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青 年
老銀匠的腿瘡好後,便閒不下來了,他再也不習慣於坐在藤椅上抽著水煙度日子了。
老銀匠主動找些活做了起來,他由塔木的師傅自發地轉變成塔木的助手,並重新承擔起討要工錢和接送銀料銀器的活兒,從一早笑呵呵地出門,到挨晚樂悠悠地進門,老銀匠仿佛要把因腿瘡耽誤的行程全部補償回來。
一天,老銀匠剛進門,就對正在忙活的塔木說,他看到一群青年人在紅山腰上的山澗旁砍樹,男的女的都有,有的人還穿著綠軍裝,看杉樹堆放的數量,好像已經砍了一段時間了。
「那些人力氣大著哩!」老銀匠感嘆道,他看見一個青年男人揮著利斧,隨著白花花的木屑四處濺落,一顆腰口粗的杉樹便被齊根砍斷了。
青年男人吆喝幾聲號子,帶著勝利的笑容,扯下身上的背心,脫掉長褲,奔到澗邊,做幾個漂亮的入水前動作,然後一個猛兒扎進河水裡,潛到河中正在嬉鬧的幾個姑娘身邊露出頭,潑起水來。
塔木知道這群人,不久前他還陪阿蒙和沙那去給他們看過病。
這些城裡的青年人,尤其是姑娘們剛進紅山時適應不了山裡的冷熱驟變,大部分皮膚都出現了瘙癢、紅腫等過敏症狀,還有的出現了盜汗、發燒,在藥品緊缺的紅山山脈,阿蒙和沙那成了他們唯一的選擇。
一副湯劑服完後,症狀明顯減輕的姑娘們便把阿蒙和沙那當成了倚仗,尤其是上過學又年紀相仿的沙那,跟她們碰撞出了很多共同的話題,她們圍坐在一起,說著一些姑娘們的悄悄話。
姑娘們告訴沙那,說他們是未經安置組批准的自發組織的下鄉團隊,屬於未登記的,是學著他們哥哥姐姐們下鄉來的。
姑娘們指著不遠處的幾個帳篷說,這裡是他們的臨時營地,他們的大本營扎在紅山集上,生活的費用都是從家裡偷拿出來的,走的時候只給家裡留了一張字條,他們是抱著干出一番讓家人們刮目相看的事業的心態出來的。
團隊一開始選擇的是城郊農村,但許多隊員都覺得不夠艱苦,離家也不夠遠,下鄉下的不夠徹底,還可能被父母找到,就在一個聽說過紅山的隊員的建議下,跋涉了很遠的路程,一路打聽,才來了到這座泛著紅光的大山。
他們對紅山充滿了好奇與敬畏,那山峰上紅色的光與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是高度契合的,尤其是當早上太陽出來時,遠遠望去,紅光與陽光交相輝映,映照在青年人的雙眼中,顯得熾熱而神聖。
青年人為能尋找到這樣一個地方而激動不已,興奮之餘,他們又為哥哥姐姐們錯過這樣一個地方而感到惋惜,他們甚至還想著把還留守在城裡的父母都接過來,讓他們一起沐浴在紅光之下。
但很快他們就體驗到了離開父母護佑後的艱難,紅山的生活方式完全超出了他們的預期,這些剛從教室里走出來的孩子甚至做不好一頓可以入口的飯菜。錢很快就花完了,各自帶的物品也陸續被拿去換了食糧,他們最終還是迎來了食不果腹的日子。
他們也嘗試過捕魚蝦和野物,但多是無功而返。他們也去挖過野菜,但無論是生吃,還是煮的或是蒸的,都讓他們無法下咽,等胃裡零星的野果消化完後,他們的身體很快就被飢餓占領了,強烈的自尊心又讓他們低不下頭去討要,最終還是靠著善良的紅山人的接濟才艱難地維持著生存。
他們並沒有真正踏進紅山腹地,也沒有真正深入過紅山人家,更不用說與紅山人打成一片了。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紅山紅光紅愁」。
說到這,她們吟了幾句改寫的自嘲詩,發泄一下顯得有些鬱郁不得志的情緒,語調卻充滿了熱激情與不服。
姑娘們還說他們也要回城裡了,從家裡傳來了消息,聽說政策有了變化,他們的哥哥姐姐們可能也快返城了,他們跟著回城也是一種向先進看齊。
可是臨走前他們又覺得沒做出一番事業出來,感到挫敗與遺憾,便突發奇想,一致商議決定要給紅山裡的孩子蓋一座學校,他們還可以當老師教文化,他們對這個新的決定興奮不已,鬥志又重新燃燒起來。說干就干,他們當天就趕到了這片杉樹林,現在砍的就是蓋房子用的椽樑柱。
雖然看起來有些衝動甚至是莽撞,但沙那被他們的赤誠之心打動了,她覺得他們做的事情是熱烈的偉大的,是讓她深為感動與感激的。
作為紅山的孩子,雖然在學習上沙那比其他孩子幸運,但她卻深知紅山孩子求學的艱難,爬曲折陡峭的山路,趟湍急冰冷的河流,走狹窄光滑的獨木橋,在油燈下看書一不小心燒焦眉毛與頭髮,背著乾糧與醃菜過苦行僧般求學生活,這是每一個能夠上學的紅山孩子的必然經歷,即使如此也算是慶幸,因山高路遠與家境貧苦上不了學的紅山孩子更是比比皆是,一代一代被遺忘在紅山山脈的各個角落。
沙那常常喊著塔木一起去看他們,送藥品和食品,還有姑娘們用的物品。
一看到沙那和塔木到來,這群青年人便會像等待投食的雞群一般,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兒,從四處圍攏過來,從竹筐與布袋中翻找自己急需的東西。青年人告訴沙那和塔木,如果沒有紅山人的支持與幫助,他們或許早就堅持不下去了。
趕在雨季到來前,青年人伐齊了椽樑柱。之後,他們又開始場地平整與地基夯實工作。
這個階段的工作進展的很順利,此時,青年人已不是孤軍作戰了。
在阿蒙和沙那的四處號召與呼籲下,場地上聚集了各行各業的紅山人,採藥的、狩獵的、種茶的、養蠶的、種地的……塔木來了,大邁來了,老銀匠來了,前山的石匠來了,後山的木匠來了,平日裡養娃做飯的女人背著糧食炊具也來了。男人們都攜帶著自己趁手的工具,在一位青年領隊的統籌分工下,在各自擅長的工種上有條不紊地忙活起來。
沙那不能每天都在工地上幫忙,她和阿蒙還需要去各處行醫,但她們卻在行醫期間承擔起了招收首期入學孩子的職責,尤其是那些已到入學年齡卻失學的孩子,還有那些像塔木一樣因各種原因輟學的孩子。她們堅持做到每家必到,憑藉阿蒙的名望,往往都能到有所獲。
場地推平了,地基夯實了,榫卯鑿好了,飯菜香味也四處飄溢了,那些撿樹枝和碎石的孩子們最先嗅到了香味,端著小碗早早地圍攏在飯鍋旁。塔木把盛好的飯菜端給老銀匠,老銀匠卻趁著塔木不注意又悄悄地倒進了飯鍋中,那些乾重體力的男人需要吃得更多一些。
短暫的休息與體能補充後,青年人的號子又喊起來了。
在木匠和鐵匠的帶領下,眾人很快組裝好了木吊車,然後立柱搭梁鋪椽。榫卯結構雖然製作過程費了不少時間,但被木匠鑿得嚴絲合縫,一經壓進卡槽便紋絲不動。榫卯還省去了不少當下緊缺的鐵釘與金屬構件,省去了一筆不小開支。
封頂儀式鄭重舉行,人們把堆滿了各家紅山人自髮帶來的花生、果脯、茶包和切成小塊熟肉的籃子掛在最後一根橫樑上緩緩吊上屋頂,隨著鞭炮聲響起,青年人把籃子裡的物品大把大把地撒向聚攏的人群,這片場地立即被興奮的歡叫聲覆蓋了,青年人和紅山人揮舞著帽子、汗衫、斧子、鋸子、刨子、鐵錘,在拔地而起的新房子前跳起了蒼勁有力的舞蹈。
孩子們比大人更興奮,聽大人說,這裡將成為他們的新學校,那些跳舞的青年人就是他們的老師。孩子們手牽著手圍成一圈,嘴裡咬著從屋頂上撒下來果脯,也跳起歡快的舞步。
青年人已完全沒有了初來時的無助與迷惘,在屋頂和地坪鋪好後,他們把即將參加首期複製班的紅山孩子們召集在一起,並排站在他們身前,以紅山和新學校為背景拍了定妝照。
青年人們攜照片為證,兵分五路,一路家境較好返回家中請父母支援,一路有門路的到教育部門要經費和書本,一路返回母校討教學設備,一路走上街頭向路人宣傳求助,一路留下來和紅山的工匠們繼續製作課桌板凳黑板和宿舍廚房的收尾工作。
「哥哥姐姐,等你們回來哩!」紅山孩子站在學校門口朝著青年人離去的背影大聲呼喊。
「弟弟妹妹,我們會回來哩!」青年人回過頭,朝孩子們揮著手。
二個月後,在雨季尚未結束的一個上午,教室里傳出了青年人鏗鏘有力的領讀聲和紅山孩子稚嫩整齊的跟讀聲。
教室外,濛濛細雨中站著阿蒙、沙那、塔木、老銀匠、大邁、阿桂、和雅、阿婭和一群像牧羊人巴克一樣首期入學孩子的父母們,他們臉上洋溢著笑容,眼角潮濕,盈著淚花,像是落進了紅山的雨滴。
老銀匠主動找些活做了起來,他由塔木的師傅自發地轉變成塔木的助手,並重新承擔起討要工錢和接送銀料銀器的活兒,從一早笑呵呵地出門,到挨晚樂悠悠地進門,老銀匠仿佛要把因腿瘡耽誤的行程全部補償回來。
一天,老銀匠剛進門,就對正在忙活的塔木說,他看到一群青年人在紅山腰上的山澗旁砍樹,男的女的都有,有的人還穿著綠軍裝,看杉樹堆放的數量,好像已經砍了一段時間了。
「那些人力氣大著哩!」老銀匠感嘆道,他看見一個青年男人揮著利斧,隨著白花花的木屑四處濺落,一顆腰口粗的杉樹便被齊根砍斷了。
青年男人吆喝幾聲號子,帶著勝利的笑容,扯下身上的背心,脫掉長褲,奔到澗邊,做幾個漂亮的入水前動作,然後一個猛兒扎進河水裡,潛到河中正在嬉鬧的幾個姑娘身邊露出頭,潑起水來。
塔木知道這群人,不久前他還陪阿蒙和沙那去給他們看過病。
這些城裡的青年人,尤其是姑娘們剛進紅山時適應不了山裡的冷熱驟變,大部分皮膚都出現了瘙癢、紅腫等過敏症狀,還有的出現了盜汗、發燒,在藥品緊缺的紅山山脈,阿蒙和沙那成了他們唯一的選擇。
一副湯劑服完後,症狀明顯減輕的姑娘們便把阿蒙和沙那當成了倚仗,尤其是上過學又年紀相仿的沙那,跟她們碰撞出了很多共同的話題,她們圍坐在一起,說著一些姑娘們的悄悄話。
姑娘們告訴沙那,說他們是未經安置組批准的自發組織的下鄉團隊,屬於未登記的,是學著他們哥哥姐姐們下鄉來的。
姑娘們指著不遠處的幾個帳篷說,這裡是他們的臨時營地,他們的大本營扎在紅山集上,生活的費用都是從家裡偷拿出來的,走的時候只給家裡留了一張字條,他們是抱著干出一番讓家人們刮目相看的事業的心態出來的。
團隊一開始選擇的是城郊農村,但許多隊員都覺得不夠艱苦,離家也不夠遠,下鄉下的不夠徹底,還可能被父母找到,就在一個聽說過紅山的隊員的建議下,跋涉了很遠的路程,一路打聽,才來了到這座泛著紅光的大山。
他們對紅山充滿了好奇與敬畏,那山峰上紅色的光與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是高度契合的,尤其是當早上太陽出來時,遠遠望去,紅光與陽光交相輝映,映照在青年人的雙眼中,顯得熾熱而神聖。
青年人為能尋找到這樣一個地方而激動不已,興奮之餘,他們又為哥哥姐姐們錯過這樣一個地方而感到惋惜,他們甚至還想著把還留守在城裡的父母都接過來,讓他們一起沐浴在紅光之下。
但很快他們就體驗到了離開父母護佑後的艱難,紅山的生活方式完全超出了他們的預期,這些剛從教室里走出來的孩子甚至做不好一頓可以入口的飯菜。錢很快就花完了,各自帶的物品也陸續被拿去換了食糧,他們最終還是迎來了食不果腹的日子。
他們也嘗試過捕魚蝦和野物,但多是無功而返。他們也去挖過野菜,但無論是生吃,還是煮的或是蒸的,都讓他們無法下咽,等胃裡零星的野果消化完後,他們的身體很快就被飢餓占領了,強烈的自尊心又讓他們低不下頭去討要,最終還是靠著善良的紅山人的接濟才艱難地維持著生存。
他們並沒有真正踏進紅山腹地,也沒有真正深入過紅山人家,更不用說與紅山人打成一片了。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紅山紅光紅愁」。
說到這,她們吟了幾句改寫的自嘲詩,發泄一下顯得有些鬱郁不得志的情緒,語調卻充滿了熱激情與不服。
姑娘們還說他們也要回城裡了,從家裡傳來了消息,聽說政策有了變化,他們的哥哥姐姐們可能也快返城了,他們跟著回城也是一種向先進看齊。
可是臨走前他們又覺得沒做出一番事業出來,感到挫敗與遺憾,便突發奇想,一致商議決定要給紅山裡的孩子蓋一座學校,他們還可以當老師教文化,他們對這個新的決定興奮不已,鬥志又重新燃燒起來。說干就干,他們當天就趕到了這片杉樹林,現在砍的就是蓋房子用的椽樑柱。
雖然看起來有些衝動甚至是莽撞,但沙那被他們的赤誠之心打動了,她覺得他們做的事情是熱烈的偉大的,是讓她深為感動與感激的。
作為紅山的孩子,雖然在學習上沙那比其他孩子幸運,但她卻深知紅山孩子求學的艱難,爬曲折陡峭的山路,趟湍急冰冷的河流,走狹窄光滑的獨木橋,在油燈下看書一不小心燒焦眉毛與頭髮,背著乾糧與醃菜過苦行僧般求學生活,這是每一個能夠上學的紅山孩子的必然經歷,即使如此也算是慶幸,因山高路遠與家境貧苦上不了學的紅山孩子更是比比皆是,一代一代被遺忘在紅山山脈的各個角落。
沙那常常喊著塔木一起去看他們,送藥品和食品,還有姑娘們用的物品。
一看到沙那和塔木到來,這群青年人便會像等待投食的雞群一般,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兒,從四處圍攏過來,從竹筐與布袋中翻找自己急需的東西。青年人告訴沙那和塔木,如果沒有紅山人的支持與幫助,他們或許早就堅持不下去了。
趕在雨季到來前,青年人伐齊了椽樑柱。之後,他們又開始場地平整與地基夯實工作。
這個階段的工作進展的很順利,此時,青年人已不是孤軍作戰了。
在阿蒙和沙那的四處號召與呼籲下,場地上聚集了各行各業的紅山人,採藥的、狩獵的、種茶的、養蠶的、種地的……塔木來了,大邁來了,老銀匠來了,前山的石匠來了,後山的木匠來了,平日裡養娃做飯的女人背著糧食炊具也來了。男人們都攜帶著自己趁手的工具,在一位青年領隊的統籌分工下,在各自擅長的工種上有條不紊地忙活起來。
沙那不能每天都在工地上幫忙,她和阿蒙還需要去各處行醫,但她們卻在行醫期間承擔起了招收首期入學孩子的職責,尤其是那些已到入學年齡卻失學的孩子,還有那些像塔木一樣因各種原因輟學的孩子。她們堅持做到每家必到,憑藉阿蒙的名望,往往都能到有所獲。
場地推平了,地基夯實了,榫卯鑿好了,飯菜香味也四處飄溢了,那些撿樹枝和碎石的孩子們最先嗅到了香味,端著小碗早早地圍攏在飯鍋旁。塔木把盛好的飯菜端給老銀匠,老銀匠卻趁著塔木不注意又悄悄地倒進了飯鍋中,那些乾重體力的男人需要吃得更多一些。
短暫的休息與體能補充後,青年人的號子又喊起來了。
在木匠和鐵匠的帶領下,眾人很快組裝好了木吊車,然後立柱搭梁鋪椽。榫卯結構雖然製作過程費了不少時間,但被木匠鑿得嚴絲合縫,一經壓進卡槽便紋絲不動。榫卯還省去了不少當下緊缺的鐵釘與金屬構件,省去了一筆不小開支。
封頂儀式鄭重舉行,人們把堆滿了各家紅山人自髮帶來的花生、果脯、茶包和切成小塊熟肉的籃子掛在最後一根橫樑上緩緩吊上屋頂,隨著鞭炮聲響起,青年人把籃子裡的物品大把大把地撒向聚攏的人群,這片場地立即被興奮的歡叫聲覆蓋了,青年人和紅山人揮舞著帽子、汗衫、斧子、鋸子、刨子、鐵錘,在拔地而起的新房子前跳起了蒼勁有力的舞蹈。
孩子們比大人更興奮,聽大人說,這裡將成為他們的新學校,那些跳舞的青年人就是他們的老師。孩子們手牽著手圍成一圈,嘴裡咬著從屋頂上撒下來果脯,也跳起歡快的舞步。
青年人已完全沒有了初來時的無助與迷惘,在屋頂和地坪鋪好後,他們把即將參加首期複製班的紅山孩子們召集在一起,並排站在他們身前,以紅山和新學校為背景拍了定妝照。
青年人們攜照片為證,兵分五路,一路家境較好返回家中請父母支援,一路有門路的到教育部門要經費和書本,一路返回母校討教學設備,一路走上街頭向路人宣傳求助,一路留下來和紅山的工匠們繼續製作課桌板凳黑板和宿舍廚房的收尾工作。
「哥哥姐姐,等你們回來哩!」紅山孩子站在學校門口朝著青年人離去的背影大聲呼喊。
「弟弟妹妹,我們會回來哩!」青年人回過頭,朝孩子們揮著手。
二個月後,在雨季尚未結束的一個上午,教室里傳出了青年人鏗鏘有力的領讀聲和紅山孩子稚嫩整齊的跟讀聲。
教室外,濛濛細雨中站著阿蒙、沙那、塔木、老銀匠、大邁、阿桂、和雅、阿婭和一群像牧羊人巴克一樣首期入學孩子的父母們,他們臉上洋溢著笑容,眼角潮濕,盈著淚花,像是落進了紅山的雨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