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
說鑒四:魏文侯確實令人景仰
魏文侯就是與趙籍、韓虔一起瓜分了故晉,並被周王封侯的那個魏斯,這事被司馬光罵了個狗血噴頭,但罵歸罵,魏文侯還是成了魏國的開國之君。
三晉伊始,魏國曾一度勢壓韓、趙,至少作為三晉之首獨執牛耳五十年,究其原因,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出了個開國之君魏文侯,而魏文侯作為諸侯國君,在位才僅僅七年就撒手人寰了。
魏文侯的個人品質令人折服。
(一)廣納賢才。魏文侯求賢若渴,聽說有個叫段干木的賢能之士,很為清流所推崇,便前往造訪,不料這段干木每每避而不見,大約也是胸懷大志的人擇主而事前的一種試探,這法子被後世的諸葛亮用成了經典。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文侯只要路過段干木居處,都要駐足良久、扶軾致敬。時間一長,終於打動了段干木,便委身為臣了。這事傳揚開來,天下智賢大隱紛紛投奔魏文侯,魏國一下子網羅了大批賢才,人才濟濟的魏國,必然要暴發出強大的活力。
(二)從善如流。魏文侯將伐取的中山國封與其子,並讓群臣評價他是什麼樣的國主,眾人紛紛言稱是仁德之君,只有個叫任座的臣屬不以為然,認為施恩於兒子而無視親兄弟,算不上仁德之君。這話立馬惹怒了文侯,任座見狀便急起而出。有個叫翟璜的臣屬又肯定地說是仁德之君,文侯便追問理由,翟璜說:國君有仁德,臣屬便敢直言,剛才仁座敢直言,不正說明國君有仁德嗎?文侯聽罷,轉怒為喜,命翟璜追回任座,親自下殿堂迎接,奉為上客。文侯飲宴,聽到編鐘的樂聲不協調,便精準地下了評語,陪飲的田子方笑了,文侯很奇怪,問何故發笑,田子方說:國君擅長的是任用樂官,不必擅長於辯析樂音,臣擔心的是本末倒置。文侯會意,立即表示肯定。
(三)君德如風。魏文侯與群臣飲宴,正在盡興間,忽然下起了大雨,便立即吩咐備車外出,要去往山野一趟。群下困惑,叩問緣由,便解釋說與虞人(掌管山林原野的官吏)約好要去打獵,下雨了得改期,但也該前去告知虞人,雖然宴樂正歡,卻不能失信。於是執意親自前往,親口告訴虞人暫且停獵,另訂獵期。這件事乍一看似乎小題大作了,一國之君與小臣僚之間的一個狩獵約定,可以不當一回事,況且下了大雨,那虞人也不至於榆木腦袋苦苦守候,更何況遣一個信使前往告諭也算鄭重其事了,何必以國君之尊又罷宴又冒雨親往呢?其實不然,魏文侯只是以一個小小的舉動,給群僚們上了一堂大大的風紀課,基本精神就是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令行禁止。這是什麼用心?「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風行草上必偃。」上行下效,率先垂範,魏文侯的作派就昭示了這樣的用心。
(四)知人善任。魏文侯不僅善於聚才,還善於識才用才,實為知人善任的大家。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魏成、翟璜、西門豹、屈侯鮒、任座、樂羊等,無不人盡其才,特別是任用李悝變法圖強,開「勢易時移,變法宜矣」的先河,只可惜司馬光大約忌諱政敵王安石的變法新政,一部《資治通鑑》絕口不提三晉時期的魏國之所以強大的最大政治推力即李悝變法,這種有意的忽略也太過份了!此外,魏文侯接納並重用衛人吳起為將,也是很有膽識的,因為吳起是有名的絕情寡義貪功好色之徒,種種劣跡人盡皆知,但文侯就是看重他的軍事才幹,善加起用,果然屢立奇功。人各有長,奇才必須奇用,可揚其長抑其短,重用的同時嚴格約束,時常體察,而不能一任了之;也可以用其一時一事,好鋼用在刀刃上。一味求全責備,天下將無才可用。
由此可見,正是開國之君魏文侯,開啟了魏國崛起的施政風格,奠定了魏國強大的施政基礎。
魏文侯就是與趙籍、韓虔一起瓜分了故晉,並被周王封侯的那個魏斯,這事被司馬光罵了個狗血噴頭,但罵歸罵,魏文侯還是成了魏國的開國之君。
三晉伊始,魏國曾一度勢壓韓、趙,至少作為三晉之首獨執牛耳五十年,究其原因,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出了個開國之君魏文侯,而魏文侯作為諸侯國君,在位才僅僅七年就撒手人寰了。
魏文侯的個人品質令人折服。
(一)廣納賢才。魏文侯求賢若渴,聽說有個叫段干木的賢能之士,很為清流所推崇,便前往造訪,不料這段干木每每避而不見,大約也是胸懷大志的人擇主而事前的一種試探,這法子被後世的諸葛亮用成了經典。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文侯只要路過段干木居處,都要駐足良久、扶軾致敬。時間一長,終於打動了段干木,便委身為臣了。這事傳揚開來,天下智賢大隱紛紛投奔魏文侯,魏國一下子網羅了大批賢才,人才濟濟的魏國,必然要暴發出強大的活力。
(二)從善如流。魏文侯將伐取的中山國封與其子,並讓群臣評價他是什麼樣的國主,眾人紛紛言稱是仁德之君,只有個叫任座的臣屬不以為然,認為施恩於兒子而無視親兄弟,算不上仁德之君。這話立馬惹怒了文侯,任座見狀便急起而出。有個叫翟璜的臣屬又肯定地說是仁德之君,文侯便追問理由,翟璜說:國君有仁德,臣屬便敢直言,剛才仁座敢直言,不正說明國君有仁德嗎?文侯聽罷,轉怒為喜,命翟璜追回任座,親自下殿堂迎接,奉為上客。文侯飲宴,聽到編鐘的樂聲不協調,便精準地下了評語,陪飲的田子方笑了,文侯很奇怪,問何故發笑,田子方說:國君擅長的是任用樂官,不必擅長於辯析樂音,臣擔心的是本末倒置。文侯會意,立即表示肯定。
(三)君德如風。魏文侯與群臣飲宴,正在盡興間,忽然下起了大雨,便立即吩咐備車外出,要去往山野一趟。群下困惑,叩問緣由,便解釋說與虞人(掌管山林原野的官吏)約好要去打獵,下雨了得改期,但也該前去告知虞人,雖然宴樂正歡,卻不能失信。於是執意親自前往,親口告訴虞人暫且停獵,另訂獵期。這件事乍一看似乎小題大作了,一國之君與小臣僚之間的一個狩獵約定,可以不當一回事,況且下了大雨,那虞人也不至於榆木腦袋苦苦守候,更何況遣一個信使前往告諭也算鄭重其事了,何必以國君之尊又罷宴又冒雨親往呢?其實不然,魏文侯只是以一個小小的舉動,給群僚們上了一堂大大的風紀課,基本精神就是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令行禁止。這是什麼用心?「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風行草上必偃。」上行下效,率先垂範,魏文侯的作派就昭示了這樣的用心。
(四)知人善任。魏文侯不僅善於聚才,還善於識才用才,實為知人善任的大家。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魏成、翟璜、西門豹、屈侯鮒、任座、樂羊等,無不人盡其才,特別是任用李悝變法圖強,開「勢易時移,變法宜矣」的先河,只可惜司馬光大約忌諱政敵王安石的變法新政,一部《資治通鑑》絕口不提三晉時期的魏國之所以強大的最大政治推力即李悝變法,這種有意的忽略也太過份了!此外,魏文侯接納並重用衛人吳起為將,也是很有膽識的,因為吳起是有名的絕情寡義貪功好色之徒,種種劣跡人盡皆知,但文侯就是看重他的軍事才幹,善加起用,果然屢立奇功。人各有長,奇才必須奇用,可揚其長抑其短,重用的同時嚴格約束,時常體察,而不能一任了之;也可以用其一時一事,好鋼用在刀刃上。一味求全責備,天下將無才可用。
由此可見,正是開國之君魏文侯,開啟了魏國崛起的施政風格,奠定了魏國強大的施政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