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返回深圳
「什麼?我母親會死?」杜遲瞪著獅子大的眼睛盯著老醫生。在杜遲的思維里,母親就是鐵打的人,他從沒有將「死」字與母親聯繫在一起。
「心臟已停止跳動了。」老醫生不得不再說一遍。
杜快已哭得在地上打滾,不斷地在呼叫,他要救媽媽,他要挽留住媽媽青絲的頭和善目的笑。但無論他們現在怎麼做,怎麼傷心,也改變不了一個不幸的事實,杜母已與家人陰陽兩隔了。
縱觀杜母這一生,典型的農家孩子,農家妻子,農家兒媳,農家母親,農家鄰居,憐貧、惜賤、慈老、愛幼,是其一生一世的寫照。
「她有心臟病,是吃了我抓的兩副藥止住的,但我忘記了,你媽媽現在是不能喝酒的。是我讓你們過早地失去了母親。」杜父孤單地坐在屋檐下面一塊青石板上。這塊青石板是去年杜母花了五元錢僱人從杜家山叫人用板車拉回來,然後用磨刀石打磨成現在這個樣子。
「我家老頭子,越活越邋遢,居然坐在屋檐邊地上抽菸。我放一塊石板,叫老頭子以後坐在上面抽菸。唉!真印了那句古話:曾經年少多瘋狂,老了一律靠南牆。」當有鄰居好奇地問杜母從那麼遠的山上拖青石板回來幹什麼時,杜母一臉無奈卻懷著對杜父崇拜地回答。
「青石板還在,人已不在了。」杜父目光呆滯地盯著青石板,自言自語。
杜母的突然離世,對杜父打擊是無比的。杜遲看著一夜頭更白的老父,「爸爸,媽媽這一走,你一個人在家裡我們不放心,要麼我回來陪你吧?」
杜父從青石板上站起來,「我還沒有老到要依靠你們倆兒子的時候。等你媽頭七過了,你們倆必須回深圳!」
聽著父親不容反駁的言語,杜遲感覺到有點意外了。想當初,第一個反對自已出遠門的人就是父親,「杜家村是肥沃之地,魚米之鄉,只要我們多承包一些田土,還怕挖不出財富來!麥浪滾滾就是財源滾滾!」
從杜父向上輩數,杜家族幾乎全靠田地活命,杜快有一次反駁父親,說杜家村田地不能發財,不然祖上那麼多代怎麼沒有出一個富翁,那怕地主也行呀!
杜父有他自已的對杜家村田地的看法。據他的記憶,在清朝時,杜家村的這一片田地打的穀子比左右前後村都多,因此上繳的府糧也是最多的。
「我杜家太祖就是種糧大戶。」杜父曾這樣教訓持不同意見的杜快。
不過,上次杜父第一次去了廣東回來後,對田地的看法有了大變。杜母以前是不管杜父事的,他想說什麼,想幹什麼,杜母都是點頭,不反對他。曾經有一次,杜父怎麼都「搞不定」杜快,直罵杜快不是他母親生的,肯定是出生時抱錯娃了!
「爸爸!我們兄弟倆是在醫院出生的嗎?我聽媽媽說我們雙胞胎還是九奶在家裡接生的,這怎麼可能會抱錯娃呢。」杜父又被杜快的反詰悶得無話可說。
「跑了一趟廣東,只去過深圳,其他地方你連土都沒有沾上鞋,不要老是在村民面前說廣東如何如何的,免得讓人笑話。」有一次,杜父在外面吹牛回來後,一進家門,杜母怒容滿面地警告他。
「我確實只去過深圳,那深圳房子還了得呀?據說深圳以前就是一小村莊,和我們杜家村一樣的村莊。」杜父似乎總對深圳那繁華念念不忘。
不過,經杜母那次警告後,杜父在村民面前大講深圳的話少了很多,除非有人主動問起這些事。
「我們回深圳,你一個人在家,以前聽媽媽說你不會燒水做飯,自己的衣服也不會洗…」
杜父打斷兒子的話,拍子拍杜遲的肩膀,又看了一眼杜快,心情極其平靜地道:「你媽在,我不燒飯;現在你媽不在了,我肯定要活下去,自然也就會做飯了。再說啦,世上有因自已不會燒飯而餓死的嗎?人呀,是跟所處的環境走的。」
杜父的回答很有哲理,人生下來都是有依賴性,或人性之惰。當你依賴誰依靠習慣了,你就習慣成自然地依賴下去。當某一天,這種依賴突然不存在了,你也許站立得更堅強。
「母親永眠,兒要長念。要常回來到你媽媽墳頭燒幾張紙,否則媽媽會想你們的…」
「爸爸!我們兄弟倆會回來看你的~」杜快哽咽地說。
杜父嘆口氣,像是自言自語,「我寧願看到你們帶著傷回來,也不希望看到你們只揣著夢回來…」
杜氏兄弟被父親的堅強所感動,懷著極大的悲痛回到深圳。
不幸留給杜父的是創傷,也無意中讓他更堅強。
而有父親堅守的老屋,雖然塵封著往事,卻能釋放著鄉愁…
「要麼你和小玲搬到我家住吧。反正我也很少回家,覺得住在網點人還踏實些。」杜遲想叫杜快省點房租,畢竟深圳的房租一年一個價,很多打工者將辛苦掙回的工資一半都交給房東了。
杜快直搖頭,他和小玲不願與哥哥在一起住。
「明年開春,我和小玲要在深圳買房子!」杜快信誓旦旦地對杜遲道。
買房子是杜遲的心痛,他平時在想,若當時不聽妻子鍾黛的,咬咬牙將房子貸款買下來,也許他和鍾黛的婚姻走不到盡頭。
「嫂子為什麼離開你?就是嫌棄我們家在深圳沒有房子住呢!」這是杜快得知哥哥和嫂子離婚時說過的話。現在杜快有孩子了,因沒有房子,他只能將孩子留在孩子外婆家,所以,現在杜快買房子是要提到議事日程上了。
「你要買房子我當然支持你。你和小玲說,明年這個房子是買定的。」杜遲也是信誓旦旦地回答杜快。
房租不只是杜遲私人的心病,也是網點的心病。那是在去年臘月,網點房東送來了一張漲租通知書,說網點那房租要漲10%,沒有協商的餘地,不接受漲價,開年就得搬走。
搞過快遞的人都清楚,租一處網點不容易的,不但要考慮房租,你還得要考慮交通情況,四周住戶情況,網絡、裝修等等一系列事情,一旦承租下來,不是你想搬就得搬的。而某些房東正是看到這些才敢不斷地要價。「你們今天搬走,我明天就租掉,所以,你們不要拿不承租來威協我。」當房東聽到網點有人說,房租要是漲高了,他們網點就重新尋找地址時,輕描淡寫地回答。
「在深圳,有房子的人就是大爺,租房子人都是孫子,任其宰割。」這話雖然有些誇張,但是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一線城市的房地產現況。不過,粵海四街街道辦還是很重視在此處經營單位的,有一天,街道辦來了四個工作人員,當聽說房東房租漲幅有點離譜時,承諾幫助協調解決。
「有一首歌叫沒有你哪有我。如果我們街道營商環境惡劣,那經營單位就會選擇離開。經營單位離開了,到別的地方去經營,你的房子租給誰?」街道辦工作人員說得很有道理。杜遲上次回家鄉也深有感觸。這麼幾年發展,老家已不是以前的那個窮鄉僻壤的老家了。樓房比比皆是,汽車常常見到,有好幾位曾經在村民眼裡是「不可塑造之才」,竟叨著中華煙,開著小汽車,一副救民濟世的臉形替村民們發工資了。
王小三,典型的原生產隊超支戶家子弟,在杜遲的印象里,冬天他從來沒有換洗過那身棉襖,夏天從來都沒有穿過褂子之人,前幾年承包了一家磚瓦廠,人五人六地當起了廠長來。
內地經濟的快速發展,也讓遠赴大城市打工的吸引力遜色了不少。這對勞動密集性行業影響最大。就拿快遞業來說吧,前幾年,老家熟悉的人或通過熟悉的人要到杜遲的電話,總是隔三差五地打電話過來,要求只有一個,能不能給介紹一個工作。現在情況不一樣了,快遞業招工並不是一呼九應,甚至出現招收派員難的現象。
「公司要是再將收派員提成比例降低,我們就集體離職。」網點有收派員這樣對杜遲說。
作為同是收派員的杜遲,雖然每個月多拿一部分「管理崗」薪水,但他也是靠收派提成來增加收入的,他也希望公司不要再降收派員提成比例了。
「為什麼今年又要降收派員提成比例?」杜遲曾問過人事部門。
人事部門回答得也是有苦衷的。公司運營成本加大,網點房租漲,收派員必須要上「五險一金」,還有公司要加大運力投入,各種IT系統等軟辦公設備層出不窮,等等,這些都是開門就得支付的硬性成本,所以,當收派員件量增大時,收派件提成比例下降是「一語雙關」的事。
為了降低人工成本,網上曾謠傳,一些大的快遞公司紛紛成立了研發部門,口號是要在兩年內用無人機收派件。
「這只是一種噱頭。」杜遲認為,收派快遞不只是僅將客戶的快件收來、送到這麼簡單。收派快遞是一種使命,一種責任,是收派員與客戶的心靈傳送。好的文章是作家改出來的,好的快遞公司是收派員送出來的!而無人機是鐵的,沒有感情的,它做不到這一步。
「若從金錢上來講,我的財富已是我幾輩子花不完的。」這是如來急快遞公司老闆孫麗平在公司年終大會上說的。
那孫麗平為什麼還在不斷地投入,不辭辛苦地經營公司呢?
在中華大地上,總是有那幫實幹家,總想搞點名堂出來。這幫實幹家因時代而生,推時代而走。
「我這樣做是為了一種責任,是對十幾萬如來急快遞公司員工及其家屬的責任。」
孫麗平被人稱為快遞行業最低調的富翁之一。他很少在網絡上露面,也很少參加公開活動。近幾年,由於如來急快遞公司社會影響在無形中擴張,引起了媒體及其他資本的關注。據媒體報導,有一位投資大咔,看到快遞業的前景,想約孫麗平見面,被他多次拒絕。
「如來急公司雖然也差錢,但我不想被資本方控制。」這是孫麗平曾對資本的態度,不過這是好幾年前說的話了。
在剛來深圳頭幾年,杜遲滿腦子是金錢,那時不考慮金錢是不行的呀。隨著工作日子的增多,口袋裡也不像以前那樣捉襟見肘,雖然還在深圳買不起房,但他腦子裡無形中發生了一些變化,最大的變化是認可孫老闆上述所言所行。
「心臟已停止跳動了。」老醫生不得不再說一遍。
杜快已哭得在地上打滾,不斷地在呼叫,他要救媽媽,他要挽留住媽媽青絲的頭和善目的笑。但無論他們現在怎麼做,怎麼傷心,也改變不了一個不幸的事實,杜母已與家人陰陽兩隔了。
縱觀杜母這一生,典型的農家孩子,農家妻子,農家兒媳,農家母親,農家鄰居,憐貧、惜賤、慈老、愛幼,是其一生一世的寫照。
「她有心臟病,是吃了我抓的兩副藥止住的,但我忘記了,你媽媽現在是不能喝酒的。是我讓你們過早地失去了母親。」杜父孤單地坐在屋檐下面一塊青石板上。這塊青石板是去年杜母花了五元錢僱人從杜家山叫人用板車拉回來,然後用磨刀石打磨成現在這個樣子。
「我家老頭子,越活越邋遢,居然坐在屋檐邊地上抽菸。我放一塊石板,叫老頭子以後坐在上面抽菸。唉!真印了那句古話:曾經年少多瘋狂,老了一律靠南牆。」當有鄰居好奇地問杜母從那麼遠的山上拖青石板回來幹什麼時,杜母一臉無奈卻懷著對杜父崇拜地回答。
「青石板還在,人已不在了。」杜父目光呆滯地盯著青石板,自言自語。
杜母的突然離世,對杜父打擊是無比的。杜遲看著一夜頭更白的老父,「爸爸,媽媽這一走,你一個人在家裡我們不放心,要麼我回來陪你吧?」
杜父從青石板上站起來,「我還沒有老到要依靠你們倆兒子的時候。等你媽頭七過了,你們倆必須回深圳!」
聽著父親不容反駁的言語,杜遲感覺到有點意外了。想當初,第一個反對自已出遠門的人就是父親,「杜家村是肥沃之地,魚米之鄉,只要我們多承包一些田土,還怕挖不出財富來!麥浪滾滾就是財源滾滾!」
從杜父向上輩數,杜家族幾乎全靠田地活命,杜快有一次反駁父親,說杜家村田地不能發財,不然祖上那麼多代怎麼沒有出一個富翁,那怕地主也行呀!
杜父有他自已的對杜家村田地的看法。據他的記憶,在清朝時,杜家村的這一片田地打的穀子比左右前後村都多,因此上繳的府糧也是最多的。
「我杜家太祖就是種糧大戶。」杜父曾這樣教訓持不同意見的杜快。
不過,上次杜父第一次去了廣東回來後,對田地的看法有了大變。杜母以前是不管杜父事的,他想說什麼,想幹什麼,杜母都是點頭,不反對他。曾經有一次,杜父怎麼都「搞不定」杜快,直罵杜快不是他母親生的,肯定是出生時抱錯娃了!
「爸爸!我們兄弟倆是在醫院出生的嗎?我聽媽媽說我們雙胞胎還是九奶在家裡接生的,這怎麼可能會抱錯娃呢。」杜父又被杜快的反詰悶得無話可說。
「跑了一趟廣東,只去過深圳,其他地方你連土都沒有沾上鞋,不要老是在村民面前說廣東如何如何的,免得讓人笑話。」有一次,杜父在外面吹牛回來後,一進家門,杜母怒容滿面地警告他。
「我確實只去過深圳,那深圳房子還了得呀?據說深圳以前就是一小村莊,和我們杜家村一樣的村莊。」杜父似乎總對深圳那繁華念念不忘。
不過,經杜母那次警告後,杜父在村民面前大講深圳的話少了很多,除非有人主動問起這些事。
「我們回深圳,你一個人在家,以前聽媽媽說你不會燒水做飯,自己的衣服也不會洗…」
杜父打斷兒子的話,拍子拍杜遲的肩膀,又看了一眼杜快,心情極其平靜地道:「你媽在,我不燒飯;現在你媽不在了,我肯定要活下去,自然也就會做飯了。再說啦,世上有因自已不會燒飯而餓死的嗎?人呀,是跟所處的環境走的。」
杜父的回答很有哲理,人生下來都是有依賴性,或人性之惰。當你依賴誰依靠習慣了,你就習慣成自然地依賴下去。當某一天,這種依賴突然不存在了,你也許站立得更堅強。
「母親永眠,兒要長念。要常回來到你媽媽墳頭燒幾張紙,否則媽媽會想你們的…」
「爸爸!我們兄弟倆會回來看你的~」杜快哽咽地說。
杜父嘆口氣,像是自言自語,「我寧願看到你們帶著傷回來,也不希望看到你們只揣著夢回來…」
杜氏兄弟被父親的堅強所感動,懷著極大的悲痛回到深圳。
不幸留給杜父的是創傷,也無意中讓他更堅強。
而有父親堅守的老屋,雖然塵封著往事,卻能釋放著鄉愁…
「要麼你和小玲搬到我家住吧。反正我也很少回家,覺得住在網點人還踏實些。」杜遲想叫杜快省點房租,畢竟深圳的房租一年一個價,很多打工者將辛苦掙回的工資一半都交給房東了。
杜快直搖頭,他和小玲不願與哥哥在一起住。
「明年開春,我和小玲要在深圳買房子!」杜快信誓旦旦地對杜遲道。
買房子是杜遲的心痛,他平時在想,若當時不聽妻子鍾黛的,咬咬牙將房子貸款買下來,也許他和鍾黛的婚姻走不到盡頭。
「嫂子為什麼離開你?就是嫌棄我們家在深圳沒有房子住呢!」這是杜快得知哥哥和嫂子離婚時說過的話。現在杜快有孩子了,因沒有房子,他只能將孩子留在孩子外婆家,所以,現在杜快買房子是要提到議事日程上了。
「你要買房子我當然支持你。你和小玲說,明年這個房子是買定的。」杜遲也是信誓旦旦地回答杜快。
房租不只是杜遲私人的心病,也是網點的心病。那是在去年臘月,網點房東送來了一張漲租通知書,說網點那房租要漲10%,沒有協商的餘地,不接受漲價,開年就得搬走。
搞過快遞的人都清楚,租一處網點不容易的,不但要考慮房租,你還得要考慮交通情況,四周住戶情況,網絡、裝修等等一系列事情,一旦承租下來,不是你想搬就得搬的。而某些房東正是看到這些才敢不斷地要價。「你們今天搬走,我明天就租掉,所以,你們不要拿不承租來威協我。」當房東聽到網點有人說,房租要是漲高了,他們網點就重新尋找地址時,輕描淡寫地回答。
「在深圳,有房子的人就是大爺,租房子人都是孫子,任其宰割。」這話雖然有些誇張,但是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一線城市的房地產現況。不過,粵海四街街道辦還是很重視在此處經營單位的,有一天,街道辦來了四個工作人員,當聽說房東房租漲幅有點離譜時,承諾幫助協調解決。
「有一首歌叫沒有你哪有我。如果我們街道營商環境惡劣,那經營單位就會選擇離開。經營單位離開了,到別的地方去經營,你的房子租給誰?」街道辦工作人員說得很有道理。杜遲上次回家鄉也深有感觸。這麼幾年發展,老家已不是以前的那個窮鄉僻壤的老家了。樓房比比皆是,汽車常常見到,有好幾位曾經在村民眼裡是「不可塑造之才」,竟叨著中華煙,開著小汽車,一副救民濟世的臉形替村民們發工資了。
王小三,典型的原生產隊超支戶家子弟,在杜遲的印象里,冬天他從來沒有換洗過那身棉襖,夏天從來都沒有穿過褂子之人,前幾年承包了一家磚瓦廠,人五人六地當起了廠長來。
內地經濟的快速發展,也讓遠赴大城市打工的吸引力遜色了不少。這對勞動密集性行業影響最大。就拿快遞業來說吧,前幾年,老家熟悉的人或通過熟悉的人要到杜遲的電話,總是隔三差五地打電話過來,要求只有一個,能不能給介紹一個工作。現在情況不一樣了,快遞業招工並不是一呼九應,甚至出現招收派員難的現象。
「公司要是再將收派員提成比例降低,我們就集體離職。」網點有收派員這樣對杜遲說。
作為同是收派員的杜遲,雖然每個月多拿一部分「管理崗」薪水,但他也是靠收派提成來增加收入的,他也希望公司不要再降收派員提成比例了。
「為什麼今年又要降收派員提成比例?」杜遲曾問過人事部門。
人事部門回答得也是有苦衷的。公司運營成本加大,網點房租漲,收派員必須要上「五險一金」,還有公司要加大運力投入,各種IT系統等軟辦公設備層出不窮,等等,這些都是開門就得支付的硬性成本,所以,當收派員件量增大時,收派件提成比例下降是「一語雙關」的事。
為了降低人工成本,網上曾謠傳,一些大的快遞公司紛紛成立了研發部門,口號是要在兩年內用無人機收派件。
「這只是一種噱頭。」杜遲認為,收派快遞不只是僅將客戶的快件收來、送到這麼簡單。收派快遞是一種使命,一種責任,是收派員與客戶的心靈傳送。好的文章是作家改出來的,好的快遞公司是收派員送出來的!而無人機是鐵的,沒有感情的,它做不到這一步。
「若從金錢上來講,我的財富已是我幾輩子花不完的。」這是如來急快遞公司老闆孫麗平在公司年終大會上說的。
那孫麗平為什麼還在不斷地投入,不辭辛苦地經營公司呢?
在中華大地上,總是有那幫實幹家,總想搞點名堂出來。這幫實幹家因時代而生,推時代而走。
「我這樣做是為了一種責任,是對十幾萬如來急快遞公司員工及其家屬的責任。」
孫麗平被人稱為快遞行業最低調的富翁之一。他很少在網絡上露面,也很少參加公開活動。近幾年,由於如來急快遞公司社會影響在無形中擴張,引起了媒體及其他資本的關注。據媒體報導,有一位投資大咔,看到快遞業的前景,想約孫麗平見面,被他多次拒絕。
「如來急公司雖然也差錢,但我不想被資本方控制。」這是孫麗平曾對資本的態度,不過這是好幾年前說的話了。
在剛來深圳頭幾年,杜遲滿腦子是金錢,那時不考慮金錢是不行的呀。隨著工作日子的增多,口袋裡也不像以前那樣捉襟見肘,雖然還在深圳買不起房,但他腦子裡無形中發生了一些變化,最大的變化是認可孫老闆上述所言所行。