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3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說鑒六:子思有慧識

  子思就是孔伋,是孔子的孫子。

  子思有慧識,從一次評斷用人,一次評斷政局就能看出來。兩次評斷,都與衛國有關,並且都是當著衛侯即衛慎公的面直言的。

  其一:子思與衛侯閒坐時,聊起一個叫苟變的人,認為此人有將才,堪當大任。衛侯一聽,不以為然,並說知道這個人,雖有將才,但行為不檢點,曾在稅官的任上貪吃了百姓的兩枚雞蛋,這種品行是不堪大任的。子思便說:賢君選任官吏,就象良工揀選木料,用其所長棄其所短而已,一根大料不會因為朽爛了一小截而遭良工棄用。如今的天下戰亂不斷,正是選任虎狼之將的時候,因為兩枚雞蛋就棄用一位良將,於國無益。衛侯一聽便再三拜謝,表示很受教益。

  其二:聽說衛侯但凡有所言有所斷,群臣們都會一片附合,子思便十分不齒,先是對人說:如今的衛國,國君無國君的胸襟,臣僚無臣僚的擔當。國君自大自閉,聽不進臣屬的進諫,獨斷專行,即便在具體決策上能明辯無誤,也是堵塞了言論,於政局是有害的,況且明明是胡言亂斷,還贏得一片贊同聲,在國君來說也夠昏暗了,在臣僚來說也夠諂媚了,長此以往,國將不國了。後來又直截了當地對衛侯說:衛國將一天不如一天了!衛侯急問緣由,子思便接著說:您自己閉塞言論,自以為是,卿大夫不敢說實話。上行下效,卿大夫同樣自以為是,士人百姓也就不敢說實話。如此一來,上上下下都自以為是,在下者但凡恭順就能多多獲益,但凡有個逆耳之言就會招來禍患,人人都以高明自居,臣屬都是自求多福,最後連個烏鴉的雌雄都難辨別了。

  子思不虧為孔門四聖之一,後世對他的評價是很高的,被尊為述聖。

  人非聖賢,豈能無過?取人之長,去人之短,舉賢任能,重在管理,懲前毖後,治病救人,識人用人上的正確拿捏,是司馬光一再用心著墨的地方,因為他認為那是帝王之道的關鍵。至於廣開言路並營造一種健康的與論氛圍,更是政治自信、國家興旺的根本。衛國作為一個小國,身處弱肉強食、爭霸兼併的戰國時代,一直存續到了秦末,是姬姓諸侯里國祚最長的,大約也與本文中的衛侯即第三十七代國君衛慎公能夠勇於聽取諸如子思一類賢人的直言,並多少影響了後世的繼任者有關。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