之情」後,拿出「黃金百鎰」為聶母賀壽,其用心之良苦,聶政當然心知肚明,但聶政很守孝道,一直將母親養老送終並守孝三年期滿後才踐約。聶政的行刺也很奇葩,據說那天出現了「白虹貫日」的天象,這種天象是有特殊寓意的:不是大惡之人橫死就是大義之人赴死。重兵護衛的俠累方在相府坐定,聶政便獨自一人仗劍直入,不僅刺死了俠累,還格殺了數十個侍衛,可見這聶政確實身手不凡,最後是從容挖眼毀面,切腹自戕,意在不被認出,以免連累親人。大約聶政在世的親人就一個姐姐,這當姐的也義薄雲天,她明白告訴世人:這起驚天大案就是自己的弟弟聶政乾的,之所以挖眼毀容,為的是不被認出,免得連累她這個當姐的,可她自己怎麼能惜身怕死埋沒了弟弟的英名呢?最終也自殺於聶政的屍體旁。
這個事件說白了就是上層政治領域出現了黑道手段,是政局混亂的表現,也會進一步加劇政局動盪,本身不值得褒揚。
但這個事件成就了聶政驚天泣地的俠勇,雖說拿人之財成人之事,但孤膽任俠,身手之利索,所向之披靡,自毀之用情,自戕之慘烈,令人膽寒心碎。嚴遂作為一個重臣,舉止輕佻,義氣用事,無大局觀念,無底線把持,缺乏高層政治生活的作派和氣量,不該立於廟堂之上。至於俠累,想必也是一個飽食終日的自大狂。最悲情的是韓烈侯,主掌國政如此荒唐,識人用人如此離譜,既成事端如此無視,內外情資如此失聰,政局如此如此,什麼樣的怪事不會發生?
這起著名的刺殺事件,在史記·刺客列傳、史紀·聶政傳、史記·韓世家以及戰國策中都有記載,但表述有出入:另一種說法是在韓哀侯時期,嚴遂令人在朝堂上行刺俠累,俠累躲到哀侯身旁,哀侯以身袒護,結果一同被弒殺。
司馬光原原本本,也把這個記述編入其中,同一事件,兩個不同版本,時間上相差二十六年。
司馬光為什麼不加辨析,也不加說明,在洋洋八十四卷的《資治通鑑》開卷也就是同一卷中,把同一歷史事件的兩個不同版本並列其中,還假裝糊塗呢?冒昧推測:因為第一個版本里被殺的只是俠累及其侍從,第二個版本里不僅殺了俠累,還弒了君王。這明明就是在向人主提醒:執掌朝局既為天下,也為朕身,因為朝局一旦混亂,君王自己也會性命難保。
行刺異己歷來為高明的政治家所不齒。政治謀殺、政治暗殺包括政治黑道、政治黑金等一旦形成,政局就會陷入暗淡的境地。
政治鬥爭有殘酷性的一面,但政治鬥爭有政治鬥爭的藝術和格調,在政治鬥爭領域採取雇兇殺人的極端手段剪除異己,這種做法看似痛快,實則是十分可悲的,必然會造成政局動盪,政治前景也必然會暗淡起來。
韓烈侯任用叔父俠累為相國,又重用愛卿嚴遂實行變法革新。嚴遂與俠累在政見上針鋒相對:作為革新重臣的嚴遂,敢於直言冒犯,難免與守舊貴族的代表即相國俠累頂撞上,大約意念上太過執著,情緒上太過激昂,有一次竟然在朝堂上拔劍直取俠累,雖然被人勸解,卻從此日夜不寧,生怕俠累報復,最終還是逃亡了。
朝會是陳說國情、辯議國事、決斷國策的最高場合,應該說是有一定的規制、儀軌和禮樂傳承的,形式上的莊重體現著不可冒犯的嚴肅性。一個朝會如此混亂不堪,說明朝政也是混亂不堪的。臣屬的爭鬥已經破局,已經形不成共識,已經不能一朝為臣了,也說明韓烈侯是一個無能之君,內無心法,外無辦法,君已不君,如此下去,禍亂必至。
果然,逃離韓國的嚴遂沒有閒著,他在精心謀畫著一起驚天大案。
嚴遂出逃到了齊國,以重金求購刺客,終於收買了一個狠人。這人叫聶政,本來也是韓國人,因義憤殺人除害,避禍到了齊國,隱姓埋名,以屠為業,但任俠好勇,市井裡巷頗有傳揚。韓遂不缺錢,也很有心計,他先是與聶政結交,有了「棠棣之情」後,拿出「黃金百鎰」為聶母賀壽,其用心之良苦,聶政當然心知肚明,但聶政很守孝道,一直將母親養老送終並守孝三年期滿後才踐約。聶政的行刺也很奇葩,據說那天出現了「白虹貫日」的天象,這種天象是有特殊寓意的:不是大惡之人橫死就是大義之人赴死。重兵護衛的俠累方在相府坐定,聶政便獨自一人仗劍直入,不僅刺死了俠累,還格殺了數十個侍衛,可見這聶政確實身手不凡,最後是從容挖眼毀面,切腹自戕,意在不被認出,以免連累親人。大約聶政在世的親人就一個姐姐,這當姐的也義薄雲天,她明白告訴世人:這起驚天大案就是自己的弟弟聶政乾的,之所以挖眼毀容,為的是不被認出,免得連累她這個當姐的,可她自己怎麼能惜身怕死埋沒了弟弟的英名呢?最終也自殺於聶政的屍體旁。
這個事件說白了就是上層政治領域出現了黑道手段,是政局混亂的表現,也會進一步加劇政局動盪,本身不值得褒揚。
但這個事件成就了聶政驚天泣地的俠勇,雖說拿人之財成人之事,但孤膽任俠,身手之利索,所向之披靡,自毀之用情,自戕之慘烈,令人膽寒心碎。嚴遂作為一個重臣,舉止輕佻,義氣用事,無大局觀念,無底線把持,缺乏高層政治生活的作派和氣量,不該立於廟堂之上。至於俠累,想必也是一個飽食終日的自大狂。最悲情的是韓烈侯,主掌國政如此荒唐,識人用人如此離譜,既成事端如此無視,內外情資如此失聰,政局如此如此,什麼樣的怪事不會發生?
這起著名的刺殺事件,在史記·刺客列傳、史紀·聶政傳、史記·韓世家以及戰國策中都有記載,但表述有出入:另一種說法是在韓哀侯時期,嚴遂令人在朝堂上行刺俠累,俠累躲到哀侯身旁,哀侯以身袒護,結果一同被弒殺。
司馬光原原本本,也把這個記述編入其中,同一事件,兩個不同版本,時間上相差二十六年。
司馬光為什麼不加辨析,也不加說明,在洋洋八十四卷的《資治通鑑》開卷也就是同一卷中,把同一歷史事件的兩個不同版本並列其中,還假裝糊塗呢?冒昧推測:因為第一個版本里被殺的只是俠累及其侍從,第二個版本里不僅殺了俠累,還弒了君王。這明明就是在向人主提醒:執掌朝局既為天下,也為朕身,因為朝局一旦混亂,君王自己也會性命難保。
行刺異己歷來為高明的政治家所不齒。政治謀殺、政治暗殺包括政治黑道、政治黑金等一旦形成,政局就會陷入暗淡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